基本信息
书名:茶器·辑
:25.00元
作者:《茶器。编委会》
出版社: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16372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民运动 全民健康 品中国茶 用范家壶
目录
名家题勉(一)
新闻资讯
紫砂陶艺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
梦入五色境由心出 一观吕俊杰先生紫砂艺术
道法自然卓尔不群
淡如炯水浓若醇酒
一我看查元康
吴文新紫砂艺术作品
那时花开 一张静紫砂艺术作品
范志君紫砂艺术作品
紫砂之功不可没的文人参与 一厉上清紫砂艺术作品
意境在泥火中延伸 一向进兴紫陶艺术作品
陈学白陶艺术作品
张小蕾紫砂艺术作品
人间瓷话
玩瓷玩陶玩笔墨
富丽堂皇中国红
在德化读瓷
茶道茶艺
茶事辨误两贝
普洱茶的守望者:李师程
冬喝普洱正当时
谐说普洱茶
茶饰茶玩
王义坤紫砂雕塑、茶宠欣赏
茶墨俱香
天下谁人小识君 一利烽其人其画
张志安茶书画作品欣赏
专栏
相期以茶
老男人如供春
普洱茶该不该另立门户
茶器俱乐部首期茶友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看似松散,实则暗合着一种由内而外的递进逻辑,犹如品茶的过程,从初识到回味,层次分明。它没有采用严格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作者思维路径的自然流淌,从对某个具体物件的触动开始,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人文精神,最后又回归到个体当下的感受。这种叙事上的“散而不乱”,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不期而遇的发现之旅,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角落里,挖掘出新的理解维度。比如,书中对某件器皿的描述,可能夹杂着一段关于古代文人饮茶习惯的侧写,但这种穿插绝非生硬的知识点植入,而是水到渠成的背景补充,让器物的使用场景立体化起来。整本书读完,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对茶器的知识补充,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涤。它成功地引导我暂时抽离日常的喧嚣,专注于那些需要慢下来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的事物,从而在精神层面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充盈感和宁静感。这本集子,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器”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放”自我的书。
评分这本书,名字取得很有意境,初看之下,我以为会是一本详尽介绍各种茶具历史沿革、材质特性与制作工艺的工具书。毕竟,“茶器”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技术细节。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集子,却发现它所触及的领域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也更像是对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审美取向的精妙梳理。它没有一板一眼地罗列紫砂壶的泥料配比,也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釉色的烧制温度,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茶器之于日常使用的“关系”上。比如,其中有一篇关于“一器一主”的探讨,作者并未直接评论哪种茶器更适合某种茶类,而是通过描摹几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如隐居山林的文人、都市中的职场精英,如何在他们的特定情境中与手中那方小小的茶碗或茶壶产生共鸣,那种人与物之间微妙的默契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日里随手拿起的那把白瓷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饮品,更是我某个清晨的宁静,或是午后思绪的漂浮。这种侧重于“体验”而非“技艺”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器物介绍,变成了一场流动的、充满诗意的个人观察日记,读起来让人心头一松,仿佛也沾染上了那份特有的、器物散发出的温润气息。这种将器物“拟人化”的写法,非常新颖。
评分通读全书,我发现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材料哲学”。这种哲学体现在,他似乎对每一种制作茶器的传统材料——无论是木头、金属、石头还是泥土——都抱持着一种近乎敬畏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赞美那些昂贵稀有的材料,反而花费了不少笔墨来赞扬那些看似平凡的、但在特定工艺下能焕发生机的普通介质。尤其是在描述竹子的韧性与包浆过程时,那种对时间赋予材料的雕琢力量的赞美,让人深思。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美,往往潜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需要耐心等待才能显现的质变之中。这种对“时间感”的强调,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暗线。他将材料的“老去”视为一种升华,而非损耗,这与当下社会追求快速迭代和新奇事物的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快速遗弃的物件,它们是否也拥有被时间温柔以待的潜力,只是缺少了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这种对慢工细活与自然老化的推崇,读来令人心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之扎实,令我这个平日里对遣词造句颇为挑剔的读者也为之赞叹。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游戏,而是极其注重节奏感和画面感的精确捕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光影变化时所使用的那些动词和形容词,它们仿佛自带声响和温度。举个例子,书中描述一盏宋代建盏在晨光下初现油滴纹时的景象,用到了“墨色微启,沉淀着一瞬即逝的星芒”这样的句子,那种克制而又磅礴的视觉冲击力,即便是在脑海中想象,也能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反映出作者极深的艺术修养,不仅仅是对茶器本身的理解,更是对美学原理的深刻洞察。更难得的是,即便是讲述一些略显晦涩的古代制器观念,作者也能用极其流畅且富有现代人接受度的语言进行转译,没有故作高深的门槛。通篇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学识渊博的匠人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与这些冰冷器物之间交流的心得,没有说教的意味,全是经验的分享。这种叙事的高级感,让我忍不住想要反复品味某些章节的措辞,细细揣摩其间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于“器”与“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很多人谈论茶器,往往局限于器物本身的美感或实用性,但这本书却跳脱出了这个局限,将器物置于具体的环境之中进行考量。例如,作者对比了在竹林深处使用粗粝陶器与在现代简约主义茶室中使用素雅瓷器的感受差异,探讨了环境的基调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对器物审美的倾向。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环境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孤立的摆设,而是一场与周围空间、光线、乃至声音共同完成的仪式。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下,同一件器皿所呈现出的不同侧面描绘,尤为精彩。仿佛作者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的观察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器物生命力的流动性。这种将器物融入更大生活场景的宏大视野,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茶道专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个人审美体系的指南,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希望我所使用的物件,与我所处的空间,共同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