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忆旧

编辑忆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家璧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散文
  • 个人随笔
  • 文学
  • 情感
  • 生活
  • 怀旧
  • 成长
  • 文字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7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20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辑忆旧》是作者晚年的回忆录,以其在良友图书公司期间的编辑活动为主,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想,既是作者从事编辑工作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也是对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进步出版工作的综合概括。本书勾划了当时出版界、文化界的一幅活动蓝图,出版界各种错综复杂的活动和斗争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作者简介

赵家璧(1908-1997),上海松江人,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曾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目录

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
使我对文学发生兴趣的第一部书
从爱读书到爱编书
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
鲁迅为《良友文学丛书》开了路
为了出好书——《鲁迅与书》序
重见丁玲话当年——《母亲》出版的前前后后
丁玲赠我以《母亲》
鲁迅与《木刻连环图画故事》
鲁迅·麦绥莱勒·连环画编文——参加连环画研究会有感
关于周扬编《高尔基纪念论文集》
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
鲁迅怎样编选《小说二集》
三十年代的革命新苗——专为左联青年作家编印的《中篇创作新集》
记四十五年前的一部小说年选
鲁迅编选《苏联版画集》
关于曹靖华编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
徐志摩和《志摩全集》——纪念诗人逝世五十周年
商务版《徐志摩全集》序
徐志摩和泰戈尔
记郑伯奇在良友图书公司
追叙未完成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
郑振铎和他的《中国版画史》
耿济之在“孤岛”的上海
悼念蔡元培先生
关于钱锺书的《围城》和师陀的《结婚》——《晨光文学丛书》中的两本长篇小说
出版《美国文学丛书》的前前后后——一套标志中美文化交流的丛书
一面战斗、团结的旗帜——纪念生活·读书·新知书店成立五十年
后记

