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誤區:郎鹹平經典案例作品(修訂版)》案例點評對中國企業的戰略思維誤區分析,如何避免錯誤再次發生,郎成平經典案例作品修訂版。《誤區:郎鹹平經典案例作品(修訂版)》使用最淺顯的語言來具體描述每一個案例。對於管理學和財務學知識背景較好的學生而言,學習的重點不是類同一般讀者走馬觀花式地讀,而應學習方法論。
作者簡介
郎鹹平,美國沃頓商學院博上。曾任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被公認為公司治理方麵的頂級學者。
中文著作有《操縱》、《整閤》、《運作》、《思維》、《標本》、《科幻》、《模式》、《突圍》、《誤區》、《中國式MB0》、《本質I——破解時尚産業戰略突圍之道》、《本質II——破解娛樂傳媒産業以小搏大之謎》、《藍海大潰敗——本質III:本質論VS藍海戰略》、《你想到的都是錯的——本質IV:你的想法要符閤行業的本質》、《郎成平說:公司的秘密》、《郎鹹平說:熱點的背後》、《郎鹹平說:金融超限戰》、《郎鹹平說:誰在謀殺中國經濟》、《郎鹹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産業鏈陰謀I——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産業鏈陰謀II——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等等。
音像作品有《郎鹹平說一秘密:公司的常識》、《郎鹹平說——熱象背後的邏輯:你所知道的是正確的嗎?》、《郎鹹平說——人間萬象:一切都是經濟學》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國企改革大討論的前前後後
第一章 國企産權改革大討論全程迴放
第一階段,無聲之處起驚雷
第二階段,“郎顧公案”
第三階段,孤軍作戰
第四階段,引發學界大辯論一
第二章 參與産權改革大討論的經濟學傢觀點剖析
第一類 觀點
第二類 觀點
第三類 觀點
第三章 我的思路
我國企業産權改革的現狀
我的産權改革思維
迴應反對我的觀點
第二部分 揭開我國産權改革的思維誤區
第四章 産權改革的三個思維誤區
三個思維誤區
英國産權改革“三步麯”
中國産權改革“三步麯”
第五章 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我的新法治主義觀
新自由主義學派簡介
我為什麼要批判新自由主義
民營化與自由經濟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隻有依靠政府的力量纔能建立法治化的社會
法治化的目的
批判的意義——以新法治主義替代新自由主義
第六章 海爾變形記
海爾中建正式落地
海爾職工持股會的曆史變遷
內部持股會的資本運作限製重重
海爾投資是內部持股會的第一個殼
海爾中建是內部持股會的第二個殼
海爾案例所帶來的關於産權改革的反思
“海爾事件”的後記
第七章 TCL改製路綫圖
TCL改製
TCL的産權改革到底是誰的成功
TCL事件後記一
TCL事件後記二
第八章 格林柯爾收購戰揭秘
顧雛軍為何受到媒體如此的關注
顧雛軍收購活動總結
“國退民進”——顧雛軍的東風
顧雛軍成功收購的七個操作手法
顧雛軍事件的反思
第三部分 揭開我國産融結閤的思維誤區
第九章 德隆之路
德隆的興衰
德隆問題原因分析
第十章 三九集團的資金黑洞
三九集團的曆史
“三九危機”的原因分析
三九集團圈錢的實際效果
三九集團急速擴張造成成本失控
三九集團的危機根源
第十一章 歐美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
何謂“類金融控股公司”
美國模式
歐洲模式
“類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問題
針對德隆“類金融控股公司”的反思
第十二章 政府監管建議之一:托管上市企業募集的資金
深圳中小企業闆塊大跌的啓發
建議政府托管中小企業闆民營企業上市募集的資金
第十三章 政府監管建議之二:銀行放貸資金專款專用
在一個不完備的法製和經濟體係下不可能先進行銀行改革
産權無關論
銀行監管不能改進銀行的經營績效,也不能減少銀行危機
銀行改革必須專業化
後記
精彩書摘
當然,TCL的董事會秘書陳華明在上海第一財經“財經郎閑評”的節目中接受我的采訪時指齣,這個分拆其實是重組,而且股權不變,因此對於TCL原先的股民而言,利益並沒有受損。關於他的觀點,我會在本部分的正文中再次提齣討論。
現在社會太強調國企對高管人員的激勵機製不足,但是卻從未強調國企的高管人員應該承擔對國傢和股民的信托責任。舉例而言,國有企業老總在産權還未轉換之時就可以閤法地做不好,但在産權轉換後,就立刻將企業做好,而且還可以打著産權改革的口號來掩蓋國企老總根本就缺乏的對國傢和股民的信托責任,一心一意地為自己謀取利益。
但是,並不是隻有國有企業老總纔有侵吞國有資産的行為,民營企業老總在這場“産權改革”的盛筵中一樣狂歡,而這個人就是格林柯爾的顧雛軍。他經常對媒體說“我的錢有國際背景,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錢”,“錢不是問題,隻要有好的項目,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來”,“我用的是我個人的錢,是格林柯爾集團內部的錢”。果真如此嗎?經過我們的分析,發現他根本沒有多少錢,他也是通過私下運作,“閤法”地簽下瞭圖利自己的條款而已。顧雛軍通過自己獨創的七招(即“安營紮寨、乘虛而入、反客為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迎人、藉雞生蛋”)侵吞國有資産,結果就是,被他收購的公司股價毫無例外地大跌,嚴重損害瞭中小股民的利益。此類操作中的主體如何通過精心的安排以小代價奪取不成比例的國有資産與股民財産的做法實在令人驚嘆。
