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枸杞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炳炎 著
图书标签:
  • 枸杞
  • 病虫害
  • 防治
  • 农业
  • 园艺
  • 植物保护
  • 原色图谱
  • 实用技术
  • 种植
  • 养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68811
商品编码:1026920441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张炳炎 著作 定  价:18 出 版 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页  数:10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8268811 一、枸杞病害及防治
  1.枸杞黑果病
  2.枸杞丛花病
  3.枸杞裂果病
  4.枸杞白粉病
  5.枸杞霉斑病
  6.枸杞灰斑病
  7.枸杞褐斑病
  8.枸杞炭疽病
  9.枸杞煤污病
  10.枸杞圆斑病
  11.枸杞花叶病
  12.枸杞瘿螨病
  13.枸杞黄叶病
  14.枸杞枯梢病
  15.构杞枝枯病
  16.枸杞腐烂病
  17.菟丝子
  18.枸杞根腐病
  枸杞病害的防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枸杞原产自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枸杞果实是名贵的中药材,被誉为”红宝”,驰名中外,在靠前、外市场上备受青睐。枸杞作为蔬菜栽培茎粗叶肥,是时令鲜莱。 枸杞病虫害及其他有害动物种类多,数量大,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多种病虫和有害动物的危害致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为使构杞不受病虫害及其他有害动物危害。每年都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 由张炳炎编著的《枸杞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为了帮助农民正确识别构杞病虫害及其他有害动物;笔者将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图片汇编成册辅以简要文字说明,并根据构杞的物候期,介绍了具体的防治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舌尖上的色彩:中华特色食材图鉴》 一、 前言:一场寻味之旅的开启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拥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其美食的魅力不仅在于精湛的烹饪技艺,更在于那份来自土地的馈赠,以及食材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与地域风情。《舌尖上的色彩:中华特色食材图鉴》并非一本寻常的菜谱,而是一次深入中国广袤大地,探寻那些默默承载着地方风味、孕育着独特文化精髓的特色食材的寻味之旅。在这里,我们不再关注烹饪的火候与调味的妙诀,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食材的本源——它们如何在特定的气候、土壤和人文环境中孕育生长,它们以何种形态存在,又以何种色彩、香气和质感,最终成为餐桌上的艺术品。 本书旨在呈现中国丰富多样的食材宝库,从北国冰原到南海之滨,从高原雪山到江南水乡,我们搜罗了那些可能未被大众熟知,却在地方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瑰宝。我们相信,了解食材的生长脉络、地域特色,是理解中华饮食文化最直接、最深层的方式。本书的每一页,都试图唤醒您对味蕾之外的感知,让您通过视觉,去感受食材的生命力,去聆听它们背后所蕴含的自然之语和人文故事。 二、 目录概览:食材世界的缤纷画卷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层次,带领读者走进食材的奇妙世界。我们将按照食材的属性、生长环境以及在地域饮食中的重要性进行分类,构建一个宏大的食材索引。 第一部分:源自山野的馈赠——野生与半野生食材 一、菌菇奇遇记:林间珍宝的探索 1.1 茸茸初生:山珍之冠——松茸的形态与采集 1.2 幽谷芳踪:黑松露的神秘气息与识别 1.3 雨后春笋:竹荪的优雅身姿与食用价值 1.4 菌中之王:猴头菇的独特形态与药用前景 1.5 丛林精灵:金针菇、香菇、平菇等常见食用菌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 (此部分将重点展示各类菌菇的真实生长照片,从菌盖、菌柄、菌褶等关键部位进行特写,配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其形态特征、主要产地、最佳采摘季节以及最能体现其风味的传统食用方法。) 