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青医生 [Doctor Li Shuqing]

李叔青医生 [Doctor Li Shuq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秀良 著
图书标签:
  • 医生
  • 李叔青
  • 医学
  • 传记
  • 健康
  • 养生
  • 中国医学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4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830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octor Li Shuq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李叔青医生的曲折经历和皈依、成长的历程,使读者有机会对20世纪初中国基督教史有所了解,对李叔青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多样性存在有所认识。

作者简介

吴秀良,1929年生于中国。196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中日史博士学位,后来长期在大学任教。吴教授终生致力于明清史和中国基督教会史研究。其历史著述曾散刊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清华学报》、《中研院近代史特刊》、《通报》(荷兰)以及《美国历史学会季刊》。其清史专著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吴秀良教授治清史、近代中日关系史,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多年,功力深厚,触角敏锐,见解独到。先前已经完成了女布道家余慈度的传记,现今又撰成《李叔青医生》,为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填补了重要的一页空白。
李叔青不只是一位有名的基督教布道家,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教会名牧和基督教领袖,也在中国的文化史和社会史上,扮演着一个牵引和配合的角色。
我的一位史学界同行和朋友是李中清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他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儿子,而李政道正是李子义的孙子、李叔青的侄儿。这种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和历史渊源,叫我读到《李叔青医生》初稿时即手不释卷,津津有味。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暨历史学讲座教授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追寻被湮灭的历史人物
第一部 李叔青时代
第一章 北洋西医学堂
第二章 家庭背景
第三章 约翰·伍伯瑞
第四章 李叔青生命更新
第五章 生活上的变化
第六章 天津守真堂
第七章 义和团之乱
第八章 火海忠魂
第九章 上海守真堂
第十章 复兴的开始
第十一章 复兴的扩大
第十二章 属灵的果子和后裔
第十三章 真理的渊源和职事
第十四章 话语摘录(一)
第十五章 话语摘录(二)
第十六章 回答问题
第十七章 李叔青其“人”
第十八章 或生或死

第二部 后李叔青时代
第十九章 1908年后的上海守真堂10
第二十章 赵世光和灵粮堂
第二十一章义人的后裔
结语--佳美脚踪
评介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注

精彩书摘

他们回到学校以后,每个人心里反复思想凯瑟琳给他们说的话,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上一件一件来看,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得救的凭据来。后来,凯瑟琳真的又写信来问他们:“你们现在清楚了吗?”并且在信上还写了许多实在的问题,除了以前关乎他们是否真的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是否真的得救了,是否真的重生了的问题,另外她还增加了一些重生的信徒都应该知道的紧要问题。他们读了这封信以后,就彼此商议怎么回答她的信呢?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可以答复。他们自己回想,虽然从小都受过洗礼,长大以后,又受过坚信礼,而且他们的父母、祖父祖母几代都是在教会中的人。那么如果这些都算不上得救的真凭据的话,什么才算是得救的真凭据呢?他们反复思想,也答不出半个字来。最后大家就说:“我们别去管她了,别回她信就是了。也不要去见她!”
约翰·伍伯瑞夫妇一直挂念着他们,虽然他们不肯回信,心里还是喜欢跟这些年轻人保持来往。所以她就又写信邀他们再来当面谈论得救的问题。他们几个人因为不能回答来信的缘故,认为很羞耻,所以就索性不理会她的邀请。
但是圣灵在他们心里一直做工,使他们心里非常不安。有一天晚上,们不知不觉地又都去看约翰·伍伯瑞夫妇。凯瑟琳就和他们一同唱英文圣诗,唱完以后,约翰·伍伯瑞又用英语继续宣讲基督救恩的道理给他们听。凯瑟琳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就继续和他们详细谈论上帝的救恩的意义。
……

