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凡及 编
图书标签: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意识
  • 自我认知
  • 大脑
  • 思维
  • 哲学
  • 行为科学
  • 探知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
ISBN:9787547823521
商品编码:1017605288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 作者:顾凡及
  • 定价:58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号:978754782352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2-01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4
  • 字数:2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顾凡及教授的新著《脑海探险》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谓基本是就脑功能大的方面而言的,例如关于人的精神或者神智(mind)。到底在心还是在脑的问题,又如脑功能是定位的,还是整体、不定位的,这些都是脑研究理论中重大而出现过争论的问题。所谓基本还指脑活动基本“工作方式”而言,例如生物电的发现、神经元学说的建立、“汤”和“火花”之争等问题。以上这些都是神经科学中*基本的问题,《脑海探险》不但对这些问题全面地作了介绍,并且讲了它们的来龙去脉。

内容提要

20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说过:“对我们 来说,再也没有比研究我们自己的脑*重要的科学研 究了。我们对宇宙的所有认识都有赖于它。”《脑海 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作者顾凡及结合神经科学 与认知科学史、科学家传记以及*新进展的材料,试 图通过讲述人类认识脑和心智的一些重大探索与突破 的历史过程,生动揭示人类是怎样逐步深入对于自己 脑和心智的科学认识的,我们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是 怎么得来的,在历史上又发生过一些什么重要争论, 为什么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而有些想法则*终被证明 是错了,我们现在的认识已经到了哪一步,也对今后 作了展望。本书同时让读者感悟科学家治学之道。
    

作者简介

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学系任教。曾于1961年11月至196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论组进修生物控制论。1979年6月调到复旦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于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计算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并有多部专著和译作。 目前担任国际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责任编辑、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研究会名誉理事等职。

