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讲堂:论语 弟子规 增广贤文
定价:20.00元
作者:丁艳丽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3946150
字数: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经典,向读者传授处世哲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会国学之精华。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悟传世经典的无穷魅力。
内容提要
《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均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对人们的日常言行都有诸多规劝之语,其中的许多格言、警句、俗语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很多内容对社会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警示作用。在此我们把这三本经典合在一起讲解,旨在加深读者对它们的了解,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养分。
目录
《论语》
n《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处世、生活、工作、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解读,只能选取影响较大、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讲学而篇 /
n第二讲为政篇 /
n第三讲八佾篇 /
n第四讲里仁篇 /
n第五讲公冶长篇 /
n第六讲雍也篇 /
n第七讲述而篇 /
n第八讲泰伯篇 /
n第九讲子罕篇 /
n第十讲乡党篇 /
n第十一讲先进篇 /
n第十二讲颜渊篇 /
n第十三讲子路篇 /
n第十四讲宪问篇 /
n第十五讲卫灵公篇 /
n第十六讲季氏篇 /
n第十七讲阳货篇 /
n第十八讲微子篇 /
n第十九讲子张篇 /
n第二十讲尧曰篇 /
n《弟子规》
n《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出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处事以及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中国传统国学中教育子弟、修身养性的读物。《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句式整齐,韵律优美,意义深远,其中的言行规范、亲仁思想对现代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n讲弟子规,圣人训 /
n第二讲父母呼,应勿缓 /
n第三讲冬则温,夏则凊 /
n第四讲事虽小,勿擅为 /
n第五讲亲所好,力为具 /
n第六讲亲有过,谏使更 /
n第七讲亲有疾,药先尝 /
n第八讲兄道友,弟道恭 /
n第九讲或饮食,或坐走 /
n第十讲称尊长,勿呼名 /
n第十一讲长者立,幼勿坐 /
n第十二讲事诸父,如事父 /
n第十三讲朝起早,夜眠迟 /
n第十四讲冠必正,纽必结 /
n第十五讲衣贵洁,不贵华 /
n第十六讲步从容,立端正 /
n第十七讲缓揭帘,勿有声 /
n第十八讲将入门,问孰存 /
n第十九讲凡出言,信为先 /
n第二十讲见未真,勿轻言 /
n第二十一讲见人善,即思齐 /
n第二十二讲唯德学,唯才艺 /
n第二十三讲闻过怒,闻誉乐 /
n第二十四讲无心非,名为错 /
n第二十五讲凡是人,皆须爱 /
n第二十六讲己有能,勿自私 /
n第二十七讲人有短,切莫揭 /
n第二十八讲凡取与,贵分晓 /
n第二十九讲待婢仆,身贵端 /
n第三十讲同是人,类不齐 /
n第三十一讲不力行,但学文 /
n第三十二讲读书法,有三到 /
n第三十三讲清,墙壁净 /
n第三十四讲虽有急,卷束齐 /
n《增广贤文》
n《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但为人处世、人生哲学是其主旨。《增广贤文》语句简洁易懂、意蕴深远,其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格言非常富于哲理性,对现代人有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讲一字值千金 /
n第二讲唇亡齿必寒 /
n第三讲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
n第四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n第五讲螳螂捕蝉 /
n第六讲黑发不知勤学早 /
n第七讲不患老而无成 /
n第八讲易涨易退山溪水 /
n第九讲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
n第十讲友如作画须求淡 /
n第十一讲酒逢知己饮 /
n第十二讲养子不教如养驴 /
n第十三讲言顾行,行顾言 /
n第十四讲善恶到头终有报 /
n第十五讲水至清则无鱼 /
n第十六讲由俭入奢易 /
n第十七讲不自是而露才 /
n第十八讲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
n第十九讲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
n第二十讲渴时一滴如甘露 /
n第二十一讲狗不嫌家贫 /
n第二十二讲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
n第二十三讲若登高必自卑 /
n第二十四讲宁向直中取 /
n第二十五讲路逢险处难回避 /
n第二十六讲谦恭待人 /
n第二十七讲但将冷眼观螃蟹 /
n第二十八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
n第二十九讲妻贤夫祸少 /
n第三十讲一日春工十日粮 /
n第三十一讲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
n第三十二讲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
n第三十三讲有言逆于汝心 /
n第三十四讲劝君莫做守财奴 /
n第三十五讲仁义值千金 /
n第三十六讲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
n第三十七讲为官须作相 /
n第三十八讲蓬蒿之下,或有兰香 /
n第三十九讲忍一言,息一怒 /
n第四十讲勿临渴而掘井 /
n第四十一讲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
n作者介绍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家有妙招》、《会说话的智慧》、《领导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9种智慧》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30多篇(首)。
文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处世、生活、工作、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解读,只能选取影响较大、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讲学而篇
n一、学而时习之
n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④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
n【注释】
n①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文中指孔子。
n②时习:时常温习。
n③说:音yuè,通“悦”,意思为开心、愉悦。
n④乐:与说有所区别。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n⑤愠:音yùn,恼怒生气。
n【译文】
n孔子说:“在学习中能够时常去温习旧知识,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明白我的意思,不理解我的用心,我却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该有的作为吗?”
