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名物新證(精)/棔柿樓集

詩經名物新證(精)/棔柿樓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揚之水 編
圖書標籤:
  • 詩經
  • 文物
  • 古籍
  • 文獻
  • 考證
  • 文化
  • 曆史
  • 古典文學
  • 棔柿樓
  • 郘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木垛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美術
ISBN:9787102072791
商品編碼:11123455182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詩經名物新證(精)/棔柿樓集
  • 作者:揚之水
  • 定價:105
  • 齣版社:人民美術
  • ISBN號:978710207279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6-08-01
  • 印刷時間:2016-08-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442

內容提要

揚之水著的《詩經名物新證(精)/棔柿樓集》附 有作者對《詩經》中提到的駟馬車、酒、旗的研究文 章三篇。作者將詩歌、文獻、考古相結閤,論述層層 深入、環環相扣,突破瞭傳統意義的“達詁”,有與 古人會心之妙。附有作者對《詩經》中提到的駟馬車 、酒、旗的研究文章三篇。作者將詩歌、文獻、考古 相結閤,論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突破瞭傳統意義 的“達詁”,有與古人會心之妙。
    

目錄

詩:文學的,歷史的
大雅·公劉
小雅·大田
豳風·七月
大雅·緜
小雅·斯乾
小雅·楚茨
小雅·賓之初筵
秦風·小戎
鄭風·清人
小雅·齣車
大雅·韓奕
小雅·鼓鍾
小雅·大東
小雅·都人士
鄘風·君子偕老
秦風·終南
附論
駟馬車中的詩思
詩之旗
詩之酒
引用文獻
名物釋義索引
後記
再版後記
詩中“物”與物中“詩”——關於名物研究(代新版後記)
《楷柿樓集》總目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 一、緒論:衣冠之變,文明之鏡 服飾,作為人類文明演進的物質載體,絕非僅僅禦寒蔽體的工具。它深刻地摺射齣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社會結構乃至政治哲學。《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旨在通過對史前至清代數韆年間服飾形製、材質、色彩、紋樣及相關禮製的梳理與考證,構建一部係統、深入的中國服飾文化通史。本書將突破傳統服飾史“重形製、輕內涵”的窠臼,著力挖掘服飾背下的社會意義、文化心理與技術革新,力求展現“衣冠”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二、上古肇始:麻與絲的文明之光(史前至夏商周) 本篇追溯服飾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齣土的紡織品殘片及陶器、岩畫上的服飾描摹入手,探討原始社會中獸皮、麻織物的早期使用形態。重點研究夏商周三代,尤其關注“禮製”如何在服飾中被固化。周代“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思想,使得冕服、朝服、祭服等製度體係初步建立。我們將詳細辨析“上衣下裳”的基本結構,探討深衣的齣現及其對後世深遠的影響。紋飾方麵,對商周青銅器及玉器上流行的饕餮紋、雲雷紋在織物上的對應關係進行考證,以期還原早期色彩與等級製度的關聯。 三、諸侯爭鳴與鬍服騎射的衝擊(春鞦戰國至秦漢)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加速,服飾也呈現齣多元化和實用性的趨勢。本章聚焦於“鬍服騎射”對中原服飾帶來的劇烈衝擊,分析窄袖、長褲等“鬍服”元素如何融入漢族服飾體係,促進瞭適應騎馬射獵生活的新型服裝的誕生。秦代的統一,帶來瞭服飾的標準化與規範化,對先秦的復雜形製進行瞭簡化與重塑。 秦漢時期,服飾製度走嚮成熟。漢代服飾是古典美學的典範。我們將細緻剖析麯裾、直裾深衣的演變,袍服製度的確立,以及“深衣”如何成為士大夫階層的標準著裝。色彩製度的等級化達到新的高度,黃、玄、紫等顔色的嚴格限定,體現瞭漢代“重德”的政治哲學。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得中國絲織品的精湛工藝名揚四海,並開始與西域文化進行物質層麵的交流。 四、融閤與創新:魏晉風度與隋唐盛世(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民族大遷徙與文化大碰撞的時期,服飾文化也呈現齣空前的自由與飄逸之美。本章著重分析魏晉士人追求的“魏晉風度”如何體現在服飾上:褒衣博帶、飄然灑脫,體現瞭對儒傢束縛的反叛與對個體精神的張揚。同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元素,如短襖、褲褶等,加速瞭漢族服飾的實用化進程。 唐代,國力強盛,兼容並蓄,服飾文化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峰。本書將以唐代服飾的“開放性”和“多樣性”為核心。從宮廷的典雅、貴族的熱烈到平民的樸素,無不展現大唐氣象。重點研究: 1. 女性服飾的創新:襦裙的形製變化(如齊胸襦裙的興起),以及“坦領”裝束對社會風氣開放程度的反映。 2. 異域風尚的影響:波斯、中亞服飾對唐代鬍服、襆頭的改造與吸收。 3. 織綉工藝的巔峰:綾羅綢緞的織造技術達到頂峰,並詳細分析“寶相花”、“聯珠紋”等典型唐代紋樣的文化內涵。 五、內斂與精緻:宋明的理學影響(宋代至明代) 宋代,隨著理學的興起,服飾審美趨嚮於內斂、樸素與精巧。本書認為,宋代的服飾反映瞭“去奢從簡”的社會思潮。我們將探討官服製度的進一步完善,特彆是公服的等級劃分。民間服飾中,褙子(背子)的流行與普及,成為宋代標誌性的服飾符號,體現瞭女性活動的增加和生活氣息的迴歸。織物紋樣上,從唐代的華麗轉嚮瞭寫實與自然主義,如“摺枝花卉”、“水波紋”的流行。 明代服飾是漢族服飾體係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服飾製度的最後一次係統性迴歸。明初對元代服飾的革除與復古,使得冕服、朝服、公服、常服的製度達到空前的完備與僵化。本章將重點解析: 1. 補服製度的成熟:文官綉禽、武官綉獸的製度確立,及其對官階的精確標識作用。 2. 女性服飾的典雅:比甲、襖裙的搭配,以及“立領”和“琵琶袖”等細節的演變。 3. 織造工藝的復興:宋錦、蜀錦等地方名錦的地位鞏固,以及“妝花”等復雜工藝的運用。 六、滿漢交融與近代轉型(清代) 清代服飾是傳統服飾文化走嚮終結與近代轉型的重要階段。本書將客觀分析清朝統治者推行的“剃發易服”政策對漢族服飾産生的巨大衝擊,及其後滿族服飾逐漸成為主流的社會事實。研究重點包括: 1. 旗裝體係的定型:馬褂、長袍、馬蹄袖、旗袍等主要元素的形成過程及其內部的等級差異。 2. 宮廷服飾的奢華:清代刺綉藝術的登峰造極,特彆是用金綫、孔雀毛等材料製作的吉服、朝服,體現瞭滿族宮廷對色彩和材料的極緻追求。 3. 近代化開端:晚清時期,受西方文化影響,中西服飾開始在細節和功能上相互滲透,為民國服飾的變革埋下瞭伏筆。 七、服飾背後的技術與文化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進行跨時代的技術與文化專題研究: 1. 紡織技術革新:從手工繅絲到提花織機的進步,以及染色技術的地域差異。 2. 紋樣符號學:對龍鳳、十二章紋、祥雲、海水江崖等核心紋樣進行深入的符號學解讀,揭示其在不同朝代語境下的含義變化。 3. 服飾與身份:通過對特定服飾(如僧侶服、戲服、喪服)的考察,探討服飾在社會階層流動、宗教信仰及禮儀場閤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憑藉詳實的考古證據、對傳世文獻的精準考證,以及跨學科的分析視角,力求為讀者提供一部既有學術深度又具審美價值的服飾文化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對我來說是一種溫柔的挑戰。它既有古典文獻的典雅韻味,又融入瞭現代學者清晰的邏輯鏈條,使得閱讀過程既有“品茗”的悠閑,又不失“解謎”的酣暢。有些段落的論證極其精妙,作者通過對不同時代語境的切換,巧妙地揭示瞭同一事物在曆史演變中的內涵遷移,這種洞察力著實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中不時流露齣的那種對古代先賢的敬意和對文化傳承的珍視,這使得整本書的情感基調非常溫暖、正嚮。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冷峻學術,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走進那個被時光塵封的世界,讓人讀起來心悅誠服,毫無壓力。

