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

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小舒,苏明旭,沈建琪 著
图书标签:
  • 颗粒测量
  • 粒度分析
  • 颗粒技术
  • 粉体
  • 材料表征
  • 物理测试
  • 工业应用
  • 质量控制
  • 粒度分布
  • 分析测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9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6628
包装:精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是作者所在团队多年来科研成果的总结,反映和代表了我国目前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水平。内容包括颗粒系统的基本知识、光散射基本理论及基于光散射原理的颗粒测量方法和技术,超声散射的基本原理和基于超声的颗粒测量方法和技术,颗粒测量应用中的一些问题等。书中还收录了颗粒的折射率及物性参数、标准颗粒等颗粒测量中涉及到的参数和资料,对于从事颗粒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在进行颗粒粒度测量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适合于从事颗粒材料测量、加工、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实验人员以及高校师生。

目录

第1章 颗粒基本知识1
1.1 概述1
1.2 颗粒的几何特性2
1.2.1 颗粒的形状2
1.2.2 颗粒的比表面积3
1.2.3 颗粒的密度3
1.3 颗粒粒度及粒度分布4
1.3.1 单个颗粒的粒度4
1.3.2 颗粒群的粒径分布6
1.3.3 颗粒群的平均粒度11
1.4 标准颗粒13
1.5 颗粒测量中的颗粒分散问题16
1.5.1 颗粒分散方法概述17
1.5.2 常见问题讨论18
参考文献19

第2章 光散射基本理论21
2.1 衍射散射基本理论21
2.1.1 惠更斯�卜颇�耳原理21
2.1.2 巴卑涅原理23
2.1.3 衍射的分类24
2.1.4 夫琅和费单缝衍射25
2.1.5 夫琅和费圆孔衍射26
2.2 光散射基本理论28
2.2.1 光散射概述28
2.2.2 光散射基本知识29
2.2.3 经典Mie光散射理论32
2.3 几何光学对散射的描述49
2.3.1 概述49
2.3.2 计算方法49
2.4 非平面波的散射理论54
2.4.1 广义Mie理论54
2.4.2 基本理论54
2.4.3 波束因子的区域近似计算59
2.4.4 高斯波束入射60
2.4.5 数值结果61
参考文献62

第3章 散射光能颗粒测量技术65
3.1 概述65
3.2 基于衍射理论的激光粒度仪67
3.2.1 衍射散射式激光粒度仪的基本原理67
3.2.2 多元光电探测器各环的光能分布69
3.2.3 衍射散射法的数据处理方法72
3.3 基于Mie散射理论的激光粒度仪76
3.4 影响激光粒度仪测量精度的几个因素79
3.4.1 接收透镜焦距的合理选择79
3.4.2 被测试样的浓度80
3.4.3 被测试样轴向位置的影响82
3.4.4 被测试样折射率的影响84
3.4.5 光电探测器对中不良的影响85
3.4.6 仪器的检验86
3.5 激光粒度仪测量下限的延伸86
3.5.1 倒置傅里叶变换光学系统88
3.5.2 双镜头技术89
3.5.3 双光源技术90
3.5.4 偏振光散射强度差(PIDS)技术90
3.5.5 全方位多角度技术91
3.5.6 国产激光粒度仪的新发展93
3.6 角散射颗粒测量技术96
3.6.1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工作原理97
3.6.2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散射光能与粒径曲线98
3.6.3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F�睤曲线的讨论101
3.6.4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测量区及其定义104
3.6.5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计数效率108
3.6.6 角散射式颗粒计数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09
参考文献112

第4章 透射光能颗粒测量技术115
4.1 消光法115
4.1.1 概述115
4.1.2 消光法测量原理115
4.1.3 消光系数117
4.1.4 消光法的数据处理方法119
4.1.5 颗粒浓度测量126
4.1.6 消光法的粒径测量范围及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126
4.1.7 消光法颗粒测量装置和仪器128
4.2 光脉动法颗粒测量技术130
4.2.1 光脉动法的基本原理131
4.2.2 光脉动法的发展现状133
4.3 消光起伏频谱法136
4.3.1 数学模型136
4.3.2 测量方法和测量原理138
4.3.3 消光起伏频谱法的发展现状147
参考文献149

