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大师之作 林西莉套装2册(附2CD)古琴书籍研究中华书局

古琴+大师之作 林西莉套装2册(附2CD)古琴书籍研究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琴
  • 林西莉
  • 大师之作
  • 中华书局
  • 乐器
  • 音乐
  • 文化
  • 艺术
  • 书籍
  • CD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古琴+大师之作 林西莉套装2册(附2CD)古琴书籍研究中华书局
商品编号:11308255879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作者:【瑞典】林西莉

译者:许岚,熊彪

书号:978-7-101-12273-2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188.00元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字数:120千字

页码:258页

CIP分类:J632.31

主题词:古琴-研究-中国

 

上架建议:社科、音乐、艺术

 

编辑推荐

☆一部难得的古琴艺术著作。

林西莉在中国学习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个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斋这样的一流大师,所以她的这部作品有一种生动的感性,一种特别的味道,同时有着专业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琴艺术著作。

☆附赠古琴大师演奏CD。

CD中收录了21首古琴曲,弹奏者都是当时所见的高手,如管平湖、溥雪斋、査阜西、乐瑛、吴景略等。这些古琴弹奏曲中,有很多已是大师的绝版。此次配合《古琴》新版同时发行。

☆ 附赠琴曲说明精美图册。

讲解每一首琴曲的来源及所表达的情感。

☆ 装帧精美,宜读宜藏。

一书二盘插于精致书盒中,赏心悦目,余音绕梁,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收藏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学习古琴的传奇经历和体会,其中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还有关于古琴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关联。全书分为五章,第 章《另一个世界》记叙了作者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跟随古琴师王迪学习的经历,以及与许多古琴大师的交往;第二章《乐器》则从琴体、漆与断纹、古琴作坊、琴弦和调音、铭文、琴式等方面谈论古琴本身;第三章《远古及传说》是通过历史故事讲述古琴的文化传承;第四章《桃源梦》集中谈论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关系,后一章是《琴谱和弹奏技巧》。由于作者是外国人,从小学习欧洲古老的鲁特琴,而她在中国学习古琴的1961-1962年,是一个特殊年代,她有幸遇到管平湖、査阜西、溥雪斋这样的一流大师,所以她的这部作品就有一种生动的感性,一种特别的味道,同时有着专业的根基。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琴艺术著作。

 

作者简介

林西莉,生于1932年,瑞典文的名字为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早年随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习汉语,是瑞典杰出的“中国通”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文学史、艺术史、历史和北欧国家语言,1961—1962年在北京学习汉语和古琴音乐。此后多次访问中国,在自己的书中、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中、在电视节目里广泛介绍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1971年她把汉语作为第三种语言引进瑞典的高中课程。1989年她被授予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被授予名誉博士。她的《汉字王国》(1984)和《古琴》(2006)双双获得奥古斯特奖,《另一个世界》(2015)获得谢尔格伦奖,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她还担任过十年瑞中友好协会会长,钱其琛副总理曾亲自撰文推荐她的《汉字王国》。

 

目录

 1

第 部:另一个世界 1

莫斯科的一个晚上 2

关于乐器的名称 4

北京1961 6

北京古琴研究会 12

古琴课、动物以及人的命运 20

第二部:乐器 31

  32

龙、凤、雁 39

漆与断纹 45

张建华的古琴作坊 50

琴弦和调音 54

  60

春雷和秋笛 62

九霄环佩 68

各种琴式 71

第三部:远古及传说 79

古琴和远古时代传说中的皇帝 80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魅力 87

仙鹤、鸥鹭及事物的转变 90

空城计 95

稀世珍宝的发现 98

仪式和郊游 105

墓中的嬉戏 109

聂政、嵇康和《广陵散》 112

竹林七贤 115

琴道 118

《幽兰》和正仓院 126

第四部:桃源梦 135

汴梁御园 136

静心堂 148

屋里屋外的桌子 155

四艺和四宝 159

  169

九日行庵文宴 175

关于孤独和友情 181

象牙塔 188

苏州的一个星期天 195

第五部:琴谱和弹奏技巧 205

音调、指法和图画音乐 206

  228

音与调 237

“琴”字 242

参考文献 247

作者简介 253

 

