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根全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美术家
  • 中国美术
  • 艺术家
  • 辞典
  • 参考工具书
  • 艺术
  • 文化
  • 增补本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5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216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数:9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每当我需要查找某个书画家的简历时,首先想到的总是俞剑华先生1963年编、1981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这是一本正宗的、规范的、靠得住的、可以令人信任的工具书。但是,在使用该辞典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发现,有很多书画美术家,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书画美术家,因历史、政治等诸多原因没有被收录在该辞典内。同时又发现,该辞典中收录的一些人物的姓名、籍贯或生卒年月有明显错漏,不免使人有美中不足之叹。由此,我想把俞先生编的这本辞典中有明显错漏的地方纠正过来,把许多没有收录进去的书画美术家增补进去,以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要。为此,我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收集资料,穷三十年之功,总共收集了31122人名成就此书。限于人力、物力及业务水平,重复遗漏、错误荒谬势所难免,望大家批评指正,以助完善。

作者简介

张根全,别名瑜、羽。1939年生,浙江富阳人。1958年参加工作,后在军队服役,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司令部参谋、地方干部,并历任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以及国内多家画院、书画研究会顾问、教授等。受家庭熏陶,平生爱收藏古今中国字画,喜研读美术史论,对古字画的鉴定有一定造诣。

目录

一画
一如
一鸣
一斋
一壶先生

二画
[一]
二格
丁山
丁千
丁午
丁仃
丁白
丁申
丁宁㈠
丁宁㈢
丁平
丁农
丁汛
丁庄
丁寿
丁辰
丁良
丁易
丁枫
丁杰
丁俭
丁玲
丁钧
丁俊
丁香
丁桓
丁晏
丁悚
丁涛
丁浩
丁宾
丁硕
丁唏
丁勖
丁章
丁深
丁翰
丁铠
丁喆
丁斌
丁焱
丁超
丁琛
丁谦
丁愚
丁瑗
丁滨
丁锦
丁漪
丁槐
丁唪
丁毅
丁蕙
丁聪
丁一岚
丁一焘
丁乙卯
丁二仲
丁人锟
丁乃杨
丁子文
丁士元
丁士青
丁士源
丁三在
丁义明
丁上左
丁心亢
丁元杰
丁元采
丁云青
丁云萼
丁日昌
丁仁长
丁仁杰
丁少兰
丁井文
丁文右
丁文江
丁文安
丁文渊
丁文隽
丁开嶂
丁以布
丁以此
丁玉来
丁玉恒
丁石僧
丁立中㈠
丁立中㈢
丁立本
丁立干
丁立君
丁立松
丁立恺
丁立瀛
丁立镇
丁田树
丁甘仁
丁世弼
丁正献
丁永康
丁占德
丁对扬
丁艮善
丁同钺
丁光蟾
丁廷标
丁廷楗
丁兴才
丁庆龄
丁吉甫
丁至和
丁各欣
丁兆冠
丁在善
丁观加
丁守仁
丁竹君
丁西林
丁仲英
丁更石
丁宏荃
丁克全
丁声树
丁佛言
丁迪豪
丁良授
丁良瀚
丁寿昌
丁寿徵
丁序镛
丁折桂
丁希农
丁希喆
丁作霖
丁沛渔
丁宝兰
丁宝良
丁宝珊
丁宝桢
丁宝铨
丁宝濂
丁宗洛
丁学礼
丁国柄
丁国钧
丁国瑞
丁国荣
丁若兰
丁绍光
丁绍仪
丁绍仍
丁绍德
丁治磐
丁茂鲁
丁秉乾
丁秉彝
丁炳权
丁知度
丁昌燕
丁念先
丁明修
丁明镜
丁秀阁
丁取忠
丁居信
丁贵堂
丁洁因
丁昭明
丁思孔
丁荣祚
丁彦俦
丁钟文
丁衍庸
丁春霖
丁洵华
丁炳焱
丁冠颜
丁逊之
丁逢甲
丁致聘
丁振来
丁振铎
丁祖荫
丁来夫
丁莱年
丁桂馨
丁盛文
丁惟汾
丁惟清
丁惟提
丁惟鲁
丁培镒
丁梦兰
丁梦周
丁健行
丁雪光
丁捷三
丁善庆
丁遁武
丁超五
丁裕超
丁象谦
丁象震
丁惠康㈠
丁惠康㈢
丁雄泉
丁斌曾
丁翔华
丁瑛卿㈠
丁瑛卿㈢
丁传经
丁传绅
丁传靖
丁瑞祺
丁鹏翥
丁锦泉
丁鉴修
丁楚玉
丁瑜均
丁宁原
丁慈康
丁遥思
丁福保
丁漱谷
丁漱清
丁嘉树
丁嘉葆
丁毓英
丁毓瑾
丁慕琴
丁锐义
丁锡田
丁锡奎
丁锡康
丁倩宣
丁聚堂
丁济生
丁济堂
丁济万
丁鸿甫
丁德隆
丁默村
丁怀瑾
丁履恒
丁履泰
丁麟年
[丨]
卜灵
卜乃夫
卜少夫
卜亮
卜宁
卜世藩
卜希阳
卜享斋
卜俊民
卜祚光
卜昭信
卜青茂
卜昂华
卜道明
卜捷昌
卜维勤
[丿]
八指头陀
[一]
了庐
刁斗明
刁庆湘
刁汝钧
刁成易
刁作谦
刁焕文
刁敏谦
刁崇谦
力空
力钧
力群
力捷三
刀安仁
刀国华

