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小川一真,杨文举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
  • 北京
  • 皇城
  • 历史
  • 建筑
  • 摄影
  • 古迹
  • 文化
  • 老照片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1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56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帖》这部摄影集原收照片172幅,包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建筑与景观、颐和园、坛庙(天坛、先农坛、日坛、雍和宫、黄寺)、城墙与街道等部分。每幅照片皆附有文字说明,并对其位置、尺寸、材料、形状等做了简单的记录,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宫廷建筑、园囿构造、美术装饰、文物考古等方面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很多照片可作为记录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如从《太和殿》系列照片中可以发现,很多宫内宝物已经被八国联军掠走;《紫禁城全景(从永安寺望之)》、《景山顶上望见北方》等照片则呈现了当时部分北京街区的概貌。这些照片既有历史价值,也有艺术价值。另如《朝阳门》、《东四牌楼铺户》、《大高玄殿前习礼亭》、《万佛楼》等照片中的景致已成千古绝唱,其历史文化价值则更高。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书作为系统反映20世纪初紫禁城全貌的摄影集,其学术性、艺术性、系统性在同类影集或照片中是首屈一指的。
除此书之外,小川一真拍摄的有关中国之摄影集,主要还有《北京皇城建筑装饰》与《北清事变写真帖》两部摄影集。

目录

紫禁城及中轴线区域
1. 正阳门内
2. 天安门
3. 华表
4. 午门
5. 太和门
6. 太和门前铜狮
7. 嘉量石亭
8. 日晷
9. 铜鹤、铜龟
10. 太和殿
11. 中和殿
12. 保和殿
13. 乾清门
14. 乾清官
15. 交泰殿
16. 坤宁宫
17. 遵义门
18. 养心殿
19. 体元殿
20. 翊坤宫
21. 中正殿
22. 雨华阁
23. 宝华殿前的香炉
24. 慈宁宫
25. 武英门
26. 文渊阁(前面)
27. 御箭亭“训守冠服国语骑射碑”
28. 锡庆门
29. 皇极殿
30. 宁寿宫
31. 钦安殿
32. 景阳宫
33. 喷水器
34. 千秋亭
35. 绛雪轩