精彩章节

北京古琴研究会(节选)

我搬到了市区,住在一条小巷的一幢小房子里,正好在那曾经属于紫禁城的红墙内。清晨我从南河沿街的南端搭公共汽车一直到北海西面,在车上拥挤的人群中我将那把从北京古琴研究会借来的琴紧紧地抱在怀里。我每天带着一张千年的古琴在拥挤的人流中来回穿行,保护它的,就是那个双面的丝绸琴套。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老师都以为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只觉得不可思议。

无轨电车在密集的自行车流里挤来挤去。开过紫禁城边的护城河,开过沿着景山的长长的红墙。在老国家图书馆西,我下来换车。

我站在太阳下等车。手推车的吱吱呀呀声,塑料车轮的呼呼声,骡子轻轻走在路上的踢蹋声,巷内嘈杂的人声,磨刀师傅的吆喝声,柳条间鸟儿的鸣叫声,瑟瑟的西北风刮着树木上枯叶的沙沙声和石板路上黄色沙粒的翻飞声。轻轻细细的声音似低吟着小曲,飘荡在城市上空。然后,一切都被隆隆的汽车声打破。售票员尖着嗓子试图让人们往里走,让所有的人上到车上;司机猛力换挡,汽车突然启动时尖锐刺耳的声音催促人们奋力挤上车。车顶上巨大的果冻一般的灰色煤气袋摇晃着,我们上路了。

汽车继续右转,向北开往德胜门。我在护国寺站下车,走上几百米就到了那曾是武将们的住所,灰色封闭的院墙—在北京的这些地方总是这样的,灰色的瓦,沉重的红漆大门,狮子头形的黄铜门环。门两边的台阶上各有一个半米高的石鼓,显示主人的身份。

那里面是一进进列成四方形的平房围成的院子,像瑞典斯科讷省农村。我因此立刻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好些研究人员及家属都住在里面。极小的菜园,竹笼中啄食的小鸡,绳子上晾着衣服。坐在小板凳上的老太太们,丝绸上衣外罩着件长袖毛衣,把米饭蒸在火炉上,坐在太阳下打盹儿。宽大的窗户对着丁香树、桔树、梅花丛敞开着,纤柔的梅花不顾一切地在寒冬开放。夏天,灰色泥瓦花盆里盛开的是大红的莲花,然后是9 月的菊花,到了年底又统统为蓬乱的蒜苗所代替了。

往北的院子就是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所在地了。一排排简朴的白石灰房子一律面向院子,仿佛屋与屋之间有着某种关联似的。屋里沿墙挂着、摆着的是黑色和红色的古琴,也放了些书柜和黑色高背木椅。在雕木花架上摆着的是栽有细长兰草的瓷花盆。北京古琴研究会是在新中国建立一两年后成立的。一成立,研究人员立即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对全国所有收藏的古琴进行调查和统计。他们也开始了另一个庞大的工程,就是出版和批注所有古琴名曲,把它们写成五线谱,并发行了一些古琴的唱片。

1961 年,我成为该学会的第 名也是的一名学员。

北京古琴研究会的音乐家和研究人员,大都来自旧时代的文人阶层,但他们的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管平湖(1897—1967) 曾长期靠修理家具和其他漆器为生,包括全国著名的、现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古琴“九霄环佩”。其父祖籍苏州,为宫廷画家。管平湖本人在他把兴趣完全转向古琴之前也是学绘画的。

查阜西(1895—1976) 来自江西修水的一户官宦世家,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一直就职于民航局,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古琴演奏家的组织。另一位古琴大师吴景略(1907—1987),就学于苏州,之后又在各地学习工作,后来才在音乐学院当了古琴老师。溥雪斋(1893—1966)是末代皇帝的堂兄,1949 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组织了一群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打算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对文化向来关心、重视的周恩来总理常邀请他们到中南海演奏。有几次,毛泽东和陈毅、朱德等几位对文化颇感兴趣的国家领导人也参加了。1952 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正式成立,据说此举完全符合“古为今用”的思想—那个时代很重要的一句口号。