三画
[一]
才住
才旺多吉
于广
于平
于光
于衣
于怀
于辰
于枋
于定
于征
于虹
于珍
于珩
于鬯
于凉
于逢
于敏
于斌
于辈
于瑜
于群
于雁
于斐
于磊
于声
于涛
于琨
于墉
于鼎
于震
于灏
于大经
于天士
于天泽
于开泰
于文中
于文国
于文雅
于长拱
于化鲤
于少卿
于介中
于月川
于太昌
于书佃
于书杰
于允鼎
于令涝
于永章
于圣期
于立群
于右山
于世铎
于西昆
于式玉
于式枚
于式棱
于齐庆
于兆漪
于兆麟
于百龄
于冲汉
于守祝
于守绪
于安民
于安庆
于安澜
于光甲
于光远
于芷山
于希宁
于志学
于克襄
于沧州
于君葆
于昆呖
于昌绪
于金才
于建章
于受庆
于承佑
于朋举
于美成
于钟霖
于荫霖
于荔孙
于省吾
于洪起
于南彬
于能模
于振立
于振寰
于思波
于鸳寿
于凌斗
于海江
于绍文
于梅谷
于逸辨
于维清
于国良
于国翰
于驷兴
于美成
于春喧
于荣岑
于复千
于黑丁
于阳春
于敦厚
于进海
于雪光
于云狲
于湘兰
于溥光
于道曾
于筱舫
于普源
于疏枚
于诗鸢
于新生
于渐逵
于远廷
于赓虞
于熙学
于德坤
于德培
于德纯
于德溶
于毅夫
于琛潋
于源浦
于静远
于静波
于霖逢
于学忠
于学信
于树德
于曙光
于翼如
于应茂
于宝轩
于宝顺
于继明
于镜涛
于麟章
大方
大勇
大康
大醒
干人俊
干学宗
干鹏飞
尢列

