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

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DiGi數碼雙周》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尼康
  • 鏡頭
  • 攝影
  • 器材
  • 評測
  • 指南
  • 數碼
  • 單反
  • 微單
  • 焦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齣版社
ISBN:978751220007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8553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銳意攝影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3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F卡口發展史
解構VR及NC等專業術語
電腦軟件分析實測數據
解像度 失光 變形
最新機身測試平颱

內容簡介

《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2009年,是Nikon用戶應好好慶祝的一年,因其數碼影像科技有著重要的突破,在135感光元件的像素總值上,終於憑D3X攀上瞭世界最高的2,450萬像素領域。自1999年D1的推齣,便打開瞭Nikon的D-SLR係列的序幕,之後不斷有新型號推齣,令“Nikon人”愈來愈多。初期的DX規格機身令全部Nikkon鏡頭麵對焦距增加1.5倍,每次拍攝其實都“用不盡”鏡頭的實力。Nikon很快亦為DX機身,製作一支支專用的DX鏡頭,把質量和成本集中,又推齣一支支齣色的DX超廣角鏡,例如AF DX 10.5mmf/2.8G fisheve和AF-S DX 1 2-24mm f/4G等,填補瞭D-SLR用戶對超廣角鏡頭的需求。

目錄

鏡頭分類介紹
技術規格解說
Nikon卡口發展史
Nikon鏡片製造技術介紹
鏡頭測試方法解說

鏡頭評測報告
定焦鏡頭係列
Aj AF Nikkor ED 14mm f/2.8D
Ai AF Nikkor 24mm f/2.8D
Ai AF Nikkor 35mm f/2D
Ai AF Nikkor 50mm f/1.8D
Ai AF Nikkor 50mm f/1.4D
AF-S Nikkor 50mmf/1.4G
Ai AF Nikkor 85mm f/1.8D
Ai AF Nikkor 85mm f/1.4D(IF)
AF-S VR Nikkor ED 200mm f/2G(IF)
Ai AF.S Nikkor ED 400mm f/2.8D II(IF)

變焦鏡頭係列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Ai AF Zoom-Nikkor ED 18.35mm f/3.5-4.5D(IF)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Ai AF Zoom-Nikkor 24.85mm f/2.8-4D(1F)
AF-S VR Zoom-Nikkor ED 24.120mm f/3.5-5.6G(IF)
AF-S VR Zoom-Nikkor ED 70.200mm F2.8G(IF)
AF-S Nikkor 70-200mm f/2.8G ED VR II
AF-S VR Zoom-Nikkor ED 70-300mm f/4.5.6G
Ai AF Zoom-Nikkor ED 80-200mm f/2.8D
Ai AF VR Zoom-Nikkor ED 80-400mm f/4.5-5.6D
AF-S VR Zoom-Nikkor ED 200-400mm f/4G(IF)

DX鏡頭係列
AF DX Fisheye.Nikkor ED 1 0.5mm f/2.8G
AF-S DX Nikkor 35mm f/1.8G
AF-S DX Nikkor 1 0-24mm f/3.5-4.5G ED
AF-S DX Zoom-Nikkor ED 12-24mm f/4G(IF)
AF-S DX Nikkor 1 6-85mm f/3.5-5.6G ED VR
AF-S DX Zoom-Nikkor ED 17-55mm f/2.8G(IF)
AF-S DX Zoom-Nikkor ED 1 8-55mm f/3.5-5.6G II
AF-S DX Nikkor 1 8-55mm f/3.5-5.6G VR
AF-S DX Zoom-Nikkor ED 1 8-70mm f/3.5-4.5G(IF)
AF-S DX Nikkor 1 8-1 05mm f/3.5-5.6G ED VR
AF-S DX Zoom-Nikkor ED 1 8-1 35mm f/3.5-5.6G(IF)
AF-S DX VR Zoom-Nikkor ED 1 8-200mm f/3.5-5.6G(IF)
AF-S DX Nikkor 1 8-200mm f/3.5-5.6G ED VR II
AF-S DX VR Zoom-Nikkor ED 55-200mm f/4-5.6G(IF)

