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评分不是康德写的,不是康德写的
评分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评分“上帝”是“精神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完整统一”,亦即通过“绝对”的概念对“形式”本身的超越。
评分 评分挺好挺不错,印刷太精美了,没必要
评分毋庸讳言,经验主义道德论将理性视为谋求个人幸福的工具,并把这种行为视为道德的,这从维护和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人不单有自然的需要,还有超乎自然的更高需要。实际上,这种需要并不以实获实得为基准,道德在经验主义那里必然会带有工具化、庸俗化的倾向。与之不同的是,康德把道德的纯洁性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他认为,道德命令是绝对的,它由不得任何违例,更容不得感性欲望的掺杂。人之所以是自由的,也就在于人的理性能够驾驭感性,控制人的欲望。幸福的追求虽然是合法的,但是更应该是合乎道德的,而人在道德的追求中就绝对不允许存在任何对幸福的向往,这倒不是对幸福的排斥,而是理性在实践的征途中的纯粹运用,不允许一丝干扰,哪怕是对幸福的意欲。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