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 [Histoire et Psychanalyse]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 [Histoire et Psychanaly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米歇尔·德·塞尔托 著,邵炜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心理分析
  • 科学史
  • 虚构
  • 文化研究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法国思想
  • 知识社会学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6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7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外文名称:Histoire et Psychanalys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
字数:1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学问气象。米歇尔·德·塞尔托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史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的实质。他认为史学是一种操作,是一种处于虚构和心理分析之间的学科,是“科学社会可能产生的神话”。谈到心理分析、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塞尔托认为,在心理分析学科建立之初,历史和文学故事曾经就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对象;小说是心理分析的文学形式;而文学和历史的共性就是所谓“可信性”。《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的最后收录了塞尔托对福柯和拉康的论述,探讨前者的环视理论和后者的话语伦理等问题,进一步证实史学和心理分析学科对待文本和“他者”的态度。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于1925年5月出生在法国的尚贝里城(Chambery),1986年1月9日在巴黎死于癌症。他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在哲学、历史以及神学方面接受过严格的教育。作为耶稣会士、历史学家,他深入研究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时代的神秘学文本,但他同样关注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所采用的方法。塞尔托生前留下了一批标新立异的著作,其主题千变万化,但始终贯穿着统一的思考,因而保持着某种一致。他著有《历史编纂》、《多元文化素养:大众文化研究与文化制度话语》等名篇。

目录

序前无古人的道路
跨学科
选材和组材
邂逅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和精神史
关于本书的出版
第一章 历史,科学和虚构
“虚构”
学科的传奇性
历史的科学性:信息学
科幻——时间处所

第二章 心理分析和历史
两种时间策略
弗洛伊德和历史
传统
国家层次的偏离
偏离和前景

第三章 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和文学
历史假定
从“科学性”到“小说”
历史的悲剧和修辞
反个人主义的传记
情感风格
诗歌和/或机构
相信写作

第四章 米歇尔·福柯的笑
智识的实践
权力的实践

第五章 言语的黑太阳:米歇尔·福柯
黑太阳
从评论到“结构分析”
理性的间断性
连续性的歧义:“考古”
外在的思考
开诚布公的问题

第六章 微观技术和环视论述:张冠李戴
微观手段的性质和分析
制造环视虚构的微观技术

第七章 历史和结构
历史的意外:17世纪宗教差异
历史“过去”的结构
历史“现在”的结构
历史及其可能的条件(从编年到“解构”)

第八章 历史的缺席者
总结,差别研究
是一种差异性吗?
他者的痕迹

第九章 腐朽机构:Luder(贱人)
心理分析和神秘学之间
命名——贵与贱
从酷刑到招供
他者之存在
败类承担的传统

第十章 拉康:话语伦理
悲喜剧
“领先的艺术家”
谎言及其真实性
弗洛伊德的回归
基督教考古
伦理形式的理论
一种话语政治??
索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在主题选择和方法运用上,论文是否会公开专业的内部压力呢?对这一切,我们无须多言。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这些决定要素既无关乎纯粹的科学要求,也无关乎个人的意识形态,它们不可避免地发自现行的历史现实。历史论述虽然自称再现历史,却对其决定要素缄默不语。
  当然,在一个社会或团体中,历史再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断修复着过去和现在之间破裂的伤口,它超越时间的分离和暴力,产生出某种“意义”;它创造了一个具备共同价值的参照舞台,保证群体的团结和象征的可交流性。简而言之,用米什莱的话说,历史是活人“安抚死人”的工作,它将散落的众生集中在一个似真的空间,这本身就是再现。历史论述是联系的言论,它去除了竞争、劳作、时间和死亡造成的脱节。但是,这一社会任务恰恰掩盖了实现历史再现的一大特性,它避免了“分离”在象征界里的回返。因此,历史文章并不澄清自己的操作机制,而代之以对某段过去的再现。历史给出的是似真的现实(过去),而不是自身的生产操作(现在):前者替代了后者。
  2.从学术作品到媒体:广义历史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学术言论和我们日常讲述的琐碎故事差不多,它所属的机构用“故事”组织着当今的社会交流和生活。一是专业书籍和文章,二是报纸和电视报道,两者同属于历史范畴,其中包含无以计数的表述,对各种事件加以叙述和诠释;它们的区别并没有超越历史范畴。“专业”历史学家当然狂热地否定这种有伤大雅的雷同。但否定是徒劳的。史学仅仅是历史范畴里一个特别的种类,它并不比其他相近的种类更具“技术”含量,它不过是兼具其他“技术”要素罢了。史学同样揭示了一个多产的文类:陈述,即对事件的解释。

