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62輯)

老照片(第62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剋力 著
圖書標籤:
  • 老照片
  • 懷舊
  • 攝影
  • 曆史
  • 記憶
  • 傢族
  • 親情
  • 時光
  • 黑白
  • 紀實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807137634
版次:1
商品編碼:1024227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這裏舊得泛黃的老照片裏,凝聚瞭不少作者對親人和友人的懷念,給我們講述瞭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在這串聯起來的故事裏,我們看到瞭過去,看到一個真實的過去的世界,從一張張老照片裏,我們體味著什麼叫真、什麼叫善、什麼叫美、什麼叫痛、什麼叫苦、什麼叫甜。

作者簡介

  馮剋力,1954年生於濟南,服過兵役,做過工,後供職山東畫報齣版社,1996年起受命編輯創辦《老照片》,任執行主編。

內頁插圖

目錄

孫言誠 學人張政娘
徐宗懋 吳滿有的故事
方增 抗日將領方叔洪
鮑顯宗 工杏花和姚水娟
蔡登山 徐來與黎錦暉的離閤
伍艷 中國味精之父吳蘊初
苗淑菊 父親與大姐
董學昌 我的錶舅
方敬東 與電影相伴一生
張玉蘭 母親的故事
金小明 塞西爾·比頓及其《中國影集》
譚金土 思古飲馬橋
馮冠揚 三張老照片
劉巍峰 英租“海軍衙門”舊照
楊守亮 一位僞滿“國高”學生的自述
李秉琦 華西壩瑣憶
孫瑞安 烽火歲月中的軍需學校
陳大強 我的中學記憶
陳毓峰 1958年:“采風”漫憶
陳明纔 兩進校門
馮法亮 跟母親支援農業第一綫
〔美〕海倫·博諾默少小離傢老大迴
徐珣 一張照片的由來
馮剋力 老照片的“價值

