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师与一 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9787517824367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

八十八师与一 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9787517824367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骏 著
图书标签:
  • 八十八师
  • 淞沪抗战
  • 一二八事件
  • 抗战史
  • 军事史
  • 浙江历史
  • 地方史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24367
商品编码:302063945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八十八师与一 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定价:68.00元

作者:徐骏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7824367

字数:

页码:3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以当时国民党嫡系之八十八师的参战始末为线索,描述这支精锐之“德械部队”中途参战,且在“庙行大捷”中,一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屡败之耻,对整场战役起了关键作用,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军队和的看法。
  《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通过查阅大量民国时期的报刊、文件、战役记录等原始资料,对当前公认的八十八师在杭州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墓园及纪念牌坊是否存在提出疑义,再以该疑义为引子,以八十八师为主线,记述其从杭州开拔加入淞沪战场的整个过程,以及战后该部队伤亡将士的详细资料。其亮点之处在于独立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和翔实的史料。

目录


章 松木场
一、纪念塔
二、墓园之谜
三、牌坊之谜
四、八十八师

第二章 风起云涌
一、万宝山事件
二、恶人先告状
三、日僧事件
四、日本的意图
五、海军的嫉妒与行动
六、第二次下野
七、十九路军驻防淞沪
八、国民的对策

第三章 开战
一、战场
二、首战
三、闸北的还击
四、商务印书馆被炸
五、暂停时的增兵
六、再战
七、日军换帅
八、“德械师”增援
九、日陆军参战
十、两翼作战
十一、“中央突破”计划
十二、血战庙行
十三、防卫调整
十四、日军第三次换帅
十五、撤至第二防线
十六、停战

第四章 战后祭奠
一、战斗总结
二、日军暴行
三、民众抗战
四、战利品
五、战斗插曲

第五章 烈士不朽
一、阵亡人数
二、烈士英容
三、烈士传记
四、烈士简历
五、英名考证
六、八十八师阵伤官兵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徐骏,1970年10月出生,浙江桐乡人,生于杭州。浙江大学文学硕士,现工作于浙江省委办公厅。