二、草本精华:药食同源的智慧 2.1 根茎之韵:人参、党参、当归、黄芪等药食同源植物的根部形态与功效 2.2 叶片之语:薄荷、罗勒、艾草、紫苏等香草类植物的叶片形态与烹饪应用 2.3 花果之味:洛神花、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可食用花卉的形态特征与风味解析 2.4 菌草之灵:灵芝、茯苓等药用真菌的形态特征与传统用法 (此部分将深入描绘各类草本植物的形态,包括其植株、叶片、花朵、果实、根茎等,并着重介绍它们在传统养生和地方菜肴中的应用,强调“药食同源”的文化理念。) 三、水域精灵:江河湖海的鲜美 3.1 鱼类的世界:从淡水到海水的丰富鱼种,展示其鳞片、鱼鳍、鱼嘴等特征。 3.2 虾蟹的铠甲:各种虾、蟹的壳色、触须、螯足等细节。 3.3 贝类的秘密:鲍鱼、扇贝、牡蛎等贝类动物的壳体与肉质。 3.4 藻类的色彩: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海藻的形态与营养价值。 (本节将以清晰的图像语言,呈现中国丰富水产的真实面貌,从不同角度拍摄,突出其外形特征,并简要介绍其主要的产地和捕捞方式。) 第二部分:田园牧歌的馈赠——种植与养殖食材 一、五谷杂粮:大地的心跳 1.1 水稻的生命周期:从稻田到米粒的演变。 1.2 小麦的磨砺:从麦穗到面粉的转化。 1.3 玉米的金黄:从植株到颗粒的饱满。 1.4 豆类的多样:大豆、绿豆、红豆、黑豆等,展现其豆荚与豆粒的形态。 1.5 杂粮的斑斓:小米、高粱、荞麦、燕麦等,呈现其颗粒的独特质感。 (本章将聚焦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从植株的生长到成熟的籽粒,展现其最朴实而重要的形态,并简单介绍其地域分布和基础食用价值。) 二、蔬果的盛宴:自然的调色盘 2.1 时令蔬菜:春夏秋冬,各地特色蔬菜的形态与色彩。 2.1.1 绿叶之舞:菠菜、生菜、小白菜、芥蓝等的叶片形态。 2.1.2 根茎之色:胡萝卜、土豆、萝卜、山药等的根部形态。 2.1.3 花果为蔬: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等的果实形态。 2.1.4 鳞茎之妙:洋葱、大蒜、韭菜等的鳞茎与叶片。 2.2 四季水果:从南到北,水果的缤纷世界。 2.2.1 浆果之甜:草莓、蓝莓、覆盆子等的小巧玲珑。 2.2.2 核果之香:桃子、李子、杏子、樱桃等的饱满果肉。 2.2.3 瓜果之爽:西瓜、甜瓜、哈密瓜等的独特纹理。 2.2.4 热带风情:芒果、菠萝、荔枝、龙眼等的异域色彩。 2.2.5 柑橘之韵:橙子、橘子、柚子、柠檬等的表皮与果肉。 (此部分将以极其细致的图片,捕捉蔬菜和水果的各种形态,从表皮的纹理、果肉的色泽、籽粒的分布,到切开后的内部构造,力求展现其最真实、最诱人的视觉效果。) 三、畜禽蛋奶:餐桌上的生命力 3.1 猪肉的纹理:从肥瘦相间的肌理到不同部位的肉块形态。 3.2 牛羊的肌理:不同部位的牛肉、羊肉的纤维与色泽。 3.3 鸡鸭的羽毛与肉质:不同禽类的特色。 3.4 蛋类的晶莹:从鸡蛋、鸭蛋到鹌鹑蛋,展现其壳色与蛋黄蛋清。 3.5 奶源的纯净:牛奶、羊奶的质感与应用。 (本章将专注于畜禽肉类的形态展现,通过特写镜头,呈现肉质的纹理、脂肪的分布,以及不同部位的肉块特征,同时也会展示禽蛋的完整形态,强调其作为食材的原始质感。) 第三部分:地方风味的印记——地域特色食材 一、川渝麻辣:辣椒与花椒的世界 1.1 各式辣椒的形态、颜色与辣度区分(朝天椒、二荆条、小米辣等)。 1.2 花椒的形态、颜色与香气特点。 1.3 地方特色调味品(如豆瓣酱、豆豉)的形态与质感。 (本节将深入展现四川、重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调味食材,以特写镜头展示不同品种辣椒的形状、颜色变化,以及花椒的颗粒形态,并简述它们如何构筑川渝菜肴的独特风味。) 二、江南水乡:河鲜与时蔬的雅韵 2.1 洞庭湖、鄱阳湖的特色鱼虾(如鳜鱼、小龙虾、河蟹)的形态。 2.2 阳澄湖大闸蟹的标志性特征。 2.3 莼菜、菱角、荸荠等水生蔬菜的形态。 2.4 各种绿叶蔬菜在水乡湿润气候下的生长形态。 (本章将聚焦江南地区的特色食材,展现如水乡特产的鱼虾蟹的鲜活形态,以及莼菜、菱角等水生蔬菜的独特外观,描绘江南水乡的饮食景象。) 三、西北风情:牛羊肉与粗粮的质朴 3.1 牦牛肉、羊肉的肌理与风味特点。 3.2 宁夏枸杞、新疆葡萄干、西藏酥油等特色农产品。 3.3 玉米、土豆、燕麦等粗粮在西北饮食中的重要性。 (本节将展现西北地区粗犷而充满活力的食材,突出牛羊肉的厚重肌理,以及如枸杞、葡萄干等特色农产品的饱满形态,体现地域的淳朴风味。) 四、沿海海鲜:海味十足的地理特色 4.1 各地特色海鱼、贝类、虾蟹的形态与新鲜度辨识。 4.2 海产干货(如海参、海蜇、干贝)的形态与质地。 