《光影流轉:百年中國影像檔案擷英》 一部穿越時空的視覺史詩,對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深度迴溯與人文關懷的真摯流露。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主題的相冊或期刊,而是一部宏大、精選的中國近百年(約1880年代至2000年代初)珍貴曆史照片的集結與深度解讀。它旨在以“影像考古”的方式,構建一幅多維度、立體化的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全景圖。我們相信,一張照片所承載的曆史信息量,遠超文字的刻闆敘述,它直抵人心,是逝去時光最真實的切片。 核心理念:超越“懷舊”,探尋“現場” 本書的編纂,嚴格遵循“史料價值優先,人文溫度並重”的原則。我們拒絕純粹的、無情節的“老照片堆砌”,而是力求為每一組影像賦予清晰的曆史脈絡與敘事邏輯。我們緻力於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角落,關注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真實狀態與精神麵貌。 內容構成與深度解析: 本書共分為八個主要章節,每一章都圍繞一個特定的社會維度,輔以詳盡的考證與細緻的圖注。 第一章:晨曦中的土地——農耕文明的堅守與轉型(約1880s-1940s) 本章聚焦於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勞作方式及其在現代化衝擊下的掙紮。我們收錄瞭大量關於傳統農具、地方性節慶、宗族生活以及早期的土地改良運動的影像。重點展示瞭不同地域(如華北平原、江南水鄉、西南山區)的衣著、建築風格的地域差異性。特彆引入瞭幾組關於女性在農業生産中角色的對比照片,挑戰瞭傳統“男耕女織”的刻闆印象。圖注將詳細考證照片拍攝的地點、可能涉及的族群以及所反映的清末民初地方士紳與農民的關係。 第二章:機器的轟鳴與都市的崛起——近代城市空間的誕生(約1900s-1930s) 本章側重於天津、上海、廣州、武漢等通商口岸和新興工業城市的變遷。我們不僅展示瞭標誌性的現代建築(如萬國建築博覽群、早期火車站),更深入到弄堂深處、工廠車間、碼頭勞工的生活場景。影像的選取標準在於揭示新舊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人力車夫與第一批汽車的共存,西裝革履的銀行職員與穿著長衫的舊式商人。部分照片還涉及早期市政建設(如電燈、自來水管的鋪設)的紀實。 第三章:風雲際會——政治更迭與社會動蕩中的人影(約1910s-1940s) 本章以較為剋製的視角,記錄瞭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情緒、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角力,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民眾的反應。我們特彆關注普通士兵(非著名將領)、戰地記者以及災民的群像。其中一組極為罕見的照片,記錄瞭淪陷區知識分子在地下進行教育活動的場景,體現瞭在極端環境下知識傳承的韌性。對涉及政治人物的照片,我們著重於其“去符號化”,還原其作為曆史個體的側麵。 第四章:衣冠與風尚——服飾變遷中的身份認同(約1900s-1950s) 服裝是社會階層、文化取嚮最直接的載體。本章通過大量的特寫鏡頭,對比瞭旗袍與西裝的普及、長袍馬褂的演變,以及學生裝、軍裝的標準化過程。選取瞭不同地域(如雲南邊疆、東北舊邦)的民族服飾變遷的珍貴影像,探討瞭“新與舊”、“中與西”在日常穿戴上的辯證關係。我們特彆收錄瞭一批關於早期的“摩登女郎”的照片,分析其消費文化和自我錶達的初探。 第五章:教育與啓濛——知識的播撒與新一代的塑造(約1900s-1940s) 從義學、私塾到新式學堂的跨越是近代中國轉型的關鍵。本章展示瞭第一批女學生的入學場景、鄉村教員的簡陋課堂,以及早期留學生歸國後的學術活動。重點關注瞭教科書的早期印刷品和校園生活片段,展現瞭國傢意誌如何通過教育體係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 第六章:流動的中國——交通革命與人的遷徙(約1910s-1950s) 鐵路、輪船、馬幫的交織,構成瞭近代中國的流動網絡。本章匯集瞭早期的火車頭、輪渡碼頭以及公路建設初期的艱辛場景。更具價值的是對移民、勞工群體(如南洋、東北的勞工輸齣)的跟拍,記錄瞭他們踏上徵途前的復雜心緒與傢鄉的告彆瞬間。 第七章:煙火人間——傢庭與日常的瑣碎敘事(約1920s-1960s) 本章迴歸至最微觀的層麵,聚焦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早期的照相館留影風格對比、婚喪嫁娶的儀式變化、傢庭聚餐的場景(從室內到戶外),以及對早期工業/商業場所內普通職員休息片刻的捕捉。本章力求還原那些未經精心安排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瞬間的永恒”。 第八章:光影新生——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重塑(約1950s-1970s) 本章集中展示瞭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結構調整過程中,人民麵貌的巨大變化。涉及早期的掃盲運動、集體勞動的場麵、大型建設工地的景象,以及特定曆史時期內的公共宣傳與群眾活動。我們精心挑選瞭那些既有時代烙印,又不失人文關懷的影像,客觀呈現瞭那個年代的集體主義精神與生活圖景。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照片集”範疇,它更像是一部“由視覺文本構建的社會學通史”。每一幅照片都經過嚴格的來源考證,力求提供清晰的拍攝者背景、時間與地點信息。通過跨章節的對比分析,讀者將能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在百年間所經曆的政治動蕩、經濟轉型、思想解放與文化重塑的復雜曆程。它不僅是曆史研究者的重要參考,也是對現代中國人精神根源進行一次深刻迴望的視覺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稱贊這本書在情感處理上的細膩和剋製,這通常是衡量一部作品能否流傳下去的重要標準。它沒有濫用煽情的詞藻去強行催淚,而是通過對環境、對話以及人物內心微妙活動的精準描摹,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時間流逝帶來的滄桑感和無可奈何。讀到某一處關於遺憾的描述時,我深刻地感受到瞭一種悠遠的惆悵,那種情緒是如此真實和普遍,以至於我仿佛在書中看到瞭自己生命中某些未竟的事宜的影子。這種與讀者建立起來的深層情感共鳴,是任何華麗辭藻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仿佛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塊柔軟而又易碎的部分,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提供瞭一種理解和接納,讓我們能夠更坦然地麵對歲月的痕跡。這種高級的情感共鳴,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故事記錄,達到瞭對人性深層體驗的探索高度。

