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形象造型设计
定价:68.00元
作者:周硕珣,彭西银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8249768
字数:
页码: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形象造型设计》是服装和形象设汁专业的基础教材,以美学设计方法为依据,结合化妆、发型、服饰品搭配等专业知识,详细讲解了整体造型设计的方法及技巧。全书共包含四个学习情境,十一章内容,阐述了形象设计中化妆造型和服饰搭配的相关内容,以及人物整体形象统一的原则,在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与技巧培养的同时,强调教学内容的实操性,帮助个体实现塑造良好形象的目标。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设置了能力训练题,指导学生很好地实践章节的知识点,促使学生逐步改变和进步。
《形象造型设计》可供高等院校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对渴望提升自我形象的广大爱美人士也有指导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形象造型设计是彰显人类品质、体现人类自身社会价值与地位的一种行为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国际化政治文化交流的拓宽,形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形象造型设计是非语言性的信息传递媒介,人们关注的形象已不再仅仅是一张脸,而是从发型、化妆、服饰到社交礼仪、气质风度的整体性修饰,人们希望通过外表的美化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人格、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个性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更有特色以及更的整体形象。
本书内容涵盖了个人形象设计、服饰形象设计的发展历程、服饰形象设计的建构与管理、日常服饰形象设计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针对个人外在特征和个人气质性格倾向分析与个人风格评定,对职业服饰形象设计、休闲服饰形象设计、社交场合服饰形象设计、创意形象设计进行了风格划分及解读。
本书注重应用与实践环节的契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从体系、内容、观点到材料的选择,均以强调知识性、应用性和系统性为前提,力图有所创新。
本书由周硕珣、彭西银担任主编,由曾澄波、李四仙、邓超、周洪梅、石树勇担任副主编,其中周洪梅负责完成相关资料的整理校对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老师提供的大量建议,在此,对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的同人深表谢意。同时,本书的完成还得益于广州榕唏贸易有限公司李广芝和徐水良、广州汇弛服饰有限公司钟沅豪、广州田字格服饰有限公司毛乘胜的大力支持,吸取了他1门企业的设计经验,确保了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及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当我翻阅到关于“文化符号与身份重构”的那几章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设计伦理和文化敏感度的重视。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地域的妆容或服饰特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符号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挪用或创新的边界。作者反复强调,造型设计不是肤浅的模仿,而是对人类集体记忆和个体认同的深度介入。其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尊重和呈现非主流文化形象的讨论,观点非常精辟且负责任。它促使我反思,我们所创造的“美”,是否无意中固化了某种刻板印象?这种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人文关怀的思考维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纯粹的技法手册。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有思想的造型师”形象,即我们手中的工具,可以用来构建美丽,也可以用来讲述深刻的社会议题。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造型设计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内容陈旧或者过于侧重于某一小众领域。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前瞻性和跨界融合的能力。它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化妆”或“服装”这两个标签下,而是将造型设计视为一个综合的“视觉工程”。我惊讶地发现,作者将生物学、心理学甚至一些前沿的材料科学知识巧妙地编织进了设计流程中。比如,书中探讨了如何利用最新的智能材料来模拟皮肤的生物反应,这在传统的造型领域是很少被触及的深度。这种视野的开阔性,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艺,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未来视觉表达方式的讨论。读完后,我对传统美学与高科技手段结合的可能性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它真正做到了“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对于那些渴望突破传统桎梏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拓宽思维边界的催化剂。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典美学有着执念的人,总觉得现代的造型设计常常流于表面,缺少那种穿越时空的韵味。然而,这本书在阐述当代造型语言的时候,却意外地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共鸣。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自由,有时像一位沉静的哲学家在慢条斯理地剖析现象,有时又像一位激情四射的舞台总监在为你描绘宏大的场景。特别是在讨论“叙事性造型”的那一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经典影视作品和艺术展览案例的解构,清晰地展示了造型元素如何成为无声的语言,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如何深化角色个性。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代服饰廓形如何反映社会阶层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那些复杂的褶皱、特定的面料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历史的注脚。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堆零散的技巧,而是一个完整、立体的设计思维框架,它教会我如何用造型去“讲故事”,而不是仅仅去“装饰”。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一上手,那种纸张本身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仿佛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美的虔诚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基础理论部分花费的心思,他们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光怪陆离的后期效果,而是扎扎实实地从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光影的构成逻辑,乃至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认知开始铺陈。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处理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你明白,所有那些令人惊艳的视觉奇观,都建立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读到关于不同材质表现力的章节时,我几乎能闻到布料纤维的纹理和金属光泽的冰冷。作者非常擅长将抽象的理论用极其具象的图例来解释,比如他们如何通过调整光源的角度和色温,来瞬间改变一个人物的“情绪”和“身份”。我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在生活中捕捉这些微妙的变化,原本只是路人甲乙,在我的眼中都成了可以被重新“设计”的画布。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何要这样做”,这种底层逻辑的渗透,远比单纯的技巧堆砌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这对于一本强调“形象”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我常常被一些设计书籍的糟糕配图所困扰,要么是像素模糊,要么是角度单一,根本无法帮助理解。但在这里,每一张案例分析图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处理,光影层次分明,细节清晰可见,有些甚至是特意制作的剖面图,用以展示造型背后的结构支撑。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愉悦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具体操作步骤时,那种严谨中带着一丝人情味的语气,让人感觉像是有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在一旁耐心指导。他会提前预警那些最容易出错的环节,并给出实用的补救措施,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使得那些看似复杂的工序,也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实操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