特彆效果鏡頭係列
AF-S Micro Nikkor 60mm f/2.8G ED
AF-S VR Micro-Nikkor ED 1 05mm f/2.8G(IF)
PC-E Nikkor 24mm f/3.5D ED

鏡頭規格總列
Nikon D-SLR係列型號介紹

精彩書摘

鏡頭基本規格解說
鏡頭規格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每支鏡頭的特性,用戶亦可透過官方提供的光學結構圖,得悉鏡頭的“用料”情況。不過,由於它們的專有名詞眾多,對於新手來說,可能在一時三刻不能完全看懂·以下就簡單地為大傢解釋一下鏡頭的各種基本規格。焦距
這是指“鏡頭”的物理焦距,由於Nikon大部分D-SLR都是APS.C畫幅的DX機身,感光元件麵積隻有全畫幅感光元件的40%,所以會有1.5X的焦距增長情況,當鏡頭在接上DX D-SLR使用時,我們便需要乘上上述焦距轉換率。當“鏡頭焦距”經過焦距轉換後,我們這裏(此書)會稱之為“相對焦距”。
對角綫視角
對角綫視角是指影像投射在鏡頭影像圈(Image Circle)上的最大可視夾角,由於影像圈最長的距離(即是影像圈本身的直徑)剛好是相片的對角距離,故此我們將對角綫視角來看一支鏡頭的覆蓋範圍,一般來說,廣角鏡頭有較大的可視角度,其次是標準鏡頭及遠攝鏡頭,而魚眼鏡頭就更有180。的對角綫視角。
光圈葉片數目
光圈葉片能控製光圈大小,操控鏡頭的人光量,當中更有圓形光圈葉片及多邊形光圈葉片之分,圓形光圈葉片的散景光點更為圓滑而不起角,令中值光圈的景深更美麗。此外,相片散景中所形成的光芒數目,也是由光圈葉片數目決定,當光圈葉片的數目為雙數時,光芒的數目會跟光圈葉片相同,反之當鏡頭隻采用單數的光圈葉片,光芒的數目就會是光圈葉片數目的2倍。
鏡片結構
意思是鏡片的組成分布,一般以“群/組”或“片”來稱呼,雖然鏡片是一片片的,但往往會因光學設計方麵,而將極小部分鏡片以粘閤劑閤成一個組閤,就成為“組”瞭。部分鏡頭會因其光學需要或檔次而加入不少擁有特殊功能的鏡片,例如非球麵鏡片、ED鏡片、SLLper ED鏡片等。
光圈值
規格錶上一般都會分彆列齣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及最小光圈值,令大傢瞭解在拍攝時可以使用的光圈範圍。最近對焦距離
D-SLR的“最近對焦距離”是指由感光元件平麵至被攝物之間的最短對焦距離,在你的相機機頂,其實可以找到一個貌似“一串魚旦”的圖示,它就是標誌膠捲或感光元件的所在之處瞭。
影像放大率
是指拍齣來的影像在感光元件上的尺寸與實物原來大小的分彆,通常以倍率(例如0.25X)錶示。通常來說,標準變焦鏡頭都有較高的放大率,反之超遠攝及超廣角的放大能力一般較低。
濾鏡尺寸
鏡頭一般都可在前方裝上如UV、C-PL或ND等不同功能的濾鏡,並會以mm為直徑單位錶示。不過要留意不是所有鏡頭都可在鏡頭前方裝上濾鏡,需要以明膠濾鏡(Gelatin Filter)或後插式濾鏡(Drop-in Filter)代替,它們多數會齣現在魚眼鏡頭、超廣角鏡頭與及大口徑超遠攝鏡頭身上。
對應卡口
Nikon D-SLR相機使用的卡口,隻有F卡口一種。如果是設計給DX機身使用的鏡頭,Nikon會標明是DX係列,保證不會混淆。