前言/序言

  米歇尔·德·塞尔托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穿越不同的知识领域,这种跨越是独一无二、浑然天成的。本书收录的所有章节具体反映了他的跨学科研究:塞尔托并不自寻烦恼,他无意于费力寻求一张特别通行证或是卫道者的允许;他既不教条,也不夸耀,然而他步伐坚定,毫不踟蹰,并全心地展示了一条最佳的探索之路。在他对自己的思考客体所投入的关注中,有一股力量和令人感染的激情;因此塞尔托别无选择,他更不迟疑拖延。少年时的塞尔托喜欢击剑,喜欢在家乡萨瓦尔的山上奔跑,这两种运动多少影响了他思考办事的方式。也许体力和脑力的锻炼最终能够合二为一,二者必备的素质凝聚成一种他人无法效仿的智识“风格”。塞尔托刚刚辞世的时候,马克.奥热(MarcAuge)对他做出了中肯的描述,赞扬了他“没有惧怕、不知疲倦和毫不倨傲的才智”。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历史与心理分析的交叉探究 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 [Histoire et Psychanalyse] 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术界在历史学与心理分析交叉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历史叙事、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以及个体心理动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并非简单地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心理学理论进行综述,而是聚焦于两者方法论上的碰撞、融合与张力,探索历史“真相”与心理“建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在当代社会,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日益趋向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传统的、宏大的历史叙事正受到来自微观个体经验、被压抑的记忆、以及文化创伤理论的强力挑战。与此同时,心理分析,特别是拉康主义、精神创伤理论(Trauma Theory)以及主体间性研究,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历史视为客观事实的线性记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断被重塑、被情感浸染的“文本”。 第一部分:历史叙事的心理结构与记忆的修复 本部分探讨了历史记忆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心理学基础。我们考察了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在构建民族神话和历史认同中的作用,并引入了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记忆场域”(Lieux de mémoire)概念,结合心理分析中关于“创伤性记忆”的理论,分析特定历史事件(如战争、殖民、重大社会动荡)如何在世代之间以潜意识的形式传递。 研究表明,历史学家在重构过去时,其自身的欲望、恐惧和身份焦虑不可避免地渗入叙事结构。我们审视了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如何解释个体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整合破碎的生命经验,并将这种整合机制放大到社会层面。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如何通过选择性遗忘和反复重述来维持其当前的社会秩序?我们细致分析了“否认”(Denial)和“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等防御机制在处理国家级历史创伤时的运作模式。 第二部分:心理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与局限 这一部分是对方法论的严格反思。心理分析,尤其是其早期的弗洛伊德式模型,常常被批评为“过度解释”或“过度投射”于历史人物。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将“俄狄浦斯情结”或“力比多转移”直接应用于分析君主或政治领袖行为的风险。然而,我们同时也肯定了精神动力学对理解权力结构背后隐藏的非理性驱动力的洞察力。 我们将重点放在“阐释学转向”后的心理分析,特别是关注主体与语言(符号界)的关系。历史事件,如意识形态的诞生或政治运动的爆发,被视为社会“原欲”(Ur-Desire)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症状”(Symptom)。我们分析了阿尔都 সীম(Althusser)的“驯化”概念与拉康的“想象界”如何共同作用于塑造“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下的主体。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概念,这不仅是布迪厄的社会学工具,更深层次上与主体在面对巨大社会压力时,如何通过符号系统来保护自身免受精神崩溃有关。我们试图构建一个框架,既尊重历史的偶然性和物质性,又不忽视潜在的、非理性的心理驱动力。 第三部分:科学、虚构与历史的边缘地带 “科学与虚构之间”是本书的核心张力点。历史学追求的是可验证的证据和逻辑推演,而心理分析(尤其是其诠释层面)则常被置于“科学”与“人文”的边界模糊地带。本部分审视了“历史虚构”(Historical Fiction)如何通过艺术媒介来揭示被正统历史所压抑的“真实”。 我们对比了对历史人物的心理传记(Psychobiography)与纯粹的文学重构。何种程度的想象性介入是允许的?何时解读就蜕变成了对历史的“治疗式重写”?本书探讨了“后结构主义历史观”如何挑战了关于“客观性”的传统信仰,并指出心理分析恰恰为这种质疑提供了理论支撑——即任何叙述都是主体间对话(Inter-subjective Dialogue)的产物。 此外,我们关注了当代对“阴谋论”和“边缘历史”的心理学分析。这些看似荒谬的叙事,恰恰是群体在面对社会不确定性时,试图通过简化和戏剧化的方式重建控制感的一种病理学表现。理解其心理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某些“虚构”的故事比被证实的“科学”事实更具传播力。 结论:通往一种新的历史理解 本书最终导向一种综合性的历史观:历史不是被发现的宝藏,而是不断被制造、被感受的心理景观。历史学家需要具备“临床”的敏感度,去倾听那些被沉默、被压抑的声音;而心理分析家也需要历史的广度,以避免将个体的神经症投射到整个时代。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锐利的分析工具,用以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当代世界”,认识到历史的深度远超于事件的罗列,而在于我们如何承受并重新讲述那些塑造了我们的故事。这是一场关于时间、主体与意义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书店的书架上,与其他同类书籍放在一起时,其整体气质显得尤为突出。它散发着一种内敛的权威感,不需要花哨的宣传或夸张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宣言。这种气质,源于一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个路过的潜在读者:“我不是来娱乐你的,我是来挑战你的既有认知的。”这种朴素而坚定的姿态,在我看来,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吸引力。它代表了一种对知识本质的尊重,一种不迎合大众审美的勇气,这使得它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拥有了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场域”,我非常期待能进入这个由严谨思维构筑的空间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选材,那种略微粗糙的布面纹理,让我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它本身就具备了一种陈列品的价值。我注意到书脊的处理非常考究,即使是长时间翻阅,似乎也不易松散,这体现了出版方对于内容价值的尊重。在内容尚未展开之前,仅仅是通过这种实体感受,便能体会到编者在策划和制作上的匠心。它不像那些追求快速流通的畅销书,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藏的艺术品,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斟句妙的时刻。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在我看来,本身就暗示了其内部思想的份量——它要求的不只是快速浏览,而是深度的、反复的咀嚼和消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声地告诉我,这本书的内容绝非肤浅之谈,它拥有值得被细细摩挲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心生敬意,也更加期待它内在的哲学重量。

