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战战史
定价:49.00元
售价:29.4元,便宜19.6元,折扣60
作者: 韦斯特威尔,鸿雁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
……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冷峻的现实主义”来形容。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任何煽情或英雄主义的叙事陷阱,笔下的每一个指挥官、每一个士兵,都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沙子,受制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战争罪行和道德困境时的克制与平衡,他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呈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性是如何被扭曲、被异化,以及在某些时刻又如何闪现出不朽的光辉。书中对中立国视角的引入,也为整个叙事增添了必要的疏离感和客观性,仿佛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整场欧洲大陆的内部纷争。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冰冷的博物馆里,观察着人类文明如何亲手将自己推向深渊,那种冷静的叙事带来的冲击力,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要来得深远和持久。
评分我对那些侧重于社会文化史的著作总是抱有极大的期待,而这本“暮光之城”的史诗,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被“谁打赢了谁”的简单叙事所困扰,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如何彻底重塑了欧洲乃至全球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书中对于“后方”的描绘尤为精彩,从工厂里加班加点的女工到报纸上被严格审查的新闻,再到新兴的民众宣传机器的运作,一切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被国家机器高度动员起来的社会形态。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这场战争是如何催生了新的性别观念、新的阶级矛盾,并为日后激进思潮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它不是一本关于“战火”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世界如何被战争撕裂和重塑”的深刻剖析,让我对理解战后二十年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帝国黄昏的挽歌”——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上那场无可避免的悲剧。作者并没有沉湎于纯粹的军事部署和战术细节,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身上。读完后,我仿佛能闻到凡尔赛宫里弥漫的雪茄烟味,感受到那些君主和政客们在面对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时的那种傲慢与无力。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深刻揭示了“旧秩序”是如何在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压力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从萨拉热窝的枪声开始,到漫长的堑壕战,再到最后那个千疮百孔的凡尔赛和约,作者叙事流畅,逻辑严密,对于不同阵营外交政策的阐释尤其到位,展现了多角度的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某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恶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悲剧,让我们明白,即便是最强大的帝国,也无法抵抗时代洪流的裹挟。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寻找的往往是那些能提供“新材料”或“新视角”的作品。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后勤”和“工业动员”这两种常常被大众史学忽略的要素的细致描摹。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去研究那些铺设铁轨的工程师、那些在地下矿井里开采煤炭的劳工,以及那些为了保证前线补给线畅通而做出的复杂组织协调。正是这种对“非战斗人员”贡献的详尽梳理,才让读者真正明白,为何这场战争能持续如此之久,以及为何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屠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工程师笔记,使得论证极具说服力,读起来虽然学术气息稍浓,但逻辑推演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将宏大的军事冲突还原成了无数个精密的、相互关联的后勤链条,让人对战争机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一次疾驰的装甲车编队,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紧张感和压迫感。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战争纪录片,用大量鲜活的细节和引人入胜的轶事,将读者直接投射到前线的泥泞与硝烟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海战和空战部分的处理方式,那种机械的冰冷与个体生命的脆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比如,书中对某次著名的空战中飞行员心理状态的刻画,细腻到让人感到窒息,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击落敌机”数字的堆砌。虽然篇幅不薄,但几乎没有冗余的段落,每一页都似乎在催促着读者,去见证那场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了死亡效率的战争。读完合上书本时,我需要时间来平复呼吸,感受那种从书中传递出来的,关于现代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烙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