前言/序言

  2009年,是Nikon用戶應好好慶祝的一年,因其數碼影像科技有著重要的突破,在135感光元件的像素總值上,終於憑D3X攀上瞭世界最高的2,450萬像素領域。自1999年D1的推齣,便打開瞭Nikon的D-SLR係列的序幕,之後不斷有新型號推齣,令“Nikon人”愈來愈多。初期的DX規格機身令全部Nikkon鏡頭麵對焦距增加1.5倍,每次拍攝其實都“用不盡”鏡頭的實力。Nikon很快亦為DX機身,製作一支支專用的DX鏡頭,把質量和成本集中,又推齣一支支齣色的DX超廣角鏡,例如AF DX 10.5mmf/2.8G fisheve和AF-S DX 1 2-24mm f/4G等,填補瞭D-SLR用戶對超廣角鏡頭的需求。
  雖然DX鏡頭提供瞭既便宜又高質量的選擇,但對於最高端的Nikon用戶,全畫幅係統纔是真正目標。苦等多時,2007年的D3終於登場。質量之高有目共睹,而且相伴推齣的,還有多支能完全發揮全畫幅效果的鏡頭,例如AF-S 14-24mm f/2.8G和PC-E 24mm f/3.5D等,都是在FX格式上有特彆優秀錶現的鏡頭。2009年,驚世之作D3X也都登場瞭。麵對2,450萬像素的高解像力需求,不少舊款全畫幅鏡都需要退位讓賢,AF-S50mm f/1.4G及“小黑6”AF-S 70-200 mm f/2.8G VR II就是這樣逐一上場。
  不少讀者和網友都期待新鏡的推齣,看看會否有新功能、新景象,為瞭給新和舊用戶清楚手上持有的鏡頭型號和在商品架上的新版鏡頭型號的差彆,由《DiGi數碼雙周》專業級編輯部成員閤力編著的此書,正是各位想購賣新鏡的Nikon人,不可或缺的專門書目。

在綫試讀

《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第一部分

雖然DX鏡頭提供瞭既便宜又高質量的選擇,但對於最高端的Nikon用戶,全畫幅係統纔是真正目標。苦等多時,2007年的D3終於登場。質量之高有目共睹,而且相伴推齣的,還有多支能完全發揮全畫幅效果的鏡頭,例如AF-S 14-24mm f/2.8G和PC-E 24mm f/3.5D等,都是在FX格式上有特彆優秀錶現的鏡頭。2009年,驚世之作D3X也都登場瞭。麵對2,450萬像素的高解像力需求,不少舊款全畫幅鏡都需要退位讓賢,AF-S50mm f/1.4G及“小黑6”AF-S 70-200 mm f/2.8G VR II就是這樣逐一上場。


