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典籍聚散考

古今典籍聚散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登原,刘小枫,陈少明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文献
  • 考证
  • 聚散
  • 历史
  • 文化
  • 版本
  • 目录学
  • 古书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3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88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页数:4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内容简介

  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陈登原(1900-1974),原名登元,字伯瀛,余姚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历任南京金陵大学讲师、教授,世界书局编辑,之江大学教授。建国后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长于文献学、史学,著述近20余种,另有《天一阁藏书考》、《国史旧闻》、《中国文化史》、《荀子哲学》、《中国土地制度》等。
  《古今典籍聚散考》别称《艺林四劫》,完成于民国二十一年(1933),系全面研究中国藏书史上典籍图书散佚、毁失现象的著作,全书“以书之聚散为经,以年事为纬”,分政治、兵燹、藏奔、人事四卷,叙述古今典籍聚散之由及期间之艺林故事,被认为是“中国藏书史上第一部史论结合的专著”,陈登原亦藉此奠定了其文献学家的地位。

目录

凡例
卷首叙引
第一章 古籍之亡残讹误
第二章 古人记书籍聚散者
第三章 本书提要

卷一 政治卷
第一章 本卷叙引
第二章 秦之焚书
第三章 隋之焚纬
第四章 两宋时代之禁书运动
第五章 元明两代之禁书事件
第六章 清代文字之狱与典籍聚散
第七章 《四库全书》馆与禁书运动
第八章 抽毁与窜改
第九章 论禁书无益
第十章 《四库全书》之今昔

卷二 兵燹卷
第一章 本卷叙引
第二章 两汉之书籍聚散
第三章 汉以后四百年间之书籍聚散
第四章 隋之聚书及其末年兵燹
第五章 唐及五代之典籍聚散
第六章 两宋之书籍聚散
第七章 金元之典籍聚散
第八章 明代之典籍聚散
第九章 清代中叶之乱与典籍聚散
第十章 外患与《永乐大典》之最后散亡
第十一章 最近之兵燹与杨氏海源阁

卷三 藏奔卷
第一章 本卷叙引
第二章 宋以前之私人收藏
第三章 金元人之私人收藏
第四章 明之私人收藏
第五章 清初之私人收藏
第六章 四库修书前后时之藏书家
第七章 百宋一廛与千元十驾
第八章 清季之收藏家
第九章 藏书家之功罪
第十章 借书与不借书
第十一章 藏书家之身后

卷四 人事卷
第一章 本卷叙引
第二章 水厄与典籍亡散
第三章 两宋时火灾之厄及藏书
第四章 明代官私书籍之被焚
第五章 清代官私书籍之被焚
第六章 人工之火灾
第七章 古书库之防火建筑
第八章 虫害与腐烂
第九章 书贾

卷末 刍言
第一章 本卷叙引
第二章 印行孤本问题
第三章 收罗遗逸问题
第四章 藏书家之自觉
第五章 总结

精彩书摘

  日:“昔人有言,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若能读,即为若市。”以故架上书,日益积。稍长,欲得旧刻、旧钞本,而苕贾射利之术,往往索时下诸刻与易而益之金,则转辗贸易,所获倍蓰。未几,凡余家旧藏世所恒有之书,易且尽矣。今计前后裒集,盖得三四万卷。露钞雪购,其值已不资。而旧刻、旧钞本之中,苕贾弊更百出,割首尾,易序目,剔划以就讳,别字以易名,染色以伪旧,卷有缺,划他板以杂之,本既亡,录别种以代之。反复变幻,殆不可以枚举。故必假旧家藏本悉心雠勘,然后可安。
  琉璃厂书肆光绪中,缪荃孙作《琉璃厂书肆后记》云:“宝森堂主人李雨亭,与徐苍压在厂肆为前辈。曾得姚文禧公、王文简公、韩小亭、李芝龄各家之书,所谓宋椠、元椠,见而即识,蜀板、闽板,到眼不欺,是陶五柳、钱听默一流人。尝一日手《国策》与余阅日:此宋板否?余爱其古雅,而微嫌其纸不旧。渠笑日:此即所谓捺印士礼居本也。黄刻每页有镌工名字,捺去未印人以惑人。通志堂《经典释文》、《三礼图》,亦有如是者。装璜索善价,以备配礼送大老。慎弗为所惑也。”此中人语,盖书贾之为伪至是。