第5章 动态光散射测粒技术的原理和发展概况153
5.1 引言153
5.2 动态光散射测粒技术的原理155
5.2.1 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155
5.2.2 粒度测量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分析157
5.2.3 典型装置和数据分析方法160
5.3 动态光散射测粒技术的发展概况164
5.3.1 动态光散射技术的起源和初步定型164
5.3.2 动态光散射测粒技术的早期发展166
5.3.3 动态光散射测粒技术研究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66
参考文献167

第6章 超声法颗粒测量技术171
6.1 声和超声171
6.1.1 声和超声的产生171
6.1.2 超声波特征量172
6.2 超声法颗粒测量基本概念176
6.2.1 声衰减和声速测量178
6.2.2 能量损失机理180
6.3 超声法颗粒测量理论182
6.3.1 ECAH理论模型183
6.3.2 ECAH理论模型的拓展和简化193
6.3.3 耦合相模型202
6.3.4 颗粒测量208
6.3.5 基于电声学理论的ZETA电势测量214
6.4 小结215
参考文献215

第7章 纳米颗粒的测量219
7.1 纳米颗粒测量的背景和特点219
7.2 动态光散射纳米颗粒测量220
7.3 可视法纳米颗粒测量223
7.4 超声法纳米颗粒测量225
7.4.1 超声法的特点和装置226
7.4.2 纳米颗粒检测的实例227
7.4.3 超声纳米颗粒检测中注意事项230
参考文献231

第8章 反演算法233
8.1 约束算法233
8.1.1 颗粒粒径求解的一般讨论233
8.1.2 约束算法在光散射颗粒测量中应用234
8.2 非约束算法244
8.2.1 非约束算法的一般讨论244
8.2.2 Chahine算法及其改进247
8.2.3 投影算法249
8.2.4 松弛算法251
8.2.5 Chahine算法和松弛算法计算实例253
参考文献255

第9章 工业应用及在线测量257
9.1 雾化液滴测量257
9.1.1 激光散射法测量258
9.1.2 特大雾化液滴粒度测量260
9.2 乳浊液中液体颗粒大小的测量261
9.3 汽轮机中湿蒸汽测量262
9.4 烟气轮机入口颗粒浓度及粒径的在线测量264
9.5 烟雾连续在线测量266
9.6 图像法测量快速流动颗粒267
9.7 电厂气力输送煤粉粒径、浓度和速度在线测量269
9.8 超细颗粒折射率测量271
9.9 超声测量高浓度水煤浆273
参考文献274

第10章 其他颗粒测量方法275
10.1 电感应法275
10.1.1 电感应法的基本原理275
10.1.2 仪器的配置与使用277
10.1.3 测量误差279
10.1.4 小结283
10.2 显微镜法283
10.2.1 颗粒粒径的定义284
10.2.2 粒径测量285
10.2.3 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288
10.2.4 小结290
10.3 图像分析法291
10.3.1 颗粒图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91
10.3.2 颗粒图像分析过程和结果表示294
10.3.3 小结297
10.4 沉降法299
10.4.1 颗粒在液体中沉降的Stokes公式300
10.4.2 颗粒达到最终沉降速度所需的时间301
10.4.3 临界直径及测量上限302
10.4.4 布朗运动及测量下限303
10.4.5 Stokes公式的其他影响因素304
10.4.6 测量方法及仪器类型306
10.4.7 沉降天平309
10.4.8 光透沉降法312
10.4.9 离心沉降314
10.4.1 0小结315
参考文献316

附录318
附录一 国内外主要颗粒仪器生产厂商318
附录二 国内外颗粒测量标准319
附录三 国内外标准颗粒主要生产厂商325
附录四 液体的黏度和折射率326
附录五 固体化合物的折射率329

