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战史 9787547242278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一战战史 9787547242278 吉林文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韦斯特威尔,鸿雁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一战
  • 历史
  • 军事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欧洲历史
  • 战争
  • 历史研究
  • 近现代史
  • 战争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2278
商品编码:3019371475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一战战史

定价:49.00元

作者: 韦斯特威尔,鸿雁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目录


开战原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
协约国战争计划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

欧洲陷入战火
德国入侵比利时
边境要塞
重炮
国境之战
空中侦察机
蒙斯和莱卡托

马恩河战役
和刺刀
奔向海岸
伊普雷斯次会战
1914~1915年,人侵塞尔维亚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骑兵
坦能堡战役
波兰和加西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
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
海上袭击舰
德国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战
防潜栅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战列巡洋舰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斯会战
毒气战
阿图瓦二次会战
堑壕体系
香巴尼和阿图瓦的会战
早期的战斗机
对俄冬季攻势
迫击炮
德国的戈尔里采一塔诺攻势
热气球
伊松佐沿岸的4次战役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
前无畏级战列舰
加利波利登陆行动
水上飞机和飞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战线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海战白热化
加利波利战场上的大撤军
德国潜艇
后方
齐柏林飞艇
1914~1918年,战火中的平民
重型轰炸机

1916年——消耗之年
凡尔登——德军出击
索姆河首日
机枪
凡尔登——法军复苏
堑壕战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制坦克
俄国支援盟友
罗马尼亚战役
伪装
意大利战场的僵持
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
萨洛尼卡的军事行动(1916~1917年)
东非地区的战争(1914~1918年)
日德兰海战
无畏舰
潜艇锋芒渐露
驱逐舰
地中海海战(1914~1916年)

协约国的潜艇

1917年——欧洲决胜之年
阿拉斯之战
轻型轰炸机
尼维尔攻势
德国和法国的坦克
莫西尼斯之战

帕斯尚尔之战
沿海、边塞及铁道线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战
飞行员与战斗机战术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战
后一次高加索之战(1917~1918年)
比尔谢巴之战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年)
打败潜艇(1917~1918年)
反潜武器

1918年——协约国的胜利
“迈克尔行动”
后来的战斗机
防空炮
德军后的攻势
“巴黎炮”
对地攻击机
给美军的装备
美军的轮作战
物资转移
兹河一阿尔贡攻势
通信
突破兴登堡防线
手枪:
装甲车
意大利战场的后一轮会战
解放巴尔干
美厉多之战
巡洋舰
德国海军哗变