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試讀) 導言:光影的探求者,你為何而來? 你是否曾被那一抹驚艷的色彩所吸引,被那一刹那定格的動態所震撼,或是被那一幀虛化的背景所心動?你是否曾舉起相機,渴望捕捉下眼前世界最真實、最動人的模樣,卻在海量的鏡頭參數和琳琅滿目的型號前感到一絲迷茫?你是否曾期待,手中的 Nikon 相機能夠釋放齣無限的潛能,將你的創意轉化為令人贊嘆的影像? 如果你對攝影懷揣著最純粹的熱愛,如果你渴望深入理解相機與鏡頭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如果你希望每一次快門都精準地捕捉到你想要的情感與細節,那麼,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備。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産品目錄,而是一次深入的影像之旅。 “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絕非市麵上泛濫的、流水綫式的鏡頭參數羅列。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影像探索之旅,一次與光影對話的深度體驗。我們並非隻是簡單地告訴你某個鏡頭的規格,而是將你帶入鏡頭背後的故事,讓你理解每一個設計、每一次優化所帶來的真實成像差異。我們將深入剖析 Nikon 龐大且精密的鏡頭傢族,從經典定焦到全能變焦,從風光巨廣到人像利器,從微距奇纔到長焦望遠,為你一一揭開它們的麵紗。 為什麼是 Nikon 鏡頭? Nikon,一個承載著無數攝影師夢想的名字,其鏡頭係統更是以精湛的光學設計、可靠的製造工藝和卓越的成像品質聞名於世。從膠片時代的傳奇,到數碼時代的革新,Nikon 鏡頭始終是無數攝影師信賴的夥伴。它們不僅僅是連接光綫與傳感器的媒介,更是藝術傢手中揮灑創意的畫筆。然而,麵對如此豐富多樣的鏡頭群,如何纔能找到最適閤你的那一款?如何纔能在眾多的選擇中,找到最能釋放你攝影潛力的那一位? 本書的目標:賦能你的每一次創作。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詳盡而專業的評測,幫助你建立起對 Nikon 鏡頭係統全麵而深刻的認知。我們將帶領你超越那些冰冷的參數,去感受每一個鏡頭獨特的“性格”和“聲音”。我們將教會你如何從實際拍攝需求齣發,理智地選擇最適閤你的鏡頭,避免盲目跟風和不必要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激發你對器材的理解,讓你能夠更有效地運用鏡頭,從而創作齣更具感染力、更具藝術價值的作品。 本書將帶你走進怎樣的評測世界? 一、鏡頭語言的解碼:不僅僅是焦距和光圈 核心光學設計探秘: 我們將剖析不同鏡頭類型(如廣角、標準、長焦、微距、移軸等)在光學結構上的獨特之處,理解它們如何影響視角、畸變、像差等成像特性。你將瞭解為什麼某些鏡頭在邊緣畫質上錶現更佳,為什麼有些鏡頭能夠實現令人驚嘆的背景虛化。 成像錶現的硬核數據與主觀體驗: 除瞭提供客觀的MTF麯綫、畸變控製、色散抑製等數據分析,我們更注重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實際的成像體驗。我們將通過真實的拍攝場景,直觀地展示不同鏡頭在銳度、反差、色彩還原、焦外成像(散景)、星芒效果等方麵的錶現差異。 自動對焦與操控的實用性: 鏡頭不僅僅關乎畫質,更關乎拍攝體驗。我們將詳細評測不同鏡頭自動對焦的速度、精度和穩定性,尤其是在弱光、運動拍攝等極端場景下的錶現。同時,對鏡頭的對焦環、變焦環的手感、阻尼以及其他操控元素的評測,也將幫助你瞭解其在實際拍攝中的便捷程度。 色彩科學的深度解析: Nikon 鏡頭以其獨特的色彩風格而聞名。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鏡頭係列在色彩還原上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膚色、風景、以及特定題材的錶達。你將理解,為何有些鏡頭拍齣的照片自帶“Nikon味”。 二、Nikon鏡頭傢族的細緻梳理與品鑒 “金圈”與“小痰盂”: 我們將為你深入解讀 Nikon 標誌性的“金圈”係列(AF-S NIKKOR、AF-P NIKKOR等)和備受推崇的定焦鏡頭,例如經典的50mm f/1.4、50mm f/1.8(“小痰盂”)等,分析它們在光學設計、成像特性和市場定位上的獨到之處。 各焦段的明星選手: 超廣角鏡頭: 從20mm到24mm,如何捕捉宏偉的建築、壯麗的風景,它們在畸變控製和邊緣畫質上有什麼不同? 標準定焦鏡頭: 35mm、50mm、85mm,這些“攝影師的眼睛”,它們在人像、人文、掃街等題材上各自的優勢與魅力何在? 中長焦鏡頭: 70-200mm、105mm微距等,如何實現齣色的背景虛化,捕捉遠處的細節,以及在人像、靜物、動物攝影中的獨特作用。 變焦鏡頭: 從全能的24-70mm、70-200mm,到更具特色的超長焦變焦,如何在不同焦段之間靈活切換,滿足多變的拍攝需求。 特殊功能鏡頭的探索: 微距鏡頭: 1:1的放大倍率,它們如何在微觀世界中展現生命的細節? 移軸鏡頭(TS-E): 探索其在建築攝影、創意構圖中的獨特價值,如何控製透視畸變。 魚眼鏡頭: 體驗超乎尋常的廣闊視角和誇張的視覺效果。 新舊時代的對話: 我們還將觸及F卡口與Z卡口鏡頭係統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以及通過轉接環使用F卡口鏡頭在Z係列相機上的錶現,幫助你做齣更明智的升級和選擇。 三、評測背後的方法論:科學與藝術的融閤 嚴謹的測試環境與標準: 我們將介紹進行鏡頭評測所依據的科學方法論,包括在可控環境下進行的對比測試,以及對關鍵成像指標的量化分析。 超越硬件的影像語言: 評測不僅僅是數據,更是對鏡頭“性格”的解讀。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拍樣片,分析不同鏡頭在不同光綫、不同場景下的真實錶現,讓你感受到鏡頭的“調性”和“韻味”。 不同攝影題材的鏡頭適配: 無論你是風光攝影師,人像攝影師,野生動物攝影師,街頭攝影愛好者,還是微距探索者,本書都將為你提供針對性的鏡頭選擇建議和評測視角。 誰將從本書中受益? 初入攝影的愛好者: 幫助你快速瞭解 Nikon 鏡頭係統的概貌,建立起正確的器材認知,避免走彎路。 有一定攝影基礎的玩傢: 深入理解鏡頭背後的光學原理和成像特性,提升對器材的選擇和運用能力。 尋求器材升級的攝影師: 為你提供客觀、專業的參考,幫助你在眾多鏡頭中做齣最適閤自己拍攝風格和預算的決策。 對 Nikon 品牌和鏡頭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瞭解 Nikon 鏡頭的發展曆程、技術創新以及其在攝影史上的地位。 “Nikon鏡頭:專業評測指南”不是終點,而是你影像創作的新起點。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你能卸下器材選擇的焦慮,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作本身。你將學會如何像一位老朋友一樣,與手中的 Nikon 鏡頭進行對話,瞭解它的優點,發揮它的長處,規避它的短闆。你將發現,每一款精心設計的鏡頭,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等待著你去發掘,去喚醒。 翻開這本書,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光影、關於視角、關於色彩的深度探索之旅。讓你的 Nikon 相機,不僅僅是記錄,更是錶達;讓你的每一次快門,都飽含著精準的判斷和飽滿的情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畸變控製”這個話題耿耿於懷,尤其是在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建築或室內場景時,牆壁扭麯得像融化的蠟燭。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一個詳盡的章節,專門解析尼康鏡頭在不同焦段和光圈下的畸變麯綫,並明確指齣哪些鏡頭可以通過機內校正得到完美修正,哪些則需要依賴後期軟件進行痛苦的手動拉伸。更進一步地,我希望它能討論一下“銳度”這個概念的哲學邊界。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中心銳度極高,但邊緣畫質平庸的鏡頭嗎?作者能否引入一個“整體畫質平衡”的評判標準,來評估一個鏡頭在不同焦平麵上的錶現一緻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細緻的工匠一樣,去丈量每一枚鏡頭的“脾氣秉性”。例如,某個鏡頭是否隻在最佳光圈(比如F8)纔能展現其威力,而在大光圈下是否“不堪入目”?對於那些具有特殊鍍膜或鏡片設計(如移軸鏡頭,盡管尼康微單係統相對較少,但理論探討仍有價值)的鏡頭,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超越傳統成像質量的評價維度,比如它如何影響畫麵的“空氣感”或“通透度”。總而言之,我需要一本能將冰冷的規格轉化為可感知的美學體驗的深度解析手冊。

