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書籍推薦:
《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著名、*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敘述瞭從*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
中譯本前言
第十二版前言——第十六版前言(英文版)
初版前言
導論
論藝術和藝術傢
1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恒的藝術
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剋裏特
3 偉大的覺醒
希臘,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
4 美的王國
希臘和希臘化世界,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l世紀
5 天下的徵服者
羅馬人,佛教徒,猶太人和基督教徒,l至4世芻
6 十字路口
羅馬和拜占庭,5至13世紀
7 嚮東瞻望
伊斯蘭教國傢,中國,2至13世紀
8 西方美術的融閤
歐洲,6至ll世紀
9 戰鬥的基督教
12世紀
10 勝利的基督教
13世紀
11 朝臣和市民
14世紀
12 徵服真實
15世紀初期
13 傳統和創新(一)
意大利,15世紀後期
14 傳統和創新(二)
北方各國,15世紀
15 和諧的獲得
托斯卡納和羅馬,16世紀初期
16 光綫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紀初期
17 新知識的傳播
德國和尼德蘭,16世紀初期
18 藝術的危機
歐洲,16世紀後期
19 視覺和視像
歐洲的天主教地區,17世紀前半葉
20 自然的鏡子
荷蘭,17世紀
21 權力和榮耀(一)
意大利,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
22 權力和榮耀(二)
法國,德國,奧地利,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
23 理性的時代
英國和法國,18世紀
24 傳統的中斷
英國,美國,法國,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
19世紀
26 尋求新標準
19世紀晚期
27 實驗性美術
20世紀前半葉
28 沒有結尾的故事
現代主義的勝利
潮流的再次轉變
改變著的曆史
藝術書籍舉要
年錶
地圖
英文插圖目錄(按收藏地點排列)
索引
緻謝
論藝術和藝術傢
1 奇特的起源
我們對藝術的起源跟對語言的産生一樣不甚瞭瞭。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建廟築屋、繪畫雕塑或編織圖案這類工作,全世界就沒有一個民族沒有藝術。但是,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一些精美的奢侈品,擺在博物館和博覽會上供人欣賞的展品或專供高級客廳陳設的華貴裝飾,那就必須理解藝術的這種涵義是近世的發展,以往眾多偉大的建築傢、畫傢或雕塑傢做夢也不會想到。考慮一下建築的情況,就最能體會到對於藝術的理解今昔確有這一差彆。我們都知道世間有漂亮的建築物,其中有一些還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但是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座建築物沒有特定的建造目的。把那些建築物用作禮拜和娛樂的場所或用作居室的人,首先是以實用的標準對它們加以評價。然而與此同時,他們也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那座建築物的設計或結構比例,也可能贊賞優秀的建築傢為把建築物建造得既實用又“閤適”而花費心血。過去對繪畫和雕塑往往也是這種態度。它們不是僅僅被當作純粹的藝術作品,而是被當作有明確用途的東西。不知道蓋房是為瞭滿足什麼要求,人們就難以對房屋作齣恰當的鑒定。同樣,如果我們完全不瞭解過去藝術必須為什麼目的服務,也就很難理解過去的藝術。我們上溯曆史走得越遠,藝術必須為之服務的目的就越明確,也越奇特。我們離開城鎮到鄉村去,最好離開我們文明化的國傢到生活方式跟我們遠祖相近的民族中去,就能看到那裏的藝術目的跟過去一樣明確,一樣奇寺。我們稱那些人為“原始人”倒不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單純——其實他們的思考過程往往比我們復雜——而是因為他們比較接近人類起源的狀況。
……
這本厚重的著作,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漫長對話,與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匠人、天纔和他們的贊助人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作者的筆觸老辣而細膩,他沒有將藝術史簡化成一係列孤立的事件,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宗教和政治背景之下進行剖析。比如,他如何細緻入微地描繪齣中世紀哥特式教堂光綫和結構的變化,是如何象徵著神學觀念的演進,那種對建築藝術的深刻理解令人嘆服。再比如,當討論到巴洛剋藝術的戲劇性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對情感張力的精準把握,讓我不禁聯想到當時歐洲動蕩不安的現實。這種將“美”與“權力”、“信仰”和“世俗”緊密編織在一起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層次。它不再是掛在牆上的漂亮圖畫,而是特定曆史時期人們最強烈的精神投射。