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选购使用得当,可以有效防治病虫草害,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人员中毒、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本书针对我国广大农民在使用农药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安全的角度介绍了农药的基本知识和农药的安全使用知识。内容涉及农药的选购与储存,施药器械知识,农药的使用方法,杀虫剂、除草剂、剂的安全使用,人员安全防护与预防中毒及农药废弃物的处置等。为使农民朋友在农作物种植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方便查找科学的应对方法,本书特别以农作物为检索的基本元素,通过农作物和发病症状可以检索到相关农药使用的信息。本书以讲座的形式编写,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便于读者掌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严肃和专业感,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休闲读物。我本来是抱着了解一些基础农耕知识的心态翻开的,毕竟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都挺关注的。然而,刚翻了几页,我就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农业政策和市场趋势分析。它详细探讨了全球供应链中农产品流转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在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上的博弈。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国际标准,比如联合国提出的那些宏伟目标,以及各个主要经济体在推行绿色农业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对不同作物种植带的长期影响预测那一部分,数据图表非常详尽,看得我大呼过瘾,但同时也感到了一丝遥远——这些分析更多是面向农业经济学家或政策制定者的深度报告,而不是我这个普通读者能轻易消化的操作指南。书中对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章节,更是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的层面,阐述了某些新型生物制剂如何重塑生态平衡,这方面的理论深度绝对是顶级的,只是,对于如何在我自家小菜园里施肥除虫,这本书基本是只字未提。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视角显得异常的“田间地头”视角化,它似乎完全是站在一个资深农场主的角度来审视整个行业,充满了行业内部人才之间的“黑话”和约定俗成的简称,几乎没有为圈外人做任何解释。例如,在谈及农资产品的物流配送效率优化时,作者直接使用了大量行业缩写词汇,比如“FOB条款下的TDR优化”之类,这对于刚接触农业贸易流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它假定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从种子采购到最终仓储的全套流程术语。此外,书中对不同品种间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的阐述,其深度已经超越了常规的农业科学范畴,开始涉及复杂的孟德尔遗传学和基因编辑伦理辩论。这种高度专业化且内向的表达方式,使得本书的受众范围被极大地压缩了。它更像是一本资深研究员写给同行看的内部研讨会记录,充满了行业内部人才才能心领神会的默契与细节,而对于更广泛的知识普及层面,它几乎没有做出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风格非常复古且极简主义,大量的黑白线条画和信息密度极高的流程图占据了版面,这确实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专业精神。但是,当我翻到关于不同地区水稻种植的季节性气候图谱那部分时,我发现那些图例的标注极其不清晰,许多关键的温度和降雨数据点仅仅用几个难以辨认的符号表示。我感觉作者可能过于自信于读者的专业背景,默认读者已经熟悉了所有这些符号系统。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先进农业机械的介绍部分,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些风格化、缺乏细节的侧面剪影图,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操作界面或维修要点的清晰视图。这与我对一本“知识”类书籍的期待相去甚远——我期望看到清晰、现代、能够帮助识别和理解对象的视觉辅助材料,而不是这些更像是艺术概念草图的插图。整本书的视觉呈现,更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学教材,而非面向当代读者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古典且富有哲理,读起来就像是在品读一本年代久远的学术专著。它似乎更热衷于探讨农业伦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具体的工具性知识。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耕作的意义”——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将农耕提升到了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哲学高度。那种对土地的敬畏感,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确实能让人产生一种深沉的共鸣。但如果你是想找一本能快速上手、解决眼前问题的书,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比如,当我试图查找关于如何识别几种常见园林病虫害的图片和应对措施时,这本书却给我呈现了一段关于传统农耕社会中祭祀与丰收的仪式变迁史。它的逻辑链条非常长,论证严密,但着力点完全不在“操作层面”。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晦涩的术语,需要频繁查阅注释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它更像是一部农业社会学的史诗,而不是一本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异常碎片化且跳跃,仿佛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学术论文拼凑而成,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某一页还在细致描述十八世纪欧洲农业革命中犁具的改良过程,下一页就突然跳跃到了关于现代人工智能在精准灌溉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这种跳跃感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连贯的学习路径。我尝试着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但很快就被这种无序的切换打断了。例如,在讨论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时,它并没有详细介绍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技术标准(如区块链的应用细节),反而花了很大篇幅去回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关于商品印记和防伪技术的演变。这种对历史渊源的过度迷恋,虽然增加了本书的文化厚度,却牺牲了对当代实用技术的介绍。对于急需了解最新科技应用方法的读者来说,这种编排方式无疑是效率低下的,它更像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索引库,而非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