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全新修訂版)

中國通史(全新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通史
  • 曆史
  • 文化
  • 教育
  • 學術
  • 修訂版
  • 中國文化
  • 曆史書籍
  • 兩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46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923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中國五韆年曆史。解析中國曆史背後的邏輯,見證五韆年的紛紛擾擾、恩怨情仇。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導馬勇作序推薦的好書;顧頡剛、黃仁宇、易中天欣賞的史學大師,錢穆、柏楊、於丹推崇備至國史專著。

★嚴謹的史學大師呂思勉,寫給中國人自己的國史入門書。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曆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將曆史知識更係統地進行梳理。《中國通史》從麵世至今,不斷再版,足以說明人們對呂先生寫著的通史的認可。對於這樣一部經典之作,長處本無需贅述,可在此仍要強調一下本書的特點:我國曆史上優秀的史學典籍本是不少,無奈筆墨宏大過於高深,將文言功底本就不深的初級讀者擋在瞭門外,而呂先生這本書簡明扼要,行文淺顯,相對簡單瞭不少。《中國》通史齣版77年來,成為暢銷不斷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是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先後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光華大學,並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早年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1951年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被評為曆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史籍讀得很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曾通讀數遍。他也是我國現代史學史上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題史等諸多領域都作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


呂思勉一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他的學生有: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代錶作品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曆史研究法》《史學四種》《中國民族史》《經子解題》《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目錄

001 代序

002 自序

003 緒論

中國文化史

003 第一章/ 婚姻

022 第二章/ 族製

035 第三章/ 政體

048 第四章/ 階級

063 第五章/ 財産

080 第六章/ 官製

093 第七章/ 選舉

108 第八章/ 賦稅

123 第九章/ 兵製

141 第十章/ 刑法

156 第十一章/ 實業

171 第十二章/ 貨幣

183 第十三章/ 衣食

198 第十四章/ 住行

212 第十五章/ 教育

224 第十六章/ 語文

237 第十七章/ 學術

264 第十八章/ 宗教

中國政治史

277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282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284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292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297 第二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302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306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310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313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318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323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326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330 第三十一章/ 後漢的盛衰

335 第三十二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338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342 第三十四章/ 十六國時期(上)

346 第三十五章/ 十六國時期(下)

350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356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359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362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366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371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376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380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385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391 第四十五章/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396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401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405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411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415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420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425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430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435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前言/序言


中國通史寫作像中國曆史學一樣悠久,孔子整理《春鞦》,墨子曾見到過的“百國春鞦”,以及孔門弟子的《春鞦》三傳,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通鑒》,直至近世章太炎的“通史議”,梁啓超的通史實踐,後輩尤其是馬剋思主義史學傢如範文瀾、翦伯贊、郭沫若、白壽彝等人的《中國通史》寫作,足以錶明中國具有極為豐厚的通史寫作傳統。自章太炎、梁啓超以來,寫一部具有現代感的中國通史,曾經是許多曆史學者心底的一個宏願。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通史寫作越來越難。孔子時代寫通史,需要閱讀、鑒彆的史料遠比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時簡單得多。到瞭宋代,要想完成一部貫穿古今的中國通史,司馬光就必須成立一個班子,從長編開始做起,否則沒有辦法窮盡相關史料。須知,司馬光的時代,造紙術、印刷術,還沒有普遍使用,人類積澱的文獻盡管很多,但畢竟仍可以大緻窮盡。

宋代之後,隨著印刷術、造紙術的普及,隨著科舉製度的發展,通史寫作越來越難,即便沒有外部因素影響,中國史學自身發展,也開始嚮各個專門學科用力。在六朝各種典製,尤其是唐學者杜佑《通典》基礎上,宋元學者馬端臨發展齣《文獻通考》,南宋學者鄭樵發展齣《通誌》。這三部作品後來統稱為“三通”,進而演化成“九通”、“十通”。在某種意義上說,“十通”錶明人類知識急劇增長,包羅萬象的通史編寫越來越難,對史學傢知識儲備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章太炎、梁啓超雖然都信誓旦旦要編寫自己的中國通史,但他們事實上都沒有完成,甚至根本無法著手,簡直就是無從下手。

前人留下的史料太多瞭,汗牛充棟都不足以形容。不要說近代以來突然增加的蔔辭、敦煌文獻、大內檔案、滿文老檔,即便傳世史書,即便捲帙有限的二十四史、諸子集成、四庫全書,真正讀完的又有幾人?因而二十世紀中國曆史學麵臨非常尷尬的局麵,一方麵學術分化越來越嚴重,分科研究,專精的小題目研究,越來越細,越來越小;另一方麵綜閤研究,整閤研究越來越大,越來越閎大不經。一部新編斷代史可以多達數韆萬字,一部思想通史可以數韆萬元立項,其實如果追究一下編寫者,尤其是主持者學術素養,沒有全麵細緻的史料閱讀,沒有貫通理解,那麼究竟如何從總體上把握,從細節上突破呢?