n【故事链接】
n孔 子 学 琴
n我国古代有一位的圣贤,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还非常喜欢弹琴,他就是孔子。当时有一位乐师名叫师襄,在音乐界非常出名,孔子就曾拜他为师学习弹琴。
n孔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速度很慢,别的同学一天可以练好一首,他却得十多天才能练好一首。不过孔子很用功,为了练习弹琴,他每天天刚亮就起来练习。
n一天,师襄听到孔子在练琴,就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然后对孔子说:“不错,可以学习其他的曲谱了。”孔子一听,摇摇头说:“这首曲子我仅仅是学会了曲谱,可头脑里没有曲子的意境,我还得练习。”
n又过了几天,师襄又一次听到孔子弹这首曲子,听完后师襄说:“这次你弹得起伏连绵、抑扬顿挫,看来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仍旧摇摇头说:“我觉得仍然不行,对于这首曲子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仍没有领会透彻,还得再练习才对。”
n于是,孔子仍然一遍遍地练习同一首曲子,直到有一天,他高兴地找到师襄,说:“老师,我弹琴的过程中感觉眼前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有着浓浓的眉毛、黑黑的脸庞,正在受诸侯的朝见,我想此人应该就是曲子中的文王了,看来这次我才真正领会了这首曲子的内涵,对吗?”
n师襄听了,立即离开座席向孔子拜礼,敬佩地对孔子说:“对!对!我听我的老师说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作《文王操》。”
n……
序言
《论语》
n《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处世、生活、工作、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解读,只能选取影响较大、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讲学而篇 /
n第二讲为政篇 /
n第三讲八佾篇 /
n第四讲里仁篇 /
n第五讲公冶长篇 /
n第六讲雍也篇 /
n第七讲述而篇 /
n第八讲泰伯篇 /
n第九讲子罕篇 /
n第十讲乡党篇 /
n第十一讲先进篇 /
n第十二讲颜渊篇 /
n第十三讲子路篇 /
n第十四讲宪问篇 /
n第十五讲卫灵公篇 /
n第十六讲季氏篇 /
n第十七讲阳货篇 /
n第十八讲微子篇 /
n第十九讲子张篇 /
n第二十讲尧曰篇 /
n《弟子规》
n《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出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处事以及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中国传统国学中教育子弟、修身养性的读物。《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句式整齐,韵律优美,意义深远,其中的言行规范、亲仁思想对现代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n讲弟子规,圣人训 /
n第二讲父母呼,应勿缓 /
n第三讲冬则温,夏则凊 /
n第四讲事虽小,勿擅为 /
n第五讲亲所好,力为具 /
n第六讲亲有过,谏使更 /
n第七讲亲有疾,药先尝 /
n第八讲兄道友,弟道恭 /
n第九讲或饮食,或坐走 /
n第十讲称尊长,勿呼名 /
n第十一讲长者立,幼勿坐 /
n第十二讲事诸父,如事父 /
n第十三讲朝起早,夜眠迟 /
n第十四讲冠必正,纽必结 /
n第十五讲衣贵洁,不贵华 /
n第十六讲步从容,立端正 /
n第十七讲缓揭帘,勿有声 /
n第十八讲将入门,问孰存 /
n第十九讲凡出言,信为先 /
n第二十讲见未真,勿轻言 /
n第二十一讲见人善,即思齐 /
n第二十二讲唯德学,唯才艺 /
n第二十三讲闻过怒,闻誉乐 /
n第二十四讲无心非,名为错 /
n第二十五讲凡是人,皆须爱 /
n第二十六讲己有能,勿自私 /
n第二十七讲人有短,切莫揭 /
n第二十八讲凡取与,贵分晓 /
n第二十九讲待婢仆,身贵端 /
n第三十讲同是人,类不齐 /
n第三十一讲不力行,但学文 /
n第三十二讲读书法,有三到 /
n第三十三讲清,墙壁净 /
n第三十四讲虽有急,卷束齐 /
n《增广贤文》
n《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但为人处世、人生哲学是其主旨。《增广贤文》语句简洁易懂、意蕴深远,其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格言非常富于哲理性,对现代人有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讲一字值千金 /
n第二讲唇亡齿必寒 /
n第三讲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
n第四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n第五讲螳螂捕蝉 /
n第六讲黑发不知勤学早 /
n第七讲不患老而无成 /
n第八讲易涨易退山溪水 /
n第九讲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
n第十讲友如作画须求淡 /
n第十一讲酒逢知己饮 /
n第十二讲养子不教如养驴 /
n第十三讲言顾行,行顾言 /
n第十四讲善恶到头终有报 /
n第十五讲水至清则无鱼 /
n第十六讲由俭入奢易 /
n第十七讲不自是而露才 /
n第十八讲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
n第十九讲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
n第二十讲渴时一滴如甘露 /
n第二十一讲狗不嫌家贫 /
n第二十二讲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
n第二十三讲若登高必自卑 /
n第二十四讲宁向直中取 /
n第二十五讲路逢险处难回避 /
n第二十六讲谦恭待人 /
n第二十七讲但将冷眼观螃蟹 /
n第二十八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
n第二十九讲妻贤夫祸少 /
n第三十讲一日春工十日粮 /
n第三十一讲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
n第三十二讲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
n第三十三讲有言逆于汝心 /
n第三十四讲劝君莫做守财奴 /
n第三十五讲仁义值千金 /
n第三十六讲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
n第三十七讲为官须作相 /
n第三十八讲蓬蒿之下,或有兰香 /
n第三十九讲忍一言,息一怒 /
n第四十讲勿临渴而掘井 /
n第四十一讲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
