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聯那些人那些事》由《同舟共進》雜誌社策劃,主編:王傢聲、應春山、孫宏光、郭芙秀。
《同舟共進》雜誌1988年創刊,是麵嚮全國發行的時政文化月刊,由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管、主辦。近年來,《同舟共進》團結和匯聚一批高端作者,在海內外讀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2009年10月,《同舟共進》獲“首屆中國新銳媒體評論大奬”之“年度媒體奬”。大奬組委會的頒奬詞中說《同舟共進》在中國知識分子心中樹立起瞭不可動搖的言論旗幟。《同舟共進》堅持理想,特立獨行,對中國轉型期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瞭持續的論說,特點最為鮮明,立場最為清晰。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年以上的讀者幾乎無人不熟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幾乎無人不知曉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經曆,此文告訴我們:實際情況與我們所熟知的不完全一樣。今日俄羅斯和烏剋蘭,《鋼鐵》被定位為有嚴重錯誤的作品而遭廣大讀者冷落。
——《真實的“保爾-柯察金”》盛禹九
熟知蘇聯政治內幕的阿爾巴托夫指齣:“赫魯曉夫揭露的、批判的並力圖戰而勝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義。也許,他真誠地相信,整個問題也就是這樣,隻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決瞭使社會從過去的極權主義桎梏中解放齣來的全部問題。”
——《赫魯曉夫有沒有全盤否定斯大林》陸南泉
蘇聯解體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社會主義絕對不止一種模式,就如資本主義也不止一種模式一樣。美國是總統製,英國是首相製,中國是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的樣闆。社會主義必須開放改革,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而如何通過改革逐步走嚮法治、走嚮民主,是很重要的課題。
——《蘇聯解體是否戈爾巴喬夫的責任》王幼輝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走完瞭生命的全部曆程。幾年前已到處流傳勃列日涅夫健康狀況惡化的消息,甚至有幾次還煞有介事地傳齣他已死亡的消息。後來醫生披露:在勃列日涅夫的最後幾年,他雖還活著,已不太清楚周圍發生的事情瞭。但他一直頑固地把一個超級大國的權力執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迴首曆史,真會讓人産生一種荒誕感。
——《“宮廷政變”後的勃列日涅夫》陳為人
目錄
十月革命二三事
十月革命過去瞭90多年,現在俄羅斯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用)100年畫瞭一個圓,從原點齣發又走嚮瞭原點。”現在蘇聯大量的檔案公布,使我們看到瞭更加復雜的俄國曆史。人們常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瞭馬剋思列寜主義”,但現在看,馬剋思主義和列寜主義之間有太大的差彆,而這個差彆和十月革命有很大關係。
俄羅斯為末代沙皇恢復名譽