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界齣版瞭一大批齣於眾人之手的中國通史,或斷代史。這些史書在那個特殊時代對於現代人理解古代中國起到瞭很大作用。但是這些齣於眾人之手的中國通史,或斷代史,無不齣於主題先行,或以農民戰爭作為曆史敘事的主題,因為據說農民戰爭是推動中國曆史進步的動力;或以階級鬥爭作為中國曆史敘事基調,因為經典作傢認為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或以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人民的反抗作為近代史敘述主綫,因為經典作傢不僅告訴我們帝國主義是阻礙中國近代進步的三座大山之一,而且是近代中國不進步的根本原因。這些先行的主題規範瞭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通史、近代史的基本樣式,然而由此卻陷入一個無法擺脫的悖論:難道曆史真的不是客觀存在嗎,難道曆史真的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曆史一定有一個真相,曆史肯定是客觀存在的,曆史並不因為曆史學傢推崇農民戰爭,就成為農民戰爭史。曆史某一個主題被刻意放大,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曆史學傢在書寫曆史之前,並沒有對曆史文獻有全麵閱讀,有整體架構、把握。

在章太炎、梁啓超以後,閱讀史料最多最細的有不少人。在我們這一代讀書時,就知道前輩史傢中讀書最勤的很多,比如陳垣對《四庫全書》的閱讀,錢穆對《四部備要》的利用,蔡尚思對南京圖書館的泛讀,呂思勉對二十四史的精讀,都是我們那個時代曆史學係師生最為敬仰的事情,也是我們那時不少人確立的一個“人生小目標”。我們那時普遍相信前輩學者的經驗之談,曆史學一定是一個“由博返約”的過程,沒有最大量的博覽,就不可能構建精深的學問。

從這個視角反觀章太炎、梁啓超之後前輩學者留給我們的中國通史類作品,範文瀾、蔡美彪、翦伯贊、郭沫若、白壽彝這批運用馬剋思主義解讀中國曆史的作品固然給我們以巨大啓發,但其主題先行有所側重的描述,也委實遮蔽瞭許多我們今天應該知道的曆史。馬剋思主義史學傢之外,二十世紀從事中國通史寫作的學者還有錢穆、張蔭麟、陳恭祿、傅樂成,以及費正清主持的《劍橋中國史》係列,和最近幾年相繼齣版的日本、哈佛學者寫作的中國史。這些作品毫無疑問都有益智功能,也都不同程度描述瞭中國曆史某一個側麵,某一個重點,都值得閱讀。

但是,如果從係統性而言,在二十世紀中外學者中國通史寫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恐怕還是呂思勉以一己之力寫作的中國通史。據粗疏閱讀,我覺得,呂思勉中國通史與同類作品相比,至少具有這樣幾個優點:

第一,呂思勉讀書最勤。一個比較可靠的說法,呂思勉畢生用很大精力批閱二十四史三遍還要多。自六七歲開始,呂思勉以讀書為己任,從清晨至深夜,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將二十四史反復閱讀,並參考其他史書諸如經、子、集諸部,排比史料,詳細考訂,綜閤分析,貫通理解,訂正瞭許多誤記、錯記,讀呂思勉讀史劄記諸篇,可以深切體會其用力之勤之細。這是呂思勉的獨門功夫,是其他各傢不太具備的功夫。

第二,貫通理解。呂思勉對二十四史等傳世經典的反復誦讀,尤其是其數十年沉潛在大學,一遍又一遍地講授中國通史,使他對中國曆史建立起一個整體性認識,有一很深刻的貫通性解讀。有論者以為呂思勉中國通史平鋪直敘,無所側重,既包括曆代婚姻、族製、政體、階級、財産、官製、選舉、賦稅、兵製、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學術、宗教風俗,又很細緻地描寫瞭曆代政治變革,縱橫交錯,首尾相顧,其關注、涉及的內容,是二十世紀同類作品中門類最全最多最細。所謂無所側重,並不是缺點,可能正是中國曆史的本來麵目。

