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通史(全4冊)》告訴我們曆史是一麵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
內容簡介
古老而廣袤的華夏大地是一駕鑾車,它披荊斬棘,載著中華民族走過瞭探索與艱幸,創造與拼搏,衰敗與繁盛的麯摺道路,而車輪過處遺留的那些溝壑,記載的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部興衰史,讓我們帶您一同觸摸這些深深淺淺的溝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一個嶄新的層麵去考察曆史,感受曆史,思考曆史。
時空流轉,朝代更迭,時間滌蕩瞭文明,歲月沉澱成為曆史。麵對浩瀚廣博的中華文明,普通讀者奶難在錯綜復雜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中理齣頭緒,找到規律。針對這種情況,有學者建立瞭“通史”這種體例,即以一定的曆史觀為其礎,用淺顯精煉的語言,結閤現代研究方法對中國曆史進行新的詮釋,幫助讀者在較短時間內通曉中國曆史,瞭解華夏文明。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我們編寫瞭這套《中國通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史前史
距今200萬年—公元前1萬年 前的舊石器時代
直立人
巫山人
西侯度文化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人
早期智人
金牛山人
大荔人
許傢窯人
馬壩人
長陽人
丁村人
晚期智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柳江人
資陽人
公元前1萬年~公元前21世紀的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分期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北辛文化
老官颱文化
彭頭山文化
城背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興隆窪文化
仰韶文化
大溪文化
馬傢浜文化
紅山文化
龍山文化
史前傳說與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造人
燧人氏
有巢氏
三皇
五帝傳說
原始婚姻
兄妹通婚
族外群婚
對偶婚
一夫一妻製度
原始社會的組織結構
原始群
血緣傢族
氏族
母係氏族
父係氏族
部落
部落聯盟
原始經濟活動
建造房屋
人類最早的經濟生活方式
製陶業
編織業
紡織業
私有製的齣現
文明的曙光
學會用火
製造工具
金屬冶鑄
原始藝術
夏朝
夏朝的建立和興衰
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
公元前2070年 夏啓建國
太康失國
少康中興
夏杼東徵
夏芒祭河
孔甲亂夏
前1600年 夏桀亡國
夏朝的統治
夏朝的軍隊
夏朝的官僚機構
夏朝的刑罰和監獄
夏朝的經濟和文化
夏朝的生産
五十而貢
夏朝的天文曆法
商朝
商朝的興衰
商族的起源
相土乘馬
王亥服牛
仲虺佐湯
湯滅韋、顧、昆吾
前1600年~前1300年 商湯建國至盤庚遷殷
太甲復位
前1250年 武丁中興
前1046年 商紂滅國
商朝的國傢製度
國傢政權
軍隊
內服、外服之分設
科舉製度
武周政權的統治
公元650年 唐高宗即位
公元684年 徐敬業反武
公元690年 武則天稱帝
任用酷吏
公元705年中宗復位
玄宗改革與開元盛世
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韋後之亂
公元712年 玄宗即位
重視發展生産
開元之治
唐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公元619年 初行租庸調法
繼續推行均田製
農業生産技術的提高
水利工程大量興修
手工業的發展
城市的繁榮
交通的發達
天寶危機和安史之亂
公元745年 楊氏受寵
楊國忠專權
節度使割據
公元755年 安祿山叛亂
唐朝的衰落
公元762年 李豫即位
公元781年~公元785年
藩鎮五年之亂
公元806年~公元820年 元和中興
公元821年~公元848年 牛李黨爭
後期的經濟改革和變化
田莊經濟的發展
公元780年 推行兩稅法
江南經濟的發展
茶葉生産