托洛茨基在放逐期間,曾於1935年4月9日的日記中記錄瞭他與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的一次談話。托洛茨基提到沙皇現在何處。斯維爾德洛夫迴答:“當然被處決瞭。”“那他的傢人呢?”托洛茨基問道。“同他一起被處決瞭”。“所有人?”托洛茨基話裏流露齣一絲驚訝。“所有人!”斯維爾德洛夫迴答,“那又怎麼樣?”他想看托洛茨基的反應。托洛茨基沒有說什麼,隻問瞭一句:“誰決定的?”斯維爾德洛夫迴答道:“我們在這裏決定的。伊裏奇認為不能給敵人留下活的旗幟,特彆是在我們今天最睏難的時候。”這是兩位布爾什維剋領袖之間的談話,對外人,包括其他老布爾什維剋,槍殺沙皇全傢一事則被嚴格保密,連對蘇俄駐柏林的全權代錶越飛也保密。槍殺沙皇一傢開始瞭不經審訊處決人的先例。到瞭斯大林時代,不經審訊的槍決成為傢常便飯。
斯達漢諾夫:被組裝的“典型”
在一般語境中,“典型”通常是英雄、模範、先進人物的泛稱。但主政者為瞭推動某種施政行為,彰顯某種業績,掩蓋某種失誤,往往通過樹典型的辦法,以偏概全地推齣根本不“典型”的不同類型的“模特兒”,以確保權力的閤法性。如在政策啓動之時,推齣某個應時的典型,可作領軍大纛;又如,在局勢衰微之鞦,推齣少數旺象的典型,可使“一葉障目”;再如,在貪墨成風之際,推齣個彆清廉的典型,可封悠悠眾口,如此等等。
蘇波戰爭與《騎兵軍》
蘇聯的著名作傢巴彆爾1939年被捕,1940年被處決。他的《騎兵軍》是蘇聯唯一一本描寫蘇波戰爭的小說,而蘇聯當局對蘇波戰爭一直諱莫如深,因為紅軍被波蘭軍隊打敗,是件丟臉的事,不希望人民知道,嚴禁齣版與蘇波戰爭有關的書籍。直到上世紀80年代,巴彆爾的作品纔
在蘇聯齣版。
1917-1918年的普列漢諾夫和高爾基
對於十月革命,俄國曾有兩個著名的反對者——普列漢諾夫和高爾基。他們很早就認識列寜,並對其早期革命活動和著作齣版給予過幫助和支持,但後來他們都與列寜産生瞭嚴重分歧。
兩個索爾仁尼琴?
真實的“保爾·柯察金”
從“保爾”說到法捷耶夫
“第三國際”的一筆糊塗賬
駭人聽聞的剋裏姆林宮醫生案
托洛茨基被清洗的前前後後
布哈林如何淪為階下囚
赫魯曉夫執政初年一次重要的對華決策
赫魯曉夫有沒有全盤否定斯大林
“宮廷政變”後的勃列日涅夫
安德羅波夫和他的“改革三闆斧”
葉利欽:斯芬剋司之謎
蘇聯特權階層的奢華觸目驚心
蘇俄諾貝爾文學奬四位得主命運比較
一生榮辱話索翁
看看蘇、朝文藝的生活氣息
蘇聯紅軍入疆作戰始末
戰爭也會生發異國情
蘇聯解體是否戈爾巴喬夫的責任
俄羅斯人懷瞭一下舊
精彩書摘
1920年4月25日波蘭軍隊發起進攻,5月6日占領瞭基輔。畢蘇斯基利用紅軍主力尚未從西南戰綫調到西戰綫的時機,占領瞭蘇俄大片土地。波蘭的侵略激起俄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連並不擁護布爾什維剋的前沙皇軍隊的將軍們也紛紛請戰。5月14日圖哈切夫斯基開始在西綫反攻。騎兵軍切斷占據基輔的波軍的補給綫,波軍被迫撤離基輔。紅軍乘勝追擊,越戰越勇,7月初已把波蘭軍隊趕迴波蘭境內。7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寇鬆齣麵調停,建議紅軍不要越過波蘭東部邊境,就此停戰,簽訂和約。但蘇俄人民委員會拒絕瞭英國的照會。布爾什維剋內部産生嚴重分歧。列寜堅決主張繼續打下去,拿下華沙。列寜認為,紅軍是解放波蘭人民的軍隊,必定受到波蘭人民的歡迎,攻入華沙後,波蘭工人必將起來推翻畢蘇斯基政府。波蘭與德國毗連,波蘭工人起義又將影響德國工人。德國工人起義將在歐洲各國引起連鎖反應,那時世界革命就成功瞭。列寜的樂觀情緒影響瞭布爾什維剋的政治局委員們,除托洛茨基外,他們一緻支持列寜的觀點。托洛茨基直接指揮紅軍,瞭解紅軍的真實狀況。他認為應當與波蘭簽訂和約,再打下去紅軍將被打敗。托洛茨基說:“……我認為我們已經達到勝利的頂峰,如不考慮自己的實力,繼續前進,就很可能喪失到手的勝利,走嚮失敗……現在列寜要求我們的部隊繼續進攻,從而使波蘭的無産階級有時間揭竿而起。”列寜想“用紅軍的刺刀對歐洲進行試探”,拒絕與波蘭簽訂和約。
列寜對波蘭國內的形勢和波軍的實力都估計不足。協約國對波蘭軍事上的支援使波軍的戰鬥力大大加強。波蘭政府實行瞭對農民有利的土地改革,鞏固瞭政權。波蘭輿論把紅軍的進入視為布爾什維剋企圖占領波蘭,再次把波蘭變成俄國的附屬國。像波蘭入侵蘇俄激起俄國人的愛國主義情緒一樣,紅軍進攻波蘭同樣激起波蘭人的愛國主義情緒。成韆上萬的波蘭誌願者加入波蘭軍隊。紅軍嚮前挺進,拉長瞭運輸綫,消耗瞭自己。西綫與西南綫之間發生裂痕。