目录


自序
扬帆远航——为什么要到脑海去探险
**章 精神生活的栖息地究竟在哪里——心脑之争
1.1 千古之谜——古人颅骨上的手术创口
1.2 古埃及纸莎草纸书透露的秘密
1.3 关于脑是心智所在地的*早猜测
1.4 “西方孔夫子”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心脏中心论
1.5 脑是精神生活所在器官的史上**实验证据
1.6 “要认识功能,就先要认识结构”——脑解剖的革命
1.7 心脏不再是灵魂的栖息地——哈维的发现
1.8 终于找到了大脑皮层的应有位置——威利斯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章 执行特定脑功能的究竟是全脑还是特定脑部位——整体论和定位论之争
2.1 功能定位初露端倪
2.2 “颅相学”的功过是非
2.3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临床证据——布罗卡的发现
2.4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实验证据——希齐希、弗里奇和费里尔的工作
2.5 人脑中躯体感觉和运动的**定位——彭菲尔德的“感觉和运动侏儒”
2.6 记忆也定位于某个脑区吗?
2.7 对皮层功能定位论的质疑
参考文献
第3章 脑如何工作——神经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发现
3.1 神经电的发现
3.2 神经细胞是相互融合还是彼此分开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之争
3.3 相邻神经元如何通讯——“汤”与“火花”之争
3.4 神经细胞怎样产生神经脉冲——从伯恩斯坦的膜学说到霍奇金-赫胥黎的离子学说
3.5 神经细胞怎样编码信息
3.6 从神经元到神经回路
参考文献
第4章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神经科学
4.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4.2 桑代克的谜箱实验
4.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4.4 沃森和小阿尔伯特实验
4.5 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和中文屋实验
4.6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4.7 观察内心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脑功能成像
参考文献
第5章 一个脑,两个半球——“裂脑人”研究
5.1 对胼胝体功能的早期研究
5.2 “谨向您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一并致以*诚挚的祝贺”
5.3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万物之灵——进化中的脑
6.1 进化论还是特创论——T.H.赫胥黎和欧文之争
6.2 人脑和猴脑的结构在哪些地方有所不同
6.3 镜像细胞——塑造文明的神经元
6.4 惟独人才有句法结构的语言
6.5 动物的语言能力可达到多高——黑猩猩瓦绍、尼姆和坎齐
6.6 人脑的智能几乎已经达到了动物智能的可能极限
参考文献
第7章 “世界之结”——意识之谜
7.1 20世纪80年代前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意识研究
7.2 “惊人的假说”——克里克与科赫对意识的还原论研究
7.3 埃德尔曼关于意识的动态核心假设
7.4 “自由意志”
7.5 主司情绪的脑结构
7.6 A·达马西奥关于情绪和意识的理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刚开垦的处女地——对脑和心智的交叉学科研究
8.1 控制论开辟了多学科研究脑的新天地
8.2 神经网络的兴衰
8.3 计算神经科学——一个正在而且还要继续茁壮成长的领域
8.4 向*接近人脑智能的机器前进!
参考文献
第9章 路漫漫其修远一极目远眺脑研究之新大陆
9.1 “认识人心智的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对2l世纪科学的中心挑战”
9.2 “人脑计划”一是“未来的新兴技术之星”还是“胡说”
9.3 “**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的是是非非
9.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这是一趟深入意识深处的奇妙旅程,一场关于人类自我认知边界的探索。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为何会有情感、思想、记忆?这些古老而又永恒的问题,自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以来,便如影随形。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灵魂的冥思,到如今神经科学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内在世界的追问。这趟“脑海探险”并非一场关于大脑解剖的枯燥科普,也不是冰冷的科学数据堆砌,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盛宴,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乃至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广阔旅程,试图 unravel (揭开)人类认识自身的奥秘。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多维度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生动的案例分析、前沿的科学发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去构建对“自我”的理解。想象一下,你将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思维的迷宫,在记忆的宫殿里穿梭,在情绪的河流中徜徉,在意识的星空中遨游。 第一章:意识的黎明——我们感知世界的奇迹 我们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并非来自外界客观存在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我们感官收集信息,再由大脑进行加工、解读的结果。本书将深入探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如何协同工作,将物理信号转化为我们所能理解的“现实”。我们会了解“盲点”背后的科学原理,体会色彩是如何在大脑中诞生的,甚至思考,我们所看见的“红色”,是否与他人看到的“红色”是同一感受?这就引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主观体验的本质是什么?本书将引述相关的哲学观点和神经科学实验,探讨“菲尔德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为何物理过程会产生主观感受,这至今仍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 第二章:记忆的编织者——时间、经历与身份的链条 记忆是构成我们自我认同的基石。没有记忆,就没有连续的“我”。本书将剥开记忆的复杂面纱,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到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的区别。我们会探讨为何有些记忆如此鲜明,有些却模糊不清;为何我们会“遗忘”,以及遗忘是否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剖析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我们的价值观、信念、甚至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都深深地根植于我们过往的经历。但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情绪和新的信息而发生改变。本书将揭示记忆的可塑性,以及这种可塑性如何影响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第三章:情绪的交响曲——情感的驱动力与解码 情绪,是人类最深刻、最活跃的内在体验之一。喜悦、悲伤、愤怒、恐惧……这些情绪如同生活的色彩,赋予我们经历以深刻的意义。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了解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关键区域,以及各种神经递质如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会探讨情绪是如何被唤起,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更深层次的,本书将探讨情绪的进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建立社会联系。你将了解到,那些看似“非理性”的情绪,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 第四章:思想的星空——理性、逻辑与直觉的博弈 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能力之一便是理性思考。本书将深入探究人类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决策过程。我们会了解大脑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如何构建模型,又如何做出选择。同时,本书也将关注“非理性”的一面,探讨直觉、启发式思维以及认知偏差在决策中的作用。你将了解到,即使是最严谨的理性思考,也可能受到情绪、过往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本书会通过生动的例子,比如“选择悖论”、“锚定效应”等,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盲区,并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五章:语言的桥梁——思想的表达与世界的塑造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强大工具。本书将探索语言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我们思维的深刻影响。我们会了解语言是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的,以及不同语言的结构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本书将引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等理论,探讨语言是否真的“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你将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构建我们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 第六章:自我的裂隙与融合——意识的统一性之谜 “自我”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单一、统一的实体,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集合体?本书将深入探讨“自我”的哲学和科学概念。我们会分析“主体间性”——即我们如何从他人的视角来理解自己,以及社会互动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本书还将触及一些令人着迷的现象,比如“人格分裂”或“意识分离”,这些案例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我意识的脆弱性与复杂性。最终,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自我”是否是一个可以被不断重塑和发展的过程。 第七章:超越边界——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的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不禁要问:机器是否也能拥有意识?它们是否也能像人类一样认识自己?本书将带领读者探讨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模拟人类认知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将讨论图灵测试、神经网络等概念,并思考机器是否能真正产生主观体验。这一章节将引发读者对人类认知独特性以及未来科技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深刻思考。 《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是一次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旅程。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为你提供探索的地图、思考的工具和无尽的启发。它鼓励你审视自己的内心,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让你在理解“我是谁”的道路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这本书,献给每一个渴望了解自己、探索未知、不断成长的灵魂。阅读它,你将不仅仅是在翻阅一本书,更是在开启一场属于你自己的、深入脑海的精彩探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和内页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复古的气息,很能吸引那些对手工制品和传统印刷有偏爱的人。初翻阅时,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字体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书的装帧非常结实,即便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书页松脱,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难得。特别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得非常有巧思,既保持了整体的连贯性,又巧妙地将不同主题区分开来,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仿佛在进行一次精致的感官体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为内容本身增添了额外的价值。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宏大叙事来概括一切的著作抱持警惕态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没有试图给出“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更倾向于展示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这种谦逊的态度,反而让它更具说服力。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搭建脚手架,先是展示不同流派的观点冲突,然后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冲突背后的根源,最终的结论往往是开放式的,鼓励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这种非独断性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一场智慧的辩论中去,这对于提升自身的思维敏锐度非常有益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叙事性和探索性的方式来引导读者。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案例分析,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被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深入的见解所吸引,仿佛作者不是在“教”我,而是在邀请我一同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启发,这得益于其逻辑链条的严密和论证过程的层层递进。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陷阱,这种平衡的拿捏,绝对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它真正做到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而非痛苦地“消化”信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审视我们日常经验的“工具箱”。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套操作手册,教你如何去解构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反应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加倾向于去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判断上。这种内在的认知重塑,是任何纯粹的信息灌输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身和周遭环境的理解,可能远比想象中要片面得多,这种觉醒感让人既感到兴奋,又带有一丝敬畏。

评分

从阅读的舒适度和易读性来看,这本书的表现是超出预期的。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当,没有给人造成压迫感,文字的行距和字号也经过了细致的调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专业术语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且易于理解的日常比喻来进行解释,避免了生硬的定义堆砌。这种将高深知识“接地气”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尊重。许多同类书籍往往为了显示其专业性而故意使用复杂的行话,反而疏远了大众读者,而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种倾向,它让人感觉知识的殿堂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友好的引导进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