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

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秋零 编
图书标签:
  • 康德
  • 哲学
  • 逻辑学
  • 自然地理学
  • 教育学
  • 德语哲学
  • 古典哲学
  • 西方哲学
  • 学术著作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8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824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1
字数:3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康德委托我整理出版他在公开讲课时为其听众讲授的逻辑学,并以简明手册的形式将它交付公众以来,已经一年有半。为此目的,我从他那里得到了他自己在讲课时使用的手稿,他对我表示了特别的、令人荣幸的信任,即我熟知他的体系的一般原则,在这里也容易进入他的思路,不致歪曲或者篡改他的思想,而以必要的清晰和明确,同时在恰如其分的秩序中把它展示出来。既然我接受了这一荣幸的委托,并且试图尽我之所能,按照这位值得赞誉的大师、我极为尊敬的老师和朋友的愿望和期待去完成它,以这种方式,一切涉及讲授、思想的表达和解释、阐述和整理的东西,部分地应记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就当然也有责任就此向康德的这一新著的读者们作出一些解释。因此,此处有关于这一点的一种说明,以及别的更详细的说明。
  自1765年以来,康德教授先生就不间断地以作为入门书的迈耶尔教科书(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迈耶尔的《理性学说》选辑,哈勒格鲍威尔出版社,1752年版)为他的讲课的基础。其理由,康德在一份由他为预告他1765年的讲课而提供的提纲中说明过。他在自己讲课时使用的上述大纲的样本,与他为同样的目的使用的其他所有教科书一样,是用空白纸夹钉的;无论是他的一般批注和说明,还是首先与个别章节中大纲文本相关的特殊批注和说明,有的写在夹钉的空白纸上,有的写在教科书本身的空边上。

目录

逻辑学
前言
导论
一、逻辑学的概念
二、逻辑学的主要划分
三、一般哲学的概念
四、哲学史简述
五、一般知识
六、知识的特殊的逻辑完善性
A 知识在量上的逻辑完善性
七、
B 知识在关系上的逻辑完善性
八、
C 知识在质上的逻辑完善性
九、
D 知识在样式上的逻辑完善性
十、或然性
第一篇 一般要素论
第一章 论概念
第二章 论判断
第三章 论推理
一、知性推理
二、理性推理
三、判断力推理
第二篇 一般方法论
一、通过对概念的定义、阐明和描述来促成知识的逻辑完善性
二、通过概念的逻辑划分来促成知识的完善性
自然地理学
第一部
编者前言
导论
数学的预概念
第一部分
第一卷 论水
第二卷 论陆地
第三卷 大气层
第四卷 地球曾经经历并且还在经历的巨大变化的历史
附录 论航海
第二部
第二部分 对地面自身所包含的东西的特殊考察
第一卷 论人
第二卷 动物界
第一章 有蹄动物
第二章 有趾动物
第三章 鳍羽足动物
第四章 卵生四足动物
第五章
第1节 海洋动物
第2节 贝壳动物
第六章 一些值得注意的昆虫
第七章 其他爬行动物
第八章 鸟界
第三卷 植物界
一、值得注意的树
二、其他植物
三、植物的其他奇观
第四卷 矿物界
一、金属
二、盐
三、石头
四、土
五、石化
六、矿物的起源
第三部分 按照地理顺序对所有陆地最重要的自然奇观的扼要考察
第一个大陆亚洲
第二个大陆非洲
第三个大陆欧洲
第四个大陆美洲
教育学
编者前言
导论
正文
论自然的教育
论实践的教育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固然一些逻辑学家在逻辑学中以心理学原则为前提条件。但是,把这类原则引入逻辑学,却和从生活中提取道德一样是荒唐的。如果我们从心理学,亦即从对我们知性的观察中获取原则,那么,我们就会仅仅看到,思维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它怎样处在各种各样的主观障碍和条件之下;因此,这会导向对仅仅偶然的法则的认识。但在逻辑学中,问的不是偶然的规则,而是必然的规则;不是我们如何思维,而是我们应当如何思维。因此,逻辑学的规则必须不是从偶然的知性应用,而是从人们无须任何心理学在自身就找到的必然的知性应用提取的。我们在逻辑学中不想知道:知性是怎样的,它如何思维,以及它迄今在思维中是如何行事的,而是想知道,它在思维中应当如何行事。逻辑学应当教导我们正确地使用知性,亦即与其自身协调一致地使用知性。
  从已经给出的对逻辑学的解释中,也还可以引出这门科学的其余根本属性;也就是说,它:
  4.是一门理性科学,这不是就纯然的形式,而是就质料而言,因为逻辑学的规则不是提取自经验,且因为它同时以理性为自己的客体。因此,逻辑学是知性和理性的自我认识,但不是就它们在客体方面的能力而言,而是仅仅就形式而言。我在逻辑学中并不问:知性认识什么,亦即它能够认识多少,或者它的知识能够走多远?因为这会是在其质料应用方面的自我认识,因此属于形而上学。在逻辑学中问题仅仅是:知性如何认识自己本身?

