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名模录 | 作者 | 皇甫菊含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484695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皇甫菊含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版《时装表演教程》一书,参与《中国衣经》《文明的轮回: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程》等著作的撰写。 历任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模特表演项目评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委(专家库裁判) 。 |
| 目录 | |
| 部分 20世纪50年代 传统美延续 · 战后新形象 / 9 一、时代背景 / 9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9 三、模特 / 12 (一)苏茜·帕克(Suzy Parker) / 12 (二)朵薇玛(Dovima) / 16 (三)丽萨 · 弗萨格弗斯(Lisa Fonssagrives) / 20 四、 思考题 / 23 第二部分 20世纪60年代 年轻风暴 · 反叛野性 / 25 一、时代背景 / 25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25 三、模特 / 28 (一)崔姬(Twiggy) / 28 (二)薇露西卡(Veruschka) / 32 (三)佩内洛普 · 特理(Penelope Tree) / 36 (四)劳伦 · 赫顿(Lauren Hutton) / 40 四、思考题 / 42 第三部分 20世纪70年代 自由激进 · 争奇斗艳 / 45 一、时代背景 / 45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45 三、模特 / 48 (一)珍妮丝 · 狄金森(Janice Dickinson) / 48 (二)伊曼 · 鲍伊(Iman Abdul Majid) / 52 (三)卡罗 · 奥特(Carol Alt) / 58 四、思考题 / 61 第四部分 20世纪80年代 性感靓丽 · 光怪陆离 / 63 一、时代背景 / 63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63 三、模特 / 66 (一) 辛迪 · 克劳馥(Cindy Crawford) / 66 (二) 克劳迪娅 · 希弗(Claudia Schiffer) / 72 (三) 纳奥米 · 坎贝尔(Naomi Campbell) / 78 (四) 琳达 · 伊万戈琳斯塔(Linda Evangelista) / 84 四、思考题 / 86 第五部分 20世纪90年代 返璞归真 · 多元个性 / 91 一、时代背景 / 91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91 三、模特 / 94 (一)凯特 · 莫斯( Kate Moss) / 94 (二) 莫妮卡 · 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 100 (三) 布兰达 · 查德(Brenda Schad) / 106 (四) 麦琪 · 瑞兹(Maggie Rizer) / 110 四、思考题 / 115 第六部分 21世纪10年代 表现演艺 · 性感冷酷 / 117 一、时代背景 / 117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117 三、模特 / 120 (一)吉赛尔 · 邦辰(Gisele Bundchen) / 120 (二)德文 · 青木(Devon Aoki) / 126 (三)吉玛 · 沃德(Gemma Ward) / 130 (四) 萨沙 · 彼伏波洛娃(Sasha Pivovarova) / 134 四、思考题 / 137 第七部分 走向国际的中国超模 后起之秀 · 独树一帜 / 141 一、时代背景 / 141 二、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 / 142 三、模特 / 144 (一)陈娟红 / 144 (二)马艳丽 / 150 (三)吕燕 / 156 (四)莫万丹 / 162 四、思考题 / 164 后记 / 168 |
| 编辑推荐 | |
| 《国际名模录》的选录对象是不同时期的国际模特,以欧美模特经纪公司的签约名模和世界服饰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为主。梳理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每十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记录了70年间国际超级名模的发展历程。 《国际名模录》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审美特征和时尚潮流,以及名模的个人档案、星路历程、个人保养以及生活经历。20世纪50年代是战前传统审美观点的延续,但带有一些战后新形象。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年轻风暴在60年代爆发,反叛野性是这一时期模特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仍然有60年代的激进反叛,却不再那么单一,各种类型的模特都受到了欢迎;20世纪80年代的模特们则显得光怪陆离;20世纪90年代依然以个性为主却更趋于多元化;21世纪模特则以表现演艺为主要特征,中国模特走向国际时尚舞台,成为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 各个时期的国际名模,在T型台上、镁光灯下演绎着夺目的风姿,推动着时尚潮流的变更,促进“美丽经济”的发展,成为时尚产业和品行业的重要“助推器”。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精致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觉得这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时尚读物。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有种沉稳的大气感,丝毫没有当代很多快餐式出版物那种浮躁的气息。拿到手里分量很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阅读内页,但仅从装帧和初步的目录浏览来看,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特介绍合集,更像是在梳理一个特定年代或某个文化现象下的群像。那种对“美”和“职业”的深度挖掘的预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给业内人士看的,对于那些对摄影艺术、时尚变迁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会是一份宝贵的视觉和文字资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有分量的作品集与行业观察的结合体。
评分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的“人情味”很浓厚,尽管主题是关于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文字中流露出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是真切的。它没有将这些女性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雕像,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她们在聚光灯熄灭后的生活、她们的挣扎、她们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她们在面对年龄和新陈代谢的残酷现实时的复杂心境。这种“去神化”的过程,让读者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探讨了“青春”和“职业生命周期”的议题,这不仅是模特的困境,也是许多依赖外在形象的行业所共有的焦虑。因此,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美丽”与“代价”的哲学思辨录,它的价值在于,它能让读者在赞叹T台魅力的同时,也对构成这份魅力的背后力量——那些有血有肉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同理心和敬意。
评分翻开第一章,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就让人难以抗拒。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生平叙述,而是似乎更侧重于捕捉那些“瞬间”——那些在T台上、在镜头前凝固下来的、足以定义一个时代的姿态和眼神。文字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模特的内心活动和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交叉点,作者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镜头语言”的探讨,仿佛作者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师或造型师,能够精准地描述光影如何雕刻面部轮廓,如何通过肢体的微小变化来传递复杂的情绪。这种专业性让这本书的信服力大大提高,完全不是那种道听途说的八卦小报风格。它更像是一部严肃的行业编年史,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语言,记录了那些“美丽符号”的诞生与消逝,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去思考“美”的定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流变,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超模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分和对比分析,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审美标准,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了欧美体系、亚洲体系乃至新兴市场体系在选拔标准、职业路径和公众认知上的巨大差异。作者在描述这些差异时,态度是客观而尊重的,避免了文化优越感,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象的梳理和归类。比如,它如何分析某种特定面孔如何在特定时期成为全球时尚圈的“硬通货”,这种分析充满了社会学色彩,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美女图鉴”范畴。这种宏观的、跨文化的比较视野,让这本书的格局瞬间打开,它不再局限于个体故事,而是上升到了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学权力转移”的探讨,这对于想要理解现代时尚产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有时候会突然插入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写,让你仿佛能听到镁光灯闪烁的声音,感受到后台的喧嚣与紧张;而另一些段落,文字则变得极其舒缓和内省,探讨的是模特这个职业背后所承载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公众审视。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丰富,避免了长篇大论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我感觉作者在材料的筛选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那些被选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有着独特的切入点,绝非那些烂大街的“超级名模”故事,反而是一些更具深度和争议性的案例,这更增添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它在“记录”与“评论”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既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或者说非常接近的二手研究成果),又融入了作者犀利的行业观察和人文关怀,让人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