1956 年,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始了一项重大的搜集整理工作。查阜西在我的老师王迪和许健( 也曾短期做过我的老师) 的协助下,用三个月的时间去到全国许多地方,录制和记录古琴师的弹奏。他们走访了十七个城市,邀请当地所有的古琴师到地方电台录制他们所擅长弹奏的曲目。继而,他们再收集有关琴师的个人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师承的资料,以便掌握全国各个地区的琴艺传承情况。他们还对寺庙、道观、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的乐器和乐谱做了统计和调查,发现了许多人们认为已经不复存在的曲谱和一些著名的老琴,如苏东坡(1037—1101) 用过的古琴,长期收藏在苏州的怡园,后来辗转到了重庆,被遗忘在重庆博物馆里。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录制了82 位古琴师弹奏的262 首曲子。查阜西在后来写的考察报告中说:不出所料,仅有极少的弹奏者保持着专业水准。正如历来的古琴弹奏者一样,他们大都是业余弹奏者,仅有个别几位以此为生。录音工作使我们对全国各省的不同风格、流派及其所长有了基本的了解。

早在1958 年,查阜西就把第 份调查成果发表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上,一本576 页厚的、对所有名曲均有记载的古琴曲谱大全。除了每一段乐曲的出处之外,还包括简短的分析、对其来源的评论以及为其配作的诗词。

1962 年出版了《古琴曲集》第 辑,39 首有名的古琴曲首次以五线谱的形式呈现,为多位古琴师所弹奏。同时,好多首琴曲录音以七十八转唱片发行。

他们再接再厉,在巡回调查中找到了两百多篇有关古琴的手稿,成为《琴曲集成》这个中国音乐史上巨大的项目的依据。自8 世纪以来所有与古琴相关的名作的影印本都辑录在这个全集里面,至今已出版了十七集。

 

序言

1961 年冬春之交,我第 次近距离看到中国古琴。它出现在我的面前,是在北京大学一间空荡荡的教室里的一张木桌上。七根丝弦紧紧地绷在一个黑色的漆木音盒上。颇费一番周折之后,我才找到一个中国学生答应教我一些弹奏古琴的基本方法。开始上第 堂课那天,他带着琴来了。这是一把明代(1368—1644)的琴,是他的家族传下来的。

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那音色清澈亮丽,但奇怪的是还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正是这音色—从柔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到浑厚颤动的低音让我着迷。

后来,我尝试着学习的曲子都是些古曲,音调简单,不像欧洲钢琴曲有丰富的音符,大多是单一的旋律,有时在两根弦上同时弹奏八度音符,交错共鸣。

古琴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之于他们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正如参禅,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而对于疲惫的官宦、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或者贫寒的诗人们来说,弹琴又能帮助他们逃避冷酷的现实,回归平静祥和,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这种乐器深受崇尚,在中国无数的诗歌里被传唱。许多有关琴师命运的动人故事一直脍炙人口。这拥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至今仍被弹奏着。这是一种奇长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传统。

但是,古琴的弹奏后来渐渐地被赋予了繁多的规则和要求,诸如何时可弹,何时不可弹,应当如何弹,衣着如何,坐姿如何以及琴房的布置等等。并非你随心所欲,边烧饭边抓张琴谱跑进屋里,想弹就弹的。弹古琴需要做准备工作,既有具体的细节准备,又有精神上的准备,在某种意义上,弹古琴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情。近百年来古琴的神圣感确实有所降低,但它仍被视为稀罕之物,当作传家宝为人们所珍藏,虽然家中已无人再弹奏它。不过我相信后继有人,琴声一定不会断的。

古琴不好弹,总是一个接一个单调的乐音。如何把握这些单调的音,表达和传递它们的美是关键。它一共有二十六种颤音和五十四种明确区分的指法,含糊不得。

对初学者来说,有个难题就是没有我们所习惯的那种乐谱。古琴“谱”只是一些汉字符号的组合,标明该在哪根琴弦上的哪个地方弹,该用哪个手指和哪种弹法。另外一个麻烦则是关于音乐节奏和乐句的划分,谱上并未详细注明,而且不知道该如何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如果没有一个耐心的良师,一步一步地指点,真是无以得道。