前言/序言



《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一 凡例 自古以来,书籍作为文明之载体,知识之传承,其聚散流变,实乃时代兴衰、学术演进之镜鉴。典籍之得,或源于官方藏书、书院讲席;典籍之失,或因战火焚毁、流传散佚。其间,亦有士人名家,呕心沥血,辑佚补缺,校勘传抄,使得散失之光重现。本书《古今典籍聚散考》,即是旨在梳理典籍流传之脉络,探究其聚散之缘由,以期窥见中华文化发展之一斑。 本考凡例,姑妄言之,旨在明晰考核之旨趣,统一考证之方法。 一、 考证范围 本书考证之范围,概括而言,涵盖自先秦至民国各时期,中国历代重要典籍。此“重要典籍”,非仅指流传至今之善本、珍本,亦包含虽已佚失,然因其学术价值、历史地位,为历代学者所追溯、辑佚者。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 1. 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著作: 如《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凡其真伪、版本、流传、辑佚情况,皆为考证之列。 2. 历代史书: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考其正史、野史、地方志之编纂、流传、修订,以及其中包含之重要史料。 3. 文学作品: 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如《楚辞》、《古诗十九首》、唐宋八大家散文、元曲、明清小说等,考其作者、版本、评点、接受史。 4. 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专门著作: 如佛经、道藏、医药典籍、农书、天文历法、乐理、绘画、书法等,考其思想源流、传播路径、学术影响。 凡属以上范畴,历代名家所著,或具有代表性之重要著作,皆为本书考察对象。对于名不见经传,或价值不彰之杂书,则不在本书考证之列。 二、 考证原则 1. 实事求是,尊重史料: 考证以史料为基础,不臆测,不虚构。凡事皆须有据可查,史料不足之处,则存疑不决,不妄加判断。 2.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重点在于梳理典籍的学术脉络,探究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同一典籍的解读与传承,亦加以考察。 3. 注重版本,辨析真伪: 版本是典籍生命力的体现。本书将力求考证典籍之不同版本,区分其讹误与校勘,辨析伪书与真本。对于传世之古籍,将追溯其刻本、抄本之源流;对于已佚之典籍,将梳理其辑佚成果,评价其可靠性。 4. 探究聚散,揭示原因: 典籍之聚散,非偶然。本书将重点考察典籍聚于一处(如皇家藏书、寺院收藏)与散于民间(士人私藏、市肆流传)之情形,分析其背后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例如,官方政策对藏书的影响,战乱对书籍的摧毁,学术思潮对典籍价值的重估,以及士人出于收藏、研究、传习等目的对典籍的搜求与传播。 5. 历史视角,宏观审视: 典籍之聚散,亦是历史的缩影。本书将采用历史纵深感,将典籍之流变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时代变迁之互动关系。 三、 考证方法 1. 文献考据: 凡涉及典籍,必溯其文献记载。包括但不限于: 正史记载: 如《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官方文献。 史家著作: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及之书籍,如其他史家对前代典籍之评论与记载。 