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粹的閱讀體驗和曆史興趣的角度齣發,我期待的重點在於那種“曆史的密度感”。二十世紀早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密度極高的時期,所有的衝突、所有的思辨、所有的情感都被壓縮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這本書如果能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如革命、戰爭、新文化運動)作為背景,然後將筆觸聚焦於那些個體在做齣“終極選擇”時,其內部的微觀世界——他閱讀瞭哪幾本書,與誰進行過最後的爭論,留下的是一封長信還是一句遺言——那麼這本書的感染力將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對細節的把握,纔能讓“激烈行為”不再是冰冷的數據點,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悲歌。它要求作者不僅是史學傢,更像是一位精神層麵的偵探,去還原那些被時間掩埋的、關於“為什麼選擇結束”的復雜動機鏈條。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那個時代所有未竟理想和被扼殺潛能的一種深沉的緻敬,即便這種緻敬是以審視其最黑暗角落的方式來呈現的。
評分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連串的畫麵:留學生甲在巴黎的咖啡館裏,麵對著一本無法理解的西方哲學著作,手中的筆卻遲遲無法落下,因為他已經找不到故土的坐標;軍閥混戰的消息傳來,遠在後方的大學教授,或許在批閱著學生的考捲時,突然決定用最古老的方式告彆這個“不值得”的世界。這種基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極端反應,本身就構成瞭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戲劇衝突。我更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自殺時代”的內涵的?它僅僅指涉生理層麵的死亡,還是更廣義地涵蓋瞭精神信仰的“自戕”——比如對傳統倫理的徹底割裂,對未來希望的完全絕望?如果能從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知識群體的選擇差異中,描繪齣一條清晰的價值迷失路徑,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超越瞭一般的史學著作,而成為瞭一部關於“現代性代價”的深刻反思錄。我希望作者能避免將這些個體的悲劇簡單地歸咎於外部環境,而是深入到他們復雜的內在邏輯中,去理解那種“非此不可”的選擇是如何誕生的。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介紹(雖然我沒有讀過內容),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學術野心。它似乎不滿足於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力圖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選擇”。在二十世紀初,知識分子是新思想的播種者,他們肩負著啓濛和救國的重任。然而,當他們發現自己所信奉的理性、科學甚至革命本身,都無法帶來立竿見影的救贖時,那種從雲端跌落的幻滅感,必然是毀滅性的。我非常欣賞作者試圖將“激烈行為”與“價值選擇”並置的努力。這暗示著,那些看似衝動的舉動背後,其實是經過瞭漫長、痛苦的價值權衡和論證的。他們可能不是一時糊塗,而是窮盡瞭所有可選擇的價值體係後,得齣瞭“死亡是唯一誠實的迴應”這一結論。這種對“邏輯的極端化”的探究,是曆史研究中極富挑戰性的領域,因為它要求研究者必須暫時擱置當下的道德判斷,進入到彼時的價值牢籠中去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光是“自殺時代”這幾個字,就帶著一種令人不安的重量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進瞭那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二十世紀早期中國。我完全可以想象,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內心世界該是何等的掙紮與矛盾。他們麵對著一個舊秩序的崩塌和新文明的衝擊,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必然會催生齣許多極端的思考和行為。這種對“激烈行為和價值選擇”的聚焦,無疑觸及瞭曆史深處最痛楚也最本質的神經。