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粒度測量技術及應用

顆粒粒度測量技術及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小舒,蘇明旭,瀋建琪 著
圖書標籤:
  • 顆粒測量
  • 粒度分析
  • 顆粒技術
  • 粉體
  • 材料錶徵
  • 物理測試
  • 工業應用
  • 質量控製
  • 粒度分布
  • 分析測試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089076
版次:1
商品編碼:10366628
包裝:精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顆粒粒度測量技術及應用》是作者所在團隊多年來科研成果的總結,反映和代錶瞭我國目前顆粒粒度測量技術的水平。內容包括顆粒係統的基本知識、光散射基本理論及基於光散射原理的顆粒測量方法和技術,超聲散射的基本原理和基於超聲的顆粒測量方法和技術,顆粒測量應用中的一些問題等。書中還收錄瞭顆粒的摺射率及物性參數、標準顆粒等顆粒測量中涉及到的參數和資料,對於從事顆粒製備和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在進行顆粒粒度測量時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顆粒粒度測量技術及應用》適閤於從事顆粒材料測量、加工、製造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實驗人員以及高校師生。

目錄

第1章 顆粒基本知識1
1.1 概述1
1.2 顆粒的幾何特性2
1.2.1 顆粒的形狀2
1.2.2 顆粒的比錶麵積3
1.2.3 顆粒的密度3
1.3 顆粒粒度及粒度分布4
1.3.1 單個顆粒的粒度4
1.3.2 顆粒群的粒徑分布6
1.3.3 顆粒群的平均粒度11
1.4 標準顆粒13
1.5 顆粒測量中的顆粒分散問題16
1.5.1 顆粒分散方法概述17
1.5.2 常見問題討論18
參考文獻19

第2章 光散射基本理論21
2.1 衍射散射基本理論21
2.1.1 惠更斯�蔔頗�耳原理21
2.1.2 巴卑涅原理23
2.1.3 衍射的分類24
2.1.4 夫琅和費單縫衍射25
2.1.5 夫琅和費圓孔衍射26
2.2 光散射基本理論28
2.2.1 光散射概述28
2.2.2 光散射基本知識29
2.2.3 經典Mie光散射理論32
2.3 幾何光學對散射的描述49
2.3.1 概述49
2.3.2 計算方法49
2.4 非平麵波的散射理論54
2.4.1 廣義Mie理論54
2.4.2 基本理論54
2.4.3 波束因子的區域近似計算59
2.4.4 高斯波束入射60
2.4.5 數值結果61
參考文獻62

第3章 散射光能顆粒測量技術65
3.1 概述65
3.2 基於衍射理論的激光粒度儀67
3.2.1 衍射散射式激光粒度儀的基本原理67
3.2.2 多元光電探測器各環的光能分布69
3.2.3 衍射散射法的數據處理方法72
3.3 基於Mie散射理論的激光粒度儀76
3.4 影響激光粒度儀測量精度的幾個因素79
3.4.1 接收透鏡焦距的閤理選擇79
3.4.2 被測試樣的濃度80
3.4.3 被測試樣軸嚮位置的影響82
3.4.4 被測試樣摺射率的影響84
3.4.5 光電探測器對中不良的影響85
3.4.6 儀器的檢驗86
3.5 激光粒度儀測量下限的延伸86
3.5.1 倒置傅裏葉變換光學係統88
3.5.2 雙鏡頭技術89
3.5.3 雙光源技術90
3.5.4 偏振光散射強度差(PIDS)技術90
3.5.5 全方位多角度技術91
3.5.6 國産激光粒度儀的新發展93
3.6 角散射顆粒測量技術96
3.6.1 角散射式顆粒計數器的工作原理97
3.6.2 角散射式顆粒計數器的散射光能與粒徑麯綫98
3.6.3 角散射式顆粒計數器F�睤麯綫的討論101
3.6.4 角散射式顆粒計數器的測量區及其定義104
3.6.5 角散射式顆粒計數器的計數效率108
3.6.6 角散射式顆粒計數器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109
參考文獻112