前言/序言

  自康德委托我整理出版他在公开讲课时为其听众讲授的逻辑学,并以简明手册的形式将它交付公众以来,已经一年有半。为此目的,我从他那里得到了他自己在讲课时使用的手稿,他对我表示了特别的、令人荣幸的信任,即我熟知他的体系的一般原则,在这里也容易进入他的思路,不致歪曲或者篡改他的思想,而以必要的清晰和明确,同时在恰如其分的秩序中把它展示出来。既然我接受了这一荣幸的委托,并且试图尽我之所能,按照这位值得赞誉的大师、我极为尊敬的老师和朋友的愿望和期待去完成它,以这种方式,一切涉及讲授、思想的表达和解释、阐述和整理的东西,部分地应记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就当然也有责任就此向康德的这一新著的读者们作出一些解释。因此,此处有关于这一点的一种说明,以及别的更详细的说明。
  自1765年以来,康德教授先生就不间断地以作为入门书的迈耶尔教科书(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迈耶尔的《理性学说》选辑,哈勒格鲍威尔出版社,1752年版)为他的讲课的基础。其理由,康德在一份由他为预告他1765年的讲课而提供的提纲中说明过。他在自己讲课时使用的上述大纲的样本,与他为同样的目的使用的其他所有教科书一样,是用空白纸夹钉的;无论是他的一般批注和说明,还是首先与个别章节中大纲文本相关的特殊批注和说明,有的写在夹钉的空白纸上,有的写在教科书本身的空边上。

用户评价

评分

康德的书就不用说了,值得收藏

评分

评分

《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评分

评分

  在现有四种汉译中,以胡仁源先生的译本为最早。韦卓民先生说:“胡氏中译本,读来确甚晦涩,其原因大概是胡先生从德文原本译出,而对于康德的哲学术语似乎没有深加留意,且对于康德的整个体系又好像未深入研究,况且译文较旧,不合现代汉语习惯。”(韦卓民撰:《〈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所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顺便说一句,王若水先生认为胡译本并非从德文原本译出,而是根据F.Max Müller1896年的英译本转译。见王若水撰:《再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中译本》,《读书》,2000年第6期。)王太庆先生也谈到,抗日战争后期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时,他读胡译本的感受。他说:“在翠湖中间的那所省立图书馆里,我一连几天借阅胡仁源译的《纯粹理性批判》,可是尽管已经有教科书上的知识做基础,我还是一点没有看懂。不懂的情况和读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旧译本差不多,一看就不懂,而且越看越不懂。后来看了Kemp Smith的英译本和Barni的法译本,才发现康德的写法尽管有些晦涩,却并不是那样绝对不能懂的。我怀疑汉译本的译者没有弄懂康德的意思,只是机械地照搬词句,所以不能表现论证过程。这说明不懂哲学和哲学史是无法传达哲学思想的,要想多了解一点康德靠读旧翻译还是不行。”(王太庆撰:《读懂康德》,《读书》,1999年第10期)依韦先生与王先生的说法,胡先生并不懂康德哲学。不懂康德哲学,却去翻译康德著作中最难懂的《纯粹理性批判》,其译本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评分

  “世界”是“物理现象的完整统一”,亦即通过“无限”的概念对“空间”的超越。

评分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评分

伦理学方面

评分

  绝对命令驱使人执行道德的行为。命令,似乎给人一种误解,是被动服从,更何况是绝对命令。但是在康德那里,接受和实践这项命令都是自由的。因为,就一个人而言,“他觉的自己应行某事就能够实现某事,并且亲身体会到自己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离了道德法则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13]人“原是自由的”,这正是绝对命令的根源和依据,自身具备自己约来自己的能力,而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抵制各种诱惑,勇于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之所以“自由离了道德法则原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原因在于虽然自由是先验的,人类的理性不可认识,但是自由确确实实体现和展示于日常大量的道德可实事实中,人在道德无上命令的绝对服从中,深刻展现了“自由”的无比尊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