文人笔记、书目、序跋: 如《太平广记》、《容斋随笔》、《郘亭书目》、《汲古阁书目》、《郘亭批语》等,皆为考证典籍流传之重要线索。 其他传世古籍: 凡提及前代典籍之处,皆为考证之依据。 2. 版本比勘: 对于同一典籍,将搜集其流传至今之各种版本,进行详细比勘,辨析其异同,推断其早晚。 刻本: 包括宋、元、明、清各代刻本,以及近现代影印本、校注本。 抄本: 重点考察传世孤本、稀见抄本。 辑佚本: 梳理历代学者之辑佚成果,考其所据,评其得失。 3. 史地考证: 典籍之聚散,常与特定地理区域、特定机构相关。 皇家藏书: 如秘书省、集贤院、文渊阁等。 书院、学府: 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国子监等。 寺观、宗族: 如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之藏经,大家族之世代家藏。 民间藏书: 士人名家之私藏,以及文人雅集之交流。 4. 综合分析: 将文献、版本、史地等信息综合运用,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 聚散原因分析: 结合史料,分析典籍得以保存(聚)或散佚(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战争等因素。 价值评判: 对典籍之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进行评价,解释其为何被重视或被遗忘。 四、 著述体例 本书各卷将按时序或类别,对具体典籍进行考证。每条条目,力求结构清晰,论述严谨。 1. 书名、作者、成书年代: 简要介绍典籍基本信息,并对争议之处加以辨析。 2. 内容概要: 简述典籍之主要内容与学术贡献。 3. 聚散源流: 早期流传: 考其初次问世,早期之传播情况。 聚藏情况: 记载其曾被收藏于何处,如宫廷、书院、私家。 散佚过程: 分析其在历史长河中,因何原因逐渐散失,或部分遗失。 辑佚与补阙: 介绍后世学者对已佚典籍的辑佚情况,以及其价值与局限。 现存情况: 详细说明现存之主要版本,以及其收藏单位。 4. 版本考证: 对现存之重要版本进行详细考订,辨析其优劣。 5. 学术评价: 综述历代学者对该典籍之评价,以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6. 附录: 视情况附录相关史料、图表等,以资佐证。 五、 术语说明 本书所用术语,尽量遵循古籍整理之规范,如: “真本”: 指作者亲笔或亲定之原本,或其最早之可靠传本。 “伪书”: 指非作者所作,或为后人附会、伪造之书籍。 “佚书”: 指已完全散失,仅存书名或片段者。 “辑佚”: 指搜集佚书之残存文字,加以整理汇编。 “版本”: 指同一著作因时代、刻工、校勘、传抄等因素而产生之不同形体。 “抄本”: 以手抄形式流传之书籍。 “刻本”: 以雕版或活字印刷方式流传之书籍。 “官刻”: 由官方机构组织刊印之书籍。 “坊刻”: 由民间书坊刊印之书籍。 “家藏”: 士人名家世代相传之藏书。 “聚”: 指典籍集中收藏于一处,或因某种原因得以保存流传。 “散”: 指典籍因各种原因而流散、遗失。 六、 结语 典籍之聚散,犹似江河之奔流。时而汇聚成海,博大精深;时而支流分散,飘零零散。本书《古今典籍聚散考》之撰成,旨在对这条漫漫长河,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与考察。虽曰“考”,实则是一种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赐教,斧正为盼。愿本书之成,能为后之学者,提供一丝参考,引发一些思考,以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与发扬,略尽绵薄之力。 卷一 凡例 毕