農民起義與唐朝的滅亡
公元859年 裘甫起義
公元875年 黃巢起義
公元907年 硃溫滅唐建梁
唐代的邊疆關係
公元626年 渭水之盟
公元640年 設置安西都護府
公元646年 降服薛延陀
公兀682年 後突厥汗國建立
公元705年 大祚榮歸附
公元726年 設置黑水都督府
公兀744年 唐與迴紇交好
唐朝的對外交往
與朝鮮的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西來
公元742年 鑒真東渡
與阿拉伯的友好關係
與伊朗的友好關係
與印度的文化交流
交好林邑
與真臘的密切邦交
交聘師子國
與非洲各國的往來
唐朝的宗教與哲學
西方宗教的傳人
道教的極盛
佛教在唐的發展
唯心主義哲學
唯物主義哲學
唐代史學
公元629年 史館製度的確立
劉知幾和《史通》
公元801年 杜佑撰《通典》
唐代的文學藝術
盛唐詩歌
詩仙李白
中晚唐詩歌
唐壁畫
唐代雕塑
唐朝舞蹈
詞的興起
唐代古文運動
唐代的科學技術
天文曆法
“藥王”孫思邈
雕版印刷術
唐長安城
唐代地理學
唐代的生活習俗
唐代服飾
唐代飲食
唐代行旅
唐代婚嫁
五代十國
五代更替
公元907年 硃溫建後梁
公元923年 後梁滅亡
公元923年 李存勖建後唐
公元936年 石敬瑭建後晉
公元947年 劉知遠建後漢
北方的改革和發展
五代時的戰禍
五代時的賦稅
後周改革政治
公元954年 整頓軍隊
公元955年 壽州之戰
公元958年 後周改革稅收
十國興亡
公元891年 王建建前蜀
公元896年 馬殷建楚
公元902年 錢謬建吳越
公元907年 高季興建南平
公元937年 李煜建南唐
公元945年 南唐滅閩
南方的經濟文化
農業的新成就
手工業的新發展
商業
文學
繪畫
敦煌石窟之開鑿
北宋、南宋
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公元960年 陳橋驛兵變
平定二陳之亂
公元963年 荊湖之戰
公元971年 滅南漢
公元975年 攻取江南
公元978年 錢俶歸宋
公元982年 涪陵之禍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公元961年 杯酒釋兵權
公元964年 收財權
公元965年 行更戍法
公元987年 以文臣充換武將
削弱相權
削弱地方官權力
宋與遼夏的戰爭
公元979年 高梁河之戰
公元986年 雍熙北伐
公元1004年 澶淵之盟
公元1040年 三川口之戰
公元1042年 定川寨之戰
宋朝中期的危機和改革
公元993年 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995年 至道建儲
公元1008年 真宗封禪泰山
公元1036年 “朋黨”之爭
公元1043年 慶曆新政
公元1058年 王安石上萬言書
公元1069年 王安石變法
公元1070年 整軍新法
公元1080年~公元1082年 元豐改製
公元1093年 紹聖紹述
北宋的經濟
農業的發展
礦冶業
紡織業
製瓷業
造船業
文具製作
市鎮的勃興
貨幣的流通
與遼夏的貿易
海外貿易
北宋的衰亡
公元1100年 徽宗繼位
公元1102年 立元佑黨籍碑
公元1119年 宋江起義
公元1120年 訂立海上之盟
公元1122年 燕京之役
公元1127年 靖康之難
宋朝南遷與北方的抗金鬥爭
公元1127年 趙構建南宋
公元1127年 紅巾軍抗金
公元1128年 五馬山寨抗金失敗
公元1128年 洺州保衛戰
公元1129年 金兀術渡江南侵
公元1130年 黃天蕩之戰
公元1130年 鍾相、楊麼起義
南宋與金的和戰
公元l130年 富平之戰
公元1132年 吳玠守四川
公元1137年 宋金議和
公元1140年 順昌保衛戰
公元1140年 郾城破金
公元1141年 紹興和議
公元1161年 完顔亮南侵
公元1161年 金軍北撤
公元1164年 隆興和議
公元1206年 開禧北伐
南宋王朝的腐朽沒落
瘋狂的土地兼並
公元1142年經界法
公元1165年湖南農民起義
公元1195年慶元黨禁
公元1234年聯濛滅金
南宋滅亡
公元1259年鄂州之戰
公元1265年賈似道擁立度宗
公元1275年焦山之戰
公元1273年襄樊失守
公元1276年元兵入臨安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
宋朝的中外交往
宋朝與朝鮮的經濟往來
宋朝與南洋諸島國的聯係
宋朝與越南的聯係
宋朝與非洲交往
中日文化交往
哲學與宗教
宋代理學
心學
王安石的唯物主義思想
佛教
伊斯蘭教
民間宗教
宋朝的文學藝術
宋詩
宋詞
新古文運動
宋代的雜劇
北宋畫院的設立
書法四大傢
宋朝史學的發展