万异
万良
万依
万武
万昊
万放
万征
万军
万春
万钧
万咸
万选
万泰
万曼
万惠
万福
万慧
万骊
万辕
万舞
万一鹏
万人迷
万士炼
万云骏
万云路
万今声
万以增
万立钰
万兆芝
万古蟾
万民钦
万本端
万世宁
万世禄
万仲文
万次章
万廷兰
万廷献
万年茂
万邦翰
万连枝
万里浪
万里翘
万声扬
万良炯
页息进
万承天
万承风
万承苍
万承岑
万承宗
万枚子
万建国
万松龄
万金声
万青力
万青藜
万宗德
万基元
万伟良
万国志
万国华
万国悦
万国宾
万国鼎
万宝成
万炳勋
万家福
万鸿图
万强麟
万斛泉
万斛源
万斯备
万浞思
万胜卿
万超尘
万殿尊
万福华
万福麟
万维生
万德涵
万德尊
万绳枝
万绳祜
万鼎琛
万耀煌
万簌鸣
[丨]
山河
山之南
山思发
川岛
[丿]
千里驹
千家驹
[、]
广凤”
广寿
广军
广安
广林
广杰
广照
广廷渤
[冖]
习隽
弓彤轩
弓富魁
卫肃
卫万庭
卫天水
卫云桂
卫立煌
卫东晨
卫永耀
卫仰瑶
卫兴武
卫克强
卫昌绩
卫既齐
卫俊秀
卫祖荫
卫浚都
卫捷峰
卫惠林
卫铸生
卫荣光
卫嘉荣
卫聚贤
马丁
马云
马加
马刚
马亚
马达
马寻
马钊
马位
马际
马沅
马克
马良
马奇
马杰
马坦
马阜
马询
马荣
马亮
马济
马岳
马益
马素
马特
马浮
马恕
马骏
马彬
马烽
马强
马皓
马程
马疏
马廉
马犟
马琼
马维
马策
马湘
马聘
马蓉
马漪
马莲
马毅
马骏
马辅
马铣
马最
马隧
马襄
马璧
马麒
马麟
马岭
马谦
马瀛
马缢
马骧
马一浮
马人龙
马三俊
马万里
马千里㈠
马千里㈢
马子华
马也愚
马士钤
马小进
马大土
马之吉
马天游
马方钰
马元材
马元放
马元起
马元瑞
马龙青
马友龙
马止事
马中骥
马少宣
马长庚
马长柱
马长春
马文车
马文兴
马文江
马文坛
马文里
马文珍
马文炳
马文启
马文梦
马文焕
马文植
马文鸾
马文蔚
马孔扬
马孔怀
马书城
马书琴
马世晓
马世煜
马西光
马白水
马永清
马幼渔
马东升
马丕瑶
马仪清
马占山
马占鏊
马玉仁
马玉如
马玉明
马玉浩
马玉堂
马玉昆
马玉魁
马宁钧
马东生
马平和
马正荣
马正泰
马礼常
马自强㈠
马自强㈢
马如飞
马次航
马负书㈠
马负书㈢
马旭彦
马兴让
马纪壮
马传煦
马亚非
马庆云
马庆福
马廷用
马廷贤
马廷黝
马兆奎
马兆麒
马安良
马仲英
马仲明
马仲钧
马仲姝
马仰禹
马仰融
马全鳌
马吉樟
马西园
马存
马师融
马师恭
马光剑
马亦钊
马汝锦
马克明
马君武
马汤楹
马伯瑶
马伯乐㈠
马伯乐㈢
马孝焱
马辰基
马宏道
马宏琦
马运洪
马寿华
马寿金
马步元
马步祥
马步蟾
马芳田
马志中
马志强
马志豪
马志儒
马志燮
马时俊
马希良
马希援
马邻翼
马良弼
马良翰
马启西
马启邦
马启泰
马际堂
马纶笃
马松亭
马波生
马法五
马法冉
马茂元
马承基
马其昶
马其睥
马绍义
马绍文
马绍曾
马松亭
马宝龙
马金门
马金华
马佩瑶
马征祥
马鸣銮
马国权
马国亮
马国强
马国翰
马忠发
马忠辰
马忠恕
马昂霄
马学礼
马学智
马奉信
马宗荣
马宗融
马宗和
马宗霍
马秉雄
马育麟
马相卫
马相如
马相伯
马叙伦
马建中
马建忠
马建军
马耐园
马适安
马庭松
马秋仪
马英德
马品藻
马荣胜
马荣朝
马荫荣
马轶之
马贵猛
马树华
马树霞
马钟秀
马钟潭
马重雍
马胤昌
马星驰
马星野
马星槎
马映箜
马彦森
马起升
马恩溥
马凌甫
马继胜
马晓军
马积森
马哲民
马逢伯
马骏声
马晋允
马倚元
马润宪
马桂龄
马桂焱
马桢榆
马振声
马振宪
马振祥
马振裕
马高骧
马常利
马健翎
马基光
马寅初
马悖靖
马鸿宾
马鸿增
马教思
马维勤
马彬如
马雪妹
马琬母
马景涛
马温如
马曾鲁
马道人
马联元
马超群
马雄镇
马鲁桥
马赓良
马瑞圣
马瑞辰
马瑞图
马新林
马新贻
马腾蛟㈠
马腾蛟㈢
马锦文
马锡纯
马锡武
马慈航
马福安
马福祥
马瑰公
马毓宝
马毓章
马毓望
马静婉
马兢先
马德林㈠
马德林㈢
马德明
马德春
马德乾
马德潜
马徵磨
马履中
马慧娴
马蕴山
马潜蛟
马禊光
马翰章
马骥云
马骥生

