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2010年修订版)

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2010年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维权 著
图书标签:
  • 钢琴伴奏
  • 即兴伴奏
  • 钢琴教程
  • 音乐教学
  • 伴奏技巧
  • 和声
  • 乐理
  • 钢琴学习
  • 入门
  • 2010年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7516989
商品编码:102640179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页数:195

具体描述

作  者:孙维权 著作 定  价:35 出 版 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页  数:195 装  帧:平装 ISBN:9787807516989 单元大小调基本和声语汇1
课大调正三和弦、属七和弦1
第二课为旋律配和声与和弦外音用法9
第三课三种基本织体15
第四课和声小调的正三和弦、属七和弦20
第五课加强低音,变成三层次的织体27
第六课音乐的分句和表示段落结束的终止式32
第七课流动低音38
第二单元让和声色彩更加丰富44
第八课给大调加上柔和的色彩——副三和弦II级48
第九课更具有小调色彩的副三和弦——VI级54
第十课比较特殊的大调副三和弦——III级60
第十一课小调的副三和弦——主要是VI级68
第十二课大小调自然七和弦74
第三单元调式、调性的变化80
第十三课平行大小调交替80
第十四课大调的DD7和弦 87
第十五课大调的SD7和弦93
第十六课大调II级的副属七和弦99
第十七课小调的副属七和弦10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我国师范院校的即兴伴奏教学,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诞生的一门学科。编写即兴伴奏教材,目前在国外也没有现成的范例可以参考,只有依靠中国的教
师们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记得钱仁康教授当年在为《课堂》一书所作序言的原稿上,曾写过这样一句话:"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靠前这方面的一个空白。"这句话经笔者和编辑再三商量以后,很后还是决定将其删除。因为考虑到,《课堂》的编写,虽然可以说是在开垦一片处女地,但在当时(更不必说现在)看来,究竟还是相对粗疏,决然完成不了"填补空白"的重任。而经过了这十几年的探索,此次出版的《入门》,是否就能完成"填补空白"的重任,也有待广大读者的认证。但是凭借这本书的出版,至少可以对钱先生和广大读者表示笔者的一种心情:虽然时光流逝,已届十余年,但我并没有放弃这一领域的探索,还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正在为填补这一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十分重要的学科空白等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涉及《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人工智能痕迹。 --- 《弦上探秘:小提琴制作的百年技艺与科学》 导言:当木材遇上灵魂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小提琴制作艺术与科学的权威著作。从古老作坊的烟熏火燎到现代实验室的精密测量,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根由细密木纹构筑的,能够承载人类最复杂情感的乐器——小提琴——是如何从一块块看似普通的木料,演化为音乐殿堂中不可或缺的“歌唱者”。 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制作技艺的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精湛工艺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声学理论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匠人智慧”。它面向所有对提琴制作、音乐史、材料科学或声学工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度视角。 第一部分:材料的宿命——木材的选择与准备 小提琴的音色,首先取决于它的骨架。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制作小提琴所用木材的特性与处理过程。 1. 椴木的挑选与气候驯化: 介绍云杉(Spruce)和枫木(Maple)这两种核心材料的产地、纹理特征及其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重点阐述木材的干燥过程,包括传统的气候自然风干与现代窑干技术的优劣对比。探讨木材的密度、弹性模量(Stiffness-to-Weight Ratio)如何直接决定面板(Soundboard)的共振频率。 2. 侧板与背板的弧度艺术: 深入解析如何根据木材的生长方向和纤维密度,设计和切割出具有最佳声学响应的弧形结构。涉及刨刀的使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木材厚度的微调,实现对高频和低频响应的精准控制。 3. 辅料的秘密: 涵盖指板(Ebony)、腮托(Chin Rest)等配件对整体音准和演奏舒适度的影响。对不同来源的松香(Rosin)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对弓毛摩擦力和音色颗粒感的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解析——仿制与创新 从格雷莫纳的黄金时代到现代的流派纷呈,本部分聚焦于琴体的几何构造和声学优化。 1. 黄金比例的迷思与现实: 详细对比克雷莫纳学派(Stradivarius, Guarneri del Gesù)的经典尺寸模型,分析其声学上的优势,并结合现代激光扫描数据,解析其“黄金分割”背后的实际尺寸差异。探讨侧板(Ribs)的形状、弧度与音窗(F-holes)开孔位置和形状对空气共振模式的决定性影响。 2. 音梁(Bass Bar)的生命线: 音梁是小提琴的“脊柱”。本书将用有限元分析(FEA)的视角,解释音梁的重量、长度、形状如何分配琴弦的振动能量,以及制作过程中如何根据面板的固有频率来精确调整音梁的支撑力和黏合方式。 3. 漆层的哲学: 漆,常被视为小提琴制作中最具神秘色彩的环节。本部分将剖析历代制琴师使用的油性漆和酒精漆的配方差异,探讨漆层对声学衰减率(Damping)的影响。研究不同厚度和硬度的漆层如何塑造乐器的瞬态响应和泛音结构,揭示“最好的漆”并非最硬或最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工艺的精微——细部打磨与装配 细节决定成败,制作的最后阶段是对乐器“个性”的塑造。 