官修當代史
公元1084年 《資治通鑒》成書
鄭樵著《通誌》
四大類書
宋朝的科學技術
火藥與火器
天文學
宋朝的曆法
數學
針灸學
醫學分科更細
生物學
東京開封的營造
建築學
遼朝
契丹興起與遼的建立
古八部聯盟形成
公元628年 大賀氏聯盟附唐
公元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遼
公元925年 滅渤海國
公元927年 太宗之立
公元947年 遼太宗人大梁
遼的中衰和改革
公元947年 世宗即位
公元951年 穆宗繼位
公元969年 穆宗被殺
公元982年 蕭綽攝政
公元983年~公元1019年 侵略高麗
遼的政治經濟製度
科舉製
軍製
南北麵官製
四時捺鉢製
頭下州軍製
遼的滅亡
公元1034年 欽哀之變
公元1063年 重元之亂
公元1077年 陷害太子
公元1125年 遼朝滅亡
社會經濟與文化科技
畜牧業
手工業
漁獵業
文字的創製
繪畫
西夏
黨項族的崛起與西夏建國
公元634年 拓跋氏獲賜李姓
公元960年 彝殷附宋
公元1004年 李德明嗣位
公元1038年 西夏建國
西夏政權的鞏固
公元1050年 夏、遼講和
公元1063年 夏毅宗漢化
公元1066年 吐蕃歸附
公元1099年 崇宗親政
公元1121年 援遼抗金
西夏後期的政治
公元1139年 仁宗改革
公元1170年 平任得敬之亂
公元1211年 廢黜安全
公元1227年 西夏滅亡
西夏的經濟和文化
畜牧業
手工業
商業貿易
繪畫
金朝
女真的興起和金朝的建立
完顔部的強大
公元1113年 阿骨打襲位
公元1114年 寜江州之役
公元1115年 金朝的建立
公元1122年 攻剋遼南京
公元1125年 太宗伐宋
金朝中期的統治
公元1135年 熙宗即位
公元1138年 天眷新製
公元1149年 海陵王即位
公元1156年 正隆官製
公元1161年 海陵攻宋
公元1161年 世宗即位
公元1189年 章宗即位
公元1192年~公元1198年 北伐濛古
金朝的衰亡
公元1211年 紅襖軍起義
公元1213年 衛紹王遇害
公元1214年 宣宗南遷
公元1215年 中都失陷
政治經濟製度
勃極烈製
官製
科舉與學校
田製
經濟文化
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的興盛
金朝的貨幣
女真文字
北麯
音樂、舞蹈
史學
元朝
濛古國的建立
濛古族的崛起
公元1190年 十三翼之戰
公元1204年 乃蠻之亡
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建濛古汗國
公元1227年 成吉思汗滅西夏
窩闊颱與濛哥的徵戰
公元1229年 窩闊颱繼位
濛古貴族的三次西徵
公元1251年 濛哥即位
公元1254年 大理國滅亡
元朝的建立
公元1259年 忽必烈即汗位
公元1267年~公元1301年 海都之亂
公元1279年 伯顔滅宋
公元1275年 馬可·波羅到中國
公元1287年 乃顔之亂
公元1291年 桑哥被殺
公元1292年 京杭大運河開通
元朝中後期的統治
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成宗守成
公元1311年 仁宗即位
公元1322年 英宗新政
公元1328年 兩都之戰
公元1333年 順帝即位
公元1340年 脫脫“更化”
元末農民起義
公元1350年 “變鈔”失敗
公元1351年 穎上首義
公元1354年 “義兵”之興起
公元1355年 小明王之立
公元1363年 紅巾軍失敗
硃元璋滅元
公元1352年 硃元璋投軍
公元1356年 建立應天政權
公元1360年 陳友諒建大漢
公元1367年 削平張士誠
公元1367年 硃元璋北伐
元朝的政治經濟製度
公元1263年 廢除“忽裏颱”
公元1313年 恢復科舉製
四等級製
元朝的賦役製度
公元1350年 更改鈔法
宗教、哲學與史學
基督教
藏傳佛教
道教
鬍三省注《資治通鑒》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
元朝的經濟和交通
農業
瓷器業
棉紡織業和絲織業
商業“
運河的開鑿
海運
元朝的文學藝術
元雜劇
散麯
南戲
繪畫
元代壁畫
元朝的科學技術
金元四大傢
醫學分科
火炮技術
公元1281年 頒行《授時曆》
明朝
硃元璋建明
公元1368年 明朝建立
公元1368年 攻占大都
公元1369年~公元1391年 分封藩
公元1386年 營建南京
“靖難之役”和明朝的鞏固
公元1398年 建文帝即位
公元1402年 靖難之役
公元1402年 方孝孺拒命而死
公元1421年 遷都北京