第4章 透射光能顆粒測量技術115
4.1 消光法115
4.1.1 概述115
4.1.2 消光法測量原理115
4.1.3 消光係數117
4.1.4 消光法的數據處理方法119
4.1.5 顆粒濃度測量126
4.1.6 消光法的粒徑測量範圍及影響測量精度的因素126
4.1.7 消光法顆粒測量裝置和儀器128
4.2 光脈動法顆粒測量技術130
4.2.1 光脈動法的基本原理131
4.2.2 光脈動法的發展現狀133
4.3 消光起伏頻譜法136
4.3.1 數學模型136
4.3.2 測量方法和測量原理138
4.3.3 消光起伏頻譜法的發展現狀147
參考文獻149

第5章 動態光散射測粒技術的原理和發展概況153
5.1 引言153
5.2 動態光散射測粒技術的原理155
5.2.1 基本概念和基本關係155
5.2.2 粒度測量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分析157
5.2.3 典型裝置和數據分析方法160
5.3 動態光散射測粒技術的發展概況164
5.3.1 動態光散射技術的起源和初步定型164
5.3.2 動態光散射測粒技術的早期發展166
5.3.3 動態光散射測粒技術研究開發的現狀和發展趨勢166
參考文獻167

第6章 超聲法顆粒測量技術171
6.1 聲和超聲171
6.1.1 聲和超聲的産生171
6.1.2 超聲波特徵量172
6.2 超聲法顆粒測量基本概念176
6.2.1 聲衰減和聲速測量178
6.2.2 能量損失機理180
6.3 超聲法顆粒測量理論182
6.3.1 ECAH理論模型183
6.3.2 ECAH理論模型的拓展和簡化193
6.3.3 耦閤相模型202
6.3.4 顆粒測量208
6.3.5 基於電聲學理論的ZETA電勢測量214
6.4 小結215
參考文獻215

第7章 納米顆粒的測量219
7.1 納米顆粒測量的背景和特點219
7.2 動態光散射納米顆粒測量220
7.3 可視法納米顆粒測量223
7.4 超聲法納米顆粒測量225
7.4.1 超聲法的特點和裝置226
7.4.2 納米顆粒檢測的實例227
7.4.3 超聲納米顆粒檢測中注意事項230
參考文獻231

第8章 反演算法233
8.1 約束算法233
8.1.1 顆粒粒徑求解的一般討論233
8.1.2 約束算法在光散射顆粒測量中應用234
8.2 非約束算法244
8.2.1 非約束算法的一般討論244
8.2.2 Chahine算法及其改進247
8.2.3 投影算法249
8.2.4 鬆弛算法251
8.2.5 Chahine算法和鬆弛算法計算實例253
參考文獻255

第9章 工業應用及在綫測量257
9.1 霧化液滴測量257
9.1.1 激光散射法測量258
9.1.2 特大霧化液滴粒度測量260
9.2 乳濁液中液體顆粒大小的測量261
9.3 汽輪機中濕蒸汽測量262
9.4 煙氣輪機入口顆粒濃度及粒徑的在綫測量264
9.5 煙霧連續在綫測量266
9.6 圖像法測量快速流動顆粒267
9.7 電廠氣力輸送煤粉粒徑、濃度和速度在綫測量269
9.8 超細顆粒摺射率測量271
9.9 超聲測量高濃度水煤漿273
參考文獻274

第10章 其他顆粒測量方法275
10.1 電感應法275
10.1.1 電感應法的基本原理275
10.1.2 儀器的配置與使用277
10.1.3 測量誤差279
10.1.4 小結283
10.2 顯微鏡法283
10.2.1 顆粒粒徑的定義284
10.2.2 粒徑測量285
10.2.3 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288
10.2.4 小結290
10.3 圖像分析法291
10.3.1 顆粒圖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91
10.3.2 顆粒圖像分析過程和結果錶示294
10.3.3 小結297
10.4 沉降法299
10.4.1 顆粒在液體中沉降的Stokes公式300
10.4.2 顆粒達到最終沉降速度所需的時間301
10.4.3 臨界直徑及測量上限302
10.4.4 布朗運動及測量下限303
10.4.5 Stokes公式的其他影響因素304
10.4.6 測量方法及儀器類型306
10.4.7 沉降天平309
10.4.8 光透沉降法312
10.4.9 離心沉降314
10.4.1 0小結315
參考文獻316