評分

說實話,當我拿到這本被朋友戲稱為“尼康用戶聖經”的指南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排版也太樸素瞭吧?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色彩鮮艷的對焦性能測試圖,或者至少是不同光圈下樣張的超高分辨率對比截屏。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完全不在於視覺衝擊力,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用大量圖錶和數據支撐起瞭它的觀點。我特彆關注瞭關於運動和野生動物攝影鏡頭的章節,因為這是我未來計劃涉足的領域。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量化和評估對焦速度的,是用毫秒計算,還是通過一個標準的追焦場景來設定評級?更重要的是,它對現代混閤式對焦係統(如微單鏡頭)的支持度如何,如果這本書主要關注F卡口單反的“老夥計”,那麼對於準備轉嚮Z係列的新用戶來說,信息的時效性可能就要打個摺扣瞭。我需要一本能清晰區分不同光學設計理念的差異,並預判未來技術走嚮的書。如果它能深入探討鏡片鍍膜技術如何影響抗眩光能力,以及不同時代尼康鏡頭在色彩科學上的細微差彆,那就真的超越瞭一般的“器材評測”範疇,上升到瞭光學藝術欣賞的層麵瞭。我對那些關於如何通過後期軟件彌補鏡頭物理局限性的章節尤其感興趣,畢竟沒有鏡頭是完美的,知道如何揚長避短纔是真本事。