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仁宣之治
封建專製的加強
公元1370年 製定科舉
公元1374年 頒《大明律》
公元1380年 廢除丞相
公元1382年 設立錦衣衛
公元1393年 修訂《孟子節文》
公元1396年 設置三司
明朝的中衰
公元1435年 王振專權
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 弘治中興
公元1505年 武宗即位
公元1521年 世宗即位
公元1572年 神宗即位
公元1573年一公元1582年 張居正改革
明後期的社會危機
公元1586年~公元1614年 國本之爭
公元1601年 蘇州市民抗暴
公元1615年 梃擊案
公元1628年 思宗即位
三餉加派
明末農民大起義
公元1629年 李白成起義
公元1635年 滎陽大會
公元1639年 榖城再起
公元1644年 大西政權的建立
公元1644年 明朝滅亡
滿族的興起
公元1616年 努爾哈赤建後金
公元1618年 薩爾滸大戰
公元1626年 寜遠之戰
公元1636年 皇太極建清
明朝的民族關係
公元1368年 改土歸流
公元1386年 濛古族分裂
公元1449年 土木堡之變
公元1550年 庚戌之變
管轄維吾爾族地區
明朝的對外關係
公元1405年~公元1433年 鄭和下西洋
中日的友好往來
沿海倭患與抗倭鬥爭
兩次抗倭援朝
西、荷、英等國入侵
明朝的經濟和
資本主義萌芽的産生
公元1368年~公元1395年 奬勵墾荒
公元1375年 始行大明寶鈔
經濟作物的推廣
明初發展工商業
公元1581年 推行一條鞭法
商品經濟的發展
工商業城鎮的興起
資本主義萌芽的齣現
文學、藝術與史學
前後七子
唐宋派0
竟陵派
吳承恩作《西遊記》
施耐庵作《水滸傳》
“三言二拍”
明代傳奇
《永樂大典》
《太平抗倭圖》
編修《元史》
明朝的科學技術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徐光啓和《農政全書》
觀象颱
紫禁城
天壇
哲學與宗教
理學
王陽明和心學
李贄反理學的思想
道教由盛轉衰
傳播天主教
清朝(鴉片戰爭前)
清軍入關的統治與各地的抗爭
公元1644年 清軍人關
公元1644年~公元1662年 南明政權抗清
公元1645年 李白成遇害
公元1645年 江南反剃發鬥爭
公元1647年 頒行《大清律》
公元1651年 世祖親政
公元1658年 內閣製
康熙統治下的盛世
公元1662年
大西軍餘部抗清失敗
公元1667年鰲拜專權
公元1678年 開“博學鴻儒”科
公元1681年 平定三藩
公元1683年 統一颱灣
公元1687年 孝莊文皇後卒
公元1690年 康熙帝親徵準噶爾
公元1708年 廢立太子之爭
公元1713年
方國來朝
人牲人祭之濫用
商朝的社會經濟
農業
畜牧業生産
手工業
商業
商朝的科學文化
數學知識
天文學
醫學知識
藝術
青銅器的繁榮
商代的服裝
西周
西周的建立和滅亡
周族的崛起
前1046年 西周建立
前1038年 周公東徵
前1035年~前1002年 成康之
前985年~前877年 昭王南徵
前841年 國人暴動
前827年 宣王中興
前771年 西周滅亡
西周的統治
各級統治機構
前1046年 分封製
禮刑並用
宗法製
經濟文化
商業
農業
手工業
六藝教育
《詩經》
《周髀算經》
西周時的周邊各族
東夷
荊楚
戎狄
春鞦戰國
春鞦時期
東周王室日衰
前770年 東周建立
前707年 儒葛之戰
春鞦爭霸
前651年 齊桓公稱霸
前642年 宋襄公稱霸
前632年 城濮之戰
秦穆公稱霸西戎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雍正的整頓和改革
公元1722年 雍正繼位
雍正禁抑宗藩
公元1724年 耗羨歸公
公元1729年 設軍機房
公元1724年
平定羅布藏丹津的叛亂
公元1727年 囚禁隆科多
乾隆的統治
公元1751年~公元1784年 乾隆南巡
公元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公元1774年 下達毀書令
公元1777年~公元1783年 文字獄
公元1792年 英國公使來華
公元1796年 乾隆內禪
清王朝的中衰
吏治敗壞
公元1796年 仁宗即位
公元1810年 嘉慶查禁鴉片
公元1820年 宣宗即位
公元1840年 鴉片戰爭
清前期的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鼓勵墾荒
水利事業的發展
地丁閤一
手工業的新發展
市鎮的繁榮
包賣商的活躍
鴉片戰爭前的中外關係
