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平编著的《脉诊——从初学到提高》分为3章。**章是对脉学有关理论的探讨,主要对脉诊原理和寸口分候脏腑法依据提出了新的看法,同时介绍了一些散在于民间流传至今的古脉诊法,如遍诊脉法、气口九道脉法等。第2章主要阐述脉诊临床运用方法,包括指力脉诊方法的运用及症脉同辨临床运用方法等。第3章主要是脉象的诊辨及症脉合参的论治,涉及脉位类、脉体类、脉力类、脉率类、脉律类、脉宽类、张力类、流利度类共8类29种脉象,重点论述了脉象辨析及体会,并结合古今医家有脉案的案例(案例末注明来源的)及部分个人临床案例(案例末没有注明来源的)说明症脉同辨运用于临床的具体方法;各脉下均设【脉象辨识】、【脉象体悟】、【脉理及主病】、【症脉辨治案例】几项。本书既有对传统脉学原理和脏腑分候理论的新探索,也有脉诊临床运用体会、对29种脉象的辨析及症脉辨治方法的思考。
徐培平(1971—),江西上饶市人。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博士,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1994—1998年任职于江西上饶市中医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留校至今。在中医领域工作十几年,对中医基础和临床嗜耽不误,以弘扬中医为己任,在中医“营卫”及经方理论与临床运用方面的研究颇有心得,发表相关专业性论文10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疾病(流行性感冒、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癌症等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绪论——学习脉学中的思考
一、学脉要看什么书*易懂和易入门
二、平脉是怎么样的
三、切脉的一些技巧
四、切脉的手法
五、寸关尺脏腑配属
六、诊脉的方法
七、以脉诊病与以脉辨证
八、脉象辨识问题
九、芤脉主瘀
十、浮、沉二脉的辨识
十一、脉象与八纲的应用
十二、四诊合参、脉证同辨
十三、凭脉诊断用药
**章 脉学理论探讨
**节 脉诊原理新论
一、血脉中的营卫变化是脉诊的依据
二、经络学说是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
三、脉诊是如何通过营卫察知脏腑气血的
四、寸口脉诊与营卫之间的关系
第2节 寸口脉诊分候法
一、寸口脉分候脏腑的方法
二、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原理及分歧
三、寸口脉候察脏腑之气
四、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划分
五、寸口脉分候脏腑原理新析
六、寸口诊脉及分候脏腑的现代解释
第3节 古脉法
一、遍诊法
二、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诊法
三、独取寸口脉法
四、气口人迎对比诊法
五、气口九道脉法
第2章 脉诊临床运用方法
**节 持脉的方法
一、诊脉时间
二、诊脉体位
三、定脉位
四、调息
五、运指
六、指力和力度
七、诊脉注意事项
第2节 学习脉诊必知的几个问题
一、掌握脉象是脉诊的前提
二、学脉当先学好指力脉法
三、记忆背诵脉名脉象
四、察营卫气血病机,别脉“位”、“数”、“行”、“势”
五、掌握正常五脏四时脉象
六、脉象的“八纲辨证”
七、凭脉诊的是什么
第3节 指力取脉法
一、“浮、中、沉”取脉法
二、菽权取脉法
三、浮中按沉法
第4节 识别脉象要素
一、脉象要素
二、临证脉象要素分析举例
三、关于脉象的简化
第5节 诊脉辨证方法
一、察独
二、察胃、根、神
三、辨求阴阳
四、察相兼脉
五、辨病位求病机
第6节 如何辨别脉之胃、神、根
一、脉之胃气
二、脉之神气
三、脉之有根
四、真脏脉、怪脉
第7节 如何掌握妇人脉象
一、男女脉象生理差异
二、月经脉
三、孕脉
第8节 脉诊临床运用方法
一、脉症同辨
二、脉象的定位和定性
三、脉症合参
四、脉证顺逆
第9节 掌握四时五脏脉
一、正常脉象与四时五脏脉
二、四时五脏脉的临床运用
第3章 病脉诊辨与论治
**节 脉位类
一、浮脉
二、沉脉
三、伏脉
四、牢脉
第2节 脉体类
一、长脉
二、短脉
第3节 脉力类
一、虚脉
二、实脉
三、微脉
四、弱脉
五、濡脉
第4节 脉率类
一、迟脉
二、数脉
三、疾脉
四、缓脉
五、动脉
第5节 脉律类
一、结脉
二、代脉
三、促脉
第6节 脉宽类
一、细脉
二、洪脉
三、大脉
四、散脉
第7节 张力类
一、弦脉
二、紧脉
三、芤脉
四、革脉
第8节 流利度类
一、滑脉
二、涩脉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非常接地气,不像很多医学专著那样晦涩难懂,它充满了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的个人经验和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于“医者心态”和“诊前准备”的部分,简直可以算是一部小小的“中医修身指南”。作者反复强调,诊脉时要“心平气和,神专意一”,并且详细描述了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下保持专注力,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初步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为后续的脉诊做铺垫。我过去总觉得脉诊就是把手指放上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诊病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说好的脉诊者,能通过指下微小的震动,感受到病人血液流动的“气势”和“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脉率和脉位。