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稿(全2冊)

中國近代史稿(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逸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
  • 曆史
  • 中國曆史
  • 史稿
  • 通史
  • 兩捲本
  • 清史
  • 民國史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085647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47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61
套裝數量:2
字數:93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冊,包括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一次鴉片戰爭和戰後中國社會的開始半殖民地化,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進攻階段,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相持階段,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防禦階段,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全國各地人民反封建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清朝政權的逐步半殖民地化,19世紀70年代列強對我國東南、西南、西北地區的侵略和中法戰爭,外國侵略下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中國近代工業的産生和新階級的齣現, 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早期的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發展, 中日甲午戰爭 共10章內容。

作者簡介

  戴逸,1926年生,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1944年常熟中學畢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轉北京大學史學係學習。1948年前往解放區,入正定華北大學一部學習,後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後,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曆史教研室講師,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副主任兼中國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後,成立清史研究所,任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後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曆史組召集人,博士生導師。1988年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國傢清史纂修工程啓動,任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撰寫或主編書籍30餘種,主要有:《中國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履霜集》、《繁露集》、《語冰集》等。

目錄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
第一節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勢
第二節 1840年以前的中國
第三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外關係和鴉片貿易
第二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戰後中國社會的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三節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醞釀
第三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進攻階段
第一節 太平天國革命初期的勝利進攻
第二節 《天朝田畝製度》及太平天國前期各項製度、政策
第三節 清王朝為反對革命所采取的幾項措施
第四節 1853年到1856年的戰局
第五節 楊韋事件和石達開的齣走——太平天國內部矛盾的爆發
第四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相持階段
第一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相持階段
第三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地人民的起義鬥爭
第五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防禦階段
第一節 太平天國後期的經濟和
第二節 防禦階段的戰局
第三節 太平天國革命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曆史意義
第六章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全國各地人民反對建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清朝政權的逐步半殖民地化
第七章 19世紀70年代列強對我國東南、南西、西北地區的侵略和中法戰爭
第八章 外國侵略下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中國近代工業的産生和新階級的齣現
第九章 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繼續,早期的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發展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戰爭
原第一冊後記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國
  第一節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勢
  一、英國和法國的資産階級革命
  19世紀是世界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峰並嚮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滿著鬥爭,資産階級革命,封建主對革命的反攻,資本主義國傢對殖民地的掠奪,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以及無産階級和人民群眾反壓迫反侵毠的鬥爭,這一切構成整個19世紀曆史的中心。在這裏,封建的中國開始被捲入到世界鏇渦裏,外國侵略者和中國統治階級勾結在一起,吮吸著中國人民的血汗,使中國逐漸倫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世界資本主義的曙光早在14世紀便 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開始透露,當時佛羅倫薩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齣現瞭第一批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隨後,資本主義生産關係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成長起來。

前言/序言


《帝國晚期與革命:世界秩序的重塑(1800-1945)》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敘事的世界史著作,聚焦於1800年至1945年間,全球範圍內由工業革命、帝國擴張、民族主義興起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所驅動的深刻變革。它旨在描繪一個舊世界秩序如何崩塌,新秩序如何在劇烈的衝突與動蕩中艱難孕育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啓濛的餘燼與工業的洪流(1800-1850)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啓濛思想在歐洲大陸的傳播及其對政治結構産生的顛覆性影響。重點分析瞭拿破侖戰爭如何意外地重塑瞭歐洲的政治地理,並播撒瞭民族自決的火種。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經濟和空間觀念帶來的不可逆轉的改變。我們審視瞭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如何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全新的社會階級(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形成的催化劑。在政治層麵,本部分詳細解讀瞭1830年代和1848年革命的爆發原因、過程及其區域性差異,闡明瞭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的早期形態和相互間的張力。 我們還將目光投嚮瞭全球非西方世界。在亞洲,清帝國在“康乾盛世”後的內部衰落與外部衝擊初露端倪。在拉丁美洲,玻利瓦爾和聖馬丁等“解放者”如何將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推嚮高潮,並初步構建瞭基於民族國傢的脆弱政治實體。本書強調,此時的“現代化”並非一個單一的綫性過程,而是西方主導下,非西方社會在被動捲入全球體係中産生的復雜應對策略。 第二部分:帝國的鼎盛與衝突的潛流(1850-1914) 此階段的主題是全球霸權的競爭與體係的固化。本部分詳盡分析瞭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化學、鋼鐵)如何進一步加劇瞭列強之間的實力差距,並催生瞭“新帝國主義”。我們不僅關注瞭非洲的瓜分(柏林會議的機製與後果),也深度剖析瞭亞洲內部的變局。例如,日本明治維新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國傢乾預,成功地實現瞭“脫亞入歐”的戰略目標,並轉變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傢。 在歐洲內部,俾斯麥領導下的德意誌統一被視為地緣政治的重大轉摺點,它打破瞭維也納體係的微妙平衡,並直接導緻瞭歐洲陣營化的加速。本書詳細梳理瞭軍事同盟體係(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形成邏輯,指齣這種安全睏境如何使得局部衝突有演變為全麵戰爭的危險。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內部的社會矛盾——工人運動的高漲、工會力量的崛起以及社會福利立法的初步嘗試,這些“內部革命”對國傢權力構成瞭新的挑戰。 對於非西方世界,本書分析瞭奧斯曼帝國的持續衰弱、印度被英屬印度帝國直接統治後的社會經濟結構變化,以及美洲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和拉美內部持續的政治動蕩與經濟依賴性(香蕉共和國的形成)。 第三部分:大決戰與世界秩序的重構(1914-1945) 本部分核心在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麵解讀。我們不僅關注瞭西綫壕溝戰的殘酷性與技術進步對戰爭形態的改變,更深入探討瞭戰爭如何成為加速社會變革的“熔爐”。俄國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爆發,標誌著一個全新的意識形態力量——共産主義——的誕生,並對其後續的全球影響進行瞭預判。 戰爭結束後,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建立及其內在的結構性缺陷被重點分析。本書認為,戰後對戰敗國的嚴苛懲罰、民族自決原則在特定地區的失敗(如中東的托管製度),以及國際聯盟的軟弱性,為下一次全球性危機的爆發埋下瞭伏筆。 本書的後半段聚焦於兩次戰爭之間的“失落的十年”與“第二次全球危機”。我們詳細分析瞭1929年大蕭條如何席捲全球,並為極端主義思潮的興起提供瞭土壤。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和德國的崛起,被視為對自由民主製度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雙重反動。本書對比瞭不同國傢(如美國的新政、蘇聯的計劃經濟)應對危機的不同路徑。 最後,本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其早期階段收尾。珍珠港事件與軸心國的擴張,標誌著全球範圍內的衝突從歐洲戰爭升級為真正的“世界大戰”。本書強調,這場戰爭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傢間戰爭,更是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組織方式和價值觀的全麵對抗。 本書特點: 本書采取全球史的視野,強調不同地區、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聯係和作用的復雜性,避免瞭將“現代化”完全等同於“西方化”的簡化論述。它注重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結閤,力圖描繪齣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中期人類社會在技術、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上經曆的深刻、痛苦且不可逆轉的轉型曆程。本書對理解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源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本書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同時又兼顧瞭可讀性,這在學術著作中是很難得的平衡點。它不僅僅是對重大事件的羅列,更注重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復雜的人性糾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話題時的剋製和多角度分析,沒有急於給齣蓋棺定論的判斷,而是提供瞭足夠的史料和分析框架,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這種處理方式讓曆史的復雜性得到瞭充分體現,避免瞭臉譜化的敘事。對於一個希望深入瞭解近代中國麯摺曆程的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紮實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基礎框架,值得反復咀嚼和參照。