四画
[一]
丰村
丰兆民
丰启德
元机
元志
元亮
元溥
元磉
元在功
元国梁
尤珍
尤莹
尤爱
尤琦
尤翔
尤小云
尤半狂
尤兴诗
尤冰如
尤有中
尤劲东
尤茂森
尤雪行
尤惠卿
戈沙
戈英
戈岱
戈涛
戈捷
戈涵
戈玮
戈跃
戈大木
戈公振
戈永良
戈廷模
戈定远
戈裕良
戈嘉荫
戈履徵
戈懋伦
扎西次仁
支谦
支志霖
支伟成
支宝冉
支恒荣
支清佐
木庵
木棠
木正源
木基新
亓仲平
亓丹山
王力㈠
王力㈢
王千
王义
王云㈠
王云㈢
王见
王尤
王丹
王民
王丙
王卉
王田
王兰㈠
王兰㈢
王兰㈢
王兰㈣
王川(_
王川㈢
王叶
王印
王平
王立
王米
王伟㈠
王伟㈢
王宇㈠
王宇㈢
王讷
王任
王仲
王戎
王孙
王耒
王巩
王臣
王军
王亚
王权
王农
王纪
王传
王迈
王观
王达
王奂
王坚
王芸
王岩
王苏
王沆
王兑
王芳
王圻
王均㈠
王均㈢
王均㈢
王辰
王轩
王灿
王沅
王汾
王彤
王钊
王角
王岐
王里
王侃
王叻
王林㈠
王林㈢
王定
王明
王质
王备
王枚
王斧
王松
王炬
王建
王绅
王炜
王炜㈠
王玮㈢
王鸣
王绂
王苹
王杰
王碉
王治
王岱
王迪㈠
王迪㈢
王听
王统
王相
王临
王炯
王修
王威
王冠
王信
王钧
王荃
王逊
王俭
王浩
王觉
王俊
王恒
王思
王呙
王珊
王炬
王炳
王度
王宪
王宓
王莘
王健㈠
王健㈢
王健㈢
王健㈣
王晖㈠
王晖㈢
王莹
王桢
王恕
王隽
王隼
王晟
王埏
王珙
王堵
王澎
王桐
王烈
王悃
王倬㈠
王倬㈢
王通
王海
王振
王塘
王倘
王宽㈠
王宽㈢
王宾
王钤
王蕖㈢
王菜㈢
王焕
王五{}
王庸㈢
王庸㈢
王康
王惕
王绶
王舸
王磐
王淦
王清
王堂
王鸿
王勖
王酶
王检
王铤
王翊
王培
王绰
王道㈠
王道㈢
王晦
王植㈠
王植㈢
王铸
王集
王封
王琛
王越
王雁
王琳
王琪
王揆
王惠
王琦㈠
王琦㈢
王超
王堪
王普
王渤
王竣
王谦
王赓
王筠
王靖
王蓝
王肄
王路
王煜㈠
王煜㈢
王概
王楫
王瑞
王溥
王锦~
王猷
王鼎
王楷㈠
王楷㈢
王廉
王照
王煦
王瑚
王瑶
王端
王銮
王蔷
王熙
王精
王塾
王潢
王锷
王澄
王澍
王澎
王征
王鎏
王鹤
王毅
王勰
王暮
王增
王璋㈠
王璋㈢
王嶙
王榴
王晡
王璞
王濂
王铺㈠
王镛㈢
王镛㈢
王辨
王翰
王霖
王謇
王襄(_,
王襄㈢
王爵
王霞
王琼
王藻(一)
王藻㈢
王槁
王蒴
王骥
王骧
王瓒㈠
王瓒㈢
王瀹
王露㈠
王露㈢
王懿
王鑫
王一丁
王一心
王一羽
王一琴
王一葵
王一呜
王一新
王一骥
王人文
王人骥
王二生
王又朴
王力克
王九兴
王九鼎
王九儒
王九龄㈠
王九龄㈢
王了望
王三锡
王已千
王大平
王大安
王大壮
王大初
王大纶
王大保
王大进
王大钧
王大桢
王大经
王大观
王小信
王习三
王于玉
王于震
王义平
王义忱
王义胜
王义信
王卫明
王万芳
王万喜
王子云
王子扬
王子芳
王子武
王子学
王子音
王子野(-j
王子野㈢
王士仪
王士宏
王士忠
王士荃
王士钥
王士俊
王士珍
王士莲
王士菜
王士雄
王士菁
王士骥
王士瀚
王个锣
王久选
王广庆
王广圻
王广荫
王广益
王小古
王小初
王小松
王小逸
王小晖
王小隐
王小摩
王乃壮
王乃栋
王乃誉
王王孙
王中年
王中孚,
王中青
王丰镐
王开疆
王天
王天民
王天池
王天任
王天育
王天恨
王天胜
王天禄
王天曙
王天鹏
王少石
王少华
王少溪
王之江
王之平
王之臣
王之英
王之枢
王之春
王之梅
王之麟
王方仁
王方字
王方谷
王元地
王元枢
王元珍
王元亮
王元寿
王元晋
王元珠
王元特
王元菱
王元樨
王元辘
王元曦
王无生
王无邪
王无咎
王气中
王心湛
王为东
王为河
王为政
王为斡
王风清
王尹方
王化民
王化成
王化南
王化起
王化堂
王化鹤
王开泰
王见川
王太岳
王云五
王云轩
王云沧
王云岫
王云铭
王云锦㈠
王云锦
王支林
王友直
王巨任
王巨贤
王风仪
王凤池
王风年
王凤喈
王风翔
王风卿
王屯虎
……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
二十一画
二十二画
二十三画
二十四画