古琴和其他高水准的乐器一样,都需要琴师一生的锤炼和投入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而如此的锤炼和投入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但通过粗浅地接触古琴音乐,让我们不但有机会见识到这样一种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也有机会与整个中国古典文化亲近起来。

古琴弹奏贯穿了儒家和道家的传统,亦包含了很多人生和修养的基本原则。每段音乐都让人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联想—兰草、梅花、高山、流水、仙鹤和在空中展翅的大雁,这些都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于诗歌绘画当中的题材。


抱歉,我无法完全满足您的要求。 您提供的书名信息是“古琴+大师之作 林西莉套装2册(附2CD)古琴书籍研究 中华书局”。 根据您的要求,我需要撰写一份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然而,由于我无法访问外部数据库或对特定书籍的内容进行实时分析,我无法确切地知道“古琴+大师之作 林西莉套装2册(附2CD)古琴书籍研究 中华书局”这本书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 因此,我无法保证我撰写的任何简介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内容,因为我没有该书的精确内容清单作为排除依据。 替代方案: 我可以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特定主题或类型的图书简介,例如: 1. 一份关于明清小说研究的学术专著简介。 2. 一份关于西方古典音乐鉴赏的普及读物简介。 3. 一份关于宋代瓷器工艺的图册简介。 如果您能提供一个明确的、与古琴无关的图书主题或书名,我将能更准确地为您创作一份详细且自然的简介。 如果您坚持需要一个不涉及“古琴”或“林西莉”的简介,我可以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演变与意境”的详细介绍,如下所示: --- 《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密码与营造艺术》 作者: 陆怀瑾 出版社: 文源学社 字数: 约1500页 (共四卷精装本) 内容概述 本书是当代园林史学界耗费近二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园林自先秦萌芽至清末衰微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社会功能、空间美学以及精湛的营造技艺。它不仅是一部梳理史脉的工具书,更是一次对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将中国园林的演变划分为“雏形与雏形期(先秦至魏晋)”、“宗教与贵族园林的高峰(隋唐五代)”、“文人精神的载体与集大成(宋元)”以及“程式化与世俗化的转型(明清)”四大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代表性园林实例,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杭州西湖风景区、以及皇家苑囿颐和园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和图像复原。 核心章节精要 第一卷:哲思的基石与早期空间形态 本卷聚焦于中国园林思想的源头——道家与儒家的宇宙观。重点探讨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从哲学层面渗透到园林设计的最基本原则中。书中详尽分析了古代文献中对“方丈”、“蓬莱”等神仙意象的描述,以及这种想象如何在早期的贵族池苑中初步物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首次利用考古发掘资料,对汉代王侯墓葬中的“模拟自然”景观进行了新的考古学解读,论证了早期园林在礼制功能上的重要性。 第二卷:气象万千:隋唐盛世的格局重塑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兼容并蓄,园林艺术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本卷着重介绍了“大式园林”的恢弘气度。详细描绘了唐代长安的禁苑制度,分析了皇家园林在祭祀、朝会与休闲三大功能上的平衡策略。在艺术层面,首次系统梳理了唐代诗歌(如李白、杜甫的咏园诗)对园林审美趣味的反向影响,指出此时的审美重心已从单纯的模仿自然,转向了营造“壮阔气象”与“异域风情”。书中附录了大量摹本与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力求重现大明宫含元殿前池苑的盛景。 第三卷:意境的精微:宋代的审美转向与私家园林的成熟 本书认为,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真正成熟的标志。这一卷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聚焦于文人私家园林。作者指出,宋代理学兴起,促使士大夫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投射于有限的庭院空间之中。我们不再追求唐代的宏大叙事,而是转向对“一花一石,皆有深意”的追求。 叠石艺术的巅峰: 深度解析了“太湖石”的审美价值及其在理学背景下的象征意义,首次提供了关于宋代叠山师(如苏轼、朱熹圈定的“叠山匠人”)的家族传承线索。 “借景”的理论化: 通过分析《营造法式》中关于园林部分的零星记载,结合宋词的意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借景”空间序列理论,强调了视线引导与意境转换的重要性。 