第三,與二十世紀各傢通史相比較,呂思勉中國通史是少數幾種以一己之力完成的。集體寫史固然有集體閤作的好處,可以利用集體力量編寫個人根本無法完成的大部頭,但是集體寫史也有不易剋服的矛盾,撰稿人如果充分,或者說比較多地錶達自己的研究心得,那麼這樣的作品極有可能成為一部水平不錯的論文集,如《劍橋中國史》。但是如果仔細辨彆這些“準論文集”各捲各章之間的關聯,也很容易發現許多集體閤作的通史類項目,存在著重復、遺漏,相互衝突,或相互不協調的情形所在多有。人文學術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個性化的職業,真正意義上的通史,不在規模大小,而在能否真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以這個標準迴望二十世紀中國通史寫作,呂思勉、錢穆、張蔭麟、陳恭祿、傅樂成等幾人的作品,大緻實現瞭這個理想,以一己之力成一部或大或小的通史,詳略不一,側重不一,但無不邏輯自洽,以及史料運用上的自如。

理想的通史寫作,需要豐富的閱讀、寜靜的心態,以及盡可能的價值中立,還需要對斷代史研究前沿的追蹤與把握。呂思勉對一些斷代有自己的研究、著述,對於縱嚮的製度史、學術史、思想史、民族史,以及目錄學、文字學、曆史研究法,甚至西洋史,都有自己的著述,這些著述當然並不都是第一流作品,但無疑對於作者撰寫中國通史的學術儲備、學術視野,提供瞭非常重要的條件。

呂思勉數十年沉潛,不求聞達,不追逐時尚,在他內心深處,最相信的是學術史評估,而不是生前的熱鬧。現在有機會重讀其發奮潛心寫作的《中國通史》,不能不由衷敬佩這纔是真正的讀書人,是無愧於時代的大史學傢。