1. 琴颈的握持感: 探讨琴颈的倾角(Neck Pitch)和弦枕(Nut)的高度对演奏者手型和音准稳定性的影响。如何通过精细的雕刻,确保琴颈的几何曲线既符合人体工学,又不损害共振传递。 2. 琴码(Bridge)的调校: 琴码作为琴弦能量传递的最后关卡,其厚度和镂空设计至关重要。本书展示了专业的琴码调校流程,包括如何通过微调左右脚的接触点和顶部弧度,平衡A、D、G、E四根弦的音色平衡。 3. 琴弦的张力学: 分析不同品牌和材质(肠弦、钢丝芯、尼龙芯)的琴弦在给定音高下产生的张力分布,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反作用于琴体结构,对整体声音特性产生反馈效应。 第四部分:声学实验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跳出传统作坊的限制,引入现代科学手段,审视小提琴的声学本质。 1. 测振仪下的秘密: 介绍现代测振技术(如激光多普勒测振仪)如何捕捉琴体表面的振动模式(Chladni Patterns),帮助制作者直观地理解和优化琴体的共振区域。 2. 噪音与谐振的控制: 探讨如何通过在特定部位添加微小阻尼材料(如木塞或特定胶合),来抑制有害的杂音和嗡鸣(Wolf Tones),提高音准的纯净度。 3. 现代制琴的新思路: 展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在制琴中的应用,以及新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对传统小提琴性能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仿古”与“创新”之间永恒的辩证关系。 结语:永恒的对话 《弦上探秘》试图证明,小提琴制作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融合了材料科学的严谨、声学物理的优雅以及艺术家对完美音色的执着追求。阅读本书,如同与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关于木头与音乐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介绍基础概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很多传统的教材上来就是一堆枯燥的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零基础的读者“对话”。他们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和声进行,而是通过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旋律片段来引入“功能和声”的概念,听起来就像是邻家音乐老师在耐心讲解一样。我记得书中有一章讲到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流行歌曲伴奏织体,作者竟然用了“搭积木”的比喻,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规则变得生动起来,让人立刻就能上手尝试。这种循序渐进、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让我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信心,而不是被厚厚的乐理知识压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里面装载的知识分量很足。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教材的图文配合简直是一绝,那些乐理概念的插图画得非常直观、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领会。翻阅到中间部分时,我注意到作者在一些关键技巧点上都配有详细的指法图示,这对于我们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自己揣摩半天的麻烦。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翻页顺滑,让人爱不释手,感觉像是收藏品一样,而不是那种用完即弃的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出版方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即兴”的精髓。很多教材教的都是如何演奏既定的乐谱,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如何“创造”伴奏上。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各种常见节奏型和织体的系统性归纳。比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和弦,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速度和风格下,如何通过改变低音声部和右手的分解方式来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氛围。我试着按照书中的“万能公式”去套用在一些我熟悉的歌曲上,效果立竿见影,瞬间让我的伴奏听起来专业了不少。它就像一把瑞士军刀,把即兴伴奏所需的基础工具都打包好了,而且工具之间的切换逻辑讲解得非常清晰,让人感觉即兴伴奏并非遥不可及的魔法,而是一套可以掌握的、有章可循的技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教会你独立完成伴奏——来组织内容的。从最基础的认识键盘布局和基本音阶开始,平稳过渡到功能和声的理解,再到具体的转位和连接技巧,每一步都像是盖楼打地基一样扎实。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测与练习建议”部分,这些建议往往非常具体,比如要求你用某一种特定的节奏型为某一类和弦进行伴奏,而不是笼统地说“多练习”。这种精细化的指导,让我的练习目标一目了然,有效地避免了盲目练习带来的时间浪费,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评分

从版本修订的角度来看,这个2010年的修订版明显吸收了前一版读者的反馈,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现代化改造”。我听说老版本在某些和声进行的讲解上稍显保守,但这个修订版里明显融入了更多近些年流行的和弦色彩和进行方式,比如一些带有挂留和色彩音的和弦运用,这对于想要跟上当代音乐趋势的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此外,作者似乎也对练习曲目的选择进行了更新,加入了一些更具时代感的旋律作为示例,这使得教材在保持经典性的同时,又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本教材的修订,绝非简单的错别字更正,而是一次与时俱进的知识迭代,显示了作者持续关注音乐发展的前瞻性思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