精彩书摘

光散射是指光线通过不均匀的介质而偏离其原来的传播方向并散开到所有方向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均匀介质中,光线将沿原有的方向传播而不发生散射现象。当光线从一个均匀介质进入另一均匀介质时,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它只能沿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传播,这是由于均匀介质中偶极子发出的次波具有与入射光相同的频率,并且偶极子发出的次波间有一定的位相关系,它们是相干的,在非折射光的所有方向上相互抵消,所以只发生折射而不发生散射。反射和折射规律由Snell定律描述,而反射光和折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关系则由Fresnel公式给出。
如果在均匀介质中掺人一些大小为波长数量级且杂乱分布的颗粒物质,它们的折射率与周围均匀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譬如胶体溶液、悬乳液、乳状物等,原来均匀介质的光学均匀性遭到破坏,次波干涉的均匀性也受到破坏。这种含有不均匀无规则分布的颗粒物质的介质引起了光的散射,称为亭达尔散射(Tygdall,又称丁达尔散射或丁铎尔散射)。在本书以下即将讨论的光散射法测量颗粒时,均产生光的亭达尔散射。这时,散射光的强度分布及偏振规律与散射颗粒的大小、颗粒相对周围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前言/序言

颗粒(包括固体颗粒、液滴、气泡)与能源、动力、环境、机械、医药、化工、轻工、冶金、材料、食品、集成电路、气象等行业密切相关,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据文献介绍,70%以上的工业产品与颗粒有关,近年来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冬季大范围的浓雾等也都与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关。颗粒粒径是颗粒的最重要参数,许多情况下,颗粒粒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而且与能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工艺过程优化等都密切相关。近年来,各种新型颗粒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的问世和应用,给颗粒粒径的测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飞速发展的需要极大促进了光散射法颗粒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应用领域已逐步替代了原来应用其他工作原理(如筛分、显微镜、沉降、电感应等)的颗粒测量仪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颗粒测量方法。特别是近年来激光技术、光电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光散射法易于实现在线测量的突出特点更进一步推动了光散射颗粒测量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基于光散射原理的颗粒测量方法,以及与微流体芯片技术相结合等多方法融合的颗粒测量仪器。光散射法颗粒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是颗粒测量仪器的微型化和智能无线网络化。
尽管光散射法颗粒测量技术有众多的优点,但它的穿透性不强限制了它在高浓度颗粒实时在线测量中的应用。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正好弥补了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在这方面的弱点,使得超声颗粒测量技术可以用于高浓度颗粒的测量而无需对被测对象进行稀释,这个特点尤其适合在过程中的颗粒实时在线测量。近年来国际上对超声颗粒测量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成为一类新的颗粒测量方法。而图像法则随数码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重新崛起,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颗粒粒度及形态测量的一类新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本书深入探讨了纳米材料的微观世界,从原理到实践,全面阐述了各类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与精细表征技术。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面,我们将逐一介绍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气相沉积法、模板法等主流合成途径,并重点分析不同制备参数对纳米材料形貌、尺寸、晶体结构及表面性质的影响。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旨在帮助读者掌握根据特定需求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关键技巧。 在表征技术部分,本书将涵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揭示纳米材料微观形貌和结构上的应用。X射线衍射(XRD)作为分析晶体结构和相成分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数据解析方法以及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详尽阐述。此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等用于分析材料化学键和官能团的技术,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表面和电子结构分析方法,也将一一介绍其原理、操作要领及数据解读。特别地,针对纳米材料特有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本书还将介绍相应的表征手段,如荧光光谱、电化学工作站、振动样品磁力计等,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不仅关注基础理论,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图例和实验数据,引导读者理解每一种制备和表征技术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并学会如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实验方法。内容涵盖从前沿的量子点、纳米线、纳米管的合成,到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制备,再到碳纳米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表征部分则聚焦于如何准确评估纳米材料的纯度、形貌、尺寸分布、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晶格缺陷以及表面化学状态。 本书适合从事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和科研人员阅读。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催化、传感、能源存储、生物医药、环境修复等前沿领域的读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独立开展纳米材料相关的研究项目,有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开发具有突破性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技术》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加工成型方法,从基本的原理、设备到工艺流程,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内容涵盖了高分子材料的流变学行为、热力学性质以及它们在高分子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挤出成型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单螺杆和双螺杆挤出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螺杆设计及其对聚合物熔体行为的影响。重点阐述挤出过程中熔体的塑化、输运、增压、脱气和模具成型的各个环节,并深入分析影响挤出制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温度、压力、螺杆转速、模头设计等。挤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及其规避方法也将得到详细的讨论,例如熔体破裂、道钉纹、表面粗糙等。 注塑成型是本书的另一核心部分。我们将全面解析注塑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包括注射单元、合模单元、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重点讲解注塑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塑化、注射、保压、冷却和脱模。对于不同类型的注塑模具(如浇口、流道、冷却水道的设计),以及它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将进行深入剖析。本书将提供丰富的实例,帮助读者理解如何优化注塑参数(如注射压力、注射速度、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冷却时间、模具温度)以获得尺寸稳定、无缺陷的注塑制品。常见的注塑缺陷,如缩痕、飞边、烧焦、翘曲变形等,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吹塑成型技术,包括挤出吹塑、注射吹塑和拉伸吹塑,也将得到详细介绍。