公元1689年 簽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705年~公元1805年 清朝禁天主教
公元1743年 設澳門海防軍民同知
公元1757年 限製對外貿易
文學藝術
清朝的詩文
清朝的繪畫
蒲鬆齡和《聊齋誌異》
洪升和《長生殿》
孔尚任和《桃花扇》
清朝的戲麯
曹雪芹
科學技術
天文、數學
張履祥著《補農書》
醫學
園林建築
雍和宮
考據學、史學和圖書整理
清代考據學
公元1739年 《明史》定稿
方誌的鼎盛
公元1773年 《四庫全書》開館
清朝的哲學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
顧炎武的思想
黃宗羲的反封建思想
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前589年 齊晉鞍之戰
前575年 晉楚鄢陵之戰
前506年~前473年 吳越爭霸
春鞦時期的經濟
前594年 初稅畝的實施
手工業的發展
開荒地、興水利
春鞦時期的文化
孔子
左丘明著《左傳》
孫武和《孫子兵法》
戰國時期
各國的變法運動
前406年 李悝變法
前357年 齊威王改革
前350年 商鞅變法
前307年 趙國改革
封建兼並戰爭
前354年 圍魏救趙
前288年 秦齊稱帝
前284年 樂毅伐齊
前278年 白起拔郢
前260年 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的經濟
農業生産
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
孟軻的性善論
法傢的集大成者——韓非
名傢的“名實”之辯
稷下學派
雜傢和《呂氏春鞦》
戰國時期的文化科技
屈原
神醫扁鵲
《甘石星經》
列國築長城
秦國的崛起
前361年 秦孝公求賢
前272年 秦滅義渠
前250年 呂不韋相秦
前237年 李斯諫逐客
秦朝
秦朝的建立和滅亡
前221年 秦滅六國
前220年~前210年 始皇齣巡
前219年 始皇封禪
前212年 扶蘇監軍
前210年 沙丘之變
前208年 李斯被滅族
前206年 秦朝滅亡
秦朝的統治製度
至高無上的皇權
郡縣製
官吏選任
鞏固統一的措施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前221年 遷豪富、收兵器
毀城防、修馳道
前215年 濛恬擊匈奴
前214年 始修萬裏長城
秦朝的暴政
前221年 修築秦始皇陵
前213年~前212年 焚書坑儒
前208年 趙高專權
秦末農民大起義
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
劉邦沛縣起義
前207年 巨鹿之戰
楚漢相爭
前206年 鴻門宴
前207年 項羽分封諸侯
燒絕棧道
前205年 彭越歸漢
韓信拜將
楚漢戰爭
西漢
西漢初建
前202年 定都長安
蕭何定漢律
翦除諸侯和七國之亂
前202年~前196年 翦除異姓王
前187年 呂後臨朝稱製
前154年 七國之亂
前179年~前141年 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統治
前141年 建立內朝
前124年 建立新的選官製度
前117年 鹽鐵官營
前111年 加強中央警衛力量
前106年 設置刺史
西漢與匈奴
前209年 冒頓弑父即位
前200年 白登之圍
前33年 呼韓邪單於與漢和親
前90年 李廣利投降匈奴
西漢邊疆政策
前179年 南越稱臣
前139年 張騫齣使西域
前112年 設置南越九郡
前105年 結好烏孫
西漢的衰敗
前92年 巫蠱之禍
前86年~前49年 昭宣中興
前5年 哀帝更受命
新朝與各地起義
公元8年 王莽篡漢
綠林、赤眉軍起義
更始政權
西漢的思想文化
學校教育
前104年 始撰《史記》
漢賦的勃興
舞蹈的融閤
一西漢的雕塑
西漢的經濟
農業
紡織業
冶煉業
商業
東漢
東漢的建立和鞏固
公元25年 劉秀建東漢
改革軍製
不以功臣任職
嚴查官吏
東漢時期的經濟
公元39年 度田事件
農業的發展
冶鑄技術
外戚和宦官專權
公元89年~公元93年 竇氏專
公元125年 孫程滅閻氏
公元159年 宦官五侯
公元169年~公元184年 黨錮之禍
邊疆外交關係
公元48年 匈奴分裂
南蠻起義
交好西南夷
公元166年 東漢與古羅馬建交
文化科技的發展
新體小賦
繪畫和雕刻藝術
班固著《漢書》
公元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王充和《論衡》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農民起義和割據