n说实话,我对这类“合集”类型的书籍通常抱持着怀疑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但《国学讲堂》这个系列的处理方式相当高明。它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三本书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种递进关系。《论语》奠定思想基石,是仁义礼智信的宏观框架;《弟子规》则像是具体的行动手册,告诉你如何从日常小事中实践孔孟之道;而《增广贤文》则像是民间智慧的结晶,用更接地气、更具警世意味的格言,巩固和补充了前两者的理念。这种结构安排,让学习的路径非常清晰,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那部分对《增广贤文》的注解,很多俗语背后的深意被挖掘出来,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不仅仅是交友要慎重,更深层次探讨的是环境对个人心性的塑造作用,这对于身处复杂社会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课。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让人忍不住想多翻几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果然是稳妥可靠。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给我家正在上中学的孩子找一本合适的辅助读物,希望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开始担心他会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毕竟现在的孩子接触的娱乐信息太多了。但是,他拿到手后居然爱不释手,最先翻看的就是《弟子规》。他告诉我,书里用现代的语言解释了“凡是人,皆须爱”,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理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孝顺父母”这种被动的要求上。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居高临下地要求读者“必须怎样”,而是通过解析经典,引导读者自我觉察和选择。我也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比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我们一起探讨了在学校生活中如何保持谦逊、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们家每周一次的“家庭哲学探讨会”的蓝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深度交流的契机和共同学习的载体。从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我们的共同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导读和翻译是极其成功的,值得所有重视孩子品格教育的家长们拥有。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国学讲堂”这个品牌的信任,加上对“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专业度有一定了解,但没想到它在内容深度上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市面上流行的版本,对经典往往只是做表面化的阐释,或者过度“今人化”,削弱了原著的力量。然而,这本书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相当扎实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的梳理。比如,在解读《论语》时,它会穿插介绍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这使得孔子的许多教诲不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有了坚实的时代土壤。我尤其欣赏它对“仁”的探讨,没有给出单一的定义,而是展现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多维含义,这才是真正体现了经典思想的生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和个体。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兼具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而非泛泛而谈的朋友,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是相当有力的。
评分这本《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的合集,简直是国学入门的宝典!我以前对这些传统经典总是望而却步,觉得文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实在太到位了。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油墨的香味都透着一股书卷气。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在耳边细细讲解。尤其是对《弟子规》中一些看似老套的规矩,作者用现代生活的例子去解释其背后的精神内核,让我这个从小在应试教育体系里长大的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比如“勿贵 সুষ্ঠু衣,勿奇好食”,以前只觉得是节俭的口号,现在结合当下消费主义的泛滥来看,才明白这其实是教导我们如何保持心性的定力。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比如昨天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配上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喜悦,而不是为了考试或炫耀的工具。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精神按摩仪”,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沉淀心神、回望本源的角落。希望未来能把这本书里的智慧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一个更温和、更有原则的人。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美感有极高要求的人,市面上很多传统文化书籍的排版常常让人昏昏欲睡,字体小、留白少,阅读体验很差。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首先是字体选择,清晰大气,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晚上在暖黄色的灯光下细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其次是注释的布局,它没有采用那种令人头痛的脚注形式,而是巧妙地将必要的解释穿插在正文旁或段落下方,保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随时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这种设计非常尊重读者的阅读流畅性。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传统韵味和现代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比如,《论语》中的一些篇章,光是文字的对仗和节奏感,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之美。这本书不仅让你“明白”了意思,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了文字的艺术。对于那些想把国学经典当作生活伴侣、而非仅仅是应试工具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排版设计,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