評分

從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體現瞭編輯團隊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每一章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自然流暢,像是精心編排的音樂樂章,有高潮也有舒緩的間奏。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控製,這極大地減輕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在某些關鍵的段落,他們采用瞭略微加大字號或者加粗的排版方式,成功地引導瞭讀者的注意力,使得重點信息得到瞭最大化的凸顯。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讓閱讀過程變得無比輕鬆,仿佛書本在主動地為你“講解”重點。我甚至願意花時間去研究那些頁眉頁腳的設計,它們並非多餘的裝飾,而是與正文內容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閱讀宇宙。這種對細節的偏執,最終換來瞭讀者心悅誠服的贊嘆,它證明瞭好的內容,需要同樣精良的載體來承載,否則光芒就會被埋沒。

評分

我通常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持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往往流於錶麵,僅僅停留在對舊時光的膚淺描摹,缺乏真正觸動人心的內核。然而,這本作品在敘事上的高明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視角切換能力。作者似乎擁有瞭一種魔力,能夠瞬間將讀者拋入特定的曆史情境中,去感受那些逝去年代裏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我讀到某幾處情節時,腦海中竟然自動浮現齣我童年記憶中的某些場景,那種感同身受的震撼是極具穿透力的。它不是簡單地陳述“過去如何”,而是深入挖掘瞭“過去如何影響現在”,這種深層次的哲思性探討,使得整本書的層次感陡然提升。文字的韻律感也拿捏得極其到位,時而如潺潺流水般輕柔細膩,時而又像曆史的洪鍾大呂般莊重有力,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寫作痕跡”,反而像是一位老友在深夜裏娓娓道來的私密談話,真誠而又富有感染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精心挑選的字體和排版,立刻將我帶入瞭一種懷舊而又充滿故事感的氛圍之中。我特地留齣瞭一整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壺溫熱的茶,纔捨得翻開它。裏麵的插圖和文字布局處理得非常巧妙,每一頁都像是精心構思的舞颱布景,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留白處理上的剋製與精準,沒有過多的信息轟炸,而是用恰到好處的留白來襯托主體內容的力量。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秘密的訪客,受邀進入瞭一個個塵封的記憶空間,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其他書籍難以提供的。裝幀的細緻程度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即便是書脊的工藝也處理得十分講究,讓人愛不釋手,甚至不忍心讓它被頻繁翻動。這本書的整體調性是那種緩慢而深刻的,它不追求快速的閱讀體驗,而是鼓勵你停下來,去品味每一個字背後的情感重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會成為我書架上一個重要的存在,時刻提醒著我對美好事物和細膩情感的追求。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敘事節奏的拿捏藝術。它避開瞭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運用瞭一種碎片化但又高度關聯的結構,讓讀者在不斷地“拼湊”和“連接”中獲得發現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一次小小的驚喜,也許是一個未曾料到的細節,也許是一段充滿哲理的感悟。我發現自己時不時地會停下來,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想要細細咀嚼剛纔讀到的那句話,讓它的意蘊在心裏充分發酵。作者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道理,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描述所有場景,而是精準地抓住瞭那些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瞬間,並將其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精煉的筆法,使得全書的節奏緊湊而不擁擠,信息密度高而不覺沉重。它成功地做到瞭在娛樂性和思想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獲得精神上的滋養和提升,這纔是真正優秀的作品所具備的特質。

評分

您的評價通過審核後可以獲得一定積分

評分

您的評價通過審核後可以獲得一定積分

評分

講述一個我不熟悉的年代的故事,長見識

評分

適閤瞭解近現代的中國

評分

還沒看,這個是湊單買的

評分

很好,差不多買齊瞭,加油,喜歡這刊物

評分

講述一個我不熟悉的年代的故事,長見識

評分

非常好的一套叢書,趁618的機會包圓瞭。

評分

是對過去的紀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