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世界傳媒産業評論-第6輯 |
| 作者: | 吳信訓 |
| 市場價: | 32.00元 |
| ISBN號: | 9787507831801 |
| 齣版社: | 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
| 發貨時間: | 付款後24小時內齣庫 |
| 溫馨提示: | 商品一旦齣庫將無法取消訂單,如不想要瞭可以拒簽,且拒簽産生的費用由買傢承擔。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 16開 | 語種:商品重量:0.499kg |
| 齣版時間:2010-05-01 | 版次: 1 | 頁數:234 |
| 供貨商: 新華書店 | 發貨地:北京市 | 字數:180000 |
| 到貨時間: 北京及周邊地區發貨後1-2天到達、江浙滬皖地區2-3天到達,其他地區3-5天到達。 | ||
| 編輯推薦 | |
| 暫無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圍繞新媒體研究前沿報告、新媒體産業經營的創新視角、媒體融閤背景下的創新思維、從人文視角對新媒體的反思、文化産業的曆史觀照等主題展開瞭深入交流和探討,其中既有對宏觀層麵的把握,也有對微觀、具體媒體形態的深度探究,對世界新媒體産業前沿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瞭展示、交流和對話。 |
| 目錄 | |
| ◆新媒體研究前沿報告 英國2009年互聯網調查報告 電子紙(電紙書)的發展及其可能對傳統齣版業態的顛覆與再造 ◆新媒體産業經營的創新視角 關於手機報産業的發展規律和手機報內容的實證研究 中美手機視頻業務類型對比研究 中國手機小說發展概述 國外及颱港地區IPTV産業運營模式研究 美國遊戲産業解讀 ◆媒體融閤背景下的創新思維 中國會展媒體:從傳統進入現代——會展多媒體研究綜述 文化産業視野中的網絡文學研究 ◆從人文視角對新媒體的反思 融閤文化中的受眾:參與和互動實現自我賦權 網絡烏托邦、網絡帝國與網絡共和國——網絡政治傳播係統的權力解構與極權傾嚮的探悉 ◆文化産業的曆史觀照 新中國60年電影體製與電影市場之發展流變 |
| 作者介紹 | |
| 暫無 |
這本《竺可楨全集(第6捲)(精)》真是一部寶藏,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中的氣候變遷和古地理學部分,但不得不說,它提供的研究視角和資料深度令人嘆服。我花瞭大量時間梳理其中關於近現代氣象觀測網絡建立的曆史文獻,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論證過程,簡直是曆史學和氣象學結閤的典範。作者在描述如何利用有限的早期觀測數據進行氣候趨勢分析時,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巧妙的統計方法,讓我這位長期從事相關研究的人都感到震撼。特彆是其中對於中國東部季風活動區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精細化描摹,簡直就是一幅動態的地理畫捲。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那些氣象先驅們在條件艱苦的條件下,如何堅守崗位,一絲不苟地記錄下每一組數據。那種對科學的虔誠,通過紙張的泛黃和文字的排列,撲麵而來,讓人肅然起敬。當然,全集內容浩繁,涉及到許多專業領域,我個人的知識儲備尚有不足以全麵領會所有精髓,但僅就我閱讀的這部分而言,其學術價值已然無可估量。
評分說實話,我對全集中的“地理學思想史”部分更感興趣一些,這部分內容展示瞭竺老先生是如何吸收、批判並最終構建齣自己獨特地理學觀點的曆程。他對於西方地理學流派,尤其是德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觀點引入與消化過程,寫得極為精彩。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或介紹,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學術對話。我注意到他對“地帶性”理論的闡釋,顯然融入瞭大量中國本土的地理環境特徵,這種本土化的創新精神,是激勵我們這一代研究者走齣國界、建立自信的強大精神動力。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交鋒的記錄,那種學術爭鳴的激烈與風度,讀來令人心潮澎湃。這套書的編纂者功不可沒,他們不僅整理瞭文本,更是在字裏行間搭建起瞭一座座思想的橋梁,讓後人得以清晰地追溯大師的思維軌跡。對於任何一個想在中國現代地理科學史上找到自己位置的學者來說,這一捲無疑是繞不開的聖經。
評分當我翻開這第六捲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對自然災害史的梳理,特彆是針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曆史上多次特大洪澇旱災的比較分析。這部分的敘述風格非常具有文學感染力,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對曆史事件背後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作者引用的民間誌書記載和官方檔案的交叉印證,使得災害的圖景栩栩如生,讓人對古代農業社會的脆弱性有瞭更切身的體會。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災害成因歸因的審慎態度,既不一味歸咎於“天命不佑”,也不盲目套用現代氣候模型,而是力求在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尋找最閤理的解釋框架。這種跨學科的綜閤分析能力,使得這些曆史記錄不再是孤立的事件陳述,而是成為瞭理解中國區域氣候係統長期演變的珍貴“樣本”。說實話,讀到某些對明清時期華北地區連年乾旱的描述時,我都有種感同身受的無力感,這或許就是優秀的作品所具有的共情力量吧。
評分這本精裝本的物理質感也值得一提,裝幀設計典雅大氣,內文的排版和印刷清晰考究,充分體現瞭對其內容價值的尊重。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其學術內容,但閱讀體驗同樣影響著對知識的吸收效率。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知道這不是一套可以輕易翻閱的“快餐讀物”。我個人對其中關於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研究的篇章下瞭不少功夫,特彆是關於青藏高原隆升對區域氣候影響的早期論述,即使放在今天來看,其核心觀點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書中對野外考察筆記的引用,充滿瞭原始的激情和發現的喜悅,那種‘Eureka’的瞬間似乎能穿透時空與讀者共享。這種將宏大理論與微觀實踐緊密結閤的寫作方式,使得復雜的科學問題變得相對易於理解,對於非本專業但對科學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也是極好的科普材料。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第六捲中對於氣候變化研究方法論的探討,尤其具有前瞻性。作者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瞭全球尺度的氣候波動與區域性反饋機製之間的復雜關係。他對於“氣候帶”劃分的修訂和對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變率的考量,展現齣一種超越時代的宏觀視野。這部分內容絕非簡單的資料堆砌,而是一係列邏輯嚴密的論證鏈條,每一步都建立在紮實的觀測事實之上。我尤其關注瞭他如何處理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變率的疊加問題,這在現代氣候模擬中仍然是核心難題之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真正的科學大傢,總是在基礎觀測和宏大理論之間架設起堅固的橋梁,他們的方法論本身,就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讀完這捲,我不僅獲得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審視科學問題的全新方法論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