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针灸减肥(赠光盘) 9787538195224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编针灸减肥(赠光盘) 9787538195224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富春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减肥
  • 中医
  • 健康
  • 养生
  • 穴位
  • 光盘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5224
商品编码:301951587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针灸减肥(赠光盘)

定价:45.00元

作者:王富春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8195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针灸减肥效果很好,作者为吉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书中介绍了针灸减肥的方法合作这多年的临床经验。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针灸减肥方法,包括两部分内容,部分为针灸减肥常用穴位,介绍了70余种具有减肥作用的穴位,对这些穴位的定位、主治、刺法、配伍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为针灸减肥方法,介绍了40多种症状的针灸减肥处方,配有针灸动作的光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目录


目 录章 针灸减肥概述 1节 针灸减肥常用操作方法 2一、毫针法 2二、艾灸法 13三、刮痧法 16四、拔罐法 23五、芒针法 26六、耳穴法 27第二节 针灸减肥常用经络 与腧穴 33经 络 34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34二、经络学说与美容减肥 37腧 穴 38一、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38二、特定穴 39三、选穴配穴方法 42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43常用经络、腧穴 46一、手太阴肺经 46二、手阳明大肠经 48三、足阳明胃经 52四、足太阴脾经 57五、手少阴心经 60六、手太阳小肠经 62七、足太阳膀胱经 65八、足少阴肾经 72九、手厥阴心包经 74十、手少阳三焦经 76十一、足少阳胆经 80十二、足厥阴肝经 85十三、任脉 87十四、督脉 90十五、经外奇穴 94第二章 常规针灸减肥 98节 毫针法减肥操作 98一、辨证分型 98二、操作规程 100三、其他毫针减肥处方 100四、注意事项 101第二节 艾灸法减肥操作 102一、选用腧穴 102二、操作规程 102三、注意事项 103第三节 刮痧法减肥操作 104一、选用腧穴 104二、操作规程 104三、注意事项 105第四节 拔罐法减肥操作 106一、选用腧穴 106二、操作规程 106三、注意事项 107第五节 芒针法减肥操作 108一、选用腧穴 108二、操作规程 109三、注意事项 110第六节 耳穴法减肥操作 110一、选用腧穴 110二、操作规程 111三、注意事项 111第七节 其他针灸减肥法操作 112一、穴位埋线减肥法操作 112二、电针减肥法操作 114三、结合耳穴贴压 减肥法操作 115第三章 针灸减肥保健方法 117节 瘦脸 117一、选用腧穴 117二、操作方法 117三、注意事项 118第二节 瘦下颏 118一、选用腧穴 118二、操作方法 118三、注意事项 118第三节 美颈 119一、选用腧穴 119二、操作方法 119三、注意事项 120第四节 美臂 120美上臂 120一、选用腧穴 120二、操作方法 120美下臂 121一、选用腧穴 121二、操作方法 121三、注意事项 121第五节 瘦腰 121一、选用腧穴 122二、操作方法 122三、注意事项 123第六节 腹部减肥 123一、选用腧穴 123二、操作方法 123三、注意事项 124第七节 背部美脊 124一、选用腧穴 125二、操作方法 125三、注意事项 125第八节 瘦大腿 125一、选用腧穴 126二、操作方法 126三、注意事项 127第九节 瘦小腿 127一、选用腧穴 127二、操作方法 128三、注意事项 128第十节 臀部减肥 128一、选用腧穴 129二、操作方法 129三、注意事项 129第四章 针灸治疗肥胖及相关 疾病 130节 肥胖的诊断 130一、标准体重与肥胖程度 130二、肥胖的测定 131三、肥胖实验室诊断 134四、肥胖病的鉴别诊断 135第二节 肥胖症 137一、临床表现 137二、针灸治疗 137三、注意事项 140第三节 糖尿病 140一、临床表现 140二、针灸治疗 142三、注意事项 144第四节 高血压 144一、临床表现 145二、针灸治疗 147三、注意事项 148第五节 冠心病 150一、临床表现 150二、针灸治疗 151三、注意事项 153第六节 肥胖性心肌病 153一、临床表现 154二、针灸治疗 154三、注意事项 156第七节 胆结石 156一、临床表现 157二、针灸治疗 157三、注意事项 158第八节 痛风 159一、临床表现 159二、针灸治疗 160三、注意事项 160第五章 减肥辅助方法 162节 运动减肥法 162一、各部位运动减肥法 162二、各年龄段的运动减肥法 169三、运动减肥方案 171四、运动减肥注意事项 175第二节 饮食减肥法 176一、基本原则 177二、益于减肥的食物 178三、减肥食谱 185四、饮食减肥注意事项 189第三节 推脂减肥法 189一、推脂减肥手法 190二、推脂减肥常见误区 193三、推脂减肥处方 194四、推脂减肥注意事项 195第四节 中药减肥法 195一、常用减肥中药 196二、中药减肥处方 198三、常用预防肥胖的药茶 199四、中药减肥常见误区 200五、中药减肥注意事项 200