評分

這本書的細節考證工作做得非常紮實,一些我以前在其他地方讀到過,但始終模糊不清的年代背景和人物關係,在這裏得到瞭清晰的梳理。尤其是關於地方誌和民間史料的運用,讓整個曆史圖景更加立體豐滿。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的嚴謹性,雖然閱讀時不需要時時查閱腳注,但這種潛藏在文字之下的努力,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這種對基礎史料的尊重,是區分優秀曆史著作和一般通俗讀物的重要標誌。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研究過程本身的敬畏。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有年代感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像是從舊書店裏淘齣來的寶貝。我本來對近代史瞭解得比較零散,總覺得那些年代的事情離我們太遠,讀起來有些枯燥。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看著封麵,就仿佛能聞到墨香和舊紙張特有的味道,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儀式感。我喜歡這種懷舊的風格,它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視的文物。書本的厚度也讓人心安,翻開第一頁,就覺得作者是下瞭大功夫的,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普及讀物。對於喜歡紙質書,追求閱讀體驗的同好來說,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就是一種享受。封麵設計簡潔卻有力,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完全把焦點集中在瞭書名和內容本身,透露齣一種對史實的尊重和嚴謹態度。

評分

裝幀上的設計感與內容的厚重感形成瞭奇妙的統一。兩冊的篇幅安排也顯得很閤理,節奏感把握得當,不會讓人在讀到關鍵部分時戛然而止。我發現自己閱讀時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迴味剛剛讀到的那些令人深思的論斷,特彆是關於轉型期社會結構變遷的分析。這種引人深思的特質,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曆史陳述,更像是一部關於民族命運的思考錄。它提供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一套提問的方法論,這對任何一個關注國傢前途與命運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閱讀體驗上,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他不像某些曆史書那樣,一上來就拋齣大量的政治術語和時間節點,讓人望而卻步。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宏大故事的筆法。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坐在老先生麵前,聽他娓娓道來的聽眾,而不是一個考試的學生。比如,在描述某個關鍵轉摺點時,作者會穿插一些社會生活的小細節,這些細節使得曆史人物的決策和普通民眾的反應都變得鮮活起來。這種“見微知著”的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也讓曆史的脈絡變得更加清晰可見,不至於在浩瀚的史料中迷失方嚮。讀起來,思路非常順暢,常常會不自覺地就讀過瞭一個章節,這對於長時間閱讀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戴逸,1926年生,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1944年常熟中學畢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轉北京大學史學係學習。1948年前往解放區,入正定華北大學一部學習,後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後,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曆史教研室講師,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副主任兼中國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後,成立清史研究所,任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後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曆史組召集人,博士生導師。1988年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國傢清史纂修工程啓動,任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撰寫或主編書籍30餘種,主要有:《中國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履霜集》、《繁露集》、《語冰集》等。

評分

內容比較全麵!!!!

評分

還沒看,很壞,希望能有不同

評分

名傢的書,值得推薦啊。

評分

滿意!不錯,經典讀物,可以一看!

評分

讀書什麼時候都不晚,閱讀要一生,韆萬不要鬆懈!

評分

需要有耐心的仔細去讀的一部書

評分

好的一本書,值得看看

評分

讀書什麼時候都不晚,閱讀要一生,韆萬不要鬆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