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艺兵 著
图书标签:
  • 民歌
  • 武当山
  • 民间歌师
  • 社会历史
  • 文化人类学
  • 口述历史
  • 宗教信仰
  • 地方文化
  • 中国民俗
  • 音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6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72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歌与安魂》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一位汉族民间歌手个人命运的描述与阐释,研究这位本土“歌师”六十年间,个人与社会、与历史、与音乐之间互为建构的历程。本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关于人的研究有着共同的学术取向:通过人解读文化,通过文化解读人。
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的最终确立,事实上都会体现出研究者对本学科学术传统及学术语境的历史思考和现代应答。为方便读者对本研究的意图、构想有一个整体了解,以下将对本论题的研究语境与缘由、研究对象定位、相关的文献回顾、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以及《民歌与安魂》独具的文本表述方式等予以必要叙述。

作者简介

  臧艺兵,笔名臧一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院长。音乐史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音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特聘专家,世界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著有《中国音乐史》、《作为文化的音乐》等书,并曾在近年发表《中国音乐记谱法历史沿革》、《对音乐行为过程的人类学阐释》、《中国音乐与八亿农民》、《民间歌手与乡土文明建构》、《口述史与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写作的新视角》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语境与缘由
二、音乐研究中的唱歌者:研究对象定位
三、有关中国民间歌者的历史记载及研究文献回顾
四、本书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五、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
六、本书的表述方式
第一章 地脉与文脉: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
一、吕家河人文地理特征与民歌口传文本
二、吕家河村地域文化之历史渊源
小结

第二章 姚启华:一位歌师的个人史
一、姚启华的宗族关系
二、姚启华家庭状况
三、姚启华的人生经历
四、姚启华年谱
五、关于姚启华的宗教信仰
小结

第三章 阴歌和阳歌:整体视野中的吕家河民歌
一、作为本土知识的吕家河民歌
二、吕家河人对自己民歌的看法
三、歌者与民歌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本土角色:对吕家河歌师的多方位考察
一、谁是歌师:歌师的身份
二、歌者与民歌表演场合
三、歌者在民歌表演中的状态
四、民间仪式中的歌师:三个实例的全程观察
小结

第五章 以民歌为纽带:歌师与社会的互动
一、社会关系中的民间歌者群体
二、吕家河的民歌传承方式
三、作为歌师的社会行为
小结

第六章 音乐的承载:歌师与历史的互为建构
一、歌师历史体验与民歌历史记忆
二、民间歌者如何建构大众传统文化意识
三、一般历史与音乐史语境中的歌师
小结

第七章 告别与守望:社会变迁中的歌师
一、社会变迁与姚启华个人经历的阐释
二、经济活动中的歌师现实生活
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遇中的歌师境遇:以一次民歌比赛
活动为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民歌研究专著一览表
附录二:姚启华家谱
鸣谢