史詩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的個體命運:一部洞察文明演進的全新力作 《全球文明的塑造者:從遠古曙光到信息時代的權力與文化交織》 --- 引言:超越地域的視角,重構人類曆史的坐標係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如同無數條河流,或涓涓細流,或波瀾壯闊,最終匯入浩瀚的曆史海洋。我們習慣於在固定的地理框架內審視過去,將目光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或王朝的興衰更迭。然而,真正的曆史,是跨越山川與民族的連接,是思想、技術與物種在全球範圍內的相互影響與滲透。 本書《全球文明的塑造者:從遠古曙光到信息時代的權力與文化交織》,正是一部試圖打破傳統史學藩籬的宏大敘事。它摒棄瞭單一文明中心論的視角,將人類文明視為一個相互作用的復雜係統,探討瞭不同文明圈在關鍵曆史節點上如何相互激發、碰撞、融閤,最終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全球圖景。 第一編:文明的起源與早期互動——交流的萌芽(約公元前 5000 年 – 公元前 1000 年) 本篇聚焦於人類文明的“嬰兒期”,但著眼點並非單一的農業革命或城市興起,而是早期跨區域聯係的齣現。 河流的饋贈與技術的擴散: 我們將深入研究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流域的早期社會結構。但關鍵在於比較分析——例如,青銅冶煉技術的擴散路徑並非單嚮輸齣,而是伴隨著貿易網絡和部族遷徙的復雜過程。我們探討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對早期東地中海書寫係統的隱性影響,以及早期印歐語係民族的遷徙如何重塑瞭歐亞大陸的語言版圖。 早期信仰與宇宙觀的交織: 探討早期泛靈論、薩滿教與新興的、具有普世性潛質的宗教觀念(如早期吠陀思想)在廣闊區域內的傳播與適應。重點分析這些原始宇宙觀如何在遊牧民族和定居農耕民族之間形成張力與互補。 絲綢之路的前身:小規模的長距離貿易網絡: 揭示在亞述帝國崛起之前,中亞的綠洲文明與波斯高原文明之間已存在著長距離的玉石、香料與手工藝品交換網絡,這些網絡為後世更龐大的貿易體係奠定瞭物質基礎。 第二編:古典帝國的擴張與全球秩序的初探(公元前 1000 年 – 公元 500 年) 古典時代是區域性超級力量形成並試圖構建超越自身疆域的“世界秩序”的時期。本書側重於這些秩序的內在邏輯及其對周邊世界的衝擊。 軸心時代的思想革命與權力結構: 分析孔子的儒傢思想、釋迦牟尼的佛教、古希臘的哲學思辨、以及猶太教的一神論是如何在各自的文明中心孕育,並隨後通過政治擴張和傳教活動,成為跨越地域的精神支柱。我們特彆關注佛教如何成功地“本土化”於中亞、南亞乃至東亞,而非簡單地被“接受”。 羅馬的連接與漢帝國的廣闊: 對比羅馬帝國在西方的“整閤”策略(法律、基礎設施和公民權)與漢帝國在東方的“教化”策略(文化認同與官僚體係)。重點剖析瞭兩者在麵對邊疆民族(如日耳曼部落與匈奴)時,采取的不同經濟與軍事應對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塑造瞭歐亞大陸的軍事地理學。 技術的轉移與軍事平衡的打破: 考察冶鐵技術、灌溉工程以及馬鐙等關鍵軍事技術在歐亞大陸的傳播速度與影響。例如,中亞的遊牧民族如何通過整閤不同地域的技術,一度打破瞭定居帝國(如薩珊波斯與漢朝)的軍事平衡。 第三編:中世紀的區域性整閤與全球連接的再加強(公元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這一時期,世界各地齣現瞭強勁的區域性文明圈,但同時,全球連接的深度和廣度卻意外地達到瞭前一階段難以企及的高度。 伊斯蘭世界的橋梁作用: 詳細分析伊斯蘭文明如何吸收、整閤並發展瞭希臘的科學、印度的數學(特彆是代數和零的概念)以及波斯的技術。重點闡述阿拉伯語作為中世紀科學和哲學的“通用語”,在連接西班牙、北非、中東直至中亞貿易樞紐中的核心地位。 草原的“引擎”與歐亞的交匯: 評估濛古帝國時期(Pax Mongolica)對全球化的顛覆性影響。這不僅僅是軍事徵服,更是疾病(如黑死病)、商品(如火藥、印刷術)、以及知識(如天文學、製圖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歐亞大陸間流動的一次“強製性整閤”。 熱帶海洋的繁榮: 轉嚮非歐亞大陸的樞紐。研究印度洋貿易網絡的活力,從東非的斯瓦希裏海岸到東南亞的室利佛逝,再到中國的宋元港口,探討季風和航海技術如何孕育齣高度專業化的跨洋商業共同體。 第四編:全球的再定位與文明的重塑(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900 年) 本書將“地理大發現”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即技術進步(如航海技術、火炮)與現有貿易網絡需求的交匯點。 “哥倫布交換”的長期生態後果: 深入分析美洲動植物、疾病、人口和觀念的交換對全球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和經濟模式的持久性影響。我們不僅僅關注歐洲的崛起,更關注美洲文明的斷裂與重組,以及非洲在奴隸貿易中的結構性捲入。 工業革命的擴散與“大分流”的成因: 探討工業革命並非僅僅是歐洲的內部創新,而是建立在對全球資源(特彆是美洲的白銀和殖民地的原料)的係統性攫取之上。分析工業技術如何被不同文明(如奧斯曼、清帝國)吸收、抵製或內化,從而導緻瞭世界經濟權力的“大分流”。 帝國的擴張與民族主義的興起: 考察歐洲列強在全球範圍內構建的基於科學和意識形態的統治體係,並分析這種體係如何催生瞭被統治地區的反抗運動和現代民族國傢的構建。 第五編:全球化的高峰與信息時代的碎片化(公元 1900 年至今) 本篇關注二十世紀至今,世界如何從帝國體係的全麵崩潰走嚮新的、高度互聯卻又充滿不確定性的信息時代。 兩次世界大戰與全球體係的重構: 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衝突,更是全球資源調配、技術研發(核能、航空)和意識形態衝突的極端體現。分析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係、聯閤國等機製是如何試圖構建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但也更容易被單一強權影響的全球治理框架。 冷戰的二元對立與“第三世界”的崛起: 冷戰不僅僅是美蘇對抗,更是全球南方國傢在兩大陣營之外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復雜鬥爭。考察不結盟運動、區域經濟閤作組織(如東盟、歐共體的前身)如何在兩極格局下爭取戰略自主。 信息時代的文化與權力: 探討互聯網、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信息、重塑政治動員模式,並對既有的國傢主權概念構成挑戰。分析跨國公司與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日益重要的角色,以及文化産品(電影、音樂、時尚)如何在去地域化的同時,被重新賦予特定的身份政治內涵。 結語:麵嚮未來的曆史學 本書最終希望證明,人類曆史並非由一係列孤立的“中國故事”、“西方故事”或“印度故事”組成,而是一個由技術、思想、疾病、貿易和衝突共同編織的宏大而持續的全球性過程。理解過去,需要我們始終保持開放的視野,去追蹤那些跨越邊界、塑造我們今日世界的隱形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那種溫潤的觸感在翻閱時帶來一種樸實的愉悅。封麵設計上,那種留白的處理和字體選擇,透著一股沉穩和厚重感,讓人在書店貨架上就能感受到它不同於那些花哨的暢銷書的氣質。拿到傢後,迫不及待地翻看目錄,發現它並非僅僅羅列事件和帝王將相,而是將曆史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從遠古的傳說一直鋪陳到近現代的波瀾壯闊,結構上的宏大敘事能力可見一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既照顧到瞭時間綫的連續性,又在關鍵的轉摺點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使得閱讀的層次感非常豐富。那種試圖構建一個完整、自洽的曆史圖景的努力,從書籍的物理呈現上就已經得到瞭初步的體現,讓人對接下來閱讀的深度抱有極高的期待。這無疑是一套值得收藏和細細品讀的精裝版本,光是擺在書架上,就已經很有分量感瞭。

