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记》,千载人物,藏着我们的精神基因与思想密码。
从商汤、周公到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这些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跨越两千年仍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古老的先王、圣人、思想家时,内心不免会浮现一个问题:我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这是本书试图要回答的问题。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当下。学者杨鹏潜心研究多年先秦思想流变,以《史记》人物为脉络,从信仰、政治制度、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念,让我们看清从商周之变到周秦之变两次社会转型的思想嬗变,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至今的。读懂先秦时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才能读懂先人的伟大与局限,获取当下的经验与智慧。
★从周朝分封建国到秦制大一统的思想变迁,一本拎清!从敬天法祖到天行有常,从建立礼制到礼崩乐坏,从贵族分权到中央集权,从春秋军礼到军功爵制,周秦之变不仅是一场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上天信仰、治国理政思想、战争观、社会价值观的一场嬗变。
★学者杨鹏以现代文明之眼,全面盘点先秦时代君主、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价值观念,仰望中华文明的高光时刻,而又不乏冷思考:我们到底是承继了先人的伟大,还是重复着他们的局限?
★走进《史记》人物,以全新的角度解读人物思想与价值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商汤“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的领袖精神有何局限?什么是周公之道?什么是战国精神的本质?跟随学者杨鹏重读《史记》人物,洞悉古人精神上的超越与晦暗。
★颠覆认知的有趣常识,从细节处还原历史真相。商朝妇女的地位很高吗?曹刿论战其实赢在玩弄战争规则?春秋军礼的规则是什么?国人与野人分别指哪些人?荀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很残酷?既有宏观视角,又有细节洞察,帮你还原一个更立体的历史世界。
##有很多深度思考,给人启发。
评分##有建树,有意思
评分##3.5作者的好恶展现无遗。
评分##杨鹏老师的书很好读,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视角解读,苏秦与孔子作为读书人不同的价值观;周文王、周武王把君王的自己在上帝面前称之为“小子”,而秦始皇认为自己与上帝比肩,甚至超越上帝,否定神学宗教,唯我独尊;刘邦的约法三章与鸿沟背约…读完令人深思,由浅入深,思辨深刻,史料翔实,收益匪浅!
评分或与中西贯通的学术背景有关,杨鹏注重人物的精神气度,不浮于事迹,而是挖掘事迹所隐藏的人物品格,由此,构成了从“大禹的光明与黑暗”到“刘邦留下的两种精神遗产”的一条主线,贯串五十讲,讲人讲事讲世情。在社会变迁的大图景里,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何坚守着道德的底线,或者推波助澜,导致世风日下的。他的主旨在于传达一种以“善”为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评分##3.5作者的好恶展现无遗。
评分##了解国学,必读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历史,从武王伐纣到周秦之变,诸子百家连番登场,中华文明的高光与晦暗时刻逐一闪现,走进中国人的精神深处。作者司马迁曾跌倒在残酷历史的现实中,最终用《史记》之光征服命运的黑暗,成为塑造中国历史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中国史学的奠基人。本书的作者认为,《史记》其人物传记,只是司马迁建构天下价值秩序的工具,其功用只是“当一王之法”,传达精神之王的价值法典。唯有在司马迁这样的天道可能不善的世界观背景下,才能洞察人物描写细节中的价值观体现,从传统道德礼制的制约中超越出来,以自己的个性、意志与才智,活出成功。
评分##①主要在用西方的研究框架(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拆解史记上的人物和事件,文献与物证双重对比,跳出了传统史学始终有个大旋律的习惯和视角。比如商汤作为中国国父(founding father?),周厉王西征vs.英国大宪章,“共和”中文的由来……读来有强烈的陌生化体验,先不谈对不对,反正就还挺有趣的;②“殛”这样的字没有加注音,读起来不太方便,尤其是想给中学生看的话;③整体而言,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开卷有益。虽然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作者到底靠不靠谱,但光从他分析的内容,看着还是挺有趣也挺有道理的,至少逻辑上似乎还是合理的。
评分##用现代文明的眼光观照历史人物,他们的是非善恶让人有了特别的感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