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外文书名: Private Label Strategy: How to Meet the Store Brand Challenge
精装: 28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100070910, 9787100070911
条形码: 9787100070911
商品尺寸: 21.6 x 15.2 x 2.2 cm
商品重量: 481 g
品牌: 商务印书馆
编辑推荐
《自有品牌:狼来了》揭开自有品牌的神秘面纱,制造商品牌已经走上穷途末路了吗?制造商品牌与自有品牌的共赢。
媒体推荐
天使的故事,以天籁般的说法讲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的阳光童年。
——周一贯(特级教师,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一本好书,一生财富。
用同龄孩子的好习惯故事来唤醒孩子,不教而教,真是老师、家长和孩子的福。
——李正火(特级教师,全国少儿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尼尔马利亚·库马尔 (荷兰)简-贝内迪克特·E.M.斯丁坎普 译者:段纪超
尼尔马利亚·库马尔,是市场营销学教授、高级管理人员教育系主任、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伦敦商学院的埃迪亚·贝拉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ACC、BP Ergo、Gujarat Ambuja和Zensar Technologies等公司的董事。
简-贝内迪克特·E.M.斯丁坎普,是北卡罗来纳大学荣获C.Knox Massey基金荣誉奖励的市场营销教授和市场营销学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AiMark研究中心的执行董事。
目录
序言
致谢
1 传统品牌正在遭受自有品牌的攻击/008
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战略
2 和传统的自有品牌在价格上竞争/038
3 高端型自有品牌质量取胜/052
4 利用价值创新型自有品牌争夺理性消费者/074
5 用零售商品牌组合包围制造商品牌/090
6 创造成功自有品牌的关键并不只是价格/106
7 通过自有品牌使零售商利润大化/126
制造商对抗自有品牌的战略
8 为了更高的利润生产自有品牌产品/150
9 有效合作,巧妙构建双赢关系/176
10 通过聪明的创新击败自有品牌/190
11 有选择地与自有品牌争夺资源/210
12 为制造商品牌创造可以取胜的价值主张/220
13 品牌衰败了吗?/242
附录 零售商现状
注释
作者简介
序言
简一贝内迪克特和我都是在一个被制造商品牌控制的世界里长大的。制造商品牌无处不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开始发现零售业的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店推出了贴有自己商标的产品。随之而来的是小零售店的消失——通常不是被大的连锁商店取代就是被它们收购。
当我俩都还是学生的时候,由于经费预算有限,为了省钱我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一些贴有零售商商标的商品。我们发现这些东西的质量比期望的要好,从此开始定期不断购买这些自有品牌商品。现在,自有品牌商品已经成为我们购物时一个固定的保留节目,与此相对应的是:自有品牌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从食品到领带,从非处方药到理财服务,从家居产品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产品。
如今我们都是大学市场营销教授,在工作中我们系统地分析了整个零售市场的行为。我们发现了自有品牌的三个令人惊讶的特征。首先,我们发现自有品牌现象并没有得到市场营销学者的重视。事实上,尽管在很多产业,自有品牌是制造商品牌强有力的竞争者,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对此熟视无睹,市场营销界还是像往常一样将所有焦点集中在制造商品牌上。
其次,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作为许多大和成功的品牌制造商的顾问,我们发现这些企业也依然低估了自有品牌的威胁。品牌通常的做法还是和其他制造商品牌进行竞争,这就好像自有品牌根本不存在一样。这样的话,就算是有可能,也让它们很难去获得有关自有品牌的市场表现和产品质量的零售数据。在这些品牌制造商头脑里还有着这样根深蒂固的想法:自有品牌都是些低劣货,消费者很快就会对它们失去兴趣,根本不值得参与这个行业的竞争。
当我们开始不停谈论自有品牌不断显现的威胁和取得的成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是把我们关于自有品牌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的好机会。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令人吃惊的发现了。虽然自有品牌已经形成了上万亿的产业,但是市场还没有出现一本由有经验的从业者或者学者编写,并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自有品牌的著作。我们希望本书能填补这个空白。
根据我们自己和其他学者的相关学术研究、已公开的商业出版物和咨询经验,我们分析了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战略,并且鞭策品牌制造商针对这些战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无论是和自有品牌提供者竞争,还是和自有品牌提供者合作,我们都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战略。书中还包括许多详细的国际案例研究、图表资料和一些可实际操作的小工具,希望能帮助职业经理人在这个变化剧烈的商业领域能够收获丰厚的回报。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品牌建设”的线性思维。过去总觉得,品牌力的提升是一个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预算投入和广告轰炸的结果。然而,作者似乎更关注“权力结构”的转移。