这种强调“意念”和“感知力”的阐述,虽然听起来有点飘渺,但作者随后用非常具体的“练习小动作”来指导我们如何培养这种敏感度,比如让读者对着水面练习手指的稳定,或者尝试在不同温度的物体上感受细微的温差变化。这种从哲学思考到具体操作的无缝衔接,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抓住了我的眼球,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脉诊”绝对是绕不开的难点,而“从初学到提高”的承诺更是让人充满期待。我翻开书的第一感受是,它似乎特别注重基础的夯实。开篇部分对脉象的分类、主病、兼脉的讲解非常详尽,不是那种一笔带过的概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剖析。比如,它在描述浮脉时,不仅告诉你“脉位在表”,还会结合触诊时的力度变化、指下感觉的质地,甚至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医家论述来佐证,让人感觉到这不是凭空臆断,而是有深厚理论支撑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结合上的处理,很多插图非常精细,清晰地标示了医生手指按压的深度和位置,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能有效避免在练习时抓不到重点。而且,书中对于不同体质(比如体型偏瘦、偏胖、年老体弱等)的人摸脉时,手感的细微差别也有专门的论述,这种实践性的指导,远比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标准模型要来得实在得多。读完基础篇,我感觉自己对“诊脉”这件事的敬畏感和兴趣都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它让我明白,脉诊绝不是玄学,而是一门需要长期训练的、精妙的触觉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进阶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已经掌握了基本指法,但总是在临床应用中感到“力不从心”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停留在“弦脉主肝病”这种简单的对应上,而是深入到了脉象的“动态变化”和“组合分析”。例如,书中有一整章专门讨论了“往来脉”和“结代脉”的辨识技巧,并结合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案例进行对照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位病人切脉,发现脉象时快时慢,形态各异,我当时非常困惑,但翻阅这本书时,书中一个关于“脉率不齐而节律不规则”的描述,瞬间点亮了我的思路。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这些复杂的脉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思维框架:当出现复杂脉象时,应该优先考虑哪个脏腑的问题,如何通过兼脉来确定病位的深浅和邪气的性质。这种“如何思考”的指导,比“应该记住什么”的知识点更有价值。这种对复杂脉象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脉诊的信心,从“能摸到”到“能读懂”的转变,这本书功不可没。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按“浮、沉、迟、数”的顺序排列,而是更倾向于按照“病理特点”来组织脉象。比如,它会集中讲解“与气血亏虚相关的脉象群”,然后是“与痰湿水饮相关的脉象群”,最后才是那些少见或危重脉象。这种以病机为纲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地记忆单个脉象的含义。例如,当病人表现出乏力、面色晦暗时,我不再需要翻遍全书去寻找可能的原因,而是直接在“气血亏虚”这一章就能找到与之匹配的脉象组合,如“虚大”、“濡弱”或“代脉”。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症的脉象,比如“肝郁脾虚”或“肾阴亏虚”,它会详细分析其复合脉象的形成机制,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弦脉”和“细脉”。这种结构化的学习路径,让我在面对复杂的临床病例时,思维能够迅速定位到问题的核心,这对于提升临床思维的效率和准确性,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非常系统的“错误排查与纠正”机制。对于自学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也找不到人来纠正。这本书似乎预料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关键章节后都设置了“常见误区”或“自我检验”的板块。举个例子,在讲“沉脉”的按法时,它不仅教你如何下压,还列举了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用力过猛导致误判为“实脉”,或者按压深度不够,感觉脉象模糊不清。然后,它会给出具体的自我调整方案,比如建议读者先摸自己的脉搏,感受“按之有,而去则无”的临界点,或者让身边的人帮忙检查指尖的受力是否均匀。这种“保姆式”的指导,让我在家中独自练习时,也能及时发现并修正自己的偏差。这种对初学者痛点的精准把握和细致入微的反馈指导,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理论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导师在身边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