前言/序言


《悬壶济世:近代中国医学的变革与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背景下,传统医学与西医传入、碰撞、融合的复杂历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医者的个体传记,而是将视角置于宏大的历史图景之中,探讨医学知识、医疗体系以及医者身份认同的深刻转型。 近代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传统中医体系在“存亡之辨”中挣扎求存,而西方现代医学则以其科学化的姿态,迅速渗透到城市精英阶层乃至军队和教育系统。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不同医学流派——包括恪守古法的传统中医师、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改良派、以及致力于建立现代医院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西医群体——之间的学术争鸣、利益博弈与文化张力。 第一部分:传统医学的困境与重塑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清末民初,传统中医药在面对西方科学思潮冲击时的集体反应。我们审视了“废医存古”争论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以张锡纯、恽铁樵等为代表的中医改革家们,如何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引入近代生理学、病理学概念,以期挽救中医学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重点内容包括: 《温病学》的成熟与推广: 探讨了叶天士、吴鞠通等人的理论如何演化,成为对抗疫病知识体系的中坚力量,并分析其在应对传染病(如霍乱、鼠疫)时所展现的局限与优势。 地方医学流派的坚守: 考察了如岭南、苏南等地的地域性医学传统,它们如何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们与国家层面推动的医学标准化之间的张力。 医馆与药房的社会功能: 描述了传统医馆作为社区医疗中心的角色,如何受到现代诊所和药房的挑战,以及传统医生在乡村社会中仍然拥有的强大道德权威。 第二部分:现代医学的引介与本土化 现代医学的传入并非单向度的接受,而是一个充满选择、适应与在地化的过程。本书详尽考察了西方医学机构在华的建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传教士医院的早期作用: 分析了教会医院在普及麻醉、外科手术、女性产科护理等方面的先驱作用,以及它们在培养第一代本土西医(如张竹君、颜福庆)方面的贡献。 医学教育的标准化: 聚焦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如何建立起符合西方标准的医学教育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对中国医学人才的筛选和塑造。我们考察了教材的翻译、解剖学的引入,以及对传统“望闻问切”的系统性取代过程。 公共卫生体系的萌芽: 探讨了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城市中兴起的公共卫生运动,包括鼠疫、肺结核的防治,自来水、排污系统的建设,以及“卫生”概念如何从专业领域渗透到民间生活习惯的改变中。 第三部分:知识的整合与医学社会学变迁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医学知识形态的哲学和文化审视,探讨了不同医学体系在“真理”和“疗效”标准上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汇通”的实践与困境: 详细分析了那些试图在实践中弥合两大医学体系鸿沟的努力。例如,外科医生如何将中药应用于术后恢复,或病理学家如何尝试用中医的“证”来解释特定的病理变化。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揭示“汇通”往往在实践中走向了“西医为主导,中医为辅助”的依附性结构。 医者的社会阶层流动: 研究了获得新式医学训练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如何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他们往往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精英,掌握了话语权,并与政治、军事力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与传统上“游走于士农工商之间”的医生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药学与工业化的关系: 考察了近代化学制药工业的兴起,以及传统中草药提取物如何被纳入现代药理学的范畴进行标准化生产,例如奎宁在疟疾治疗中的应用,标志着传统经验被科学方法所接管。 结论:现代医学的奠基与遗留问题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转型期对后世中国医学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历史档案、医学期刊、私人信件的细致考察,我们看到,虽然西医在形式上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传统医学的理念和疗法从未彻底消失,它们以隐蔽或半公开的方式,持续影响着中国的医疗实践。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历史叙事,揭示中国医学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艰辛性与内在的断裂与连续性。读者将通过本书,理解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是如何定义“健康”、“疾病”与“治疗”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无意间瞥见这本书的书名——"李叔青医生 [Doctor Li Shuqing]",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这个名字,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让我想起那些默默奉献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我想象中的李叔青医生,他可能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目光深邃,言语不多,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准确的判断;也可能是一位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在繁忙的医院里穿梭,与各种各样的病人打交道,处理着生死攸关的难题。书名中的“医生”二字,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代称,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我好奇,这位李医生,他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他是否经历过职业生涯中的巨大挑战?他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也像他所面对的疾病一样复杂多变?书名里的英文翻译,也让我产生联想,是否意味着这本书的故事具有国际视野,或是主人公的经历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世界,让我看到一个医生的职业精神,也能让我窥见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评分