精彩书摘

  村里人说,吕家河等地是当年修筑武当山的后勤基地,是为民工官兵提供粮草休闲以及随行家属居住的地方。从吕家河所处的南神道和武当山后山的地理位置分析,此说可信。吕家河村居民的姓氏多样化,也或许可以多少反映出当年武当山修筑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此聚集的遗迹。吕家河村的先辈究竟有多少是外省来的居民,已经难以详考。为此,我问过当地的村民,他们多数的回答是“祖上是从陕西大槐树来的”。这种回答是许多南方移民惯常的回答。但是武当山的修建,以及长期以来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地,吕家河作为南神道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香客无疑构成了本土文化形成的重要相关条件。这也是吕家河民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地理人文因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后面的相关章节中将会进一步涉及。
此外,吕家河村所属的官山镇,在笔者将叙述的事件和人物生活中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当地先后推出了“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等引起外界广泛关注的中国传统口传文化特色村庄,对本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宣传都是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开展起来,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带动旅游业,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不是单纯的文化行为。但是官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意志如何作用于基层的农村,也主要是通过这个地方政府的各种行为体现出来。政府的文化立场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播等方面都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虚构书籍《边疆牧歌: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与文化变迁》的详细图书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原书内容,力求自然流畅,字数在1500字左右。 《边疆牧歌: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与文化变迁》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人类学或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铁木真·巴特尔] 出版社: [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北方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例如:2024年] 图书分类: 人类学 / 民族史 / 文化研究 --- 内容提要 《边疆牧歌: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与文化变迁》是一部深刻而细致入微的学术专著,它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欧亚大草原,聚焦于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世代更迭的游牧民族群体的生存智慧、社会结构及其在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剧烈文化转型。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民族志数据,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和现代化的冲击,探寻游牧文化的核心精神——那种植根于“流动性”与“循环性”的独特生命哲学。 全书以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为基础,辅以扎实的文献考据,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作者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常有的“定居中心论”的视角,坚持从马背上的世界观出发,审视游牧社会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权力与个体存在的意义。 第一部分:风与马蹄的哲学:游牧本体论的构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游牧民族如何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建构起一套自洽而强大的世界观。在作者看来,游牧生活并非一种原始的、未开化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高度专业化和智慧化的“流动景观工程”。 第一章:无边界的辽阔与时间观的非线性 本章深入探讨了草原空间认知对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坐标点,而是由迁徙路线和季节更替所界定的“过程”。这种“过程性”的空间感,对应着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作者通过分析古代游牧民族的史诗和口头叙事,揭示了他们如何将历史视为一个不断循环、回归与超越的动态过程,而非线性前进的阶梯。这种哲学观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决策和伦理规范。 第二章:马背上的契约:信任、荣誉与群落的维系 游牧社会缺乏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其社会秩序主要依赖于口头契约、血缘纽带以及对荣誉(“面子”)的极度看重。本章细致剖析了“那达慕”等公共仪式在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极度分散的条件下,通过共享的伦理体系来维持大规模的部落联盟。作者特别关注了“义气”与“责任”如何在游牧伦理中占据核心地位,以及这种内在约束机制如何比外部强权更为有效。 第三章:万物有灵的生态智慧 本书强调了游牧民族对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他们对草场、水源、牲畜的习性了如指掌,这些知识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一种融入生命体验的“具身知识”(Embodied Knowledge)。作者区分了游牧民族的“利用”与“掠夺”,论证了游牧生产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的可持续性,以及他们对气候变迁的敏感度。 第二部分:变迁的洪流:适应、抵抗与文化的重塑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定居政策的推行以及气候环境的剧变,草原文明进入了20世纪以来最深刻的转型期。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这种“被动现代化”对游牧本体论的冲击。 第四章:定居化的诱惑与代价 本章详细考察了自20世纪中叶开始推行的定居化运动,分析了其对游牧经济基础的破坏性影响。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定居社区的案例,揭示了定居生活如何导致传统技能的失传、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人们不再是“行走的人”,而是被固定在地理坐标上的“居民”,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 第五章:符号的战场:文化认同的重构 面对强势的定居文化和国家叙事,游牧民族并未完全消亡,而是转入了一种“文化游牧”的状态。本章探讨了当代游牧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民间传承人在全球语境下如何“重新编码”自身的文化符号。例如,马术、服饰、长调等传统元素如何被重新赋予新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成为抵抗同质化、争取文化主体性的工具。作者认为,这种“符号的流动”是当代游牧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第六章:数字游牧者:现代技术与传统的张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索了当代科技如何渗透到草原腹地。作者考察了移动通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牧民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富有洞察力,它揭示了技术并非全然是现代性的工具,牧民们正以其特有的实用主义和适应性,将这些技术整合进原有的生存网络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数字游牧”模式,用以维护远距离的亲属关系和拓展商业网络,而非单纯地接受现代化的全部逻辑。 结语:草原的回响与未来 《边疆牧歌》的结论是审慎而充满希望的。作者强调,理解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对于全球反思“效率至上”和“固定疆域”的现代性困境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游牧文明所蕴含的适应性、去中心化的管理智慧以及与自然共生的和谐之道,为人类社会寻找更具弹性的未来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族群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生存可能性的深远叩问。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非西方文明、环境史和身份认同变迁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其兼具的学术深度与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将使它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鲜为人知的民间歌师身上,以及他们与武当山这片土地上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紧密联系。我能想象到,在那些古老的村落里,歌师们是如何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伦理道德,乃至对神灵的虔诚敬畏,都融入到他们创作和传唱的歌谣之中。这些歌谣,就像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以最贴近民众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脉搏。书中对“安魂”的着墨,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在许多地方,歌声在葬礼、祭祀等仪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更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认知与接纳。武当山这样一个道教圣地,其民间歌师在安魂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想必会更加复杂且充满地域特色。他们不仅仅是表演者,更是情感的疏导者,是社群凝聚力的维系者。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歌师们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动荡或繁荣,如何调整他们的歌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又保持其文化的根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文化并非只有庙堂之上,更多的是根植于民间,生生不息,并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评分

