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雀巷纪事 [Die Chronik Der Sperlingsgasse]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雀巷纪事 [Die Chronik Der Sperlingsgas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拉伯(Wilhelm Raabe),卫茂平 著
图书标签:
  • 德语阅读
  • 外教社
  • 经典德语
  • 德语学习
  • 文学作品
  • 小说
  • 德国文学
  • 语言学习
  • 进阶阅读
  • 《雀巷纪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158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025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ie Chronik Der Sperlingsgass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页数:166
正文语种:德语,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拉伯是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熟悉社会下层,人物刻画细腻,语言机敏幽默。《雀巷纪事》为《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之一,突出地表现了拉伯的创作特征。讲述了发生在雀巷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雀巷纪事》已有中译本。有心的读者,不妨现在读一下它的德语原作,看看在约一个半世纪前,德国作家是用何样语言,展现那条又短又窄的“雀巷”的。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出版“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出自外教社策划编辑的总体设想。既是“导读注译”本,也就是说丛书体例已定,无须编者费神。但“导读”什么,却颇费踌躇。篇幅所限,不能过长;要单独成册,也不能太短。所以最后选出的,大体为中等篇幅的作品,也有由短篇组成的“文集”。
  作者的确定,是选篇的另一问题。德语文学的不少经典之作,尤其是像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其德语原文,近年来在国内屡被选家看中。研究或写作要求“出新”,选编外语读物也该不拘一隅。经过斟酌,我们圈定(以下按作者出生年份排列)叔本华(1788-1860)、默里克(1804-1875)、俾斯麦(1815-1898)、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冯塔纳(1819-1898)、拉伯(1831-1910)、里尔克(1875-1926)以及爱因斯坦(1879-1955)的八册德语作品。作者大多出生于19世纪,其活动时间,除了最后三位,也集中在19世纪。这个选择的结果,首先与“经典”的要求和“出新”的愿望相干,因为所选作品不仅可算“经典”,更主要是它们(尤指德语原文)在国内不容易读到,有的甚至阙如。其次同德语语言的发展关联,因为恰恰在19世纪,现代德语正式形成,并在成熟和规范、丰富及典雅上,达到一个后世很难企及的高峰。而且,鉴于我们目前的德语学习,世风所趋,更多地依靠时文,追求实效,阅读来自这个时期的文本,对我们研习经典德语,认识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文化,愈显重要。
null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其他精选作品】 本系列旨在为德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经典文学体验,拓展阅读视野,提升德语理解能力。以下精选作品,涵盖了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从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到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辨,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 一、 歌德与魏玛的黄昏: 《少年维特的烦恼》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这部不朽的经典,以书信体的形式,描绘了敏感而富有激情的青年维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最终幻灭的悲剧。它不仅是欧洲“狂飙突进”运动的里程碑式作品,更是对个体情感在僵化社会结构中挣扎的深刻剖析。 内容侧重: 作品通过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二十余封信件,细腻地展现了他与贵族少女绿蒂从初遇到热恋,再到目睹绿蒂最终嫁作他人妇的复杂心路历程。读者将跟随维特的视角,体验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沉醉,以及日益加深的忧郁和对社会规则的愤懑。书中对“感受性”与“理性”冲突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于学习者而言,这是一部理解德语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情感表达的绝佳范本,其语言优美、情感充沛,对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极为精妙。 --- 二、 现实主义的剖析与批判: 《布登勃洛克一家》 (Buddenbrooks: Verfall einer Familie) 托马斯·曼的这部鸿篇巨著,被誉为德国“家族小说”的典范。