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6辑 |
| 作者: | 吴信训 |
| 市场价: | 32.00元 |
| ISBN号: | 9787507831801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发货时间: | 付款后24小时内出库 |
| 温馨提示: | 商品一旦出库将无法取消订单,如不想要了可以拒签,且拒签产生的费用由买家承担。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 16开 | 语种:商品重量:0.499kg |
| 出版时间:2010-05-01 | 版次: 1 | 页数:234 |
| 供货商: 新华书店 | 发货地:北京市 | 字数:180000 |
| 到货时间: 北京及周边地区发货后1-2天到达、江浙沪皖地区2-3天到达,其他地区3-5天到达。 |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围绕新媒体研究前沿报告、新媒体产业经营的创新视角、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思维、从人文视角对新媒体的反思、文化产业的历史观照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其中既有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也有对微观、具体媒体形态的深度探究,对世界新媒体产业前沿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和对话。 |
| 目录 | |
| ◆新媒体研究前沿报告 英国2009年互联网调查报告 电子纸(电纸书)的发展及其可能对传统出版业态的颠覆与再造 ◆新媒体产业经营的创新视角 关于手机报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手机报内容的实证研究 中美手机视频业务类型对比研究 中国手机小说发展概述 国外及台港地区IPTV产业运营模式研究 美国游戏产业解读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思维 中国会展媒体:从传统进入现代——会展多媒体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研究 ◆从人文视角对新媒体的反思 融合文化中的受众:参与和互动实现自我赋权 网络乌托邦、网络帝国与网络共和国——网络政治传播系统的权力解构与极权倾向的探悉 ◆文化产业的历史观照 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发展流变 |
| 作者介绍 | |
| 暂无 |
当我翻开这第六卷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对自然灾害史的梳理,特别是针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历史上多次特大洪涝旱灾的比较分析。这部分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文学感染力,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事件背后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作者引用的民间志书记载和官方档案的交叉印证,使得灾害的图景栩栩如生,让人对古代农业社会的脆弱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灾害成因归因的审慎态度,既不一味归咎于“天命不佑”,也不盲目套用现代气候模型,而是力求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寻找最合理的解释框架。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得这些历史记录不再是孤立的事件陈述,而是成为了理解中国区域气候系统长期演变的珍贵“样本”。说实话,读到某些对明清时期华北地区连年干旱的描述时,我都有种感同身受的无力感,这或许就是优秀的作品所具有的共情力量吧。
评分这本精装本的物理质感也值得一提,装帧设计典雅大气,内文的排版和印刷清晰考究,充分体现了对其内容价值的尊重。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学术内容,但阅读体验同样影响着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这不是一套可以轻易翻阅的“快餐读物”。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冰川学和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篇章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早期论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其核心观点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对野外考察笔记的引用,充满了原始的激情和发现的喜悦,那种‘Eureka’的瞬间似乎能穿透时空与读者共享。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复杂的科学问题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对于非本专业但对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也是极好的科普材料。
评分这本《竺可桢全集(第6卷)(精)》真是一部宝藏,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的气候变迁和古地理学部分,但不得不说,它提供的研究视角和资料深度令人叹服。我花了大量时间梳理其中关于近现代气象观测网络建立的历史文献,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过程,简直是历史学和气象学结合的典范。作者在描述如何利用有限的早期观测数据进行气候趋势分析时,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巧妙的统计方法,让我这位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人都感到震撼。特别是其中对于中国东部季风活动区在二十世纪初期的精细化描摹,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地理画卷。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些气象先驱们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组数据。那种对科学的虔诚,通过纸张的泛黄和文字的排列,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当然,全集内容浩繁,涉及到许多专业领域,我个人的知识储备尚有不足以全面领会所有精髓,但仅就我阅读的这部分而言,其学术价值已然无可估量。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第六卷中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尤其具有前瞻性。作者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全球尺度的气候波动与区域性反馈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对于“气候带”划分的修订和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率的考量,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宏观视野。这部分内容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一系列逻辑严密的论证链条,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实的观测事实之上。我尤其关注了他如何处理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率的叠加问题,这在现代气候模拟中仍然是核心难题之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真正的科学大家,总是在基础观测和宏大理论之间架设起坚固的桥梁,他们的方法论本身,就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读完这卷,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审视科学问题的全新方法论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对全集中的“地理学思想史”部分更感兴趣一些,这部分内容展示了竺老先生是如何吸收、批判并最终构建出自己独特地理学观点的历程。他对于西方地理学流派,尤其是德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观点引入与消化过程,写得极为精彩。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或介绍,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对话。我注意到他对“地带性”理论的阐释,显然融入了大量中国本土的地理环境特征,这种本土化的创新精神,是激励我们这一代研究者走出国界、建立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交锋的记录,那种学术争鸣的激烈与风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套书的编纂者功不可没,他们不仅整理了文本,更是在字里行间搭建起了一座座思想的桥梁,让后人得以清晰地追溯大师的思维轨迹。对于任何一个想在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史上找到自己位置的学者来说,这一卷无疑是绕不开的圣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