这本《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厚重感,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伴随着庄严肃穆的仪式在武当山间回荡。读罢,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云雾缭绕的太极圣地,一代代民间歌师是如何用他们的歌喉和技艺,串联起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也维系着社区的情感纽带。书中所描绘的歌师们,不再是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表演者,而是深耕于乡土、与土地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传承者。他们所唱的民歌,或许是关于丰收的喜悦,或许是关于离别的愁绪,又或许是关于神祇的敬畏,这些歌声如同情感的放大器,将个体的情感升华为集体的记忆,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而“安魂”二字,则暗示了书中对那些在生命终点、在失去与告别时刻,歌声所扮演的慰藉与安抚角色的深入探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重要的精神支撑,尤其在面对生死课题时,歌声可能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抚慰心灵创伤的重要媒介。武当山这样一个融合了道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的地方,其民间歌师的歌声,必然承载着更为复杂而深邃的意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只是关于音乐本身,更是通过音乐,去审视一个特定区域的社会肌理、历史进程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我相信,它会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理解地方历史与社区生活的新窗口。

评分

《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武当山深层文化肌理的大门。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人性化的视角,聚焦于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歌师。我从书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歌谣本身的美妙,更是歌声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鲜活的社会生活。歌师们,他们是历史的讲述者,将那些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史实,以最易懂、最感人的方式传播开来;他们也是社会的观察者,用歌声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人间的悲欢离合;他们更是社群的情感枢纽,在喜庆之时点燃热情,在悲伤之时给予慰藉。书中关于“安魂”的部分,尤其让我动容。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歌声所能给予的,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它或许能安抚灵魂的颤抖,或许能传递生者的思念,又或许能构建一种连接生与死的桥梁。武当山独有的道教文化背景,无疑为这些安魂仪式和歌唱内容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色彩。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并非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歌师与社会、歌声与历史之间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它提醒我们,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歌谣,才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根基最坚实的部分。

评分

翻开《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我立刻被书中那种质朴而深沉的气息所吸引。它仿佛一首悠扬的古曲,在脑海中缓缓展开,勾勒出武当山地区独特的民间歌唱文化。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没有将民间歌师视为孤立的文化个体,而是将他们置于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下,去审视他们与社区、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我理解到的“民歌”,绝非简单的娱乐性歌曲,而是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经验、情感寄托、道德规范乃至政治诉求的载体。歌师们用他们的歌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反映着社会的演进,成为了一个地区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而“安魂”二字,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而深刻的人生议题。在面对生死、失去与哀伤时,歌声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抚慰心灵、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力量。武当山这样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地方,其民间歌师在安魂仪式中的表现,定然会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精神信仰。这本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民间文化并非是静止的化石,而是活态的、与社会发展紧密互动的有机体。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群体和声音,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将我们带入武当山这个神秘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去聆听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歌声。书名中的“民歌”和“安魂”两个词,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与历史的互动,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从中看到的,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民间歌师们不仅仅是歌手,更是集故事讲述者、历史记录者、情感咨询师、社区组织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们的歌谣,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武当山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婚丧嫁娶到农耕祭祀,无不留下歌声的印记。而“安魂”这一部分,更是将视角拉向了生命的终点,探究歌声在死亡面前所能给予的慰藉与安抚。这让我思考,在物质日益丰盈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在珍视这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必定会为民间歌师的歌唱内容和形式带来别样的风采。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文化如何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相互交织,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如何成为构成历史肌理的重要部分,并且这种互动是动态的、持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历史的另类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