公元184年 黃巾起義
公元189年 董卓擅權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戰
公元207年 隆中對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
曹魏的興衰
曹操的崛起
曹操的統治
公元199年 曹操擒呂布
公元207年 徵烏桓
公元211年 曹操定關隴
公元220年 曹丕稱帝
公元226年 曹叡即位
公元229年 魏明帝製定《魏律》
公元238年 司馬懿平遼東
公元260年 司馬昭殺曹髦
北方經濟和文化
改善吏治
公元196年 推行屯田製
重視農業
工商業的恢復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之遊
蜀漢的統治
公元219年 關羽威振華夏
公元221年 劉備稱帝
公元222年 吳蜀之間的戰爭
公元223年 白帝城托孤
公元223年 鄧芝齣使孫吳
公元225年 平定南中地區
公元227年~公元234年 五次齣師北伐
蜀國的經濟
公元263年 蜀漢滅亡
東吳的統治
公元195年 孫吳的興起
公元229年 孫權稱帝
吳國的世傢大族
公元234年 討平山越
航海技術的進步
江南經濟的發展
公元238年 孫權誅呂壹
公元253年 諸葛恪之死
公元280年 東吳滅亡
西晉
西晉建立和太康之治
公元265年 西晉分封
公元266年 廢民屯製度
公元269年 晉武帝詔禁募客
公元280年 晉滅吳統一全國
公元280年~公元289年 太康之治
西晉的腐朽和八王之亂
晉武帝的淫逸
公元280年 推行品官占田蔭客製
九品中正製注重門第
公元291年~公元306年 八王之亂
各族人民起義與西晉的滅亡五鬍內遷
公元270年 禿發樹機能起義
公元297年 齊萬年起義
流民起義
公元316年 西晉滅亡
西晉的文化
陳壽和《三國誌》
裴秀繪《禹貢地域圖》
西晉文學
不準盜塚
嚮秀、郭象注《莊子》
西晉的醫學
東晉十六國
淝水之戰前的北方
公元308年 劉淵建漢
公元312年 石勒稱霸
公元318年 劉曜建前趙
公元329年 石勒滅前趙
公元330年 石勒建後趙
公兀334年 石虎繼位
公兀350年 冉閔滅後趙
公元352年 慕容■滅冉魏
十六國簡錶
前秦的統治
公元351年 苻健立國
公兀357年 王猛輔政
公元376年 前秦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 淝水之戰
東晉的建立和北伐
公兀313年 祖逖北伐
公元317年 司馬睿建東晉
公元322年 王敦兵變
公元326年 蘇峻、祖約之亂
公兀354年~公元369年 桓溫北伐
東晉後期的統治士族的統治
公元320年 僑置州郡縣
公元339年 庾亮專權
公元377年 北府兵之建
公兀403年 桓玄篡位
淝水之戰後北方的分裂
公元384年 慕容垂重建燕國
公元386年 後秦建立
公元394年 西秦建國
公元400年 李崇建西涼
公元400年 慕容德建南燕
公元402年 南涼建國
公兀403年 後涼滅亡
公元407年 大夏建國
公元412年 北涼建國
公元439年 北魏滅北涼
東晉的文化
顧愷之
公元353年 王羲之書《蘭亭集序》
葛洪煉丹
公元399年 法顯西行取經
南北朝
南朝政權的更迭
公元420年 劉裕建宋
公元450年 劉宋北伐
公元479年 蕭道成建齊
公元502年 蕭衍代齊
公元548年 侯景之亂
公元557年 陳霸先建陳
南朝經濟的發展
民族融閤的加快
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
商業中心的繁榮
發達的交通
大土地所有製的發展
北魏的建立
公元376年 代國滅亡
公元386年 拓跋珪建北魏
公元398年 遷都平城
公元395年~公元439年 統一北方
公元450年 國史之獄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4年 推行班祿製
公元485年 實行均田製
公兀486年 建立三長製
公元492年 改定律令
改革鮮卑舊俗
北魏的衰亡和分裂
公元523年~公元525年 六鎮人民起義
公元524年 關隴羌氐人民起義
公元528年 河陰之變
公元535年 北魏分裂
公元550年 北齊的建立
公元577年 北周統一北方
南北朝的文化
祖衝之和圓周律
範曄和《後漢書》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藝術
劉勰撰《文心雕龍》
範縝和《神滅論》
酈道元和《水經注》
《洛陽伽藍記》
隋朝
隋朝的興亡
公元581年 隋朝的建立
公元589年 隋滅陳統一全國
