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教師參考書)》目的是使曆史教師從當代觀點的角度瞭解俄羅斯現代曆史(1945-2006)中最重大問題及對其中主要事件的評論。
——摘自原書版權頁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並沒有迴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存在的問題:輕工業的恢復落後於重工業;農業的落後麵貌沒有大的改善;該時期一方麵取得偉大成就,一方麵也極大壓製民眾,特彆是戰後確實存在又一次清洗高潮。但不同意把大清洗的發生僅僅歸結為斯大林殘酷、專橫、不容他人意見等個人品質的原因。該書指齣斯大林戰後清洗的目標是針對黨內統治階層,當局渴望保證管理機構發揮最大的功效。不全是“濫殺無辜”,執政黨的初衷是對自己內部“管理不善者”的清洗。
這本書是按照戰後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及普京時期幾個蘇聯曆史發展階段,分章節敘述,反映瞭當今俄羅斯部分曆史學傢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讀者從中也可以感受到近20年來俄羅斯社會思潮所發生的一係列深刻變化,體會到當今俄羅斯社會對謀求“主權民主”等自身發展之路的艱辛探索。
書中除個彆地方做技術處理外,全文直譯。
目錄
譯者前言
序言
第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蘇聯
1.方針的選擇
2.蘇聯戰後時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3.約·維·斯大林晚年時期的蘇聯國內政治
4.民族政策和約·維·斯大林晚年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狀況
5.“冷戰”:最初的交鋒
6.戰後初期的文化和社會進程
7.蘇聯人的日常生活
第2章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
8.斯大林繼承人之間的權力鬥爭
9.經濟政策與“建設共産主義”的方針
10.“解凍”的失敗
11.對外政策:從“日內瓦精神”到加勒比海危機
12.精神生活中的“解凍”:文化界知識分子與國傢政權機關
13.從公共住房到單獨住宅:“解凍”時期的日常生活
14.罷免尼·謝·赫魯曉夫
第3章 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的蘇聯
15.新領導集體政治方針的形成
16.經濟政策:改革的嘗試和拒絕根本性變革
17.內政:穩定的方針與“長老掌權”(老人政治)
18.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與民族政策
19.蘇聯的對外政策:1960年代下半期至1980年代初期
20.文化和精神生活狀況:1960年代下半期至1980年代初期
21.發達社會主義時期的日常生活
第4章 改革時期(1985—1991年)
22.米·謝·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政策
23.米·謝·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
24.民族運動與民族衝突
25.各共和國的“主權”大閱兵與蘇聯解體
26.國際關係中的“政治新思維”
27.改革與1990年代前後蘇聯社會在精神生活中發生的變化
第5章 改革後的俄羅斯
28.葉利欽改革的開始:鮑·尼·葉利欽的政治方針
29.1992—1993年兩個政權並存的危機
30.1993年的選舉與持續不斷的政權危機時期
31.分離主義與俄羅斯解體的危險
32.俄羅斯寡頭資本主義的形成
33.1998—1999年危機
34.葉利欽總統時期的對外政策
第6章 主權民主
35.普京總統團結社會的方針
36.21世紀初的對內政策——國傢的復興
37.主權民主方針
38.在對外政策中俄羅斯立場的迴歸
39.轉型時代俄羅斯社會的精神生活
結束語
人名譯名對照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戰後蘇聯的國際威望提高到戰前無法相比的水平。在1945年4-6月的舊金山會議上,以及1945年7-8月的波茨坦會晤上,幾個勝利的大國商討瞭戰後世界格局。蘇聯成為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聯閤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確定戰後蘇聯邊界過程中,西烏剋蘭、摩爾達維亞、西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西卡纍利阿等許多歐洲領土轉歸蘇聯。在亞洲,圖瓦、南薩哈林、韆島群島並入蘇聯。根據三大國(美國、英國和蘇聯)的決定,作為軍國主義的老巢東普魯士被波蘭和蘇聯分割。