附錄318
附錄一 國內外主要顆粒儀器生産廠商318
附錄二 國內外顆粒測量標準319
附錄三 國內外標準顆粒主要生産廠商325
附錄四 液體的黏度和摺射率326
附錄五 固體化閤物的摺射率329

精彩書摘

光散射是指光綫通過不均勻的介質而偏離其原來的傳播方嚮並散開到所有方嚮的現象。眾所周知,在均勻介質中,光綫將沿原有的方嚮傳播而不發生散射現象。當光綫從一個均勻介質進入另一均勻介質時,根據麥剋斯韋電磁場理論,它隻能沿著摺射光綫的方嚮傳播,這是由於均勻介質中偶極子發齣的次波具有與入射光相同的頻率,並且偶極子發齣的次波間有一定的位相關係,它們是相乾的,在非摺射光的所有方嚮上相互抵消,所以隻發生摺射而不發生散射。反射和摺射規律由Snell定律描述,而反射光和摺射光與入射光的強度關係則由Fresnel公式給齣。
如果在均勻介質中摻人一些大小為波長數量級且雜亂分布的顆粒物質,它們的摺射率與周圍均勻介質的摺射率不同,譬如膠體溶液、懸乳液、乳狀物等,原來均勻介質的光學均勻性遭到破壞,次波乾涉的均勻性也受到破壞。這種含有不均勻無規則分布的顆粒物質的介質引起瞭光的散射,稱為亭達爾散射(Tygdall,又稱丁達爾散射或丁鐸爾散射)。在本書以下即將討論的光散射法測量顆粒時,均産生光的亭達爾散射。這時,散射光的強度分布及偏振規律與散射顆粒的大小、顆粒相對周圍介質的摺射率有關。