我们将讨论不同吹塑工艺的适用范围、设备特点以及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控制。例如,挤出吹塑中型坯的挤出速度、壁厚均匀性控制;注射吹塑中预制品的设计和拉伸比的选择;拉伸吹塑中内外模的设计和拉伸过程。本书还将介绍吹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如壁厚不均、气泡、撕裂等,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此外,本书还包括对压塑、压延、发泡成型、滚塑等其他重要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介绍。对于压塑,我们将探讨模具设计、加热和压力控制;对于压延,重点介绍辊筒的间隙、温度和速度对薄膜或片材质量的影响;对于发泡成型,将解析发泡剂的选择、发泡机理及发泡过程的控制;滚塑技术则将关注模具的旋转方式、加热方式和周期控制。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本书在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的工业实例、典型工艺参数设置以及相关的质量检测方法。从通用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到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再到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本书将覆盖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特性和适用的成型技术。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技术》旨在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学生、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教材。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机理,熟练掌握各项加工技术,并能够根据实际生产需求,优化工艺参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高分子材料工业的不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仪器设备的供应商,我需要深入了解各种颗粒粒度测量仪器的技术原理和市场定位,以便更好地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行业知识。它详细介绍了市面上主流的颗粒粒度测量仪器的技术特点、性能参数、应用领域以及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比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能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解答客户的疑问。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测量超细颗粒的客户,我能够根据书中关于动态光散射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向他们推荐相应的仪器,并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更适合他们的需求。这本书也让我对市场的最新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些新兴的测量技术和应用方向,也为我拓展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经常会将书中介绍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案例作为与客户沟通的素材,这大大提升了我的专业形象和说服力。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知识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透着一股严谨与专业。封面上那种深邃的蓝色,配合着细腻的颗粒散射图,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无限好奇。翻开书页,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让我想起实验室里那些精密仪器的冰凉金属,既有力量又不失细腻。文字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间距、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插图,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清晰地展示了各种颗粒粒度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仪器结构,甚至连一些细微的操作步骤都通过图示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一个精心绘制的示意图,比冗长的文字描述更能直观地理解技术精髓。书的章节过渡也很自然,从基础理论的铺垫,到各种主流测量技术的详细介绍,再到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知识。我原本以为这种专业书籍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编写风格却充满了启发性,作者似乎非常理解读者的需求,总能在关键点上给出深入浅出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即使是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该领域顶尖专家但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而又严谨,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落到了实处。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原理时,总是能够用最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并且善于运用类比和举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解释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散射理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光的散射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非物理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书中对技术细节的描述也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绍不同测量方法的校准步骤时,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并且强调了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这对于想要亲自操作仪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讨论不同技术优劣时所表现出的客观和中立态度,作者并没有偏袒任何一种技术,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各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感钦佩。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背景,但一直对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以及水体中的悬浮物很感兴趣,想了解它们是如何被测量和分析的。这本书虽然名为“颗粒粒度测量技术及应用”,但它在讲解技术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测量工业废气中颗粒物粒度来评估排放污染程度,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水体悬浮物的粒度分布来判断水质状况的章节。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书中提到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监测大气中的PM2.5,并通过分析其粒度分布来研究其在大气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这让我感觉科技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并且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我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科普性是很强的,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涵盖了颗粒粒度测量的各种主流技术,还对一些前沿和新兴的技术进行了介绍,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同时,书中对每种技术的讲解都非常深入,不仅阐述了基本原理,还对仪器结构、操作流程、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使得这本书既可以作为科普读物,也可以作为专业技术参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技术之间的比较分析,作者能够客观地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给出选择建议,这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权威和可靠。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讲解透彻,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优秀著作。