媒體經常問我為什麼對企業有如此銳利的預測能力,能準確地揭開這些企業傢的老底。我的答案很清楚,這絕不是因為我有超人的預測能力,而隻是來自於我十餘年世界級公司治理研究生涯所孕育齣來的能力而已。我講得更具體一點,當我要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錶學術論文時,我必須針對一個問題,通過嚴謹的分析,提齣彆人從未提齣過的觀點。而且這個觀點不是拍腦袋的觀點,必須是要先行嚴格篩選統計資料,且以科學的方法驗證的。所以,媒體經常談到我有世界頂級學者的光環,但這個光環並不是一個虛名,而是一個紮紮實實分析問題的本領。而這也是我為什麼經常說,沒有做研究的學者是沒有發言權的原因。
前言/序言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全世界有目共睹,在中國企業迅速成長而搶占國際市場的同時,整個世界突然驚醒瞭,原來我們(包括中國人本身)對中國企業的瞭解竟是如此的不足。而我們的商學教育基本上也是失敗的,全世界的商學教育包括中國內地、香港、颱灣三地的主流高等學府,仍然使用美式的教材來教育和培訓企業傢。而更為令人不解的是,三地的一些大學竟然以奬金激勵方式,要求教授以英語教授美國式的教材。但是,中國商學院的學生和中國的企業傢對於管理知識的飢渴已遠遠超過瞭美式教材所能給予的。
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2002年以前,從國外請幾位商學院教授來給EMBA或MBA上課是當時的時髦事,學生也喜歡聽外國教授討論國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戰略等課題。但是2002年以後,一切都突然變瞭,我作為最前沿EMBA教學的教授感觸最深,而且心理壓力也極大,因為國內商學院學生和企業傢們已經不想再學國外的教科書瞭,也不想聽國外的案例瞭,而幾乎是一麵倒地要求教授講授中西閤璧的中國企業案例。長江商學院的院長項兵有一句名言:“世界級的CEO是稀缺資源,而能教授世界級CEO的教授更是稀缺資源。”我本人相當同意這句話,能教授世界級CEO而擁有中西閤璧知識的大師,纔是中國今天最稀缺的資源。但是全世界尤其是中國本身連一本有關中國企業案例的書都沒有,何況奢談如何教授世界級的CEO呢?
當然,我無意在此處探討如何成為大師級的教授,因為這不是本書係的重點。我撰寫本書係的目的是,希望將此首個以中國企業為主體的案例係列介紹給國內的企業傢和商學院學生。我的野心不大,我隻希望一步一個腳印地打好商學教育的基礎,將國人最渴望學習的中國案例擺放在書架上。我編寫此書係時,也加入瞭國外的幾個案例,因為我的經驗告訴我,國人對於一些國外企業的經營有著錯誤的崇拜心理,例如通用韋爾奇的傳奇就是一個需要檢討的案例,我根本不同意國內業界對他的高度評價。
哈佛案例重主觀描述,本書係案例重客觀分析
我的案例和哈佛案例完全不同。我將我在美國多年教授哈佛案例的經驗和讀者分享。哈佛案例基本上是和案例企業充分溝通,因此是以報道為主,而不注重分析。我常常開玩笑說,哈佛案例實際上是替案例企業做廣告。
《洞察風雲:金融巨頭的智慧與隱憂》 一、 時代洪流中的審慎之眼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格局中,金融世界如同一片深邃而遼闊的海洋,既蘊藏著無限機遇,也潛伏著難以預料的暗礁。無數企業和個體,如同航行其中的船隻,渴望在波濤洶湧的時代浪潮中穩健前行,實現財富的增值與夢想的騰飛。然而,信息爆炸、市場異動、政策變幻,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金融決策變得異常復雜,稍有不慎,便可能偏離航嚮,甚至觸礁沉沒。 本書《洞察風雲:金融巨頭的智慧與隱憂》正是為應對這一挑戰而生。它並非一套僵化的教科書,也不是一本簡單的操作指南,而是一位飽經市場洗禮的智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為你剖析金融世界的真實肌理,揭示隱藏在繁榮錶象下的潛在風險,並指引你在復雜環境中做齣更明智的判斷。作者以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審慎態度,深入到每一個可能被忽視的細節,力求還原金融決策的真實脈絡,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從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擁有駕馭風險、把握機遇的智慧。 這本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深刻關切。他觀察到,盡管信息獲取的渠道日益便捷,但真正的智慧與洞見卻愈發稀缺。許多人容易被錶麵的數據和短期波動所迷惑,陷入各種“信息繭房”或“思維誤區”,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也無法預見長遠的趨勢。因此,作者緻力於通過梳理和解析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金融案例,從微觀的企業行為到宏觀的宏觀經濟政策,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資本流動,呈現齣一個立體而多維度的金融圖景。 二、 撥開迷霧:案例背後的深刻解讀 本書的核心在於其對案例的深度挖掘和獨到解讀。它精選瞭在過去數十年間,那些曾經轟動一時、影響深遠,抑或是極具警示意義的金融事件與企業經營實踐。這些案例並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被作者置於特定的曆史背景、經濟周期和政策環境中進行審視。 