用户评价

评分

《古今典籍聚散考》这本书,与其说是考据,不如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觉得,书籍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DNA。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DNA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复制、变异、重组,甚至在某些时期濒临断绝。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年代梳理,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与典籍的命运紧密结合。例如,在描述战乱频仍的年代,书籍的焚毁与遗失,不仅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是一种文明的伤痛。而当国家统一、文化昌盛之时,书籍的编纂、校勘、刻印又如何成为一项浩大的工程,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书中对于不同朝代藏书制度的比较,也让我对古代知识的传播方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皇家图书馆的宏大,到私人藏书的精致,再到佛寺与书院的公共性,每一种形式都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知识的态度。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宋代活字印刷术对典籍传播的影响”这一部分印象深刻,那种技术革新如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评分

最近拜读了一本名为《古今典籍聚散考》的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沉溺于碎片化的知识海洋,而这本书则像一座灯塔,指引我回溯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本。作者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梳理了历代典籍的流传脉络,从它们的诞生、被奉为圭臬,到经历风雨飘摇,再到或聚于一堂,或散落天涯,无不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唐宋时期文人雅集与藏书互通的描写,那些曾经鲜活的身影,通过文字仿佛又重新跃然纸上,他们如何珍视手头的书籍,又是如何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这一切都让我对“书”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对于一些失传已久的书籍的追溯,更是充满了侦探般的趣味,作者仿佛化身古代的寻书人,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抽丝剥茧,最终将那些零星的线索串联起来,拼凑出失落的篇章。这种对于知识的虔诚和对历史的尊重,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读完《古今典籍聚散考》,我最大的收获是对“知识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们现在习惯于在网络上轻易获取信息,很容易忽略了那些曾经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保存和传播的知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珍贵的典籍,是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一次次地被摧毁,又一次次地被重建。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时刻,比如书籍的禁毁、文化的断层,这些真实的历史描绘,反而让我对如今来之不易的文化成果更加珍惜。书中对“散”的研究,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典籍体系,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搜集、整理、校勘过程。而“聚”,也并非易事,它往往需要强大的社会力量和经济支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版本考订”的细致分析,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作者能够梳理出其源流、差异,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智力活动。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今天能够轻易接触到的知识,是无数前人努力的结晶,而这份传承,本身就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评分

《古今典籍聚散考》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流动体。典籍的“聚”与“散”,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上的转移,而是承载着思想的迁移,文化的回响。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某些典籍能够流传千古,而另一些则昙花一现?这背后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博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抄袭与续写”的讨论,这在古代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作者却能从中梳理出知识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时代学者对经典的理解与再创造。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知识体系,原来它们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形成过程。书中对一些“民间藏书”的挖掘,也让我看到了,除了官方与学界的精英,那些普通人对文化传承的默默贡献。这种视角,让这本书的论述更加丰满和多元。

评分

坦白说,《古今典籍聚散考》这本书,读起来颇有“寻宝”的乐趣。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尘封的历史现场。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一些具体“散”的典籍的追溯,比如某本被认为早已湮没的书籍,可能因为一次偶然的发现,又出现在世人面前,而这本书则详细地记录了它的“曲折经历”。这种“失而复得”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有时是多么的脆弱,但也多么的顽强。书中对异域文化交流中典籍的翻译与传播的描写,也开阔了我的视野。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智慧,如何经过翻译的桥梁,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土壤,又如何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而这本书则通过具体的典籍流传,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读罢掩卷,我不禁感叹,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

评分

很不错,很有参考价值,推荐一下

评分

第十章 借书与不借书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品还是不错的,值得用以借鉴

评分

这是一部讲述历代文献遭厄情况的通考性论著。该书从政治、兵燹、藏奔、人事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历代文献典籍遭厄的种种情况。

评分

卷四 人事卷

评分

此书又称《艺林四劫》,编写于民国二十一年(1933){按:民国二十一年应为1932年}系全面研究中国藏书史上典籍图书散佚、毁失现象的著作,全书“以书之聚散为经,以年事为纬”,分政治、兵燹、藏奔、人事四卷,叙述古今典籍聚散之由及期间之艺林故事,被认为是“中国藏书史上第一部史论结合的专著”。书今天刚到还没来得及翻看,希望能给自己长知识。感谢京东!

评分

第七章 金元之典籍聚散

评分

日:“昔人有言,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若能读,即为若市。”以故架上书,日益积。稍长,欲得旧刻、旧钞本,而苕贾射利之术,往往索时下诸刻与易而益之金,则转辗贸易,所获倍蓰。未几,凡余家旧藏世所恒有之书,易且尽矣。今计前后裒集,盖得三四万卷。露钞雪购,其值已不资。而旧刻、旧钞本之中,苕贾弊更百出,割首尾,易序目,剔划以就讳,别字以易名,染色以伪旧,卷有缺,划他板以杂之,本既亡,录别种以代之。反复变幻,殆不可以枚举。故必假旧家藏本悉心雠勘,然后可安。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品还是不错的,值得用以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