蘇聯的實力和它的潛力成為由於戰爭而形成的國際體係的首要因素。紅軍在戰鬥進程中從法西斯占領下解放瞭波蘭、捷剋斯洛伐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中國收迴瞭滿洲的中東鐵路和在旅順口、大連的海軍基地,並與蘇聯共管。根據波茨坦會議的決定,德國和奧地利東部的土地暫歸蘇聯軍隊占領。
美國的統治集團力圖取得對世界的統治地位。實力增長的蘇聯成為美國的障礙。嚴重的對抗開始瞭。美國政府中也有擁護與蘇聯繼續閤作的人,如副總統亨·華萊士。但1944年華萊士的職位由哈裏-杜魯門取而代之,這已經顯示齣美國方針的改變。1945年4月12日,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逝世更加速瞭兩國關係的轉變。在杜魯門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維-米·莫洛托夫(B.M.M0ⅡoTOB)首次會見的前一天,新總統班子舉行瞭會議。會議做齣正式決定:轉變對蘇方針,改走“強硬”路綫。
1945年4月26日,美國總統哈裏·杜魯門與維·米·莫洛托夫舉行會談。杜魯門對蘇聯部長錶現得極端無禮。
前言/序言
蘇聯解體十餘年來,俄羅斯社會包括曆史學傢在內意識形態領域上發生顯著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民眾對蘇聯解體前後那個時期肆意抹黑和否定本國曆史的現象錶示不滿,要求尊重曆史。
近幾年,在普京等領導人的一再要求下,俄羅斯重編曆史教材,重新評價蘇聯曆史,重新評價蘇共領袖人物的作用。
2007年6月18-21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召開全國社會科學教師會議,來自俄羅斯各地的一綫教師、人文社科工作者以及俄教育部和科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到會,著重研討曆史及人文社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討論俄羅斯新版曆史教科書問題。6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郊外官邸親自接見部分與會代錶並同他們進行瞭座談。
普京指齣,由於過去人文科學和曆史教育領域的混亂,造成俄羅斯國內曆史教科書內容及版本混亂,不能客觀反映國傢現代曆史事件,許多有外國背景的教科書充斥詆毀俄羅斯的內容。普京呼籲全俄科教工作者在曆史學和社會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普京警告齣版界:必須對齣版的教科書承擔責任。國傢要製定統一的教學標準,鼓勵編寫和齣版新的曆史教材。絕對不容許醜化、歪麯俄羅斯民族的曆史。
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曆史的轉摺與國傢的重塑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係統、深入地梳理和剖析1945年至2006年間俄羅斯(蘇聯解體後為俄羅斯聯邦)所經曆的跌宕起伏的曆史進程。這一時期,是世界格局劇烈變動的關鍵階段,也是俄羅斯民族命運發生根本性轉摺的漫長曆程。全書嚴格遵循時間脈絡,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力求全麵呈現這一復雜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麵貌。 第一部分:戰後重建與冷戰高峰(1945-1964) 本書首先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的蘇聯,這一時期是國傢力量的極限擴張期,也是內部矛盾逐步纍積的階段。 1. 戰後重建與斯大林體製的鞏固: 詳述瞭蘇聯如何在戰爭創傷中迅速恢復生産力,尤其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優先發展戰略。重點分析瞭“馬格尼托哥爾斯剋模式”在戰後初期的延續,以及對東歐衛星國的控製與經濟整閤。對斯大林晚期政治高壓政策的社會影響進行瞭細緻描繪,包括意識形態的嚴密控製和對“人民敵人”的持續清算,盡管規模小於戰時,但對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束縛依然深刻。 2. 赫魯曉夫的“解凍”與改革嘗試: 斯大林逝世(1953年)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本書細緻分析瞭“蘇共二十大”(1956年)上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即“秘密報告”引發的衝擊波,及其對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的連鎖反應。重點探討瞭赫魯曉夫時期在農業政策上的多次摺騰,如“處女地運動”的功過,以及太空競賽(如“伴侶號”發射)對國傢形象的塑造作用。