精彩书摘

天安门 【图2】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喻示至高无上的皇权是“受命于天”。当时天安门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钉,光辉璀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的匾额。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成化元年(1465年),由时任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设计者为号称“蒯鲁班”的蒯祥。这次重建,奠定了如今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屡有修缮,但都未做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白成率领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并更“承天门”为“天安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新中国建国后的l952年,又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重修天安门,仍保持原有形制,但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是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明时称“承天门”,但挂的却是“承天之门”匾额。顺治八年更名后,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汉文“天安门”中的“天”字,高度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个汉字。满洲人以“化外之族”入主中原,为了长期统治,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清廷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统治的“长治久安”。如将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思想,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寓意。此外,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也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前言/序言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 一、 昔时锦绣,今日遗韵:一窥紫禁城曾经的辉煌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并非一本讲述具体历史事件、宫廷秘闻或是帝王将相生平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一扇窗口,通过一系列精心遴选的、留存至今的影像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清代北京皇城。这本书所捕捉的,是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晨曦中静谧的宫门,午后阳光洒落在琉璃瓦上的斑驳光影,以及宫墙内外,那些曾经在此生活、劳作、朝拜、嬉戏的普通人。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写真”二字,它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直观的呈现。相较于文字史料的间接叙述,《写真贴》以图像为媒介,将遥远的过去拉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尽管带着岁月的痕迹,却以其无可比拟的真实感,诉说着属于北京皇城独有的故事。它们不是经过后人想象、演绎的艺术创作,而是那个时代直接留下的物质证据,承载着丰富而细腻的视觉信息。 我们将跟随这些影像,漫步于太和殿前宽阔的广场,感受皇权至上的庄严与宏伟。然而,书中所呈现的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会看到,在宫墙的深处,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负责打理皇家园林的园丁,他们在春夏秋冬的更迭中,如何与自然对话?那些负责宫廷日常运转的太监、宫女,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本书不会去臆测他们的情感,也不会去描绘他们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们的影像,让我们去感知,去体会。 “写真贴”的“贴”字,也颇具深意。它暗示着一种贴近、一种深入。这些影像,如同精心装裱的帖子,每一张都蕴含着一段时光,一段故事。它们被小心翼翼地“贴”在我们眼前,邀请我们去近距离地观察、去细细品味。我们不会在这里找到对这些照片背后的拍摄者、拍摄时间、具体地点的详尽考证,本书的目的更在于以一种概览性的方式,勾勒出清代北京皇城的整体风貌,以及隐藏在宏伟建筑之下的烟火气。 二、 建筑之外的风景:寻常人间的点滴印记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并非一本建筑图鉴,虽然宏伟的宫殿建筑自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本书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皇城。建筑是皇城的骨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及那些围绕着建筑而生的日常活动,则是皇城的灵魂。 想象一下,在宏伟的午门之外,熙熙攘攘的街市,小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以及来往行人的脚步声,构成了皇城外围生动的画卷。这些声音,虽然无法直接在书中听到,但通过那些描绘了城墙、城门、街巷的影像,我们可以隐约感知到那份热闹与活力。书中所收录的影像,或许会捕捉到一些城门下的士兵,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或许会拍到一些进出宫城的官员,他们的马匹缓缓踱步;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在城墙附近劳作的普通百姓,他们的身影与高耸的城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进一步,本书也会将目光投向皇城内部,那些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区域。也许会有关于宫廷花园的景象,那些精心修剪的树木,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以及在其中休憩的皇室成员,或是在花园中劳作的园丁。这些场景,虽然依旧是“写真”,但却比宏大的殿堂更加 intimate,更加贴近生活。它们展现了皇城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中心,也是一个生活场所,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空间。 “写真贴”的意义还在于它所展现的“瞬间”。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而这些影像,则是凝固的瞬间。它们捕捉了某个特定时刻的光影,某个特定人群的姿态,某个特定场景的氛围。通过这些瞬间的拼接,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皇城。例如,一张关于宫廷庆典的影像,可能会定格下官员们身着盛装,在某个广场上行礼的场景;而另一张,则可能描绘了皇室成员在园林中赏花的闲适。这些看似独立的画面,共同构建了皇城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书不会去刻意安排叙事线索,也无意于构建完整的历史叙事。它的力量在于其“碎片化”的真实。每一张“写真”,都是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等待着读者的解读和想象。读者可以从任何一张图片开始,去发现、去连接、去思考。或许,一张描绘了宫女提着灯笼在长廊中行走的画面,会引发我们对她们夜间生活的遐想;又或许,一张展现了太监们在某个角落议事的场景,会让我们思考他们在这个庞大机构中的角色。 三、 视觉的遗产,时间的见证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作为一份珍贵的视觉遗产。在那个摄影技术尚在发展初期的年代,能够留下如此数量和质量的皇城影像,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审美情趣、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的直接呈现。 当我们翻阅本书,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古老的建筑和人物,更是当时的光影,当时的色彩(即使是黑白照片,也能通过明暗对比和细节展现其质感),以及当时的生活节奏。书中所收录的影像,可能来自官方的记录,也可能来自私人收藏。无论其来源如何,它们都忠实地记录下了皇城在清代那个特定时期,最为真实的一面。 “写真贴”的“贴”字,也暗示了这些影像的“亲近性”。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触手可及的。通过这些影像,读者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某种程度上“亲近”那个时代。你可以仔细辨认画面中的人物服饰,揣摩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手中的物品,感受他们所处的环境。这些细节,都是构成历史肌理的重要元素。 本书不会对影像进行过度的解读或阐释。它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想象力,去挖掘影像背后的意义。例如,一张描绘了某个宫殿前摆放的香炉的特写,可能会引发读者对宫廷祭祀仪式的好奇;而一张展现了宫墙一角苔藓滋生的景象,则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的目的,是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清代北京皇城的新视角。它不追求面面俱到,也不强求全盘覆盖。它所做的,只是将这些“写真”一一呈现在你面前,就像古人将珍贵的信件或画作小心翼翼地“贴”在书页中一样。每一次翻阅,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体验。 这本书,是对一段历史的视觉致敬,是对一个时代生活场景的定格,是对那些曾经存在过的、鲜活生命的无声回响。它邀请我们,在静默的图像中,去聆听皇城的低语,去感受时间的流淌,去重拾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属于北京皇城的点滴印记。它是一本让你“看”历史的书,一本让你“触摸”过去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书籍的过程,体验感是极其沉浸的,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进行了一场深度沉浸式的文化漫步。作者在处理那些标志性的建筑群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时间跨度上的把握尤为精妙。你会看到同一场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巨大差异——清晨的庄严肃穆,正午的烈日灼灼,以及傍晚的暮霭沉沉,每一种光线都在无形中为这些冰冷的石料和木构件注入了不同的情绪色彩。更让我赞叹的是,这本书似乎避开了所有常见的、被过度曝光的“网红”角度,转而专注于捕捉那些日常的、却又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比如某处堆放木料的院落,或是工匠临时搭建的遮阳棚,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更加真实、有呼吸感的旧时北京。它打破了我们对皇城那种刻板印象中的遥不可及,将那份威仪放置在可触碰、可感知的日常背景之中。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作品的厚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建筑摄影范畴,上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层面。