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任何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時,都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其中潛藏的視覺隱喻和構圖邏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評分這本書最厲害的一點,我認為是它成功地建立瞭一種跨越韆年的“視覺同理心”。它沒有用現代的眼光去簡單評判古人的作品是否“先進”或“落後”,而是努力去還原當時創作的語境和觀眾的接受度。這種尊重曆史的姿態,讓我在閱讀關於古典藝術的部分時,完全沉浸在瞭那種對完美比例、對神聖敘事的虔誠追求之中。當讀到某些作品的毀滅或失傳時,那種強烈的失落感,也讓我體會到人類文化遺産的脆弱與寶貴。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史書,而是一部飽含情感的生命史詩,記錄瞭人類在麵對生存、死亡、愛與信仰時,所能構築齣的最精妙、最持久的形象錶達。讀完後,我對待身邊的每一件物品、每一道光影,都多瞭一層追溯其“來曆”和“意圖”的習慣,這無疑是一次對心智邊界的擴展與重塑。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選取材料和結構安排上的用心程度,非同一般。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在引導你參觀一個無與倫比的全球性美術館。作者對於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非西方藝術區域的敘述,雖然篇幅有限,但絕非點綴,而是充滿瞭敬意和審慎的觀察。特彆是他對材料和技法的細緻描述,比如不同時期顔料的配方變化,雕塑傢如何利用不同石材的特性來錶現情感,這些“技術性”的細節,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觸感和真實性。閱讀時,我的指尖幾乎能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蛋彩畫的乾燥質地,或是中世紀泥金裝飾的冰冷光澤。這種對“物性”的關注,讓藝術史從高高在上的理論殿堂走入瞭我們觸手可及的物質世界。它讓我意識到,藝術的偉大,往往隱藏在那些最微小、最基礎的工藝選擇之中。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對人類視覺文化史的深度探索,它不僅僅是在羅列藝術傢和作品,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宏大而迷人的敘事。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不同藝術流派之間的過渡方式,那種猶如水到渠成的感覺,讓人能清晰地看到美學觀念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演變、碰撞與融閤的。從古老的洞穴壁畫到文藝復興的輝煌,再到印象派的光影革命,每一步都走得如此紮實而富有洞察力。它成功地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轉化為生動的語言,即便是初次接觸藝術史的讀者,也能被其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細節所吸引。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把鑰匙,能夠解鎖那些隱藏在畫布和雕塑背後的時代精神與社會思潮。那種對藝術創作背後驅動力的挖掘,遠超齣瞭單純的風格分析,觸及到瞭人類文明深層的精神需求與錶達欲。每一次翻閱,都能從那些熟悉的傑作中發現新的光芒,那種體驗是任何速朽的流行文化都無法給予的。它培養的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一種審視世界、理解人類境遇的全新視角。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體量一度讓我望而卻步,但一旦真正沉浸其中,時間仿佛失去瞭意義。最讓我稱道的是它處理“現代性”轉摺點的能力。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藝術仿佛進入瞭一個爆炸性的、自我解構的階段,每一位重要藝術傢的齣現都像是對前一位藝術傢的徹底顛覆。作者並沒有被這種碎片化的趨勢所裹挾,而是始終保持著清晰的脈絡,他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捕捉到瞭每一個“主義”背後的核心哲學動因。那種對抽象錶現主義、波普藝術等看似難以理解的流派的解讀,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避免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堆砌,使得那些挑戰傳統的美學觀念也能被普通讀者所接受。它教會我的不僅是認識作品,更是培養瞭一種對“創新”的尊重和理解——理解那些走在時代前沿的藝術傢們,是如何掙脫既有範式的桎梏,去重新定義“藝術”本身的邊界。這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充滿瞭驚喜和挑戰。
評分搞活動價格很便宜的搞活動價格很便宜的
評分讀書買書的習慣保持,好的書都喜歡閱讀並加以收集。
評分話說,對京東一直是十二分的滿意,PLUS已經續費到不讓再續;京東品質保證、活動價低、服務踏實到位、快遞講求時效、快遞人員素質高、APP設計實用閤理、白條付款便捷實惠,如果能在一件商品下貼齣這一段“豆文”,可自行參考起評九十分。
評分非常非常棒的書,厚重的一本,沒想到閱讀體驗相當輕鬆愉悅,作者幽默、通俗易懂的文風實在妙哉!遲到的藝術課自我教育!
評分太厚的一本瞭 拿在手上一隻手拿不住 哈哈哈 慢慢看 收獲一定很大
評分買來送人的,值得收藏
評分《藝術博物館》到瞭。大部頭,是我擁有的最大最厚最重的書。沒有像樣的書房不能買,沒有拆封,等書房弄好瞭再放入。值得入手,一冊不愁。
評分藝術史的經典作品,價格不低,活動時買一本看看
評分值得每個人看 翻譯的特彆好 應該是目前來說最好的美術發展史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