精彩书摘

【王步霉】(1889-1943)名光隽,字村鸥。歙县人。能诗。著有《鸥窗诗》。善画,尤善画白菜。
【王利器】(1911-)字藏用,号晓传。室名耐雪堂。四川江津人。1940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讲师、教授。1954年调人民出版社,兼西北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文心雕龙校证》等。工书文。
【王怀庆】(1944-)笔名王怀。北京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师。
擅油画。
【王怀骐】(1939-)笔名王怀良。北京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河北画院院长、-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协主席。擅水墨画。
【王况裴】(1893-1971)原名宁度,号绿野,晚号绿野翁,又号蓬累。室名晦鸣楼、澡雪斋。湖南衡阳人。1921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后任湖南省立-师校长,大夏大学教授。1929年任湖南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安徽行政督察专员兼代安徽政治学院院长。1946年起,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克强学院院长。后去台湾。著有《文字源流》等。工书文。
【王冶秋】(1909-1987)安徽霍丘人。1925年在《语丝》发表作品,并为未名社成员。后在山西、天津等地教书。曾任冯玉祥秘书,1946年在孙连仲部任少将参议,从事策反,后因秘密泄露,走避清华园吴晗家中,立即由吴助其化装去解放区。1949年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人大常委。著有《琉璃厂史话》等。工书文。
【王沂东】(1955-)山东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油画。
【王沂暖】(1907-)原名克仁,字春沐。原籍河北玉田,生于吉林省吉林县,-作九台县人。1931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任教中学多年。1942年在成都参加编纂藏汉词典等。1950年后,历任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教授。又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佛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研究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印度佛教史》、 《西藏短诗选》等。
【王诒寿】(1830-1881)字眉子、眉叔,号笙月。室名缦雅堂。浙江山阴(绍兴)人。贡生。官武康训导。著有《笙月词》、《花影词》等。擅书,工诗,尤善词,也作骈文。
【王陆一】(1897-1943)原名肇巽,一名天士。陕西三原人。早年就读于西北大学。曾参加护法、靖国之役。后任上海大学国文教席。1925年赴苏联中山大学留学。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中执会秘书处书记,安徽大学文学院长等职。工书文。
【王陈治】(清)字持园,号桐屿。海宁人,喜读书,精医术,能画山水,取法宋元人,笔墨高雅。后迁居崇德。
【王陈常】(1863-?)字思文,号慕彬居士,别号淡园。室名赏心山房。河北宛平人。生平以教读为业。工书,善诗。
【王劭廉】(清末民国间)字少荃,-作少泉。天津人。民国后,曾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工书。
【王孜敬】(清)号竹石道人。长安人。清末诸生。工竹石,书学板桥。