作者介绍


作者为吉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撰写了大量的针灸类专著,具有丰富的经验。

文摘


























序言



《中华养生瑰宝: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实践》 第一章 溯源与基石:中医的哲学意蕴与核心观念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华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追溯其起源与演变,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坚实的理论框架。中医并非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治病之术,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道家、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紧密相连。 1.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地域环境息息相关。本书详细阐述了“四时养生”的原则,例如春季应养肝以顺应万物生发的阳气,夏季应养心以适应气候炎热,秋季应养肺以防燥邪侵袭,冬季应养肾以避寒闭藏。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起居、饮食、情志来顺应自然节律,达到“和于术数”的境界。理解了天人合一,才能真正掌握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 1.2 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生命哲学 阴阳学说是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纲领。书中以详尽的图表和实例,阐述了阴阳在人体结构(如形体、脏腑)、生理功能(如动静、寒热)中的对立、统一、消长和转化关系。例如,人体的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体表为阳,脏腑为阴。疾病的发生,往往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紧接着,我们深入解析了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在脏腑、情志、五味、五色、五季之间的对应关系。五行相生相克是维持生命活动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我们不仅介绍了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辨证——如“见肝之病,知脾亦为不容喙喙”,揭示了脏腑间复杂的相互影响。 1.3 脏腑经络: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与通路 本书详细描绘了中医的“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学概念的异同。中医的“脏”不仅仅是器官本身,更包含了其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和情志联系的整体概念。例如,“心主神明”,不仅仅指心脏泵血功能,更涵盖了意识、思维、精神活动。 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通路。我们细致梳理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主治范围及其与特定腧穴的关联。重点介绍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规律,以及“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理机制,为后续的推拿和外治法打下基础。 第二章 气血津液与体质辨识:个体化的健康档案 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健康管理,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关键。 2.1 气的生成、输布与功能 气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本书探讨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形态的气,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详细阐述了“气虚”、“气滞”、“气逆”等常见的气病类型及其对日常健康的影响。 2.2 血的生成、运行与濡养 血的功能在于濡养周身。我们阐述了“脾为生血之源”、“心主血脉”的理论。重点解析了血的功能(如营养、润泽)与病理变化(如血瘀、血虚、出血)。尤其强调了“血随气行”的观点,说明调气是治血的基础。 2.3 津液与痰湿:体内的水液代谢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书中清晰区分了津(清稀、上布)与液(稠厚、下注)的不同,以及它们在三焦的布散途径。同时,深入探讨了“水湿痰饮”的形成机理。痰不仅指呼吸道分泌物,更是病理产物。我们将痰湿的生成与脾的运化失司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肥胖、水肿等慢性病奠定理论基础。 2.4 中医体质辨识学:九种体质的详尽解析 不同的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反应性不同,这源于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体质差异。本书依据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详细区分了九种基本体质: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每种体质都配有详细的性状描述、易患疾病倾向以及相应的日常调护建议(包括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第三章 中医防病理念与治未病策略 中医的最高境界在于“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或在疾病初起阶段及时处理,防止其发展。 3.1 辨证论治:个体化的病机分析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步骤,它不同于西医的病理诊断。本书详尽介绍了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作为总纲,以及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具体方法。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分析,教会读者如何抓住疾病的本质矛盾。 3.2 “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包括摄生、避邪、调养三个层面。我们探讨了如何根据季节、地域、个人体质,提前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如何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如足三里、大椎)来增强“卫气”的防御能力。 “既病防变”则是指防止疾病向复杂或更深层次发展。重点讲解了中医对疾病传变规律的认识,例如从表入里、由虚致实等传变路径,以及在病程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针对性治疗策略,避免“留邪致变”。 第四章 传统非药物疗法体系概述(非针灸内容) 在不涉及特定减肥针灸技术的前提下,本书对中医其他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进行宏观介绍,这些方法同样是维护健康和体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4.1 推拿按摩:经络的物理调理 推拿作为一种重要的外治法,强调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腧穴、经络和病变部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书中概述了推拿的基本手法(如按、摩、揉、推、拿等),并简要介绍了它们在改善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2 拔罐与刮痧:排邪与活血化瘀 拔罐和刮痧是利用负压或摩擦产生“痧”的现象,达到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目的。我们阐述了在不同体位、不同疾病中如何选择罐法(留罐、走罐)和刮痧方法,并强调了其在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代谢废物排泄方面的辅助价值。 4.3 药膳导引:药食同源的日常智慧 药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药食同源”的理念。本书介绍了常用具有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清热利湿等作用的食材(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及其在日常烹饪中的应用原则,旨在通过饮食的长期调理,潜移默化地改善身体内环境,达到平衡健康的目的。 结论:融入生活的整体健康观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立体的、整体的、动态的健康观。中医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单一指标的完美,而在于理解并顺应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联系,通过规律的生活和审慎的自我调理,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与长久维系。掌握这些基础理论,是迈向自主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调,搭配着行楷的字体,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专业的氛围。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粗糙纸,而是带着一点点哑光的细腻感,翻页的时候声音都很悦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侧边烫金的工艺,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着一股低调的精致。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这种朴实中带着韵味的风格,才更符合我对一本实用性强、内容扎实的学术类书籍的期待。拿到手后,我特意在书架上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把它摆放起来,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就好像一个无声的承诺,告诉我里面蕴含的知识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光是看外观,就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阅读信心,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珍藏之作,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科普读物的预期。