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摹齣,在那個轉型期的巨大曆史洪流下,個體精神是如何被碾壓、重塑,甚至是自我毀滅的。這本書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年代記錄,它更像是一場對“精神危機”的深度挖掘,試圖在那些看似決絕的跳樓、投江或者決絕的棄筆背後,探尋齣一種超越瞭政治口號和宏大敘事的,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悲劇性價值。這需要極高的曆史敏感度和人文關懷,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駕馭這種沉重的主題,是選擇冷峻的學術剖析,還是更富有人情味的悲憫視角。總而言之,光從書名和副標題來看,它承諾瞭一次直麵時代病竈的、令人心驚膽戰的精神考古之旅。
評分這本關於“自殺時代”的探討,在我看來,必然觸及到中國知識人“體麵”與“真實”之間的永恒張力。在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有著高度的道德自我要求,他們是社會的良心,是道統的繼承者。當他們發現,無論是繼承舊道統還是開創新學,似乎都導嚮瞭失敗和恥辱時,如何維護自身存在的“意義感”就成瞭最嚴峻的考驗。我想象作者會細緻地梳理齣不同群體——例如,是在西方尋求救贖的留學生,還是堅守本土的舊式學者——在麵對這種意義危機時的反應差異。這種差異可能體現為,有人選擇徹底的虛無主義,有人選擇通過激烈的犧牲來重塑一種新的、殉道式的道德高度。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這種“道德潔癖”在極端壓力下的變形與爆發,那麼它將為我們理解中國知識階層幾代人的精神底色提供一個極其沉重的注腳。這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復盤,更是對“知識分子身份危機”的深度心理側寫。
評分讓兩位研究者驚訝的是,對於中國人,甚至連自殺都不是一種主體性行為,自殺者對死後效果的期待超過瞭求生本能,在這個意義上,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反而讓弱者的生命煥發齣特殊的光彩。曆史中人常問這樣的問題:“自殺是否怯懦?”“用生命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更好嗎?”但在這樣的設問中,必須假定存在一種更高價值值得為之去“生”,否則,即和民間常說的“好死不如賴活著”沒什麼兩樣瞭,而在許多語境中,生之價值未必是不可質疑的。“未知生,焉知死”,欲理解曆史中的那些死者,必須探究他們的生活情境,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對自殺的考察中,無法以自殺行為本身作為討論的邊界,就研究的興趣和取嚮而言,對人生態度的考察逐漸取代瞭死亡主題。
評分書脊是綫鎖加膠裝,我喜歡~
評分清末民初,一位蘇格蘭長老會的傳教醫師在中國東北行醫,後來將自己的見聞感受寫成一部迴憶錄《奉天三十年》,在這部書中作者大為感嘆導緻中國人自殺的原因與西方截然不同,他見過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因為地界糾紛打官司,富人用錢收買瞭官員,所以勝訴。但第二天窮人傢的一個兒子就在富人傢門口自殺瞭,富人處境非常狼狽,隻好付給窮人傢一筆可觀的賠償金。沒想到這件事剛過,窮人的又一個兒子在富人傢門口自殺,並在死前請來很多證人嚮他們說明自己自殺是因為富人恃強霸占瞭自己傢的土地,這次窮人要求更重的賠償,富人隻能照辦。付錢過後一個月,窮人的第三個兒子又照此行事,結果第三次付賠償金讓富人破瞭産,變得比他的對手還要窮。經過這件事,這傢窮人獲得瞭全村人的尊敬,傢族威望陡增,再也沒有人敢欺侮他們。作者杜格爾•剋裏斯蒂(Dugald Christie)寫道:“在中國,人們自殺不是因為厭倦生活,也不是因為想從恥辱或悲傷中解脫的怯懦想法,而是因為不可遏製的憤怒,或者他知道他的死會陷對手於不義。”這種想法齣於一位西方人旅居中國的經驗,卻和一位研究者的結論不謀而閤,在瑪格麗•沃爾夫(Margery Wolf)關於中國女性自殺的論文中,她提齣瞭同樣的問題:“自殺行為和中國人的許多其他行為一樣,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動、自身絕望的錶示,更是一種指嚮他人的行為。……西方人對自殺通常的設問方式是‘為什麼’,但在中國,人們可能更關注‘誰?誰逼她自殺的?誰應該對此負責?’”所以對於女性,造成自殺的強烈動機可能是復仇,“死亡並不僅僅是苦難的結束,還帶來權力,這是一種方法,使摺磨她的人受到懲罰”。
評分本書不錯,值得一讀,推薦購買
評分非常專業的研究,心態史
評分關注瞭一個很特彆的內容
評分書脊是綫鎖加膠裝,我喜歡~
評分很早就關注這個課題,讀過塗爾乾的自殺論,這是從曆史學的角度研究的,可參看吳飛的書。
評分很好,質量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