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第五批名老中医”“2014年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李培旭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的肾脏病临证经验。选编了20种肾脏疾病,每一种病的内容主要分为概要、诊断要点、辨治要点、验案选编和验方集锦。全书突出以法统方,主张活用“通、利、疏”与“补、涩、固”等法;突出中西医病与证的结合、脉症与实验室检验指标结合;突出中药性味功能与中药药理研究结合。本书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各级医师、科研人员,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师生的临床参考书及肾病患者和家属的参考读物。 李培旭 著 李培旭,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授予“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2014年授予“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2004年授予“靠前批很好中医临床人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1996年授予“112人才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医疗、中医药研究工作40余年。擅长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炎、lgA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及增生症、少弱精症、阳痿,以及一些内科疑难杂病。 "肾病中西医结合是当今中医学和西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科学研究走向交叉、综合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西医学的迅速发展,对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也推进了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近些年,肾病中西医结合的内容比较多,有诊断结合、治疗结合、诊断与治疗结合等。在诊断方面,如西医肾病与中医证候结合、西医肾脏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候结合、西医肾病化验指标与中医证候结合等。在治疗方面,如中西药联合应用结合;透析、移植与中医药联合治疗结合。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如西医诊断与中医治疗结合;中药治疗与现代药理研究结合等。肾病的这些中西医结合成果,对中医进一步认识西医肾脏病和指导中医治疗西医肾病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中医治疗肾病的疗效。但是,肾病中西医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肾病的病理、检测指标等方面,中医对其发生、发展、变化的中医理论的认识还不够确切;肾病中医辨证分型还比较混乱;肾病中医辨治方等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初读可能领略其表面的精彩,精读之后才能体会其内里的深邃。作者在叙述中,偶尔会穿插一些关于古代医家经典论述的个人注解,这些注解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临床观察完美融合。书中对一些罕见并发症的处理方式,也做了细致的记录,这对于提高临床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至关重要。整体而言,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行云流水,但内涵却坚实如磐石。它教会了我们,真正的医术,是建立在对生命复杂性深刻理解之上的艺术。对于所有致力于提高肾病诊疗水平的同仁们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肾病诊疗体系。它不是零散的方歌汇编,而是有机的整体。从疾病的“溯源论”到“预后观”,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关注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症状缓解,更是如何通过治疗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辨证论病”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论述,这体现了作者高度的临床智慧。书中对某些特定证型,如湿热蕴结型或肝肾阴虚型,所提出的系列方剂组合,其配伍的严谨性令人叹服,不仅考虑了主证的消除,还兼顾了脾胃的护养,避免了治疗过程中的“顾此失彼”的弊端。这本著作无疑为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参考。
评分这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医肾病治疗专著,其叙事风格之流畅、案例分析之深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书中对疑难杂症的剖析丝丝入扣,仿佛作者就坐在案旁,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辨证论治。特别是那些看似棘手、常规疗法效果不佳的病例,作者总能从纷繁复杂的脉象、舌象中提炼出关键病机,并以精妙的方剂予以解决。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数十载临床经验的沉淀,那种对病患的关怀与对学术的严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大家风范。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临床指南,让年轻一代的医生在面对复杂肾病时,多了一份底气和清晰的思路。书中对病案的记录详实到令人赞叹,从初诊到痊愈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调整、每一味药的增减,都有详尽的阐述,这对学习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中医整体观念的深刻诠释。作者并未将肾病局限于肾脏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大框架下进行考量。书中对于“脾土为本”、“肝木为枢”在肾病治疗中的调控作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佐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不拘泥于古法的灵活性,他既推崇经典方剂的妙用,又敢于在复杂病理面前进行创造性发挥。这种既承古又创新的精神,是中医发展所必需的。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初涉中医领域的人,也能被其逻辑性极强的论述所吸引。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中医深层机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思考切入点,引导我们去追问“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给人一种宁静致远、沉稳大气的阅读体验。内容上,它对不同肾病阶段的病理演变路径描绘得极为清晰,从水湿内停到瘀血阻滞,再到阴阳俱衰,每一步的过渡都符合中医的生理病理逻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虚实夹杂”病例的处理章节,这部分内容极具挑战性,处理不当往往前功尽弃。作者处理此类情况时所展现出的精准拿捏,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演奏复杂的复调乐章,错落有致,收放自如。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的精髓在于动态平衡的把握,而非僵化的公式套用。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学术旅行,每翻过一页,都能收获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再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