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
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普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表明现代信仰既是对路德和加尔文的反抗,也是对特伦特宗教大会的反抗。他描述了异见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视为需要通过个人判断、论证和争辩来证明的东西。
##药不能停吖,乃们继续拜神自嗨吧......
评分##“每个时代都很轻信,但它们轻信的方式有所不同。”一种文化的信仰是另一种文化的怀疑,一种文化的知识是另一种文化的信仰,而文化的可信度在基督教五千年的历程里是多元的,有争议的。世俗化并没有将信仰与世界隔离开来,相反,它向信仰打开了世界之门,将西方文明的一个核心范畴从基督教对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评分##学院的朽气,自翻译到原文。相较起来,前几天那本《与神作战:古代世界的无神论》倒像是高论了。神学修养不深者谈论神总显得这么干巴巴的。不信神之人亦勿论神之事。
评分##这是一本细节处凸显了很多理论张力的书。没有一定的专业认知,没有认真的背景了解,不知道梅兰希通,有几处因信称义竟然翻译成信心的正当性,作为关键词之一的implicit,没有统一译文,词性变化后,翻译得基本上看不出原文。另外原文中的斜体,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评分##旧体制中缺乏信仰的象征在新体制中成为了信仰本身。现代性的信仰是作为自主空间的信仰,在这个空间中对立主张作为替代品存在。信仰在现代西方已经成为见解或个人判断的同义词。正如黑格尔所说:现代世界的基本原则是主体自由。超多元主义与univocity的关系,正因为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取消了教会作为权威的裁决标准,一生成了非一。现代性中的新东西并不是判断的多样性,而是所有判断都应该被视为信仰。值得注意的是,新教的教义没有对个人判断开放信仰空间,而且引入了一种新的威权主义。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都参加了宗教规训,天主教规训人们去信,新教徒规训不信者。现代信仰不是从两者中产生的,而是对它们所共同创造的严酷体制的反抗。西方现代性的特征不是信仰的衰弱,而是其扩张。世俗化不是信仰与世界的隔离,而是信仰对世界的开放。
评分##翻译垃圾到怀疑是机翻的程度,比如将Doctor of the Church翻译成教会医生。但仍是最近读过最有趣的书:“信仰”是欠缺永恒而可以解构的。中世纪对信仰的非正当解读是悬崖边徘徊的愚者,因为一旦将信仰降格为见解,即宣判神圣之死亡。宗教改革看似重提信仰之神圣,却只是万古长青的进一步衰朽,耶稣会教士以自己对物质世界的知识来劝说印第安人的改教是人力不能企及的黑色幽默。在此之上,结局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现代性使信仰完全成为个体的见解。
评分##“当教条让位给经验时,语言被用于新的探索,甚至是一种信仰的新表述。”能看出来沙甘教授的博学(
评分##信仰的概念史,从排他信仰到信仰空间,写的很好读,教派化尤其是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权威与个人信仰的内部张力的部分还有异邦传教两个部分很有意思
评分##比起要相信什麼,為什麼要相信,更要害的是什麼是相信,為什麼要這樣相信——相信的方式本身,未嘗不是一種建構。 近日來讀過最好看的專著。把一個詞的概念史,做成中世紀到現代的思想史,主題成為線索,串聯起現代性若干關鍵變遷,作者野心龐大的同時把控得相當精確。面面俱到而非蜻蜓點水,取捨之下極見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