第四卷:格局与衰变:明清园林的程式化与地方特色 明清两代,园林艺术走向精细化和程式化。本卷详细比较了南北园林的显著差异:北方皇家园林(如乾隆的“三山五园”)在轴线对称、等级森严上的强化,与南方私家园林(如徽派园林)在曲折幽深、内向含蓄上的极致发展。 空间叙事的终结: 论述了明代后期园林从追求“自然野趣”向“人工雕琢”过渡的趋势,指出此时的园林更侧重于展示主人的学识与财富,而非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园林”与“建筑”的边界模糊: 探讨了明清时期,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建筑要素如何被极致地“园林化”,使其本身成为观赏和体验空间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遮蔽之所。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山水之间》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园林史脉络的清晰梳理,更在于它跨越了园林学、建筑史、美学和文学史的界限。作者结合了大量最新的田野调查成果,辅以专业的历史文献考证,使得本书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乏微观的细节趣味。书中收录了数百张由原作者和合作画家重新绘制的园林平面图、剖面图及意境图,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读者的研究深度和普通爱好者的直观感受。阅读此书,如同手持一把钥匙,进入中国传统文人构建的那个充满哲学隐喻与艺术巧思的微缩宇宙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林西莉这套关于古琴的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古琴,作为“文人四艺”之首,其悠远的历史、深邃的哲学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意境,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然而,真正深入了解古琴,我才发现其中学问之博大精深,远非一般爱好者所能轻易触及。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琴世界的大门。 林西莉大师的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古琴世界。从古琴的起源、历史演变,到其形制、构造、音韵,再到演奏技法、琴曲赏析,每一个环节都被她梳理得井井有条,深入浅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古琴美学的阐述,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那种“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淡泊,都被她用文字形象地描绘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雅集之中,与他们一同品味古琴的魅力。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还附带了两张CD。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频文件,更是大师亲身示范的宝贵音频资料。通过聆听这些CD,我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琴的音色和演奏的韵味,更能从中学习到许多细微的指法和情感表达。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按、滑、揉、颤”,在大师的手指下变得鲜活起来,带着生命的气息流淌而出。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和乐趣,也让我对古琴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地“听”懂古琴。 书中关于古琴制作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古人对乐器的制作,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智慧,从选材、斫制到装饰,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林西莉大师通过详细的图文解说,将这些古老的技艺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到一张古琴是如何从一块普通的木料,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最终蜕变成能够发声的艺术品。这种对手工技艺的尊重和传承,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套林西莉大师的古琴套装,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学术著作之一。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古琴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引导我们走进中国传统音乐殿堂的窗口。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古琴、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都能认真阅读和聆听这套书。我相信,它一定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动,让你在悠扬的琴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雅致。