评分

这部作品的整体调性和色彩控制,简直可以用“醇厚”二字来形容,它有一种老电影胶片的质感,没有现代数码摄影那种过度锐化和鲜艳的失真感。作者显然在后期的处理上做了大量的功课,使得画面在保持历史记录性的同时,又兼顾了美学的享受。我尤其留意到它对于材料质感的呈现——夯土墙的粗粝、琉璃瓦的温润反光、汉白玉栏杆上经年累月的包浆,这些触觉信息仿佛能透过纸面传递出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充实”。它不像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鼓励你放慢脚步,甚至戴上放大镜去审视那些被时间雕刻出的痕迹。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历史感,往往就藏在这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边角料”之中。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跨页,都是一幅精心策划的视觉叙事,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从宏观的布局一步步深入到微观的肌理,层层递进,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体现出一种古典的秩序美学,它不像现代图册那样按照严格的地理方位或时间顺序来组织内容,而是似乎遵循着一种更内在的、更具象征意义的串联方式。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看似无关的内部庭院,却通过某个共同的雕花元素,与远处的城门景象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回环往复。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要求读者主动去构建其中的联系,每一次重新翻阅,都可能会发现新的关联和隐藏的主题。最令人称奇的是,作者似乎对“虚”与“实”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实实在在的宫殿建筑,在透过重重帘幕或在特定角度下,又变得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的诗意。这本画册不仅仅是记录了清代北京的物理空间,更捕捉到了那种独属于帝都的、那种既沉重又飘渺的气场。它不是教科书,而是一部视觉化的、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其价值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和沉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是源于其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留白。它没有冗长复杂的文字解说去解释每一个场景的历史背景,而是完全信赖图像本身的力量。这种“无声的史诗”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择拍摄角度上的独到之处,他似乎总是能找到那个最佳的制高点,将宏大的尺度感与微观的人文气息巧妙地融合。举个例子,有一张关于角楼的特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展示,而是通过前景的树影和远处的雾气,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这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触动人心。这种深层次的共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想象力,但这恰恰是精品之作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提供信息,更激发思考。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拍摄时,可能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力求还原那种“在场感”。对于研究清代园林艺术或皇家建筑形制的人来说,这套图集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资料,每一个构图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细节描绘得真是入木三分,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金碧辉煌的时代。作者对于光影的捕捉和建筑构筑的理解,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幅“写真”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记录,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檐角飞兽神态的刻画,那种细微的、在岁月侵蚀下依然保持的威严感,被镜头精准地定格了下来。书中的版式设计也颇具匠心,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张照片都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避免了信息堆砌的拥挤感。尤其是对于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比如宫墙根部苔藓的纹理、或是午门前石狮子斑驳的印记,都展现了作者深入的观察力和对历史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眯着眼睛仔细辨认那些已经模糊的细节,想象着当年在这些宏伟的殿宇间穿梭的王公大臣和宫廷侍从,他们的衣着、他们的步态,都被这无声的影像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本画册的装帧本身也充满了古典韵味,纸张的选择、油墨的质感,都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堪称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

书满意,没有塑封,黑色书背面有很多擦痕,稍有不满。

评分

除此书之外,小川一真拍摄的有关中国之摄影集,主要还有《北京皇城建筑装饰》与《北清事变写真帖》两部摄影集。

评分

就是觉得用的纸张差了点儿,当然,价格在那儿放着呢,但如果用好纸在版,估计还会收一本,很棒的书,值得收藏,留着看,很好的~~

评分

强烈推荐啊有木有

评分

当收藏还可以 活动时候买的 黑白照片 图片十分少见

评分

内容还是不错的,印刷质量希望能更好一些

评分

强烈推荐啊有木有

评分

~~~~~~~~~~~~~~~~~~~~~~~~~~~~~~

评分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帖》这部摄影集原收照片172幅,包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建筑与景观、颐和园、坛庙(天坛、先农坛、日坛、雍和宫、黄寺)、城墙与街道等部分。每幅照片皆附有文字说明,并对其位置、尺寸、材料、形状等做了简单的记录,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宫廷建筑、园囿构造、美术装饰、文物考古等方面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很多照片可作为记录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如从《太和殿》系列照片中可以发现,很多宫内宝物已经被八国联军掠走;《紫禁城全景(从永安寺望之)》、《景山顶上望见北方》等照片则呈现了当时部分北京街区的概貌。这些照片既有历史价值,也有艺术价值。另如《朝阳门》、《东四牌楼铺户》、《大高玄殿前习礼亭》、《万佛楼》等照片中的景致已成千古绝唱,其历史文化价值则更高。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书作为系统反映20世纪初紫禁城全貌的摄影集,其学术性、艺术性、系统性在同类影集或照片中是首屈一指的。 除此书之外,小川一真拍摄的有关中国之摄影集,主要还有《北京皇城建筑装饰》与《北清事变写真帖》两部摄影集。就是觉得用的纸张差了点儿,当然,价格在那儿放着呢,但如果用好纸在版,估计还会收一本,很棒的书,值得收藏,留着看,很好的.为了凑够500字,只有借用前面朋友的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