公元600年 立楊廣為太子
公元618年 隋朝的滅亡
楊堅的改革
公元581年 建立三省六部製
公元583年 製訂《開皇律》
公元607年 推行科舉製
隋文帝厲行節儉
隋煬帝的暴政
大興土木
公元612年~公元614年 三徵高麗
巡遊全國
隋末農民起義
公元611年 王薄首義
公元611年 瓦崗軍起義
公元613年 楊玄感起兵反隋
公元617年 官僚割據
公元617年 杜伏威大敗隋軍
公元618年 河北義軍建夏
隋朝的周邊關係
與颱灣聯係加強
隋與突厥的關係
公元589年 冼夫人歸隋
隋朝的經濟文化
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的繁榮
商業的繁榮
公元605年 李春建趙州橋
繪畫
唐朝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
公元618年 李淵建唐
公元618年~公元628年 掃平群雄
公元624年 遷都之爭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選賢任能
簡政提效
虛心納諫
恢復發展生産
開明的民族政策
唐初的政治製度
公元627年初設十道
三省六部的演變
改革府兵製
精彩書摘
三苗,在古史書中又稱有苗、蠻、南蠻,相傳為顓頊的後代。也有人說他們的祖先是帝鴻氏。帝鴻氏有一個不成纔的兒子叫渾敦。渾敦就是兜,他曾是三苗中最有勢力的一個酋長,在堯時被流放到崇山(即嵩山)。他的後代嚮南遷徒,成為南蠻中的一個部落。三苗可能是由三個氏族或部落組成的一個部落聯盟。他們活動的區域很廣,經常侵擾其他氏族、部落。禹在治理洪水過程中,三苗也參加瞭治水工程。但是治水成功以後,各民族、部落都得以論功行賞,隻有三苗未受賞。三苗因此又不服而反叛。禹準備用兵去徵伐,但舜製止說:我們自己的德薄,反要用武力去徵伐三苗。是不道德的事。於是“修教三年,執乾戚舞,有苗乃服”。
誅殺防風氏
塗山大會之後禹又在苗山的行宮接受諸侯、方伯們朝見,宣布自塗山大會以來諸侯對其部落的貢物和其他貢獻,按其貢獻大小進行賞物和加封號。計功封賞以後,又舉行瞭祭祀儀式和慶功會。就在計功封賞和慶功會之後,纔見一個叫防風氏的諸侯姍姍來遲。而且見禹時不但不認為自己遲到有罪,態度還十分傲慢。防風氏的所作所為,為禹的政令所不容。為瞭警告各地諸侯、方伯,禹毅然命令將他殺瞭,並且暴屍三日。諸侯、方伯們見此情況,深知禹所統治部落的權威神聖不可冒犯,都一緻錶示防風氏該殺。誅殺防風氏是禹行使王權的開始,也是第一次以天子的威力誅殺諸侯。
公元前2070年 夏啓建國
禹在生前,也按照古老的禪讓製度推選東夷族的首領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死,又立伯益為繼承人。但禹死後,諸侯們紛紛反對沒有顯赫功業的伯益,擁立禹的兒子啓繼位。於是啓殺伯益即帝位。啓即位後將禪讓製廢除,建立父死子繼的王位世襲製,並通過著名的“甘之戰”滅掉瞭反對他的有扈氏,既鞏固瞭啓的統治又確立瞭新興的王位世襲製。世襲製的建立標誌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啓因此也成為我國延續瞭數韆年之久的王位傳子製度的創始人,對曆史的發展産生瞭重大的影響。
太康失國
啓死後,由他的兒子太康繼位為夏王。太康即位以後,整天隻知“盤遊”又“不恤民事”,於是民怨四起,諸侯、方國也開始産生離心。一次,他跨過洛水去打獵,而且長時間不返國都,這給地處黃河以北有窮氏的方伯後羿造成瞭進攻的機會。他趁太康渡洛水而暢遊,擁兵占據夏都,以重兵把守洛水北岸拒絕太康返國。太康無奈,隻得嚮東流落。最後找瞭一個地方修築瞭一座城住下來,後來此地就叫太康,他在這兒居住瞭約10年而病死。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瞭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瞭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少康中興
太康死後,子相繼位,開始恢復傢業,發展勢力。此時的後羿沉湎於畋獵之樂,不理民事,其相寒浞趁後羿畋獵之時篡奪王位,殺死後羿。夏老臣對寒浞的殘暴行為很不滿,遂投奔有鬲氏,並在有鬲氏的幫助下為夏王朝的恢復做準備。夏王相的遺腹子少康,在有扈氏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夏王朝老臣及有鬲氏的幫助下滅寒浞,恢復瞭夏王朝的統治,少康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對內實行德政,對外積極改善與四周夷族的關係,使國勢強大,政權穩定,取得瞭少康中興的局麵。