"李叔青医生 [Doctor Li Shuqing]",这个书名,宛如一幅素描,在我的心中勾勒出一位职业者的轮廓,并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它没有刻意渲染,却自有其力量,吸引着我想要去探究。李叔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的印记,仿佛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故事。而“医生”这个身份,更是直接指向了生命、健康与关怀。我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这位李叔青医生的形象:他可能是在某个偏远地区默默奉献的基层医生,用有限的资源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也可能是在大城市医院里,面对复杂病例,与死神赛跑的学科带头人。书名中的英文翻译,"Doctor Li Shuqing",似乎在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抹国际化的色彩,或许主人公的经历,能够折射出全球医疗领域的变化与挑战,或是他本人就有着不同寻常的国际背景。我无法预知书中具体的情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的标题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了解李叔青医生的故事,去感受他的人生,去体会他所经历的一切。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这本书的书名,"李叔青医生 [Doctor Li Shuqing]",犹如一颗闪烁的星辰,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它不同于那些华丽或哗众取宠的名字,反而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 "李叔青"这个名字,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辈的温厚与智慧,仿佛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者,而"医生"的身份,则赋予了他救赎与治愈的标签。我想象着,这位李医生,或许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他的职业生涯,可能见证了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可能承载了无数生命的希望与绝望。他的故事,是否会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出他与病人之间,医患之间,甚至与整个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又在思考,书名中并列的英文,"Doctor Li Shuqing",是否暗示着一个跨越文化、连接东西方视角的叙事?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全球性的医疗议题,或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这种双语的书名,赋予了这本书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故事,那些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坚持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李叔青医生 [Doctor Li Shuqing]",给我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容易被遗忘的名字,反而像是一则精心雕琢的广告,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我首先被“李叔青”这个名字所吸引,它带有中国传统姓氏和辈分的亲切感,让我立刻对书中的主人公产生了一种亲近和信任。而“医生”这个职业的附加,则将这份亲切感与专业性和使命感相结合。我开始想象,这位李叔青医生,他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他是否经历过许多非同寻常的事件?书名中的英文翻译,"[Doctor Li Shuqing]",则进一步增加了这本书的吸引力。它暗示了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中国医生的故事,也可能包含着国际化的视角,或是主人公的经历能够跨越国界,引起更广泛的共鸣。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题材产生了更丰富的联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理解职业,以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李叔青医生" 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亲切和专业的双重意味。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起我共鸣、让我能够沉浸其中的作品,而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走近它,去探寻它背后隐藏的秘密。书名传递出的信息,让我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好奇。我不知道李叔青医生是位怎样的人,他或许是一位经验丰富、医术精湛的资深医生,也可能是一位充满理想、刚刚踏入医海的青年才俊。他的故事,是否会像他这个职业一样,充满了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还是会折射出医疗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挑战?又或者,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经历着不平凡的事件?这种模糊而又充满想象空间的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感。它或许能让我看到人性的光辉,也可能揭示人性的复杂,但无论如何,我期待它能触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评分

很好,自用送人都很好。五星

评分

每每读之,都会感到欣悦。

评分

一七四六年十一月至一七四九年七月 『 全文阅读 加入书签 加入书架 返回书页 打包下载 』

评分

这方面很多人错了。用个比喻,就可以清楚澄清他们错误的本质。

评分

我回到布里斯它(关于我已经摔死的流言已在当地盛传)时,正好在一个大聚会中赞美上帝,并继续见证,“人与牲畜,主都救护。”

评分

在1900年8月8日德國的偉大數學家大衛修伯特,他在巴黎發表一篇重要的演講。修伯特是 非常出名的一個數學家,他呼籲數學家要建立一個穩固的、絕對可靠的數學體系。對不起各位!我們不學數學,我們真不知道數學還要怎麼來建立?但是我們姑且聽 這最偉大的數學家講的話,就是在大家不斷的發展的時候,就好像我們在蓋樓,50層…60層…70層…80層…90層我們蓋到101了,繼續可以往上蓋。這 時候有一個專家出來了,在我們繼續蓋之前,先看看我們的基礎穩固不穩固?你說:「唉喲1+1=2,這還需要什麼基礎穩不穩固。」想當然爾,大衛修伯特他覺 得不是這樣。我覺得他態度很好,就是想當然爾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對的。

评分

晚上我骑马前往布兰特福,第二天来到新堡;十三日(星期二)抵达得威兹。全城正在鼎沸中,正如法兵刚刚进来似的,我们听到许多大吹大擂和无数咒诅,辱骂,恐吓的话。

评分

3.數學沒有辦法完全嚴密

评分

但神的赏赐——智慧——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对人有什么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