例如,在探討企業並購重組時,作者不會止步於財務報錶的數字遊戲,而是會追溯每一次並購的戰略意圖、協同效應的真實性、以及整閤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文化衝突和管理難題。他會深入分析那些錶麵上光鮮亮麗的“蛇吞象”式並購,其背後是否隱藏著過度自信、信息不對稱,或是短期逐利的心態,最終導緻資源浪費和價值毀滅。對於那些成功的案例,作者同樣會細緻剖析其成功的關鍵要素,是精準的戰略定位、有效的風險控製,還是卓越的管理團隊,抑或是對市場變化的深刻預判。 在分析金融創新與風險控製時,作者會以審慎的目光審視那些層齣不窮的新型金融工具和産品。他會探討金融衍生品在優化資源配置、規避風險方麵的積極作用,但更會著重揭示其潛在的放大風險、加劇係統性危機的可能性。從次貸危機的教訓到各類金融科技(FinTech)的興起,本書都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財富命運。 此外,本書還會關注宏觀經濟政策對微觀主體的影響。當政府齣颱新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或産業政策時,這些政策將如何在資本市場、實體經濟以及消費者行為中産生連鎖反應?作者會通過一係列翔實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政策製定的初衷,預判其可能帶來的短期與長期效應,並為個人和企業提供相應的應對策略。 本書並非試圖預言未來,而是緻力於提供一種“看懂”現在和“理解”過去的能力。通過對這些真實案例的剖析,讀者可以學會識彆那些看似閤理卻可能隱藏著巨大風險的決策模式,也能洞察那些被低估的價值和被忽視的機遇。這種能力,纔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寶貴財富。 三、 智慧之光: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洞察風雲:金融巨頭的智慧與隱憂》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所倡導的批判性思維。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然而,並非所有信息都具有價值,也並非所有觀點都經得起推敲。許多時候,我們容易被權威的聲音、煽情的敘事,或是流行的觀點所裹挾,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書正是要鼓勵讀者“不輕信,不盲從”。作者在剖析每一個案例時,都會提齣一係列關鍵性的問題:這個決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是否存在信息不對稱?潛在的風險被誇大瞭還是被淡化瞭?是否存在其他更優的解決方案?通過引導讀者主動去質疑、去探究、去比較,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和判斷標準。 這種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體現在對各種“理所當然”的挑戰。例如,我們常被告知“規模經濟”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但作者可能會深入分析,是否所有行業都適用,過度追求規模是否會犧牲靈活性,甚至導緻效率低下?我們被教育要“擁抱創新”,但如何區分真正的創新與盲目的技術崇拜?創新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是機遇還是威脅? 本書鼓勵讀者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看到事物的兩麵性。在肯定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同時,也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投機泡沫和貧富差距。在贊揚企業傢的冒險精神時,也要反思過度冒險可能帶來的係統性風險。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有助於讀者形成更為全麵和客觀的認知。 四、 獨立之舵:駕馭財富與人生 最終,這本書的目標是幫助讀者成為自己財富和人生的“獨立舵手”。金融世界並非隻有少數“巨頭”纔能駕馭,每個人都身處其中,或多或少地與金融活動發生關聯。無論是個人投資理財,還是企業經營決策,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金融素養和風險意識。 本書提供的智慧,並非教你如何成為一個預測市場走勢的神童,而是讓你掌握一套“看懂”市場的工具和方法。它會告訴你,為什麼某些投資會失敗,為什麼某些企業會走嚮衰敗,以及為什麼在某些宏觀環境下,你的決策可能會麵臨更大的挑戰。這種“知道為什麼”的能力,遠比“知道怎麼做”更為重要,因為它能讓你在未來的任何情境下,都能獨立地做齣判斷。 《洞察風雲:金融巨頭的智慧與隱憂》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一次智慧的探索。它希望通過對真實世界的深刻洞察,點燃你獨立思考的火花,助你在金融的海洋中,穩健航行,抵達你心中的彼岸。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深思熟慮的書,它將伴隨你在不斷變化的經濟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明智的選擇,最終實現你的人生價值與財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