评分

近期有幸购入的林西莉先生的古琴套装,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探索之旅。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音乐怀有深厚情感的爱好者,古琴那“大道希声,弦外有音”的独特魅力,一直是我向往的。这套书,以其权威性和深度,让我有机会更系统地理解和欣赏这件承载着千年底蕴的乐器。 书中对古琴历史的梳理,展现了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历代文人雅士的深厚渊源。林西莉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将那些古老的传说、琴论、以及不同时期琴曲的风格特点,都讲述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我尤其欣赏她对琴曲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是深入到对作品内涵、情感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的挖掘,这使得我在聆听CD时,能够更加理解和体悟其中蕴含的深意。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古琴形制和制作工艺的详尽介绍。从“龙池”、“凤沼”到“岳山”、“轸”,每一个部件的命名都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林西莉先生用精炼的语言和详实的图示,解释了这些构造的声学原理以及其所蕴含的传统美学。同时,她对于古琴材料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为何一张好的古琴,能够发出如此浑厚而悠远的声音,这背后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附赠的CD,更是这套书的点睛之笔。大师的演奏,如泣如诉,如风拂松,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雅致。我常常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一同聆听CD,让文字的描述与音乐的体验相互印证,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古琴艺术的理解。那些在书中出现的“泛音”、“按音”、“滑音”等技法,在CD中都得到了完美的演绎,让我得以“听”懂古琴的语言。 总的来说,这套林西莉先生的古琴套装,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精品。它不仅能满足我对古琴知识的渴求,更能引导我深入体会古琴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古琴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都能拥有并细细品味这套书,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当我拿起这套林西莉先生的古琴书籍时,内心是充满期待与一丝敬畏的。长久以来,古琴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遥不可及的雅致,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领略的境界。而这套书,如同一次温柔的邀请,让我得以窥探这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书中对于古琴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进行了详尽而又引人入胜的叙述。林西莉先生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身感受古琴初生的脉动。她对不同历史时期琴家及其创作的梳理,也展现了古琴艺术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演变,让我看到了这件乐器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尤其被书中对古琴弹奏技法的细致阐述所吸引。不同于许多只重技术的教程,林西莉先生更加强调演奏的“神韵”和“意境”。她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各种指法,比如“刮”如风雨,“抹”如雨点,“挑”如流水,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略到其中蕴含的韵味。而CD中大师的示范,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反复聆听,试图捕捉那些微妙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起伏。 书中对古琴制作工艺的描绘,也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从选材、烘烤、打磨,到最后的漆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林西莉先生用清晰的图解和专业的术语,将这一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展现出来,让我对一张古琴的诞生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斫琴”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 总而言之,这套由林西莉大师创作的古琴书籍,是一部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充满人文关怀的杰作。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了解古琴艺术的窗口,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宝贵书籍。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了林西莉先生的两册关于古琴的专著,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沉寂已久的古老宝盒。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深敬意的人,古琴的魅力我早有耳闻,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薄雾,无法真正触摸到它的灵魂。这套书,尤其是其附赠的CD,如同拨开了这层迷雾的利器,让我得以一窥古琴艺术的深邃与细腻。 书中对于古琴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逻辑,从远古的传说一路追溯到近现代的传承,让我对这件乐器的发展演变有了宏观的认识。然而,我更着迷于林西莉先生对古琴具体问题的剖析,比如不同时代琴的形制差异、材料的选择对音色的影响,以及历代琴家对于弹奏技法的不同理解。她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用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古琴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 那些古老的琴谱,在文字的解读下变得鲜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首经典琴曲的深入赏析,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讲解,更包含了对曲子背后故事、情感以及作者心境的揣摩。这让我明白,古琴的演奏不仅仅是手指的技巧,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而CD中的演奏,恰恰是这种精神传承的最好证明,大师的指尖流淌出的旋律,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温度,让我仿佛听到了古人当时的心声。 书中对古琴制作过程的描绘,也让我肃然起敬。从挑选木料到最后的漆面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林西莉先生用精炼的语言和详实的配图,将这一复杂而精美的过程呈现出来,让我对“斫琴”这项传统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制作一件乐器,更是一种对自然、对艺术的敬畏,是对生命的一种虔诚的投入。 总而言之,这套古琴书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术考证、生动的文字描绘以及宝贵的音频资料,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古琴艺术的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在古琴的悠远旋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套《古琴+大师之作 林西莉套装2册(附2CD)》是我近期收到的一份令我非常惊喜的礼物。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艺术稍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古琴这种乐器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高深莫测,难以亲近。这次能够通过这套书,尤其是大师的亲身解读,让我有机会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古琴。 林西莉先生在书中对于古琴历史演进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史料,而是将古琴的发展置于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古琴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与文人、哲学、社会思潮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她对那些古老的琴论、琴谱的解读,也显得格外透彻,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追求。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琴演奏技法的讲解。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书籍,林西莉先生更侧重于阐述演奏背后的理念和情感表达。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指法化为具象的感受,再结合CD中大师的示范,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体会到“抑扬顿挫”的微妙之处,以及“绰、注、上、下”等手势所传递的丰富情感。这让我意识到,弹奏古琴,并非一味追求技巧的炫技,而是要用音乐去诉说心声,去触动听者的灵魂。 关于古琴的形制、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介绍,同样让我大开眼界。她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时期琴的构造特点,以及天然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对于音色的重要影响。通过书中丰富的图片和深入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流传千年的古琴,是如何在匠人的手中诞生,又如何在文人的指尖下,发出动人的声音。这种对古老技艺的尊重和传承,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古琴的权威性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真挚表达。它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体会到古琴的魅力所在,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套书,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古琴的世界,感受这份古老而迷人的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