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唯一一部文字自传,以作者陪伴母亲度过她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为主线,穿插讲述了作者对亲密关系的复杂体会、作为独立女性电影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犹太血统给家庭带来的伤痛回忆。
全书以自传式的笔法写成,口语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现出平静日常下的刺与爱 。书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与其所导演的电影画面,与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应,构成影像与文字的深入联系。
■ ■ ■ ■ ■ ■ ■
使得这本书成为近年来最为有趣和重要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是其内容与形式的惊人对等,它直面我们失去至亲所引发的疾病与死亡的悖论。——《洛杉矶书评》
“告诉我一个故事。”电影和书中留下了一些母亲的故事,但却隐瞒了最重要的故事——那些在奥斯威辛的故事……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阿克曼的电影里会有那么多长久的沉默。笑,是一种掩饰;或许那是另一种沉默。——《卫报》
阿克曼的写作与她的电影制作截然不同:她的散文远非前卫,而是直截了当,甚至简单,但绝不简单化。——《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反映了一种爱与生活的深度,它安静、执着、动人地回放着好与坏的时刻。——《Frieze》
阿克曼的文字明显不花哨,而是简洁、冷漠甚至冷峻,句子和行文都很简单,省去了很多标点符号。她喜欢用很小的词来唤起很深的感情。——《ARTnews》
##阿克曼提到,她去参加某场葬礼时,有人劝她继续拍电影,说道:“还是要继续,你会继续下去,对吗”。她迅速答道,“是的,是的”。继续拍电影,也继续活下去,却没有准备好出差的行李,也没有准备好接受母亲的逝去……人生大抵就是那样吧,手足无措,跌跌撞撞,直到再也站不起来的那一刻。
评分##阿克曼用瞬间的感觉罗织空间,人称散落,叙事都是在碎片中完成。她没有埃尔诺那种要书写家庭之民族学要素的雄心,她并不想探察所谓的阶级。她用琐碎去接近生活,书里写的东西像极手机备忘录,见缝插针地写一句,事情发生在眼前,她在抽烟的时候就记了下来。没有一行字像是事后记述,所以每一行字也都把人拉到现场。琐碎的、无意义的事把人淹没,生活总是这样。母亲也是这样。所以不可能挖掘出伏桌写作的沉思,阿克曼文字里时间性的流动方式跟影像近似,你被投入到在场的晕眩之中。
评分##一部很难归类的自传性作品。女主人公高度敏感,才华横溢又脆弱易碎,从小就是给母亲带来麻烦的问题少女。本书写母亲晚年,她对母亲的陪伴、理解以及心底的逃离,生理方面与心理方面都写得相当真实。交错其中的是她的恋爱史——与L、M和C,其中与C的关系,真是相爱相杀。在寻常生活中,女主人公这样的人物简直就是小炸弹,让周围的一切坍塌,可是隔着书本的距离,又让人心生怜惜,这样痛楚,这样深邃。
评分##甚至在走路时,我们的影子都在爱着对方。
评分##甚至在走路时,我们的影子都在爱着对方。
评分##很像散落在手机备忘录里的碎片文字,看起来像想到什么写什么,实际上记忆就是一个巨大的叙事结构,无论从哪一个点切入,都连接着自己的史前与史后。这本书几乎拥有与电影一致的在场性,她向内解剖自己,最后选择纵身一跃(这也是史后的一部分。对于香特尔,拍电影就是写作。
评分##真是忧伤 越不动情越让人难受
评分##为什么是我妈笑了,而不是我母亲笑了。好有喜感//4.21读完,去书生自助阅读空间买了这本,今天读完。阅读的体验像一个私生饭在窥探香特尔·阿克曼的生活,书的内容就是她和(即将去世的)母亲的关系、她和恋人的关系、她的疾病。这本书没有分章节,也不是依时间顺序写成,但这种生活切片和琐碎的感受极具生活感,让我进一步了解她。因为她的写作我引发了很多疑问,很多问题汇聚到一起都成了“为什么活着”,到最后也没有答案,只能一边阅读一边体验她的快乐和从不消失的痛苦。神奇的是,阅读的时候我从不觉得她60岁,我觉得她也是17岁的孩子。
评分##很私密的分享,阅读过程中会为香特尔心痛。人称间的频繁转化让想表达的情感更复杂,也更贴近真实。超强的文字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