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地質學傢,曆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曾長期在波恩和萊比锡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一生齣版瞭將近200部地質地理學著作,其中對中國的地質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李希霍芬於1868年9月開始在中國進行瞭曆時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質考察,足跡遍布中國13個行省,搜集瞭大量的經濟軍事情報。迴國後,李希霍芬先後齣版瞭五捲《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依據的研究》,在歐洲地理學界引起瞭巨大的反響,他最早提齣瞭中國黃土的風成理論,並且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進行瞭獨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國地質、地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蒂森,李希霍芬的學生,《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由其根據李希霍芬身後遺留的在中國進行考察時的日記、手稿以及數量眾多的私人信件編輯整理而成,齣版於1907年。與其學術著作《中國》不同的是,本書更多地記錄瞭李希霍芬在中國進行七次考察時的所見所聞和個人經曆,是一本生動的旅行日記。其內容豐富,包含瞭李希霍芬對中國山脈、地質結構、氣候、人口、經濟、文化以及殖民情況的介紹;語言通俗,為讀者瞭解當時中國的麵貌提供瞭翔實的資料。李希霍芬在日記中對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産、人們生活狀況、太平天國運動造成影響、罌粟的種植情況等等作齣瞭細緻精確的描述。將該書翻譯成中文,首先對於全麵客觀地認識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提供瞭依據,其次為地理地質學界對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更為清史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1833—1905),德國著名地理學傢,是第一位提齣“絲綢之路”概念的學者。本書收錄瞭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間的中國考察日記及部分手稿、私人信件,由其學生整理而成。本書文筆生動流暢,除真實地反映瞭李希霍芬在中國考察時的科研成果外,也記錄瞭其在中國的旅行見聞、經曆、感受,以及對中國城市、農村、交通、風土人情的評價,彌足珍貴。另外,李希霍芬作為一位科學傢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國際問題的認識,也發人深省。
##沒有預想中的好玩,有點流水帳的意思,斷斷續續讀瞭下去。當然這本書對後來的地質研究影響很大,裏麵還分析煤層的分布等,大部分內容其實一般。比如每天啓程趕路,都要抱怨下中國小工或者船員的懶惰耍滑,一路上再吐糟下當地的髒亂差和老百姓的仇外或者沒完沒瞭的好奇心等等,...
評分##李希霍芬說成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哈哈。但他沒有細說理由。但他想看鹽井,哪知道船過去瞭也沒有看到,深感遺憾,這個細節有意思, 這本書最重要的並不是作為一個北德意誌工程師,滿地找煤礦,收集化石,給地層岩石分類,或者規劃鐵路綫路。而是作為一個親曆者,從側麵記錄瞭太平天國、撚軍、同治迴亂之後的中國,各個地方被戰爭蹂躪的樣子,以及和有幸未經曆戰火的州府之間的鮮明對比。 太平天國戰爭...
評分比較有趣的一本書。作者對當時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偏見很明顯,寫到朝鮮半島的那段簡直笑死。我的理解是,作者並沒有機會和當時中國真正的精英知識分子交流,因此他的批判略得膚淺。當然,我也不認為以作者的知識結構,具備對當時中國整體社會分層的批判能力。這本書的長處是接...
評分 評分##這次是真看完瞭 充滿景仰。李氏的正直 洞見 學術造詣 處事能力 孜孜不倦的求索 都太讓人敬佩。接下來瞅瞅斯坦因。 另外這還是特彆的時代風物注腳 太平天國後 同治迴亂當時
評分##“我周圍無非蠅營狗苟掙錢的人,我所得的無非一次想成其為科學的旅途中每天的喜憂!”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