评分

当我把目光从封面移开,转向内页的字体和段落布局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排版师显然在字间距和行距上做到了极佳的平衡,既保证了信息的高密度承载,又避免了视觉上的压迫感,使得长篇的论述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气喘吁吁。而且,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去书写自己的批注、标记重点,或者仅仅是让眼睛得到片刻的喘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让我仿佛被邀请到一位博学导师的书房里,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舒适与高效。这种设计上的“友好性”,极大地降低了初次接触复杂理论的门槛,它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姿态,邀请所有对深度思考有渴望的人走进来,去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评分

从侧面观察这本书的厚度,它给人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种实体重量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承诺——它承诺了内容上的丰满和论证上的严谨。我能想象,在精装本的保护下,这些页码内蕴含着跨越时代和领域的思想碰撞。这种厚度,不像那些为了凑数而注水的作品,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堡垒,每一层结构都有其支撑的逻辑和依据。它暗示着作者在构建其论点时,必然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求证过程,没有取巧或捷径。这种厚度带来的心理暗示是极其强大的,它要求阅读者也必须调动与之匹配的专注度和耐心,去迎接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脑力劳动,是对求知者意志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其最终收获的一种保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引人深思的魔力,那种深沉的蓝与灰的碰撞,仿佛在诉说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拿起它,首先被吸引的是标题的字体排版,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刻板严肃,反而带有一种古典主义的优雅,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或是某个大师的草稿本。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出乎意料地好,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气,这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廉价印刷品的时代里,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光是这份阅读前的仪式感就已经足够让人沉醉。它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次严肃的、需要投入时间的智力冒险。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结构,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未曾涉足的知识殿堂的入场券,充满了对未知探索的兴奋与敬畏。这种初次接触带来的感官体验,为后续的阅读铺设了一条充满期待的基调。

评分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研究者可看

评分

但是翻译水平确实不敢恭维

评分

京东购书,又快又好!

评分

喜欢在这两者找到切入点的,可以一看

评分

当一个人专注于他内在真实的沉思时,他就拥有了知识和力量,在那广阔的真理之光中,他如花朵一般绽开,在生命所赋予的光线中尽情享受。他将到达那永恒的智慧之境,用心灵之水熄灭那欲望之火。如此,一个人将获得比他整年阅读所积累的还要多的智慧的精华。生命是无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知识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他醉饮源自那不涸智慧之泉的生命之酒,畅饮那永恒的不腐之水。

评分

确实是名著,翻译水平……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京东购书,又快又好!

评分

正是那些习惯探索生命深藏的真实、不断啜饮永恒生命之水的人,成为了天才。天才的灵感是无穷尽的,他的作品也是常新的,因为他的灵感汲自恒远宽广的源泉。一个天才,他自身越是丰富,他散发的气质越强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思想的延展,他思想伸展得越是宽泛,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力量就越深厚。他有着天赋的灵感,能够轻易地沟通有限与无限。除了从那永恒之泉汲取营养,他不需要太多别的帮助,那是他每一件成功作品的思想源头。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生活在内心的真实中,后者生活在外在的表象中;前者寻求智慧,后者寻求快乐;前者依靠他自身,后者依赖书籍。书籍中的正确之处如能被理解,固然是好的,但书籍并非智慧之本源。智慧源自我们自身的生命,它在于不断的努力、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书籍仅仅提供信息,并不能给予阅历;它只能激励你,并不能成就你,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一个人不去开发自己静默时的能量,而完全依靠别人写出来的书籍,灵感还是会被耗尽。即使他特别聪明,也无法避免创见空洞和重复,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他的作品将缺乏那自发的生命之美和新鲜的富有创造性的灵感。如此,他将停留在死板、腐朽的表象中,远离那无穷尽的补给。信息是有限的,自我感受是无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