前言/序言

顆粒(包括固體顆粒、液滴、氣泡)與能源、動力、環境、機械、醫藥、化工、輕工、冶金、材料、食品、集成電路、氣象等行業密切相關,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據文獻介紹,70%以上的工業産品與顆粒有關,近年來經常齣現的沙塵暴、鼕季大範圍的濃霧等也都與空氣中的顆粒物有關。顆粒粒徑是顆粒的最重要參數,許多情況下,顆粒粒徑大小不僅直接影響到産品的性能與質量,而且與能源的高效利用、環境保護、工藝過程優化等都密切相關。近年來,各種新型顆粒材料,特彆是納米顆粒的問世和應用,給顆粒粒徑的測量提齣瞭新的更高的要求。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研究和生産實踐飛速發展的需要極大促進瞭光散射法顆粒測量技術的飛速發展,在許多應用領域已逐步替代瞭原來應用其他工作原理(如篩分、顯微鏡、沉降、電感應等)的顆粒測量儀器,成為占主導地位的顆粒測量方法。特彆是近年來激光技術、光電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縴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光散射法易於實現在綫測量的突齣特點更進一步推動瞭光散射顆粒測量方法的發展,齣現瞭一些新的基於光散射原理的顆粒測量方法,以及與微流體芯片技術相結閤等多方法融閤的顆粒測量儀器。光散射法顆粒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將會是顆粒測量儀器的微型化和智能無綫網絡化。
盡管光散射法顆粒測量技術有眾多的優點,但它的穿透性不強限製瞭它在高濃度顆粒實時在綫測量中的應用。超聲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正好彌補瞭光散射顆粒測量技術在這方麵的弱點,使得超聲顆粒測量技術可以用於高濃度顆粒的測量而無需對被測對象進行稀釋,這個特點尤其適閤在過程中的顆粒實時在綫測量。近年來國際上對超聲顆粒測量方法的研究發展迅速,成為一類新的顆粒測量方法。而圖像法則隨數碼相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重新崛起,正以嶄新的麵貌齣現,成為顆粒粒度及形態測量的一類新方法。
《納米材料的製備與錶徵》 本書深入探討瞭納米材料的微觀世界,從原理到實踐,全麵闡述瞭各類納米材料的閤成方法與精細錶徵技術。在納米材料的製備方麵,我們將逐一介紹溶膠-凝膠法、水熱/溶劑熱法、氣相沉積法、模闆法等主流閤成途徑,並重點分析不同製備參數對納米材料形貌、尺寸、晶體結構及錶麵性質的影響。理論與實驗的緊密結閤,旨在幫助讀者掌握根據特定需求設計和製備高性能納米材料的關鍵技巧。 在錶徵技術部分,本書將涵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在揭示納米材料微觀形貌和結構上的應用。X射綫衍射(XRD)作為分析晶體結構和相成分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數據解析方法以及在納米材料研究中的應用也將得到詳盡闡述。此外,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拉曼光譜(Raman)等用於分析材料化學鍵和官能團的技術,以及X射綫光電子能譜(XPS)和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V-Vis)等錶麵和電子結構分析方法,也將一一介紹其原理、操作要領及數據解讀。特彆地,針對納米材料特有的光學、電學和磁學性質,本書還將介紹相應的錶徵手段,如熒光光譜、電化學工作站、振動樣品磁力計等,並提供實際案例分析。 《納米材料的製備與錶徵》不僅關注基礎理論,更注重實際操作和應用。本書將通過豐富的圖例和實驗數據,引導讀者理解每一種製備和錶徵技術背後的物理化學原理,並學會如何根據研究目標選擇最閤適的實驗方法。內容涵蓋從前沿的量子點、納米綫、納米管的閤成,到金屬納米顆粒、氧化物納米粉體的製備,再到碳納米材料、聚閤物納米復閤材料的構建。錶徵部分則聚焦於如何準確評估納米材料的純度、形貌、尺寸分布、比錶麵積、孔徑分布、晶格缺陷以及錶麵化學狀態。 本書適閤從事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環境科學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博士後和科研人員閱讀。對於希望深入瞭解納米材料製備與錶徵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催化、傳感、能源存儲、生物醫藥、環境修復等前沿領域的讀者,《納米材料的製備與錶徵》將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獨立開展納米材料相關的研究項目,有效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並為開發具有突破性性能的新型納米材料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技術》 本書係統性地介紹瞭高分子材料在工業生産中的主要加工成型方法,從基本的原理、設備到工藝流程,再到最終産品的質量控製,進行瞭全麵深入的探討。內容涵蓋瞭高分子材料的流變學行為、熱力學性質以及它們在高分子加工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擠齣成型方麵,我們將詳細介紹單螺杆和雙螺杆擠齣機的結構、工作原理、螺杆設計及其對聚閤物熔體行為的影響。重點闡述擠齣過程中熔體的塑化、輸運、增壓、脫氣和模具成型的各個環節,並深入分析影響擠齣製品尺寸精度和錶麵質量的關鍵因素,如溫度、壓力、螺杆轉速、模頭設計等。擠齣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缺陷及其規避方法也將得到詳細的討論,例如熔體破裂、道釘紋、錶麵粗糙等。 注塑成型是本書的另一核心部分。我們將全麵解析注塑機的組成、工作原理,包括注射單元、閤模單元、液壓係統和控製係統。重點講解注塑周期中的各個階段:塑化、注射、保壓、冷卻和脫模。對於不同類型的注塑模具(如澆口、流道、冷卻水道的設計),以及它們對産品質量的影響,也將進行深入剖析。本書將提供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優化注塑參數(如注射壓力、注射速度、保壓壓力、保壓時間、冷卻時間、模具溫度)以獲得尺寸穩定、無缺陷的注塑製品。常見的注塑缺陷,如縮痕、飛邊、燒焦、翹麯變形等,及其産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將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 吹塑成型技術,包括擠齣吹塑、注射吹塑和拉伸吹塑,也將得到詳細介紹。我們將討論不同吹塑工藝的適用範圍、設備特點以及成型過程中的關鍵參數控製。例如,擠齣吹塑中型坯的擠齣速度、壁厚均勻性控製;注射吹塑中預製品的設計和拉伸比的選擇;拉伸吹塑中內外模的設計和拉伸過程。本書還將介紹吹塑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常見問題,如壁厚不均、氣泡、撕裂等,並提供相應的解決策略。 此外,本書還包括對壓塑、壓延、發泡成型、滾塑等其他重要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的介紹。對於壓塑,我們將探討模具設計、加熱和壓力控製;對於壓延,重點介紹輥筒的間隙、溫度和速度對薄膜或片材質量的影響;對於發泡成型,將解析發泡劑的選擇、發泡機理及發泡過程的控製;滾塑技術則將關注模具的鏇轉方式、加熱方式和周期控製。 為瞭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技術,本書在每一章節都配有大量的工業實例、典型工藝參數設置以及相關的質量檢測方法。從通用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到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再到高性能特種工程塑料,本書將覆蓋不同類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特性和適用的成型技術。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技術》旨在為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學生、工程師、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一本全麵、實用且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教材。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入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機理,熟練掌握各項加工技術,並能夠根據實際生産需求,優化工藝參數,解決生産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從而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推動高分子材料工業的不斷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而又嚴謹,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落到瞭實處。作者在講解復雜的原理時,總是能夠用最簡潔易懂的語言進行闡述,並且善於運用類比和舉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例如,在解釋激光粒度分析儀的散射理論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堆砌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將光的散射過程描繪得活靈活現,讓我這個非物理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同時,書中對技術細節的描述也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紹不同測量方法的校準步驟時,作者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南,並且強調瞭每一個步驟的重要性。這對於想要親自操作儀器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我特彆欣賞書中在討論不同技術優劣時所錶現齣的客觀和中立態度,作者並沒有偏袒任何一種技術,而是從科學的角度齣發,客觀地分析各種技術的優勢和不足,讓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做齣明智的選擇。這種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貫穿瞭整本書,讓我對作者的專業素養深感欽佩。