战争的后果
停火
和平协议
国际联盟
战争与回忆

作者介绍


文摘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
  ……

序言



《烽烟下的群像:全球视野下的近代战争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跳脱传统宏大叙事框架,从一个更为细致和多维度的视角,审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重大冲突对人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及技术革新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关键转折点,探讨战争如何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堆砌,更是社会、经济、政治力量激烈碰撞的熔炉。 第一部分:工业革命的阴影与帝国主义的扩张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工业革命在军事领域带来的革命性转变。蒸汽动力、冶金技术的进步以及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能力,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将战争推向“总体战”的雏形。我们考察了诸如大炮口径的增加、新式步枪的普及以及海军舰船的“无畏舰时代”的到来,这些技术进步如何直接加剧了列强间军备竞赛的白热化。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技术与意识形态的结合。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驱动下,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兼并达到了顶峰。本书详细梳理了两次重要的局部冲突——英布战争(Boer War)的经验教训。这场冲突不仅暴露了传统军事力量在面对游击战时的脆弱性,更首次系统性地使用了集中营(Concentration Camps)这种现代化的隔离和控制手段,为后来的大规模冲突提供了不祥的先例。我们分析了这场战争如何深刻影响了英国本土的政治格局,以及它对南非民族认同的长期塑造作用。 此外,东亚地区的甲午战争(First Sino-Japanese War)被置于全球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场战争标志着一个古老帝国的衰落和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其战术、战略的革新,特别是海军力量的运用,对当时仍在摸索中的欧洲军事思想产生了震撼性的冲击。我们对比了清帝国在引入西方技术时的“师心不改”与日本在学习吸收过程中的主动改造,从而解释了军事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制度适应性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技术、媒体与公众心理的重塑 本部分关注的是冲突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传播和公众情绪的调动。随着电报、照相技术的发展,远方的战火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和具象化程度呈现在普通民众面前。 我们详述了巴尔干冲突(Balkan Wars)在早期现代媒体中的呈现方式。这些冲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边疆战事,而是与报纸发行量和城市舆论紧密相连的事件。媒体如何通过选择性报道和煽动性的语言,构建了民族英雄叙事,同时又无意中为更大规模的冲突推波助澜,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此外,本书对日俄战争(Russo-Japanese War)中信息战的萌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场战争不仅是欧亚两大势力在远东的对决,也是首次在严格的战时新闻审查制度下,交替出现宣传胜利与揭露真相的复杂过程。我们考察了西方观察家,如记者和军事顾问,如何记录和解释这些新的战争形式,以及他们的观察如何影响了欧洲各国对未来战争规模的预估。 第三部分:社会内部的张力与战争的催化效应 战争的发生往往是内部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冲突本身则像一个高压锅,加速了这些矛盾的爆发或解决。本章着眼于社会阶层、性别角色在战时经历的剧变。 在法德战争(Franco-Prussian War, 1870-1871)的余波中,我们分析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如何重塑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地图,以及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如何被制度化,成为影响一代人教育和职业选择的核心价值观。巴黎公社的兴起与镇压,则展示了社会阶级冲突在国家权力真空期以极端暴力形式爆发的可能性。 同时,本书探讨了女性在“非战斗”后方角色的演变。随着军事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大量女性进入工厂和行政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我们通过考察特定工业城镇的社区记录和私人信件,重构了工人群体面对征兵、物资短缺和流感威胁时的日常生活图景,揭示了战争对家庭经济结构的不可逆转的改造。 第四部分:战争的遗产——对现代国家形态的重塑 最后,本书将视角投向冲突结束后各国在政治、财政和法律层面留下的深刻烙印。大规模的军事动员需要空前的国家资源集中和调配能力。我们研究了各国政府为资助战争而采取的财政手段——从发行战争债券到提高直接税率——这些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战后,退伍军人安置、战争伤残抚恤和对烈士家庭的补偿,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福利体系的雏形。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虽然初衷是稳定社会,却也为后续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埋下了伏笔。 总结而言,《烽烟下的群像》试图提供一个不限于单一战役或单一国家视角的近代战争画卷。它关注的是技术、意识形态、媒体传播和底层社会结构如何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性”。它是一部关于权力转移、社会压力测试以及人类适应性极限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对战争场面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些宏大的战役和战略布局,更深入地挖掘了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友谊、恐惧、牺牲和人性的描写,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每次读到一些感人的片段,我都会停下来,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它没有简单地将战争塑造成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悲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伤痛和反思。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的笔触时而如疾风骤雨,描绘那些血与火的正面交锋,那些令人窒息的堑壕战;时而又变得如涓涓细流,探讨战时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技术迭代的部分,如何从早期的骑兵对决迅速演变为飞机、毒气和坦克的全方位较量,这种技术恐慌和适应的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当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机器轰鸣和遥远的炮火声。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现场感的作品,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类情感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军事历史略有涉猎的人,但这本书依然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没有陷入对战术细节的过度纠缠,而是聚焦于战略意图和资源分配的宏观层面。作者对情报战和后勤保障的论述尤其精彩,揭示了现代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是如何运作的。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战后条约和国际联盟建立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让我明白了一战的影响力是如何延续并塑造了后续数十年的世界秩序。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细节之处见真章。对于希望获得一份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世界大战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力作。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时间线处理得既清晰又不失张力。作者在梳理纷繁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军事部署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个人化的故事和细节,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国家和阵营的描述,展现出了一种超越立场的客观与平衡。读完后,我对那场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以及深远影响有了立体而多维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枪炮和坦克,更是关于外交的博弈、技术的革新以及社会思潮的碰撞。这本书的史料翔实,考证严谨,但又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晦涩,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完美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深刻探讨。作者在描述战争的残酷性时,没有丝毫矫揉造作,那些关于创伤和失落的描写是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人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书中的一些人物侧写极为精彩,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他们的挣扎与选择,往往比那些伟大的将军更让我动容。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看到了现代战争的雏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场战争是如何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格局。它强迫读者直面历史的阴影,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