4.3 海藻类食材(如裙带菜、海带)的形态与产地特色。 (本章将聚焦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海鲜食材,展示不同海域的特色鱼虾蟹的最新鲜形态,以及各类海产干货的独特质感,传递大海的鲜美气息。) 第四部分:食材的视觉语言——形态、色彩与质感 一、色彩的魅力:天然颜料的运用 1.1 绿色系:叶绿素的丰富表达(各种绿叶蔬菜、香草、某些水果)。 1.2 红色系:类胡萝卜素的活力展现(番茄、辣椒、草莓、枸杞等)。 1.3 黄色系:叶黄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温暖(玉米、南瓜、柑橘类、蛋黄等)。 1.4 紫色系:花青素的神秘(茄子、紫甘蓝、葡萄、蓝莓等)。 1.5 白色系:纯净与本真(大米、豆腐、菌菇、禽蛋的蛋白等)。 1.6 褐色与黑色系:土地的沉淀与力量(蘑菇、黑豆、芝麻、香料等)。 (本章将以食材的自然色彩为切入点,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分析不同色彩在食材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传达的视觉信号。) 二、形态的解读: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 2.1 几何之美:圆形、椭圆形、柱形、锥形等(水果、根茎类、某些菌菇)。 2.2 线性之趣:条形、丝状、片状等(蔬菜的叶片、肉类的纤维、菌菇的菌褶)。 2.3 纹理之韵:鳞片、网纹、斑点、颗粒等(鱼鳞、瓜果的表皮、肉类的肌理、谷物的表层)。 2.4 结构之巧:分层、多腔、孔隙等(洋葱、蒜瓣、某些菌菇的内部构造)。 (本章将从形态学的角度,审视食材的各种形状,通过特写镜头,展现食材结构上的精妙之处,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创造力。) 三、质感的触感:舌尖上的细微差别 3.1 光滑与粗糙:表皮的触感(番茄、苹果、土豆、茄子)。 3.2 软糯与紧实:肉质的差异(豆腐、牛排、鱼肉、根茎类)。 3.3 蓬松与紧密:谷物与面点的疏密(米饭、面包、馒头)。 3.4 晶莹与浑浊:汤汁与液体的质感(高汤、牛奶、果汁)。 3.5 干燥与湿润:食材的储存与处理状态(干果、海产品、新鲜蔬菜)。 (本章将侧重于描述食材的触感,虽然书中以图片为主,但文字描述会引导读者去想象食材的口感,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 三、结语:食材的生命,故事的传承 《舌尖上的色彩:中华特色食材图鉴》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更是关于“理解”的书。我们希望通过精美的图片,唤醒您对食物最原始的好奇心,让您看到食材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每一张图片背后,都凝聚着一方水土的灵气,蕴含着世代传承的饮食智慧,讲述着一幕幕朴实而动人的故事。 当您翻开本书,请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食材的色彩、形态与质感。它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是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华美食世界的一扇窗,激发您对食材的无限热爱,并从中获得更多关于自然、关于生活、关于文化的启迪。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视觉与味蕾的双重探索之旅,去发现,去品味,去传承,那些隐藏在中华大地上的,最纯粹、最动人的食材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色彩搭配既鲜明又不失专业感,那种淡淡的、略带泥土气息的暖色调,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和作物生长的勃勃生机。我一直对园艺和自然农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地方特色鲜明的作物。枸杞,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浆果,其种植技术一直是许多农户关心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在病虫害的识别和治理方面提供详尽的、实用的指导。一个好的图册,不光要有清晰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图文并茂的解释,能让一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希望它不仅仅罗列了病害名称,更能深入剖析病理,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防治方案,最好还能涵盖一些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原色图册”的价值所在。如果能配上不同生长阶段的病虫害实景对比图,那就更完美了,能有效避免我们在田间地头产生误判。