評分

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例如,在描述一種儀器的校準過程時,作者不僅給齣瞭步驟,還詳細解釋瞭每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果操作不當可能帶來的後果。這種對細節的關注,極大地增強瞭讀者對技術原理的理解,也幫助我們在實際操作中規避潛在的錯誤。書中對於不同測量技術的參數選擇、數據采集頻率、數據後處理方法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些都是在實際工作中至關重要的細節。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在討論動態光散射法時,作者花瞭不少篇幅講解瞭如何正確地製備樣品,包括分散劑的選擇、超聲處理的時間和強度等,並解釋瞭這些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巨大影響。這讓我認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測量,背後也蘊含著許多需要精細把握的細節。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讓這本書的實用性大大提升。

評分

這本書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涵蓋瞭顆粒粒度測量的各種主流技術,還對一些前沿和新興的技術進行瞭介紹,這使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前瞻性。同時,書中對每種技術的講解都非常深入,不僅闡述瞭基本原理,還對儀器結構、操作流程、數據處理、誤差分析等方麵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使得這本書既可以作為科普讀物,也可以作為專業技術參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技術之間的比較分析,作者能夠客觀地分析各種技術的優缺點,並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給齣選擇建議,這對於讀者來說非常有價值。此外,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業標準,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權威和可靠。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豐富、結構清晰、講解透徹,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深入研究的優秀著作。

評分

作為一名儀器設備的供應商,我需要深入瞭解各種顆粒粒度測量儀器的技術原理和市場定位,以便更好地嚮客戶推薦閤適的産品。這本書為我提供瞭非常全麵的行業知識。它詳細介紹瞭市麵上主流的顆粒粒度測量儀器的技術特點、性能參數、應用領域以及不同品牌和型號的比較。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每種儀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從而能夠更專業、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客戶的疑問。例如,對於一些需要測量超細顆粒的客戶,我能夠根據書中關於動態光散射法的原理和適用範圍,嚮他們推薦相應的儀器,並解釋為什麼這種方法更適閤他們的需求。這本書也讓我對市場的最新動態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一些新興的測量技術和應用方嚮,也為我拓展業務提供瞭新的思路。我經常會將書中介紹的技術原理和應用案例作為與客戶溝通的素材,這大大提升瞭我的專業形象和說服力。可以說,這本書是我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知識庫”。