……
《帝國殘陽:20世紀中歐的流亡、革命與重塑》 導言:碎裂的星辰與未竟的史詩 本書聚焦於20世紀一個動蕩不安的地理核心——中歐腹地。這不是一部描繪單一國傢興衰的編年史,而是一幅由無數個人命運交織而成的宏大圖景,它涵蓋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短暫“金色年代”,再到冷戰鐵幕降臨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撕裂與壓抑。 中歐,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始終是歐洲曆史上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區域。它的文化景觀由德意誌的嚴謹、斯拉夫的浪漫、猶太人的智慧以及哈布斯堡王朝遺留下的多民族結構共同構成。本書的主綫,便是探究在這個熔爐中,知識分子、藝術傢、政治活動傢和普通民眾,如何在一個世紀內經曆瞭四次根本性的社會結構重塑:帝國解體、民主的短暫嘗試、極權主義的崛起與殘酷統治,以及戰後分裂與最終的統一。 我們試圖捕捉的,是那些在劇烈曆史變動中被迫“流亡”的心靈與軀體,以及那些選擇“堅守”的抵抗者。他們的故事,共同譜寫瞭20世紀歐洲精神圖譜中最復雜、最令人心碎的一章。 --- 第一部分:帝國之歿與民族的覺醒 (1914–1929) 一、維也納的黃昏:哈布斯堡的幻影 本章深入剖析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社會肌理與內在矛盾。重點關注維也納作為帝國文化心髒,其藝術、哲學和心理學領域如何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從剋裏姆特的美學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探索,這些思想的爆發,實則是在對一個行將崩潰的舊世界發齣的最後絕唱。我們考察瞭各個民族精英階層對“自我決定權”的渴望,以及這種渴望如何被戰爭的狂熱所裹挾,最終導緻帝國的瓦解。 二、新國傢的誕生與邊界的血跡 戰爭結束後,凡爾賽體係和聖日耳曼體係在中歐催生瞭一係列新的、往往是脆弱的民族國傢,如捷剋斯洛伐剋、波蘭復興以及巴爾乾諸國的擴張。本書詳述瞭這些新政權在構建國傢認同過程中所麵臨的內部張力——尤其是少數民族(德裔、匈牙利裔、猶太裔)的地位問題。通過對布拉格和華沙知識界對“國傢文化”的構建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揭示瞭民族主義理想與現實政治操作之間的巨大鴻溝。 三、流亡的開端:知識的遷徙 隨著舊秩序的崩塌,一代知識分子被迫離開故土。本節聚焦於那些輾轉於巴黎、柏林和蘇黎世的流亡者。他們中的許多人,曾是舊帝國的擁護者,如今不得不重新定義自己的“傢園”與“身份”。從卡夫卡作品中彌漫的異化感,到流亡作傢們在異國語境中對故土的追憶與批判,展現瞭“無根性”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美學主題。 --- 第二部分:極權的陰影與黃金的幻象 (1930–1939) 四、魏瑪的悲劇與中歐的政治極化 魏瑪共和國的崩潰,不僅僅是德國的問題,它如同一個病竈,影響瞭整個中歐的政治氣候。本章分析瞭經濟大蕭條如何加劇瞭社會階層對立,使得溫和的民主力量被左右兩端的激進思潮所吞噬。我們考察瞭中歐各國政治光譜中的法西斯主義和本土極端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它們如何巧妙地利用瞭民眾對戰後不公和經濟睏境的憤怒。 五、布拉格與布達佩斯的文化抵抗 在政治氣氛日益緊張的背景下,中歐的藝術和文學迎來瞭短暫的“黃金時代”。本節深入研究布拉格猶太知識圈的繁榮與脆弱,以及布達佩斯知識分子的智識辯論。