评分

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我深知知识的普及和准确性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的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述,而是直观、易懂、能够立刻转化为操作指南的材料。因此,我对“原色图册”的视觉呈现要求非常高。我希望书中的插图能够达到博物馆级别的精度,每一个病斑、每一只虫体的形态特征都要刻画得入木三分,色彩还原度要高,这样才能保证农户在野外辨认时,能够将书本上的图像与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对标。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在生物识别领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这本书还能提供一些非化学防治的物理诱捕器械制作图解,或者不同药剂的混合使用指南,那么它对于指导现代、可持续的枸杞种植体系将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评分

我最近刚接手了一片小规模的枸杞园,虽然经验尚浅,但管理起来处处碰壁,尤其是面对那些来势汹汹的虫害,常常束手无策。我翻阅了一些网上的资料,但零散的信息碎片化严重,缺乏系统性。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极大的期望,希望它能像一本“田间急救手册”一样,在我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提供即时的、权威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关注那些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容易爆发的特殊病害,比如蚜虫、枸杞木虱,还有真菌引起的叶斑病等。如果这本书能详细解析每种病虫害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并给出针对性的农药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建议,那对实际操作帮助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对于不同品种枸杞的抗病性差异,如果能有所提及和对比,那就更显其深度和专业性了。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凤毛麟角。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实践经验和长期的田间观察积累。一本好的专业图册,背后必然凝结着作者无数次躬耕田垄的汗水和心血。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治”的层面,而是能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从土壤健康、水肥管理等更宏观的农业生态系统角度去审视病虫害的发生机制。如果能加入一些历史上的重大疫情案例分析,或者特定区域的常见病害谱系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参考价值都会大大提升。我更希望看到它能引导我们从“治病”转向“防病”的思维模式转变。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涵盖从幼苗期到采摘成熟期所有潜在风险的全面指南。很多教材往往只关注高发期,忽略了早期预警和后期康复管理。枸杞的生长周期长,不同的管理阶段,其易感病虫害也大相径庭。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系统地梳理出如此庞杂的信息量的。它是否设计了快速检索系统,比如按症状分类检索,而不是仅仅按病虫害名称排序?另外,鉴于现代农业对农残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侧重于讲解如何运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低毒高效的手段来控制病害,这才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详实且经过验证的案例,无疑将是其超越传统防治手册的最大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