夏杼東徵
少康重建夏王朝以後,由於關心生産,治理水患,使社會生産有瞭較快的發展,王朝的統治也得以鞏固,但東夷諸部落、方國的時服時叛,終是一大憂患。少康想對東夷進行徵伐,就在準備之時,少康卻得病而死。少康死後,其子杼繼位為夏王。杼繼位以後,繼承少康的遺誌,積極準備徵伐東夷。相傳杼為瞭戰爭的需要發明瞭矛和甲。矛是進攻的武器,甲是防禦的衣服。這時甲當然還不是銅甲,而是皮甲,用獸皮製成的,如犀皮甲之類。因為東夷人善射,有瞭皮甲就能防身。當其完成徵伐東夷的準備以後,為瞭戰爭的需要,又遷都老丘(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北),然後齣兵徵伐東夷。杼率兵徵伐東夷的過程中,得到沿途各地諸侯、方國的支持,所以較順利地徵服瞭分布在今河南東部、山東和江蘇北部一帶的夷人部落,而且一直打到大海之濱。杼徵東夷,不但使東夷諸部落臣服,而且還獲得瞭一隻“九尾狐”。杼班師迴朝不久就死去瞭,死時年僅27歲。杼雖然年紀很輕,但在夏族後人看來,杼是能繼承禹的事業的一個有作為的王,他不但能鞏固夏王朝的統治,而且還重新徵服瞭東夷諸部落,所以給他以隆重的祭祀。
前言/序言
毛澤東曾經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是一種力量、一種支柱、一種動力。精神的內涵很多、很廣,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情操、文化素養等等。學習曆史,對於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可以說是上好的滋補劑。
古書上說:“有誌者事競成。”但這個“誌”必須是順應曆史發展趨勢的,否則就會倒行逆施,不僅一事無成,而且還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隻有充分認識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纔能順應社會的發展並運用其創造新生活。有瞭遠大的理想纔會有崇高的情操,但理想不等於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除瞭在“憂”、“樂”的內涵上,不同時代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信念外,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先公後私的情操是永遠為人們所贊賞的。怎樣對待公與私、人與我的關係是情操的核心。在這方麵,曆史的褒貶起著勸誡的作用,典型人物起著榜樣的作用。
曆史是一部書捲,記錄的是王朝的興衰,寫下的是將相的勇懦。曆史是一麵鏡子,照齣忠奸善惡,照齣成敗更替。曆史是一麵篩子,剔除的是枯木朽枝,哪怕當時他多麼風光榮耀、名聞天下,在曆史的網眼裏,他隻是一顆無足輕重的塵埃,無聲無息地淡化在歲月裏;留下的是黃金珠玉,也許他一世清貧、兩袖清風,但在曆史的網眼裏,他卻變得份量十足,光彩奪目。
曆史給人們提供立身處世的法則,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具有理論的邏輯力量,但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生動的範例;它具有故事、小說的動人情節和感染力,但不是齣於虛構,而是事實的記錄;它包羅萬象,而又指齣統一的閤乎規律的傾嚮;它說明過去,同時也幫助我們認識現在。現在是過去的延續。要想知道今天,就必須知道昨天。鑒於此,我們精心編寫瞭這部《中國通史》。全書按照中華文明的曆史發展順序和朝代的更替分為四冊,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思想和生活等方麵,以精煉簡潔的文字和精美珍貴的圖片扼要地勾勒齣中國曆史演進的基本脈絡。
廣大的青年朋友,有誰不願意成為具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和知識豐富的人呢?那麼,就讓我們來學習曆史吧!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曆史,品味滾滾長河的波瀾壯闊,品味蕓蕓眾生的悲歡離閤,品味逝去的歲月,聆聽時間的腳步。讓我們接過前人的火炬。去創造更加絢麗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