評分

相比起那些隻關注政治和軍事層麵的通史,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觸及社會生活、文化變遷和思想潮流的作品。而這套書在非政治領域的描摹上,同樣展現瞭非凡的功力。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不同曆史時期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技術的發展、藝術審美的演變,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傳播和世俗化過程。我尤其留意瞭它對某一時期士大夫階層精神狀態的描寫,那種從魏晉風度到唐宋理學的微妙轉化,被描繪得極其細膩和富有感染力。這種多維度的切入,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帝王傢事,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的、鮮活的群體經驗。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時空,真切地感受到瞭古人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時代精神。

評分

坦白說,通史閱讀是一項挑戰,很容易讓人在龐雜的細節中迷失方嚮,或者因為信息量過大而産生閱讀疲勞。但這套書在“可讀性”的拿捏上,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作者深知如何運用恰到好處的“留白”和“聚焦”。在宏大敘事的間隙,總會有一些精選的、具有代錶性的史料或小故事穿插其中,它們就像是疲憊旅途中的小憩,既提供瞭休息的機會,又巧妙地加深瞭對主題的理解。而且,它的語言風格雖然保持瞭專業性,但在闡釋復雜的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通俗易懂的切入點,避免瞭過度晦澀的專業術語堆砌。這使得即便是對專業曆史研究不深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享受到係統學習曆史的樂趣,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

評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通史作品,其價值不在於包羅萬象,而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個清晰、可靠的“坐標係”。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並非僅僅是一堆史實的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思想框架。作者似乎對中國曆史的“內在邏輯”有著深刻的洞察,他擅長在看似無關的事件之間建立起微妙的、深層次的聯係。比如,在討論某一朝代的製度演變時,他能夠迴溯到更早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思潮中去尋找源頭,這種貫穿古今的縱深感,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讀完一個階段的梳理,我總能對那個時代有一個更係統、更結構化的認知,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這種“結構化”的敘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和知識的留存度,真正做到瞭“綱舉目張”。

評分

初讀這套書的文字風格,我立刻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嚴謹性,但奇怪的是,這種嚴謹並沒有帶來閱讀的枯燥。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老練,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在雕琢一塊巨大的璞玉。他很少使用那種浮誇的、煽情的辭藻來描述那些宏大敘事下的悲歡離閤,而是通過對史料的精妙組織和對細節的精準把握,讓曆史事件本身的力量自然地流淌齣來。我特彆喜歡他處理“史料辨析”的方式,常常在關鍵的爭議點上,他會不偏不倚地呈現不同的觀點,並給齣自己的審慎判斷,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不僅僅是瞭解“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發生”。這種帶著批判性思維的敘述,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曆史迷霧中的一環扣。

評分

東西很好,一次買兩個,下次還會再買,喜歡的下手吧!質量不錯!希望經常有活動

評分

多學習,沒毛病!

評分

不錯 在京東買的書 居然還有推薦手機淘寶

評分

書不錯,就是作者半文半白的寫作風格有點不適應

評分

書不錯,就是作者半文半白的寫作風格有點不適應

評分

不錯不錯,還沒有開始看呢。字距舒服

評分

它說,曆史也不可能把全部都記錄下來,就像一個人的一生,每一天的所有事都記錄下來一樣。這本書很簡潔的介紹事件,讓讀著也容易明白大意。

評分

啥我不說瞭,裝訂如圖所示,這讓我如何是好?這個質量,真的讓人汗顔

評分

今黃生貧類予,其藉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