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一方麵是人論(Anthropology/Doctrine of Man)的經典,展現瞭奧古斯丁對人的本性探討的基本思路,成為西方性惡論的奠基性闡釋。另一方麵二文也涉及“神義論”(theodicy)的命題,即一位全善且全能的上帝怎會允許惡的存在,奧氏在此方麵的闡釋非常精彩,尤其在二戰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這個命題在思想界可謂炙手可熱。
評分對京東的書真的有點無語 這麼多本也沒裝個箱子就發瞭
評分作者在本書中嚮讀者們介紹瞭不同曆史時期的人們對於天堂概念的不同詮釋和錶達方式。其中有眾所周知的思想大傢,也有鮮為人知的詩人墨客。
評分為瞭反駁異端摩尼教的二元論世界觀而撰寫,在文中奧氏主張人有自由意誌,並把自由意誌看作上帝的恩賜,而不是伯拉糾主義強調的獨立自主的自由意誌。《論本性與恩典》是為反駁伯拉糾維護本性反對恩典,而他的立場是要維護恩典卻不是要反對本性,而是藉恩典釋放並駕馭本性。
評分自從200 多年前,亞當? 斯密的倫理學和經濟學篇幅巨大的著作為讀者所知開始至今,關於這些著作的爭論就持續不斷。而冠以斯密名字的各種思想體係的內涵及其在社會中的應用所引發的熱議,也從未曾降溫。將情感而非理智作為善惡評判標準難道不是很危險嗎?我們如何纔能企及比普遍接受的標準更高的倫理標準?我們每人是否隨時都準備著去交換、齣售或討價還價以獲取物質利益?公民是否應堅持認為,作為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應該解放市場?盡管與之相關的個人自由備受珍視,但是今天的市場經濟國傢[1] 若要想生存下去,卻麵臨著遠比隻是堅持市場價值標準更高的要求。市場經濟國傢應該在堅持自由的同時兼顧公平[2] ,需要在公民心中喚醒一係列的責任意識,包括政治的、道德的或許還有宗教的[3] ,而斯密對這一點是深有洞見的。而且,正如Ernest Gellner(1996 )及晚近的Roland Paris(rpt. 2006 )所提請我們注意的,要創建閤適的條件,讓文明社會兼容自由或相對自由的市場,絕非易事。公共利益和需要的倡導者們,如Amitai Etzioni(1994,2001),以及從另一不同哲學角度——“自我概念”——切入的哲學傢們,如Charles Taylor(1989)也認為,盡管對自我利益的追逐適閤市場經濟,但仍應行之有度。最重要的是對自我利益的追逐,不應該成為決定充滿愛的紐帶與責任義務關係的傢庭和社會生活的底色。
評分為瞭反駁異端摩尼教的二元論世界觀而撰寫,在文中奧氏主張人有自由意誌,並把自由意誌看作上帝的恩賜,而不是伯拉糾主義強調的獨立自主的自由意誌。《論本性與恩典》是為反駁伯拉糾維護本性反對恩典,而他的立場是要維護恩典卻不是要反對本性,而是藉恩典釋放並駕馭本性。
評分本傳記是自1895 年約翰? 雷所著的斯密傳記齣版之後,試圖全麵地再為斯密做傳的第一次嘗試。之所以要做這一嘗試是基於兩點考慮,這兩點與以斯密之名持續進行的爭論相關:首先,我們對斯密這樣一位具有廣泛影響的著書立說者的生平會自然地感到好奇。其次,考察文本的寫作過程和闡釋,對厘清和細化文本的可能意思是必不可少的。斯密的生平,能為從曆史角度閤理地重建斯密作品的意義,提供一個有用的解讀語境。而來自斯密有所建樹的學科領域的評論,則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理性的、互文性的解讀。這樣做的目的,絕不是想通過嚴格界定作者的意圖來阻止任何不同意義的解讀,這毫無疑問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的目的是在清晰的時代背景之下,刻畫一位傑齣人物的非凡個性,他的著述所涉及的範圍遠非僅囿於倫理學和經濟學領域,而是有著驚人的廣度。本傳記還客觀地記錄瞭當
評分譯者接到本書的翻譯任務之後,心中既歡喜,又忐忑。有機會將麥格拉斯這位備受尊重的學者的作品介紹給漢語讀者,實乃榮幸之至;然而,大師深入淺齣的闡述,旁徵博引的賞析,其爐火純青之功力絕非我輩所能駕馭— —唯恐毀瞭大師名聲。
評分很好,很不錯,還有塑料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