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准的笔触,记录了吕贝克一个显赫商人家庭四代人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内容侧重: 小说详细描绘了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商业精神、艺术气质与社会地位变迁中的内在矛盾。从第一代对商业的精明恪守,到后代逐渐被艺术和感性所吸引,最终导致家族商业力量的衰退。作品深入探讨了资产阶级内部的价值观冲突——效率与优雅、实用与美学之间的永恒对立。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德语中大量描述社会阶层、商业术语以及复杂心理活动的精确词汇。小说结构严谨,语调沉稳,是提升高级阅读理解能力的试金石。 --- 三、 现代性的迷思与异化: 《变形记》 (Die Verwandlung) 弗朗茨·卡夫卡的这部中篇小说,以其超现实的开端和冷峻的笔调,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异化和疏离感。 内容侧重: 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故事的核心不在于解释“为什么”,而在于细致入微地描绘这种“变化”对家庭关系、社会角色以及个体自我认同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从最初的慌乱,到家人的嫌弃、恐惧和最终的遗弃,卡夫卡用极为清晰、几乎是法律文书般的精确德语,构建了一个荒诞却逻辑自洽的世界。这部作品是学习德语逻辑结构、理解“卡夫卡式”的焦虑与荒谬感的关键文本,尤其适合对存在主义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 四、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彷徨: 《玻璃球球员》 (Das Glasperlenspiel) 赫尔曼·黑塞的晚期代表作,被认为是作者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架空的、高度精神化的未来世界——卡斯塔利安(Castalia),一个专门致力于学术和艺术的精英国度。 内容侧重: 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克诺姆毕生致力于“玻璃球游戏”——一种融合了数学、音乐、哲学和冥想的复杂智力活动。作品探讨了纯粹的精神生活与世俗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质疑了学术象牙塔的价值,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面前的选择。黑塞以其标志性的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探讨了教育、天才的命运以及“完整的人”的培养。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德语哲学词汇和复杂从句结构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提供了极佳的材料。 --- 五、 二十世纪的女性声音: 《灯光,灯光,灯光》 (Licht, Licht, Licht) (注:此为示例虚构书名,旨在展示不同主题的引入) 这部作品关注的是二战后德国社会中,女性在重建家园、重塑自我身份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觉醒。 内容侧重: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一位战后知识女性的视角,审视了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与新思潮的冲击。她在一个物质匮乏而精神需求旺盛的时代,努力平衡对过去的怀旧、对未来的渴望,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追求。语言风格现代、直接,大量运用对话和内心独白,极具节奏感。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理解战后德语口语化表达和当代女性议题的窗口。 --- 本系列阅读目标: 通过研习上述经典,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德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理解德语文学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思考,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每部作品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以辅助理解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发行方“外教社走近经典”的定位来看,这本书显然被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它被视为德语文学入门或进阶的优秀材料。我的关注点会放在其翻译(如果附有辅助翻译的话)和注释的专业度上,但这本是原著,所以更侧重其文本本身的魅力。我猜测,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或许是舒缓而内敛的,如同在缓缓展开一幅关于那个特定社区的群像画。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德国文学特有的“深度挖掘”能力,即便是最平凡的人物,也能被赋予深刻的内在世界。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往往比外部世界的波澜壮阔更能经久不衰。如果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复杂而真实,他们的困境和抉择能够引发我作为当代读者的强烈共鸣,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语言学习范畴,它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我期待着被那种深沉而克制的德式情感表达所打动。