評分

坦白說,作為一名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我原本擔心這類深入的考據著作會因為門檻過高而難以消化。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作者非常懂得如何“引人入勝”,它不像某些嚴肅的工具書那樣,隻是機械地羅列證據。相反,在關鍵的轉摺點,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史料浮齣水麵,像揭開幕布一樣,讓人對事物的原貌豁然開朗。這種敘事的張弛有度,使得即使在麵對復雜的文獻比對和學術爭鳴時,讀者的注意力也能被牢牢地鎖住。讀完一個專題,常常會産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物”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和新的認知維度。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章節結構,我立刻被作者那種嚴謹而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治學態度所摺服。它不像是一些傳統考據類的著作那樣,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辨析和比對,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宏大、更立體的知識圖譜。作者在處理每一個名物考證時,都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細緻,旁徵博引,從多個維度的史料中交叉驗證,最終得齣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這種“沙裏淘金”式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社會生活風貌的認知。讀完其中關於某一特定植物或動物的論述,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古老氣息,看到先民們在田間地頭勞作的場景,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是單純背誦條目所無法給予的。它將冰冷的曆史名詞,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生動的背景故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氣質,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仿佛觸碰到瞭曆史的厚度。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留白的藝術,讓書名和作者信息在整體構圖上達到瞭微妙的平衡。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考究,摸上去質感細膩,印刷的字體清晰銳利,即便是繁復的古籍引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至關重要。我總覺得,一本好的學術著作,光有內容是不夠的,它還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外衣”,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那種將傳統美學融入現代印刷工藝的用心,是很多當代齣版物所缺乏的。特彆是那些插圖和圖版的排布,都經過瞭精心設計,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文字部分,因為視覺上的引導而變得生動起來,讓人願意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個細節。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整體觀”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研究古代文化,容易陷入對某一孤立現象的鑽研,而忽略瞭其在當時社會生態係統中的位置。然而,作者在這部著作中,似乎總能將每一個細微的名物放置於一個廣闊的社會、地理、乃至精神信仰的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例如,對某一種器物的描述,不僅僅是材質和形製的考量,還會深入到它在祭祀、宴飲乃至日常起居中的功能關聯,以及這種關聯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當時的倫理規範。這種多層次的交叉分析,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明白,曆史的真實麵貌,往往藏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的脈絡之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