评分

最让我感到满意的一点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既有足够的基础知识来夯实根基,避免了浮于表面的介绍,同时又在深入探讨问题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实际应用的关注。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如何将这些疗法融入日常生活”的讨论部分,那里面提供的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如何结合不同的节气进行调整,如何应对日常中的小毛病。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治病”的,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系统性的、长期的调理,来实现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状态。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哲学,而不是速成的心灵鸡汤,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人读完后,心中充满了清晰的行动方向和对未来健康的掌控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温和而坚定”。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传授毕生所学。作者在叙述复杂的中医概念时,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能量运行具象化,让普通人也能感同身受。我发现自己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甚至会不自觉地被里面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常常是拿起就放不下。这种行文上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是很多专业书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让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平静和疗愈的心境。这种阅读体验,比起单纯的知识输入,要丰富和愉悦得多。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涉及专业技能的书籍,最担心的就是实操性不强,看起来像是理论大全却没法落地。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图文并茂的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每一个步骤的分解都精确到毫米,无论是取穴位的定位口诀,还是手法施展时的力度变化,都有非常细致的图解来辅助说明。我特地对照着图示,在自己身上尝试了几个最基础的“点按”手法,发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到七七八八的精髓。而且,它对不同体质人群的差异化建议,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不像有些书籍那样“一刀切”,这种量身定制的指导,让人感觉更加贴心和专业。这种详尽到位的实操指南,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传统医术不再高不可攀。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对各种养生和调理的方法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流传已久、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学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理论阐述上的严谨性。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中医关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如何应用于形体管理。我尤其欣赏它对穴位选择的讲解,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按这个点”,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个经络循行,这个穴位在五行中对应着什么,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不再是机械地操作,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原理。每当读到一个新的概念,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更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