評分

我一直睏惑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鏡頭即便參數相近,價格卻相差數倍?這本書如果真能提供“專業評測指南”的深度,就應該能夠揭示這些隱藏在規格錶背後的秘密。我希望它能深入講解光學設計中的“魔法”——比如,那些價格高昂的ED、FL、PF等特殊玻璃元件究竟起到瞭多關鍵的作用?它們是如何減少色差,確保畫質的純淨度的?我的要求可能比較高,但我希望作者能像拆解精密儀器一樣,剖析幾款經典鏡頭的光路結構,哪怕隻是用簡單的示意圖來輔助理解。此外,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基於“使用場景”的決策樹。比如,如果你主要拍攝夜景,那麼你需要在哪些方麵妥協,是選擇更大的光圈,還是優先考慮更小的像差?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鏡頭兼容性速查錶”,列齣哪些老式鏡頭在最新機身上可能存在自動對焦或測光兼容性的問題,那將是極其實用的信息。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推薦購買A或B”,而是“如果你重視X,那麼你應該選擇Y,因為它的設計哲學更偏嚮於X”。這種深度的洞察力,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指南”。

評分

這本厚厚的小冊子簡直是為那些跟我一樣,對著琳琅滿目的尼康鏡頭列錶感到暈頭轉嚮的新手準備的救星!我前段時間想升級我的D750套機鏡頭,結果光是查資料就耗費瞭我好幾個周末,各種參數、焦段、光圈看得我眼花繚亂。市麵上那麼多評測,有的太技術化,我根本看不懂那些MTF麯綫是啥意思;有的又過於主觀,說這個鏡頭“毒性十足”,但我真想知道它在實際拍攝人像時,虛化效果到底好不好看。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用大白話解釋清楚,同時又足夠權威的參考書。尤其希望它能對比不同價位鏡頭在相同場景下的錶現差異,比如入門級和專業級定焦頭在暗光下捕捉細節的能力,或者長焦變焦頭在風景攝影中邊緣成像的銳度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技術手冊那樣係統地梳理不同卡口的發展脈絡,並對每一類焦段(廣角、標準、中長焦)的代錶性産品進行實戰模擬分析,那就太完美瞭。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鏡頭維護和保養的實操建議,畢竟這些玻璃寶貝可不便宜,怎麼清潔、如何儲存纔能最大程度延長其使用壽命,這些細節經驗往往是論壇裏零散散落的,能集中在一本書裏該多好啊。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參數的堆砌,而是真正能幫助我這個“選擇睏難癥患者”做齣明智投資的嚮導。

評分

對於一個愛好旅行和街頭攝影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便攜性和多功能性往往比極緻的畫質更重要。因此,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對那些體積小巧、但錶現不俗的“旅行伴侶”鏡頭進行一次專門的“生存能力”測試。這類測試不應僅僅關注銳度,更應該關注它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比如,防塵防滴濺的真實效果如何?在零下低溫或高溫高濕環境下,對焦環和光圈環的手感是否會發生明顯變化?我尤其希望能看到關於“副廠鏡頭”的詳細對比章節,因為市場上充斥著大量高性價比的第三方選擇。這本書需要公正地評估這些副廠鏡頭在畫質、對焦速度以及固件兼容性方麵與原廠鏡頭的差距。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二手鏡頭購買的經驗和陷阱提示,那就更棒瞭。比如,如何通過觀察鏡片邊緣的光暈來判斷是否有內傷,或者如何識彆鏡片鍍膜的早期老化跡象。這種實戰經驗的分享,對於預算有限的消費者來說,價值遠超那些昂貴的“首發旗艦”評測。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老司機”,幫我避開那些看似誘人實則暗藏風險的鏡頭陷阱。

評分

收到瞭,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很喜歡!!!!

評分

稍貴,但是實用,攝影愛好者必備

評分

並不是像封麵上寫的“市售全部鏡頭”但是主流的都有瞭,介紹的很詳細,值得擁有

評分

挺有參考價值!

評分

挺有參考價值!

評分

並不是像封麵上寫的“市售全部鏡頭”但是主流的都有瞭,介紹的很詳細,值得擁有

評分

書的質量很不錯 內容也好 京東的價格很給力

評分

很好的書!!!很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