评分

我是一名研究生,正在进行颗粒材料相关的研究项目。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关于颗粒粒度测量的资料非常庞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整合。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它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节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测量技术,并且围绕该技术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到仪器的设计制造,再到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方面。书中对各种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的部分尤其出色,它不仅列举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还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了选择建议,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需求的测量方法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最新文献和研究成果,这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测量误差分析的部分,它非常细致地指出了各种潜在的误差来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我研究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例如,在描述一种仪器的校准过程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步骤,还详细解释了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也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规避潜在的错误。书中对于不同测量技术的参数选择、数据采集频率、数据后处理方法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讨论动态光散射法时,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讲解了如何正确地制备样品,包括分散剂的选择、超声处理的时间和强度等,并解释了这些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巨大影响。这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测量,背后也蕴含着许多需要精细把握的细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提升。

评分

作为一个对科学史和技术发展历程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一种探索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它梳理了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最初手工测量到现代化的智能仪器,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创新。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科学进步的艰辛与伟大。例如,在讲述光学衍射法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光的衍射原理,还追溯了这一原理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颗粒粒度测量,以及早期科学家们在克服技术瓶颈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溯源”式的讲述,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同时,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也让我眼前一亮,例如对纳米颗粒测量技术、在线测量技术以及多技术融合的探讨,都展现了该领域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进行思想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激发灵感。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科学探索的微观史。

评分

我是一名材料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对粉末材料的粒度分布进行分析,以优化产品性能。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主要依赖于一些零散的技术文档和网上零星的资料,对于各种测量方法的优劣、适用范围以及最新发展趋势,总是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详尽地梳理了目前主流的颗粒粒度测量技术,从经典的筛分法、沉降法,到光学衍射法、激光粒度分析仪,再到更先进的动态光散射法、图像处理法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常用和前沿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原理的介绍,而是对每种技术的测量原理、仪器构成、操作流程、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误差来源都做了深入的剖析。举个例子,在介绍激光粒度分析仪时,作者不仅解释了米氏散射理论,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散射角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测量参数来提高准确性。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深度分析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涵盖了粉末冶金、陶瓷、制药、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效果,为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仿佛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将读者引向知识的深处。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认知过程,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仪器和应用。第一章通常会对颗粒粒度测量的重要性、基本概念和测量要求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紧接着,作者会详细介绍各种主要的测量技术,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比较。在每一个技术章节中,又会细致地剖析其工作原理、仪器结构、测量流程、数据处理以及优缺点。最后,通常会有一个应用章节,将前面介绍的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展示技术的价值。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编写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全面认知,不会感到迷茫或不知所措。这种严谨的逻辑性,也是这本书成为一本优秀的科普和技术参考书籍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有参考意义~~~~~~~~~~~~~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对散粒体、粉体的各种粒径测量方法都有介绍,不错

评分

对散粒体、粉体的各种粒径测量方法都有介绍,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对散粒体、粉体的各种粒径测量方法都有介绍,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