文摘


《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四、八十八师
  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的英魂无论安息在何处,都无法抹去他们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英勇战绩。这支国军精锐、“德械之师”从何而来呢?
  八十八师成立前的沿革与俞济时个人的从军经历基本是同步的。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俞济时就跟随两次东征、北伐,以军校教导团的见习排长为起点,到北伐时期任的警卫团营长,北伐胜利后又任国民警卫团团长;警卫团扩编为警卫旅后又任旅长,再扩编成警卫师后任副师长(师长冯轶裴),直到扩编成警卫军,冯轶裴任军长兼师师长,俞济时任第二师师长;冯轶裴当了两个月军长就患盲肠炎死了,改由顾祝同任警卫军军长兼师帅长。
  1931年,宁粤战争爆发,警卫军第二师奉调岳阳等地集结待命,准备阻击桂系军队对湖南的进攻,不久政治和解,回防南京,7月又调杭州集训。后第二次下野,由林森任国民主席,警卫军作为蒋的“御林军”,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遂被撤去番号,警卫师改为第八十七师,警卫第二师改为第八十八师,俞济时任八十八师的首任师长,驻防杭州。其实这次改动是“换汤不换药”,八十八师就是原警卫第二师两旅四团制的原班人马。
  后来增援十九路军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新编之第五军,其主力就是原来的警卫军,只不过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各增加了一个独立旅。
  由此可见,八十八师的前身一直是的“亲兵护卫队”,所谓嫡系中的嫡系。老蒋对这支部队的打造也是以国军模范部队的标准进行的。那时国军的战斗水平,就如一份来自日本关东军的秘密报告所称:“中国军队与帝国皇军的差距……当在三十年以上。”而西方军事家估计,如果加上社会制度、民族文明素质、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及科技等因素,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其实也早就明白这点,于是决心先大力打造这支嫡系部队,全面提升其战斗力,使其形成模范效应,以期缩小全军同西方列强和日本军队的差距。
  怎么打造?就是向当时世界军事强国学习,引进其先进的军事理论及武器装备。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生过三批“外械”部队,分别为“德械”部队、“苏械”部队和“美械”部队。八十八师就是抗战早期的“德械”部队。
  当时德国陆军被公认为世界上强大的军队,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优良的装备、钢铁般的意志和服从的纪律,这些都很对的“胃口”。因此,国民向德国大量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聘请德国顾问对警卫军进行严格训练,完全按照德军的作战模式打造这两支精锐的“德械师”。
  按照德军标准,一支机械化摩步师通常要配备数百辆汽车,上千辆摩托车,百余门大炮和自行火炮,另有数目不等的坦克装甲车担任突击掩护任务。此外,德军士兵装备有冲锋枪、钢盔、军呢大衣、皮靴、毛毯、照明手电、防风眼镜、刮胡刀片、行军帐篷等等,军官甚至还配备照相机和收音机。中国是个亚洲穷国,当时人均收入只及日本的六十六分之一,德国的一百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二百分之一。如果照搬德军标准,那么装备一个“德械师”的军费开支足以武装十几个师甚至更多中央军,很显然如此庞大的军费远远超过国库承受力。但是面对虎视眈眈、入侵在即的日本人,捉襟见肘的国民还是痛下决心,不惜血本拨出重金购买德国装备。初计划改造二十个“德式师”,后来因为经费严重不足缩减为十个师,而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前,基本完成改造的只有警卫军这两个“德械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一部分。
  八十八师经过改造后果然面貌一新:官兵头戴德国制式钢盔(就是那种“二战”影片中常见的德军的曲檐式钢盔),军官配备德国毛瑟C96(盒子炮),每班配有一挺国产仿捷克式ZB26轻机枪。当时的步兵班,人数应该是在14人左右,其中有火力组(轻机枪组)、冲锋组(组)的分别;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每一个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此外,每连有机炮排,每师有重炮营,配备大口径榴弹炮、炮、汽车、摩托车等。在德国顾问的强烈要求下,“德械师”还破例配备先进的无线电台,用以加强通讯联络和机动作战能力。八十八师官兵在待遇上也大大优于其他中央军,不仅翻倍,许多军官还优先被选派到德国留学。
  因为穷,“德械师”毕竟还不能与人家正宗德国军队相比。比如德式冲锋枪闻名天下,但是冲锋枪的一个缺点就是耗弹量惊人,往往一支冲锋枪所耗超过一个班的耗弹量,所以当时国防部只允许采购少量冲锋枪来装点门面,而“德械师”的主要武器还是国产“汉阳造”。据说当时国防部对德式钢盔和水壶大加赞赏,因为钢盔除了威容外,还能起到有效保护头部减少伤亡的作用;而水壶则能解除士兵行军作战的干渴之苦,并防止因喝脏水而引发的肠道疾病,当然一个更重要也是人所共知的原因是价格便宜。早期的水壶还是木塞盖子,椭圆形,到1934年装备组才换为金属旋上的盖子。但是呢大衣和军用皮靴却没有受到青睐,国防部认为这些装备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并且价格不菲,所以精打细算的蒋委员长亲自批准采购钢盔、水壶,而将呢大衣和皮靴从采购清单上划掉。因此士兵穿的还是布鞋,只有有的高级军官(校官以上)会自己购置靴子穿。
  “德械师”的其他单兵装备还有随身佩挂的干粮袋(杂物袋)和子弹带。干粮袋用背带跨肩,子弹带是帆布制的长形弹带(德军用的是皮制弹包),挂法是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这是一长条而不是两条),后将布条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带有将近二十个弹包,是各部队主要使用的形式,且这种设计普遍,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没有什么改变。也有两条较短形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呈X形,有的由两肩挂下呈V字形。所以八十八师虽然号称“德械师”,但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
  八十八师“出道”后,首先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战成名,五年后又参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抗战前期的这三次战役中分别以“庙行之战”“四行仓库保卫战”“雨花台守卫战”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天下师”的美誉。不过南京保卫战后,八十八师元气大伤,批老兵基本已损失殆尽。
  ……