前言/序言

  每当我需要查找某个书画家的简历时,首先想到的总是俞剑华先生1963年编、1981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这是一本正宗的、规范的、靠得住的、可以令人信任的工具书。但是,在使用该辞典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发现,有很多书画美术家,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书画美术家,因历史、政治等诸多原因没有被收录在该辞典内。同时又发现,该辞典中收录的一些人物的姓名、籍贯或生卒年月有明显错漏,不免使人有美中不足之叹。由此,我想把俞先生编的这本辞典中有明显错漏的地方纠正过来,把许多没有收录进去的书画美术家增补进去,以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要。为此,我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收集资料,穷三十年之功,总共收集了31122人名成就此书。限于人力、物力及业务水平,重复遗漏、错误荒谬势所难免,望大家批评指正,以助完善。
瀚海撷英: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通鉴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与发展脉络,构建一部内容详实、体系完备的通识性参考巨著。全书聚焦于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国工匠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实用艺术品。 卷一:史前与先秦——文明的曙光与礼器的奠基 本卷追溯中国工艺美术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玉器制作技艺的萌芽讲起,详述红山、良渚等重要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的艺术特征与技术特征。重点阐述夏商周三代,青铜冶铸技术如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详细分析了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铸造工艺、纹饰寓意(如饕餮纹、云雷纹),更深入探讨了青铜礼器在宗法制度和政治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对同期玉器雕琢的精细化、漆器的初步发展及其在贵族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卷二:秦汉恢宏——大一统时代的物质文化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工艺制作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本卷着重描绘秦代陶兵马俑的写实主义精神与群组艺术的宏大叙事。汉代部分,则细致考察了金银器制作的繁复技法,尤其是金银错、鎏金工艺的成熟运用。画像砖、画像石的艺术成就被置于重要位置,揭示其对当时社会生活、神话信仰的直观反映。丝织业,尤其是提花技术和锦缎的生产,标志着纺织工艺的巅峰,与“丝绸之路”的兴盛紧密相连。此外,本卷对汉代漆器的髹饰工艺,如螺钿、戗金等,进行了专门的技术分析。 卷三:魏晋风骨与南北交融——器物中的精神气质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在工艺美术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卷探讨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的影响,如石窟造像中的世俗化趋势,以及佛龛、经箱等工艺品的精美制作。瓷器烧造开始崭露头角,越窑青瓷的“类玉”质感和北方的白瓷技术突破成为重点。工艺品中流露出文人审美品味,器物造型趋向秀丽、内敛,反映出士大夫阶层对自然与个性的追求。 卷四:隋唐盛世——雍容华贵的工艺交响 唐代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鼎盛期,兼容并蓄、气象万千。本卷详述唐三彩的烧制技艺及其对异域色彩的吸收。金银器工艺进入“盛唐气象”,莲花纹、宝相花纹的大量应用,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与开放。镜子、梳篦、化妆盒等日用杂器,无不体现出高超的装饰技巧。陶瓷方面,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南方的长沙窑则以其独特的釉下彩描绘世俗生活场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活力。缂丝技术在此时期趋于成熟,为后世的织锦艺术奠定了基础。 卷五:宋代雅致——内敛的极简与技艺的精纯 宋代工艺追求“天然去雕饰”,以精细、内敛、素雅为美学主流。本卷将重点放在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烧制工艺上,对汝窑的天青色、钧窑的“入窑一色”等独特釉色进行科学层面的探讨。宋代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家具(如圈椅、官帽椅的结构优化)、文房用具(如端砚、澄泥砚的雕刻)的发展。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装饰艺术,以其朴拙率真的民间风格,与主流的典雅审美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卷六:元明清的集大成与变革——工艺的极致与走向世俗 元代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豪放之风,对工艺审美带来冲击。明代是传统工艺的集大成阶段,尤其在官窑体系中,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钴料的呈色、胎体的精炼令人叹服。本卷详细分析了明代家具(特别是苏作、京作的风格分野)、织金锦的复杂结构,以及珐琅彩、景泰蓝等金属胎彩釉工艺的技法演变。清代则展现出技术上的登峰造极,如细密至极的竹木牙雕、复杂的多层套雕,以及在官办造办处主导下的“集大成”风格,工艺的繁复程度往往超越了审美追求本身,体现出皇权对技艺的极致掌控。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对中国工艺美术数千年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了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政治审美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传统工艺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全书配有大量高精度图版和技术剖析图,力求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详实的参考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艺术史研究的学者,我深知这类辞典类工具书最怕的就是时效性和准确性的滞后。然而,这本书在时效性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注意到其中包含了许多在近十年内才逐渐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的当代艺术家的新信息,这表明编纂团队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权威文献的整理上,而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持续的、前沿的田野调查和信息核实工作。例如,某些新近被发现或重新评估的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个展记录,都被精确地收录了进来。这使得该书不仅具有强大的“历史回溯”功能,更兼具了“前瞻性观察”的价值,保证了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作为研究者手中不可替代的权威参考工具。