那些强大的经销商、代理商,他们手中握有的不仅仅是销售额,更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实时反馈和对市场情绪的即时掌控。当制造商想要绕过他们、直接面向终端时,所引发的摩擦力是巨大的。这本书没有回避这种“零和博弈”的残酷性,而是细致描绘了制造商需要如何运用“不对称信息优势”以及“技术赋能”来逐步瓦解这种既有的权力壁垒。书中对于数据驱动决策的强调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暗示着,在新商业范式下,谁掌握了更清晰的用户画像,谁就拥有了最终谈判桌上的筹码。这对于那些习惯于依赖经销商提供“模糊报告”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要求他们必须立刻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被边缘化。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权力博弈”的商业实录,而非一本空泛的励志读物。它成功地将哈佛商学院的理论深度与亚洲市场(我感觉有很强的亚洲商业环境的影子)的实战复杂性结合在了一起。对于那些身处传统分销体系中,渴望挣脱“渠道依附性”枷锁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并非简单的“如何做”,而是“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支撑。它清晰地展示了,在自有品牌崛起的浪潮中,谁是主要的受益者,谁又是主要的代价承担者。读罢此书,你会明白,渠道关系绝非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关于控制权和利润分配的、高风险的长期谈判。任何对“渠道管理”心存浪漫幻想的读者,都应该严肃对待其中的每一个警告和每一条建议,它帮你提前预演了未来最坏的场景。
评分与其他探讨品牌战略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视角显得尤为独特和尖锐。它没有沉溺于对“消费者心智占领”这种高大上的概念进行抒发,而是毫不留情地将矛头指向了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我读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差异化产品线”来巧妙地“分化”经销商利益的段落时,感到非常震撼。比如,对于同一款产品,对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给出略有不同的规格、包装,甚至定价策略,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足以让渠道商难以找到统一施压的接口。这种“釜底抽薪”式的策略设计,体现出作者对商业心理学和博弈论的深刻理解。它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极强的细致观察能力,能够预判到渠道商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并提前布局好应对的“第二套方案”。全书洋溢着一种不妥协的、追求效率和控制权的理性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学院派”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商业实战的火辣。尼尔·马利亚库马尔教授(我猜想这是作者的背景)显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案例堆砌,他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渠道冲突”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我特别欣赏他对“承诺与背叛”这一商业伦理困境的探讨。在渠道合作初期,双方的承诺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但一旦制造商的自有品牌开始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渠道的“背叛”——例如刻意压制库存、甚至转向推广竞品——就成了大概率事件。书中对不同激励机制的剖析,比如如何设计既能鼓励经销商推广新品,又不使其有动机扼杀自有品牌销售的“次级激励”系统,这部分内容极其具有操作价值。它不是教你如何“欺骗”渠道,而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无法被轻易背叛”的合作生态,这是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智慧。
评分这部作品,坦率地说,给我带来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启示,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商业环境日益复杂的时代。作者似乎并未将重点放在那种陈词滥调的、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上,而是以一种近乎“战地报告”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一个企业决定打造自己的品牌时,所必须面对的那些来自现有渠道销售商的复杂阻力与暗流涌动。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狼来了”这个比喻的运用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指向了潜在的市场颠覆者,更深刻地揭示了传统零售生态中,既得利益者面对变革时的本能反应和策略布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层战略会议室,聆听着几位经验老道的CEO们如何在利益分配、品牌控制权和渠道忠诚度之间走钢丝。书中对不同行业案例的对比分析也极为扎实,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而是着重强调了在特定文化背景和市场结构下,灵活变通的“战术适应性”才是生存的关键。特别是关于如何建立一种既能利用现有渠道的广度,又不被其深度捆绑的伙伴关系模型,那几章的论述,简直是为那些正在经历品牌转型期的中型企业量身定制的指南,其深度远超许多同类畅销书的表面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