同時,對古巴導彈危機等重大外交事件進行瞭深入解讀,剖析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博弈的微妙平衡。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嘗試,雖然觸及瞭體製的某些僵硬環節,但其不徹底性也為後來的政治保守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停滯的年代與製度的衰退(1964-1985)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闡述瞭勃列日涅夫領導下的“停滯時期”(Zastoy)。這一時期,蘇聯在維持外部大國地位的同時,內部的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持續下降。 1. “成熟的社會主義”錶象與經濟結構失衡: 重點分析瞭勃列日涅夫時期推行的“哥西金改革”的局限性,指齣計劃經濟體係在應對快速變化的全球技術革命時的遲鈍。對能源(特彆是石油和天然氣)齣口對國傢財政的過度依賴進行瞭批判性考察,以及由此帶來的消費品短缺問題在社會層麵的反映。詳細梳理瞭腐敗和裙帶關係的滋長如何侵蝕瞭黨的領導威信。 2. 政治的保守化與社會心態的演變: 分析瞭在意識形態領域,官方對“曆史決定論”的僵化解讀,以及對異見聲音(如薩哈羅夫、索爾仁尼琴等)的壓製策略。探討瞭“穩定壓倒一切”的指導思想如何導緻乾部隊伍的“老化”和思想的僵化。同時,對阿富汗戰爭(1979年爆發)的決策過程及其對蘇聯國力、軍隊士氣乃至國際形象的長期負麵影響進行瞭專門論述。 第三部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蘇聯的解體(1985-1991) 這是俄羅斯現代史上最具戲劇性和顛覆性的階段。本書將集中火力分析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推行的兩項核心政策——“改革”(Perestroika)和“公開性”(Glasnost)——如何失控並最終導緻蘇聯的崩潰。 1. 改革的啓動與政治鬆綁: 詳細考察瞭戈爾巴喬夫初期試圖通過經濟效率提升挽救體製的努力,但很快發現政治體製的僵化是最大的障礙。對“公開性”政策的引入,特彆是對曆史真相(如斯大林時期的災難)的揭露,如何迅速釋放瞭長期被壓抑的民族情緒和社會不滿,起到瞭“潘多拉魔盒”的效應。 2. 經濟的自由化嘗試與混亂: 剖析瞭經濟改革中“摸著石頭過河”的路徑依賴,指齣在中央控製尚未完全瓦解、市場機製尚未建立的真空期,導緻瞭嚴重的物價飛漲、囤積居奇和國傢財政的失控,加劇瞭人民對改革的不滿。 3. 政治失控與聯邦關係的瓦解: 重點分析瞭波羅的海三國、烏剋蘭等加盟共和國民族主義的興起。對1991年“八月事件”(保守派的政變嘗試)的經過及其失敗的意義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闡明瞭這次事件如何徹底葬送瞭中央的權威。最終,對《彆洛韋日協議》的簽署和蘇聯的正式解體進行瞭曆史定性。 第四部分:俄羅斯聯邦的艱難轉型(1991-2006)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聯邦,這是一個在休剋療法中經曆陣痛、尋求新國傢定位的時期。 1. “休剋療法”與經濟的劇變: 全麵評估瞭“休剋療法”——包括價格自由化、大規模私有化——的最初影響。探討瞭寡頭集團的崛起過程及其對國傢經濟命脈的控製,分析瞭社會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對社會結構造成的衝擊。 2. 政治動蕩與憲政危機: 詳細記錄瞭1993年葉利欽與最高蘇維埃之間的憲政衝突,包括莫斯科的流血事件,以及新憲法確立下的總統權力膨脹格局。對第一次和第二次車臣戰爭的起因、過程及其對俄羅斯軍事、政治和國際形象的深遠影響進行瞭深入分析。 3. 新世紀的曙光與秩序的重建(2000-2006): 闡述瞭2000年普京上颱後,緻力於恢復中央權威、打擊寡頭勢力、穩定經濟和重塑國際地位的“垂直權力”建設。分析瞭對車臣問題的強硬處理,以及經濟上從能源齣口中獲取的穩定資金如何為國傢的政治穩定提供瞭物質基礎。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在犧牲部分民主化進程的前提下,換取瞭社會秩序的初步重建。 結論:曆史遺産與未來展望 全書最後總結瞭1945年至2006年這六十年間,俄羅斯在“嚮西方學習”與“保持斯拉夫特性”之間的掙紮,探討瞭蘇維埃遺産對現代俄羅斯的持續影響,並展望瞭俄羅斯在21世紀初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解釋框架,理解一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如何在短短數十年間經曆崩潰、重塑,並努力尋找其在大國體係中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