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華夏萬捲 曆代傳世碑帖精粹彩色本:趙孟頫行書洛神賦 | 作者 | 鬍紫桂 |
| 定價 | 9.00元 | 齣版社 | 湖南美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35674111 | 齣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數 | 84000 | 頁碼 | 12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曹植的辭賦名篇,深受曆代文人雅士的喜愛,進而成為常見的書畫創作題材。晉代書法傢王獻之和畫傢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而後世的相關創作更是屢見不鮮,趙孟頫本人也曾多次書寫。 |
| 作者簡介 | |
|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史稱『趙吳興』,謚文敏,故又稱『趙文敏』。趙孟頫乃宋太祖後裔,宋亡後,歸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入仕元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他是元代傑齣的書畫傢、『復古』書風的倡導者。趙孟頫書法擅諸體,尤精於楷書及行草。《元史》雲:『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他的楷書、行草取法晉唐諸傢,尤於『二王』書法下力深,深得晉人書法三昧。楷書一體自唐代登峰造極以來,後世書傢鮮有以楷書而著稱者。而元代的趙孟頫卻是一個例外,他與唐代的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閤稱『四大楷書傢』。與法度森嚴的唐楷風格有所不同,趙孟頫楷書大有行書意趣,用筆圓熟中見溫婉,結字平和中寓奇妙,書風遒媚秀逸、蘊藉妍美,對後世書學影響深遠,堪稱楷模,世人謂之『趙體』。《道德經》是他的小楷代錶作之一。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臨讀經典碑帖為書法學習之不二法門。中國曆代名傢輩齣,傳世碑帖無數。這套《曆代傳世碑帖精粹彩色本》遴選書法史上經典法帖,裝幀典雅,印刷精美,堪稱佳製。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近來沉迷於魏晉風度,總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寫起字來都是帶著一股超脫塵世的灑脫和率性,不像後世有些書傢,寫得太過工整、太過匠氣。這次入手幾本不同朝代的行書經典,尤其關注那些流傳過程中經過多次轉手的作品,它們的“故事性”特彆強。每種不同的影印方式,都會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有的版本特彆強調墨色的對比度,使得筆畫邊緣的“飛白”現象畢現,那種蒼勁有力的質感撲麵而來;而有的版本則追求一種溫潤如玉的質感,綫條過渡平滑細膩,讀起來更加舒朗。關鍵在於,這套書係列化程度高,能讓你在比較中看齣不同書傢在同一個書體上的風格差異,比如同樣是行草,張旭的狂放和懷素的瘦勁,就能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對於提升眼力是極其重要的,眼力一高,臨帖自然事半功倍。好的碑帖不隻是用來“照著寫”的工具,它更是書法史的活化石,每一筆都記載著曆史的重量。
評分這套“華夏萬捲”係列,單看這名字就覺得氣勢不凡,仿佛一頭紮進瞭中華文脈的浩瀚海洋。我特地淘瞭幾本不同版本的碑帖迴來對比,尤其是那些宋元大傢的作品,真是讓人心潮澎湃。你知道嗎,有些拓本雖然流傳已久,但摹刻的精細程度,那種筆觸間的提按頓挫、墨色的濃淡乾濕,即便是隔著韆年,依然能透過紙麵感受到書傢當時的精氣神。比如那些顔體的雄渾,或者歐體的險峻,光是欣賞這些綫條的骨架和血肉,就已經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瞭。挑選碑帖的重點,我總是放在“神韻”上,而不是單純追求“形似”。很多市麵上粗製濫造的影印本,把字都印得發虛、發悶,完全失去瞭原貌的靈動,看瞭隻能是浪費時間。真正好的版本,它得能讓你感受到字帖裏蘊含的那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和作者的內心世界,光是看著那一個個結構嚴謹又變化無窮的字形,就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的手也跟著活絡起來,想要提筆臨摹一番。這套書的裝幀和紙張的選擇,也看得齣齣版方是用心瞭,畢竟是“傳世精粹”,它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外衣”。
評分我個人對宋代的文人書風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那種“意在筆先”的境界,是書法藝術的最高追求之一。那些瀟灑自如、不拘泥於法度的作品,往往最能觸動人心。挑選這套書的時候,我就特地關注那些宋人對唐人碑帖的“再創造”。好的刻印本,能清晰地展現齣宋人那種在米芾的欹側中尋求平衡、在蘇軾的圓潤中蘊含力量的復雜心境。他們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將自己的哲學思考和生活感悟融入筆端。這種“化古為己”的境界,是初學者很難領悟的。因此,好的碑帖版本,必須能讓讀者“讀”齣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僅僅看到墨跡的輪廓。光是研究這些大師們如何處理筆畫的“枯濕濃淡”變化,就足夠花費上數月時間,每次都有新的體悟。好的齣版物,就是能讓你在反復品讀中不斷發現新東西的“活的教材”。
評分這套書的編排邏輯也挺吸引我的,它似乎不是簡單地把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有意識地進行分組或者朝代間的穿插對比,這在學習脈絡的梳理上非常有幫助。比如,當你在研究某個書傢是如何吸收前人筆意,又如何開創自己獨特麵貌時,這種並置呈現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發現,很多時候,一個書傢的“突破點”往往就隱藏在他對前人某一點的繼承或揚棄上。對於係統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這種清晰的綫索比零散的資料要寶貴得多。而且,這套係列似乎涵蓋瞭不同書體的代錶作,從端正的楷書到奔放的草書,再到溫和的行書,這種全方位的覆蓋,使得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當前需要進行針對性地深入挖掘,而不是被局限在某一個時期或某一種書體上無法自拔。
評分坦白說,我買書的習慣有點挑剔,特彆是對於書法這種需要精微觀察的藝術門類。我更傾嚮於那種采用高精度掃描,盡量還原原碑原帖那種“紙墨氣”的版本。如果隻是簡單地拿老舊的影印本再翻印,那損耗的細節太多瞭,比如鈎、挑、捺腳的處理,那種微妙的提速和收筆的力量感就完全喪失瞭。我研究過不少唐代的楷書和晉代的草書,發現那些傳世名作的魅力,很多時候就藏在那些“不經意”的筆觸中。比如一個字的重心微移,或者某一筆畫的側鋒入筆,這些都需要極高的分辨率纔能捕捉到。如果一個係列能持續推齣這樣高標準的“精粹”版本,那對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能讓你避免初期就養成錯誤的筆法習慣,因為你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最純正的“原汁原味”。每次翻開這些精選的帖本,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私人化的、跨時空的藝術交流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