重點分析瞭那些試圖在藝術形式中建立一個獨立於政治洪流的“精神庇護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在麵對現實威脅時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六、被犧牲的少數:種族清洗的前奏 隨著納粹主義在德意誌地區的得勢,中歐的少數族裔群體,特彆是猶太社區,開始感受到明確的、係統性的迫害。本章細緻梳理瞭1930年代針對猶太人的法律歧視如何在中歐各國蔓延,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對此采取的反應——從積極的同化者到最早的逃亡者。這為後續的悲劇埋下瞭清晰的伏筆。 --- 第三部分:鐵幕下的夾縫生存與記憶的重構 (1945–1989) 七、解放還是占領?戰後中歐的權力真空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而是東西方勢力的直接對峙。本章探討瞭雅爾塔體係如何在中歐製造瞭人為的地理和意識形態斷裂。重點關注戰後被蘇聯紅軍“解放”的地區,其國傢重建如何迅速被意識形態改造所取代。我們分析瞭“人民民主國傢”的建立過程,以及舊精英階層如何被清洗或收編。 八、布達佩斯的春天與布拉格的寒鼕 本書將兩個關鍵的反抗事件——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與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視為中歐人民對外部強權反抗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不僅僅關注軍事衝突本身,更側重於知識分子、學生和工人在短期內展現齣的對自由和主權的清晰訴求。隨之而來的鎮壓,展示瞭極權體製在維護其統治時所錶現齣的冷酷效率,以及這種鎮壓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整整一代人的政治冷感與內嚮性。 九、生活在“真實世界”之外:日常的妥協與微小的反抗 冷戰時期的中歐生活,是宏大敘事與卑微日常的奇異混閤。本節關注“玻璃牆”背後的社會生態:計劃經濟的低效、黑市的存在、官方宣傳與私人信仰之間的斷裂。我們通過對中産階級和知識分子私密日記、信件的考察,揭示瞭人們如何通過文化消費、幽默(反諷)以及傢庭敘事來維持精神上的完整性。 十、沉默的十年與未熄的燈火 (1970s–1980s) 在意識形態高壓下,中歐的知識界轉嚮瞭非政治化的“地下”或“邊緣”領域。從波蘭團結工會初期的宗教感召力,到捷剋異見人士在“憲章77”框架下的持續努力,本書展示瞭抵抗如何從公開的政治集會轉變為持久的文化和道德堅持。這些微弱的燈火,最終為1989年的劇變積蓄瞭能量。 --- 結語:未竟的遺産與曆史的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目光投嚮1989年那些“和平的革命”。我們分析瞭中歐各國在推翻社會主義政權時錶現齣的不同路徑(例如東德的迅速統一與捷剋和斯洛伐剋的和平分離),以及轉型初期所麵臨的文化和經濟上的“休剋療法”。 中歐的曆史,是一個關於邊界、身份、流亡與歸屬感的永恒追問。它提醒我們,現代曆史中的任何宏大敘事,都必須通過那些在夾縫中求生、掙紮和夢想的個體生命來加以審視。這些“人”與“事”,構成瞭理解整個20世紀歐洲政治與精神史的必要基石。 --- 本書特色: 多語境視角: 避免以單一國傢為中心,係統梳理瞭德意誌、匈牙利、捷剋、波蘭在同一曆史進程中的互動與差異。 跨學科研究: 結閤瞭政治史、社會學、文化批評與文學分析,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質感。 側重個人敘事: 大量引用第一手文獻、信件與迴憶錄,將宏大的曆史事件還原為人性的抉擇與痛苦。 專注“中間地帶”: 聚焦於歐洲地理與意識形態上的“中間地帶”,探討其獨特的脆弱性與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