评分

相较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学院派作品,我更偏爱那些能够扎根于生活土壤、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我希望这部“雀巷纪事”能够带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那种在熟悉的烟火气中,却能窥见人性幽微之处的震撼。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的旅程。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运用德语的严谨结构来构建情感的层次,如何通过细微的场景切换来推动情节发展,而不是依赖突兀的戏剧冲突。文学的魅力往往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没有直白说出的潜台词,才是真正考验读者理解力的部分。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让我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能在脑海中回荡着角色们的低语和巷子里特有的声响,那它无疑就是一部佳作。这种回味悠长的阅读体验,是快餐式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奢侈享受。

评分

读德语文学,总有一种回溯本源的庄重感。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使用这门语言的人群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民族性格。这本书记载的“纪事”二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严肃的编年色彩,似乎暗示着它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能还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观察或历史侧写。如果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那么它对于理解德国近现代史的某个侧面,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我特别留意出版社是否在书籍的辅助材料上做了细致的工作,比如是否有对背景知识的简要介绍,或者关键德语词汇的注释,因为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读者来说,这些“脚手架”的设置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德语学习辅助读物,绝不仅仅是提供文本,它更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导师,引导我们深入语境。期待它能带来那种沉甸甸的阅读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评分

这部德语原著的选材实在是妙极了,我拿到书时,光是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低调中透着复古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出版方在“走近经典”这个定位上所下的功夫。选择这样的系列,本身就意味着对文本质量和文化深度的双重保证。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阅读体验,就是要沉浸在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的韵律和力量。很多时候,即便是最优秀的译本,也难免会在某些微妙的情感张力和复杂的文化指向上有所损耗。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醉心于德语学习的爱好者来说,能有这样一套高质量的德语原著引进,简直是福音。我期待着,能在这些字里行间,捕捉到德语特有的那种精确与浪漫交织的独特气质。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令人称赞,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并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文化之窗,让人不禁想去探索那背后隐藏的社会风貌与人性挣扎。

评分

我对这类文学作品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能力。很多时候,宏大的历史叙事反而显得空洞,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琐碎却真实的个体经验。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有着非常细腻的笔触,能够将故事发生地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那种弥漫在巷弄间的市井气息,邻里间的微妙互动,以及角色们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维持体面和尊严的姿态,这些都是我最想从文字中体悟的部分。我希望作者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赋予了他们足够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该给出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应该提出深刻的问题,让读者自行去咀嚼和反思。从这个系列的名字来看,它似乎是想搭建一个文学的阶梯,让不同水平的读者都能有勇气踏入德语文学的殿堂,这在推广经典阅读方面,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一步举措。我非常好奇,这部作品是如何平衡文学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的,毕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是因为它拥有跨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评分

中德对照,阅读方便,值得购买

评分

中德对照,阅读方便,值得购买

评分

书有些轻微的折损,不过幸好不影响阅读,所以也懒得换了。唉,好想买格林童话全德文版的。

评分

书有些轻微的折损,不过幸好不影响阅读,所以也懒得换了。唉,好想买格林童话全德文版的。

评分

评分

hhhhhhhhhhhh

评分

陈独秀诗中之志,有“本有冲天志”的鹤那般凌空戾羽的高强之志,也有《游虎跑》中所述“何事不清幽”的宁静之志,还有“莫就枯禅饮,阶前水不穷”的理趣般世外之志。《菜根谭》《鬼谷子》洋洋洒洒万言说人生种种志趣,而陈独秀五言七言即尽得其真味,字字彻骨含神。这是陈独秀本人的脱俗,也是诗歌上乘美学最喜追求的简洁含蓄和言有尽而意无穷。陈独秀的情,有《远游》中“痛饮莫踟蹰”的愤恨狂情,有《雪中偕友人登吴山》中“万象眼中寂”的哀寂伤情,有《华严瀑布》中的“时垂百丈泪”的寥落酸情。陈独秀不是用景来烘托气氛透露情意,而是以情写实景。陈独秀写伤情淡志时,《咏鹤》中“寒影背人瘦”,景用笔墨颇少,意味却跃然纸上,正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所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陈独秀《灵隐寺前》,垂柳,飞花,少年,骏马,带出一个“惆怅当年”,清袁枚《随园诗话》惊叹“文章有神”,陈独秀之谓也,因为其一切景语都融合着志渗透着情。这样景本身就拥有情,而不只是情或志的一个标签。陈独秀以志与情为诗之脉络,以神理相取,无论是天然的山川明月,还是人工的酒家寺院,无论属有生的白鹤,还是无命的瀑布,事和景远近都只在俯拾之间。他所组织起的这一系列景物和地点,以“志”为静脉,“情”为动脉,群山万物为血肉,下笔句句是情语。而“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於中,必形於声。”([明]《谈艺录》)陈独秀带着怒与哀在写《远游》之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不仅是自然的可怕,还带着贯彻全诗的灵魂一样的力量。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值得购买,但物流太慢

评分

hhhhhhhhhhhh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