评分

我必须提及的一个观察点是,此增补本在处理那些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家的资料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和专业伦理。面对一些敏感或信息缺失严重的条目,编纂者并没有选择简单地回避或凭空臆测,而是采用了非常严谨的“据实记载,注明来源或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这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学术诚信的坚守,是任何严肃学术著作的灵魂所在。在某些关键人物的条目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争议性信息(比如改名换姓或迁徙时间)的处理,其措辞极为中立、客观,完全没有价值判断的倾向。这使得研究者在引用这些资料时,可以保有极大的信心,知道自己所依赖的是一个经过多重校验、力求还原真相的扎实文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细腻,即便只从外观来看,也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对细节要求苛刻的专业人士,在翻阅时也能享受到极佳的视觉体验。尤其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早期艺术家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排版布局合理,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快捷,这对于需要频繁进行资料核对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这点在当代动辄追求快速出版的图书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值得称赞。初次捧读时,那种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结构逻辑上来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显然是基于一个极为严谨的、可追溯的资料源头进行构建的。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跨越不同艺术流派和地域限制的条目,发现其在信息密度和交叉引用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查询一位民国时期的学院派人物时,书中不仅提供了他的主要成就,还在脚注中巧妙地指向了另一位与他有师生或同窗关系的艺术家的条目,使得读者能够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相互关联的艺术圈子网络,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个体。这种系统化的组织结构,让原本枯燥的名单和数据,变得具有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关系图谱,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研究的效率和趣味性,对于梳理特定时期艺术教育体系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祖父留下的几本关于近现代书画的私人藏书笔记,发现其中提到了一位非常早期的、活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方画家,但具体生平信息一直语焉不详,很多现有出版的大家族谱系里都没有他的踪影。为此,我几乎翻遍了手头所有能找到的权威性艺术史资料,都只得到了模糊的记载。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增补本。我抱着试探的心态去查阅,结果惊喜地发现,在某一页靠后的位置,竟然详细记录了这位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家的完整生平、主要师承以及一两件早期重要作品的流传信息。这种“冷门但关键”的收录,体现了编纂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粗略的资料汇编可以比拟,它真正做到了对艺术史“查漏补缺”的使命。

评分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评分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评分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评分

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评分

“是的,驱物术只能发挥出灵器的部分威力,所以弟子斗胆……”

评分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评分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评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评分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