精彩书摘

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
1922年我进松江县立第一高小,国文老师王者五见我喜爱看书,就把教员办公室书橱里几包多年来尘封未动的《新青年》、《新潮》,一本一本地借给我带回家去。这使我第一次接触到定期刊物这一出版形式,并从中吸取了许多新思想;更为我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发现课本之外还有一个极大天地。接着我便常去离家不远的松江县立图书馆,借阅新文艺小说和《小说月报》、《学生杂志》等。正巧这两年暑假,由共产党员侯绍裘担任校长的景贤女中,假图书馆大礼堂办了两期暑期学术演讲会,应邀来松演讲者有恽代英、陈望道、邵力子、杨贤江、沈雁冰等,我和几位小朋友都去听了。当时说不上听懂多少,至多只能说是一知半解,但对最后两位演讲者印象甚深,因为我已从《学生杂志》和《小说月报》的版权页上,知道他们分别是两种杂志的编辑。1923年,上海创办了《弥洒》,这本曾被鲁迅认为五四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艺月刊,三位创办人中,赵祖康、钱江春都是松江人,胡山源正在景贤女中教书。这一刊物在小同学中广泛传阅,掀起了一阵热烈讨论的浪潮,这一则因为它是我们松江人编的,二则赵祖康的堂弟就在我们班里。事过后,我就和同级好友夏侠(松江叶榭人,天资聪慧,可惜升入交大附中后因厌世自杀)商议,我们自已不也可以编个刊物吗?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在王老师的同意下,在毕业前几月,居然用油印机编印了几十本分送级友。至于刊名叫什么,内容如何,完全记不起来了;但《弥洒》的出版,确实给了我想长大了当个文艺编辑的第一个启示。
……
《编辑忆旧》:一扇通往文字与时代的窗 《编辑忆旧》并非一本简单的回忆录,它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一曲献给文字、思想与时代的挽歌。书中,作者以一位资深编辑的独特视角,娓娓道来他对出版行业的亲历亲闻,那些在墨香中沉淀下来的岁月,那些在纸页间闪耀过的智慧,那些在编辑案头激荡过的灵魂,都化作了字里行间生动鲜活的画面。 一、 时代的脉搏与出版的温度 本书的开篇,便将读者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作者从上世纪某个特殊的节点切入,描绘了当时中国出版业的景象。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生时代。他回忆起早期编辑工作的艰辛与纯粹:没有先进的电脑设备,全凭手写稿件、炭笔校对;没有庞大的营销团队,一本好书的传播更多依靠口碑相传与读者间的交流。然而,正是这种“笨拙”的方式,反而孕育出一种别样的温度。 他详细描述了如何与一批批怀揣着理想与激情的作者打交道。那些作者,或是饱经风霜的老一辈学者,他们的文字里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思考的深度;或是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他们的笔下跳动着时代的活力与创新的火花。作者在与他们思想的碰撞中,体会到编辑工作的神圣与责任——不仅仅是文字的雕琢,更是思想的引航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如何从海量的来稿中,挖掘出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作者分享了他独特的“慧眼识珠”之道,以及如何在编辑过程中,与作者共同打磨,让璞玉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他笔下的那些故事,有的是作者的灵感迸发,有的是编辑的反复推敲,有的是一次次令人沮丧的修改,最终却收获了如释重负的喜悦。他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书籍,从人文社科到文学艺术,再到科普知识,每一类书籍都有其独特的编辑逻辑与挑战。他会细致地剖析一本历史著作如何才能既严谨又引人入胜,一本小说如何才能在情节与人物塑造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科普读物如何才能让深奥的科学变得触手可及。 二、 编辑的艺术:字斟句酌的智慧与灵魂的对话 《编辑忆旧》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编辑”这项工作的内在魅力与艺术性。作者认为,编辑并非简单的文字校对,而是一种“灵魂的对话”,一种“思想的再创造”。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编辑如何通过精妙的提问、恰当的建议,激发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作者找到最准确、最动人的表达方式。 他回忆了与几位著名作家合作的经历。有的作家文思泉涌,但有时思路过于发散,作者便要帮助他们梳理脉络,找到核心。有的作家性格内敛,但思想深刻,作者则要用耐心与引导,鼓励他们将内心的世界呈现出来。他描述了在修改过程中,如何处理作者的“固执”与编辑的“坚持”,如何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文字战役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最终达成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书中还探讨了编辑在书籍结构设计、标题拟定、封面选取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他认为,一本好书,从内涵到外在,都凝聚着编辑的匠心。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可以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一个意境深远的封面,可以传递书籍的核心精神。他分享了许多关于标题修改的趣事,有的作者拟定的标题过于晦涩,有的则过于平淡,而编辑的妙手回春,往往能让一本书焕发新生。 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剖析了编辑在确保书籍思想性与学术性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厘清谬误,如何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使命。他强调,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守门人。 三、 人性的光辉与文字的力量 《编辑忆旧》中,弥漫着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对文字力量的由衷赞美。作者笔下的每一位人物,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年轻编辑,还是学识渊博的老者,抑或是才华横溢的作者,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记录了编辑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出版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他回忆了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同事,他们之间的情谊,如同在艰苦岁月中相互取暖的火苗。他们为了一个好项目,可以通宵达旦地讨论;他们为了一个严谨的细节,可以反复争辩。这些片段,展现了编辑群体虽然有时默默无闻,但却拥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和一份坚定的信念。 书中还描绘了文字如何改变人生的力量。作者讲述了他作为编辑,如何通过推荐一本好书,改变了一个读者的命运;如何通过与一位作者的合作,见证了其思想的成熟与升华。他深信,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种子,是情感的桥梁,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编辑忆旧》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也是一本充满温情きの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行业的坚守,以及一群人在文字世界里不懈奋斗的身影。读完这本书,读者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书籍,会更深刻地理解“编辑”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更会感受到文字所能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出版的回忆,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思想、关于人生的深刻写照。它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书卷气息的世界,感受文字的温度,触摸时代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关于时间本身的意义。它似乎没有刻意去探讨什么“人生哲学”,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出对“逝去”和“留存”的深刻体悟。我读到一些篇章时,会不禁停下来,反复揣摩作者对某个瞬间的定义。那个瞬间,可能是某个人一句无心的话,可能是一件被遗忘在角落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它们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永恒的重量。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是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的?那些我们以为转瞬即逝的日常,在被记忆打捞上来之后,其价值是否会超越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悠远、更温柔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们轻易放过的时间碎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过去”的集体潜意识。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不少新书,往往在开篇就试图用宏大叙事或尖锐的社会议题抓住读者,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显得内敛而克制。它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不急不躁地拉着你的衣角,轻声细语地开始讲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种叙事节奏,初读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平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力极为深厚,他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波动和生活细节。比如,他对一个老式收音机转动旋钮时发出的“咔哒”声的描摹,或是对某次特定天气下阳光投射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都有着令人惊叹的细腻程度。这种对“日常”的极致关注,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且富有质感的阅读空间,让你感觉到自己正真切地站在那个被回忆覆盖的场景之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体验着那种细微的温度变化。这种扎根于生活肌理的叙述,比那些空泛的议论更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我感受不到任何当代网络流行语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略带文言色彩的优雅表达。作者对于比喻的运用简直是炉火纯青,那些比喻语并非为了炫技,而是精准地契合了所描述的对象和情绪。例如,当描述一种复杂的心情时,他可能会用到一个非常古典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而且,他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是长句的绵密铺陈,如同溪流缓缓流淌;时而又是短句的戛然而止,留下悠长的回味。这种灵活多变的句法,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感极强,让人在阅读时不断体验到新的惊喜,仿佛在聆听一首结构精妙、高低起伏的音乐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那个沉稳的墨绿色封皮,摸上去有一种老旧羊皮纸的触感,非常耐人寻味。封面上的烫金字体,那种微微有些斑驳的效果,仿佛真的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让人立刻联想到某种尘封的记忆。打开书页,那种散发出来的淡淡的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味道,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小时候在图书馆翻阅那些旧书的时光,非常治愈。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考究,字号和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绘插图,虽然画质略显粗粝,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更增添了几分真实和年代感,它们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文字的间隙里,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图中所记录的那个“旧”时代究竟是何种模样。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怀旧”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值得收藏。

评分

在众多偏重情感抒发或纯粹纪实的作品中,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显得尤为巧妙和耐人寻味。它似乎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像是一张不断向外延展的思维地图。不同的章节之间,主题的关联并非是明确的因果链条,而更像是一种情绪或意象上的共振。可能这一段还在描绘清晨的雾气,下一段的笔锋就突然转向了某个遥远城市里的喧嚣,但奇异的是,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难以言喻的张力联系。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增强了作品的迷人之处,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去主动寻找那些隐藏的线索和联系。这种开放式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耐读性,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肌理和未曾留意到的联系点,极具后劲。

评分

包装精良。书非常新,内容也很好

评分

活动购入,价格还算便宜

评分

这本书是《中国文库》(第3辑)中的一本,是中国文人名流的往事回忆,值得一看。

评分

包装精良。书非常新,内容也很好

评分

向赵家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评分

赵家璧的文章,文字朴素清雅,耐人咀嚼回味。

评分

包装精良。书非常新,内容也很好

评分

这本书是《中国文库》(第3辑)中的一本,是中国文人名流的往事回忆,值得一看。

评分

纸质很好,装帧不错,字体合适。老编辑讲的一些民国时的书籍出版轶事,爱好书籍周边故事的可以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