序言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作者: 张 远 涛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ISBN: 978-7-5675-8901-3 页码: 680页 --- 内容简介: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视野,深入剖析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复杂且充满剧烈张力的结构性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突破了传统上仅聚焦于政治事件或军事冲突的叙事框架,致力于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思潮以及地方治理等多个维度,全面描摹和解析近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中艰难探索的历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并非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多重危机与转型路径并行、相互渗透的“叠合时代”。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随后的内战,是政治权力重塑的表征,而其背后驱动力,则是根植于土地制度、工业化萌芽、城市化进程、阶层流动和思想启蒙等深层次的社会断裂与重构。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重塑(1900-1916)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民初,探讨帝国体系崩溃后,社会权力真空是如何被填补的。作者详尽考察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商会与实业团体的兴起,分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系如何被不断地“地方化”和“私人化”。重点分析了绅商阶层在政治参与中的角色转变,他们如何从传统的权力中介者,逐步演变为对共和体制抱持复杂态度的既得利益群体。同时,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科举废除和新式教育推广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如何被动摇,传统宗族权威受到何种程度的侵蚀与合法性危机。 第二部分:国家构建的困境与区域分化(1916-1927) 这一时期是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但作者强调,这不仅仅是权力斗争,更是中央权威缺失下,不同区域精英如何基于有限资源和特定社会基础进行“准国家建设”的实验。研究详细梳理了不同派系军阀(如直系、奉系、桂系)的财政基础、官僚体系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他们对地方经济的干预模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新旧交替”的城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上海、天津、武汉等通商口岸与内地省份(如山西、四川)在接受现代性影响方面的速度和深度差异如何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 第三部分:社会动员与现代性的双刃剑(1927-1937) 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十年,被视为一次旨在重塑国家能力与社会面貌的集中努力。本书超越了对政治路线的简单评价,而是着眼于社会实践层面。作者对国民政府推行的税制改革、教育普及运动以及“新生活运动”的社会效果进行了量化与质性分析。研究指出,尽管中央政府试图建立一套高效的官僚-技术官僚体系,但其力量往往受限于地方精英的合作或抵制。同时,本书细致考察了工会运动、学生运动以及新兴的基层组织在城市和乡村的兴起,揭示了现代意识形态如何转化为大众政治能量,并对现有权力结构构成了挑战。 第四部分:战争、流散与社会韧性(1937-1945) 抗日战争是塑造中国社会结构最剧烈的外力。本书将战时社会视为一个巨大的压力测试场。研究不再局限于正面战场,而是深入探究了战时经济的重构(如通货膨胀对不同阶层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大后方”生存状态。作者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分析了敌后根据地在社会动员和土地政策上的创新与局限,以及在极端资源匮乏下,城市居民和乡村社群展现出的非凡的社会韧性与适应能力。 第五部分:战后重塑与制度的终局(1945-1949)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内战爆发后,社会各阶层对未来制度的选择。作者认为,1945年至1949年的社会动荡,核心在于既有精英的“合法性透支”与新政治力量的“动员效率”之间的较量。研究特别关注了战后失业潮、恶性通货膨胀如何彻底摧毁了城市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加速了他们向两极分化的过程。最终,本书论证了正是社会底层对土地和生存尊严的诉求,与先进政治力量的组织能力相结合,构成了1949年社会结构彻底更替的深层社会基础。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融合: 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史学和政治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社会结构变迁而非单一的政治叙事。 2. 档案挖掘深入: 大量运用了此前较少被利用的家族档案、地方志残卷以及外文机构的记录,力求还原历史细节的复杂性。 3. “地方国家”概念的深化: 提出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的“地方国家生成”的解释框架,强调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博弈。 适合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研究人员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厚厚的书稿,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便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它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沉下心来做研究的成果。作者在论述的逻辑构建上,展现出了高超的驾驭能力,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如同潺潺流水,层层深入,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转折点的分析,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叙事手法,而是引入了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剖析,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事件成因和影响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对某个特定史料的独到解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优质学术著作最令人愉悦的体验之一。这种深度挖掘和严谨论证的写作风格,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蕴含的巨大研究潜力,它像是一把钥匙,为深入探索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读完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结论,而是无数个值得继续追问的问题,这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它激发了读者的思辨,而不是提供了一个终点。我能想象到,未来基于本书的研究成果,还会有更多的分支课题被深入挖掘。作者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给出所有答案,而是以一种严谨、开放的姿态,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分析平台,鼓励后来的研究者站在其肩膀上,看得更远、更深。这是一种对学术传承的负责任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虽然它本质上是一部历史研究作品,但阅读起来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密度的史实陈述中穿插生动的细节描写,让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那些从侧面反映历史氛围的片段,它们不抢占主要论述的篇幅,却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它不是枯燥的年代流水账,而是一幅幅由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已经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乐趣和共鸣。这表明作者在历史考证的硬度与文学表达的温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让人读来既有收获,又不觉乏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颇为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力量,那种朴素的色彩搭配,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排版的考量,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清晰的图表和必要的注释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为理解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的来说,从物质层面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达到了学术出版物的应有标准,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不仅仅是为了内容,也是为了这种制作带来的阅读仪式感。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应有的敬畏之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该领域研究的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搜集、甄别和比对那些散落在不同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的一手资料,这一点从其详尽的注释和参考书目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很多我们过去认为已成定论的观点,在这里都受到了审慎的重新审视和挑战,新的证据链条的构建,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勇于挑战既有框架的学术勇气和扎实的基础工作,是任何优秀历史著作不可或缺的灵魂。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基于事实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