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包括整理者所做《中国丛报》篇名总目录、篇名分类拼音索引及影印的原目录及索引。篇名总目录分序号、英文篇名、中文译名、内容(中文)、分类、卷期、日期、页码共8项。
(1)“内容”栏是对文章内容的简要中文提示。
(2)“分类”栏中按照栏目或篇名将所有文章作一大致的归类,以方便读者查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分类。 “分类”分为创刊辞、书评、游记、宗教消息、文艺通告、时事报道、海事消息、后记、政府、中外关系、战争、条约、鸦片、经济、贸易、文化、风俗、历史、地理、环境、传教、宗教、教育、语言、人物、医疗、农业、手工业、生物、讣告、谕旨、年历、名录、事件、广州、上海、中国、日本等等。其中,“书评”类包括图书评论、文摘、书目、故事选译等;“政府”类包括政治、政令、政府文件如奏折、官方往来通信、请愿书等;“鸦片”类包括所有与鸦片相关的文章,如鸦片贸易、禁止鸦片贸易、与鸦片有关的奏折、评论、书评、读者来信、鸦片评论有奖征文等;“传教”类中包括传教会的季度报告、年度报告、传教士家信等; “教育”类包括教育会或学校的报告等;“医疗”类包括医院的报告等,其中,医务传道会的报告因多为病案报告,也列入“医疗”类;“讣告”类除讣告外,还包括葬礼祷告、布道、墓志铭等;自1842年起的后10年,每年的第1期均有一份当年的中西对照年历,并附在华外国人、驻华政府机构、驻华商会名录,此类文章统一归为“年历”类。
(3)“卷期”栏为“卷/期”,如1/1表示第1卷第1期,10/6表示第10卷第6期。
(4)“日期”栏为“年.月”,如l832.5表示1832年5月。
(5)“页码”栏为“卷号/页码”,如10/356表示第10卷第356页。
这部索引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中国丛报》作为一个历史文献整体的“激活”作用。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一摞摞散乱的旧杂志,它们很可能只能被少数人束之高阁,或者沦为背景资料。但有了这份清晰的分类索引,每一篇文章,无论其篇幅大小或是否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关注,都有了被重新发现和利用的可能。它极大地拓宽了史料的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那些已经广为人知的经典篇章。对于那些关注边缘群体、地方史或特定文化现象的后继研究者而言,这份索引无疑是点亮暗区的火把。它的存在,意味着《中国丛报》不再是单一的史料库,而是一个可以被多维度、多角度交叉检索的、活态的知识系统。这份系统性整理的严谨,远胜于任何粗略的概括。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想要进行扎实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侧重于思想史或媒介史方向的学人而言,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让你能够迅速定位《中国丛报》中关于特定议题的讨论——无论是关于变法维新的争论,还是对西方科学的引进,抑或是文学改良的先声。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当年没有这份详尽的目录和索引,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翻阅大量的原刊物,效率必然低下。这份编纂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学术成就,它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体系化和可检索性的执着追求。从读者的角度看,它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起点和效率。它不是直接提供结论,而是提供的是检索的骨架,让研究者可以更专注于内容的深度挖掘,而不是疲于奔命地搜寻文献。这份细致入微的整理,无疑是对后来者最好的馈赠,体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学术责任感。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风格来看,这部索引透露着一种朴素而严谨的气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没有现代印刷品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排列得井然有序,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信息传播相对匮乏的年代里,每一份知识的来之不易。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这份目录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仿佛让我置身于一个知识梳理的现场,去感受那些前辈学者是如何系统地整理和归档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记录的。虽然我可能不会逐字逐句地研读索引中的所有条目,但仅仅是浏览那些篇名,就已经能勾勒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争议的焦点。这种宏观的、结构性的认知,是碎片化阅读难以提供的,它提供了一种鸟瞰历史全貌的视角。
评分这部《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光是光是拿到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学术的厚重。我并不是那种埋头于古籍研究的专业学者,更多的是一个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索引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系统性和详尽程度令人惊叹。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扇通往过去信息海洋的大门。尽管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条目,但仅仅是目录的结构布局,就已经能窥见编纂者当年在梳理浩如烟海的《中国丛报》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那些繁复的分类和条理分明的索引方式,无疑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研究者和爱好者“寻宝”的难度。对于任何想要探究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政治变迁、文化动态的爱好者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是一本内容本身引人入胜的小说,而更像是一张详尽无遗的地图,指引我们找到那些散落在旧刊物中的珍贵矿藏。没有这样的索引,很多有价值的篇章很可能因为信息分散而被永远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评分总而言之,尽管我还没有深入挖掘索引所指引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份工具书的体量和其所隐含的学术工程的艰巨性,就能感受到其分量。它不是那种能让人在沙发上轻松阅读的读物,而是一部必须被“使用”的学术伙伴。它要求使用者带着目的和探究的热情去翻阅,去对照,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它的价值在于“连接”——连接了过去的文本与现在的研究者,连接了零散的信息与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个充满思辨和变革的时代留下的珍贵文字记录。这份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史料整理的极致追求,是值得所有后来人学习和借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