評分

我是一名研究生,正在進行顆粒材料相關的研究項目。在文獻調研過程中,我發現關於顆粒粒度測量的資料非常龐雜,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篩選和整閤。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提高瞭我的研究效率。它的結構非常清晰,每一章節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測量技術,並且圍繞該技術展開瞭詳細的論述。從基礎的物理原理,到儀器的設計製造,再到實際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和數據處理方法,幾乎涵蓋瞭所有研究者需要關注的方麵。書中對各種技術進行比較分析的部分尤其齣色,它不僅列舉瞭各種技術的優缺點,還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給齣瞭選擇建議,這對於我們選擇最適閤自己研究需求的測量方法非常有指導意義。此外,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最新文獻和研究成果,這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測量誤差分析的部分,它非常細緻地指齣瞭各種潛在的誤差來源,並提供瞭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對於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是我研究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評分

我是一名材料工程師,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對粉末材料的粒度分布進行分析,以優化産品性能。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主要依賴於一些零散的技術文檔和網上零星的資料,對於各種測量方法的優劣、適用範圍以及最新發展趨勢,總是缺乏一個係統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它詳盡地梳理瞭目前主流的顆粒粒度測量技術,從經典的篩分法、沉降法,到光學衍射法、激光粒度分析儀,再到更先進的動態光散射法、圖像處理法等等,幾乎涵蓋瞭所有常用和前沿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原理的介紹,而是對每種技術的測量原理、儀器構成、操作流程、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潛在的誤差來源都做瞭深入的剖析。舉個例子,在介紹激光粒度分析儀時,作者不僅解釋瞭米氏散射理論,還詳細闡述瞭不同散射角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測量參數來提高準確性。對於像我這樣需要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工程師來說,這種深度分析非常有價值。此外,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涵蓋瞭粉末冶金、陶瓷、製藥、食品、化工等多個領域,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示瞭不同技術在具體場景中的應用效果,為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瞭豐富的思路和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嚴謹,章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仿佛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條將讀者引嚮知識的深處。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時,充分考慮瞭讀者的認知過程,從最基礎的原理講起,逐步深入到復雜的儀器和應用。第一章通常會對顆粒粒度測量的重要性、基本概念和測量要求進行概括性的介紹,為後續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緊接著,作者會詳細介紹各種主要的測量技術,並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和比較。在每一個技術章節中,又會細緻地剖析其工作原理、儀器結構、測量流程、數據處理以及優缺點。最後,通常會有一個應用章節,將前麵介紹的技術與實際應用場景相結閤,展示技術的價值。這種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編寫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步建立起對顆粒粒度測量技術的全麵認知,不會感到迷茫或不知所措。這種嚴謹的邏輯性,也是這本書成為一本優秀的科普和技術參考書籍的關鍵所在。

評分

作為一個對科學史和技術發展曆程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是一種探索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它梳理瞭顆粒粒度測量技術的發展脈絡,從最初手工測量到現代化的智能儀器,每一步都凝聚瞭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和創新。書中對一些關鍵技術的起源和演變過程的描述,讓我對這些技術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科學進步的艱辛與偉大。例如,在講述光學衍射法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光的衍射原理,還追溯瞭這一原理如何被巧妙地應用於顆粒粒度測量,以及早期科學傢們在剋服技術瓶頸方麵所做的努力。這種“溯源”式的講述,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同時,書中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也讓我眼前一亮,例如對納米顆粒測量技術、在綫測量技術以及多技術融閤的探討,都展現瞭該領域的蓬勃生機和無限潛力。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傢進行思想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激發靈感。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科學探索的微觀史。

評分

我是一名對環境監測和汙染控製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雖然不是專業背景,但一直對空氣中的微小顆粒物以及水體中的懸浮物很感興趣,想瞭解它們是如何被測量和分析的。這本書雖然名為“顆粒粒度測量技術及應用”,但它在講解技術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許多環境保護和工業生産中的實際應用案例。我讀到瞭一些關於如何通過測量工業廢氣中顆粒物粒度來評估排放汙染程度,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水體懸浮物的粒度分布來判斷水質狀況的章節。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科學技術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也讓我對環境保護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書中提到利用激光粒度分析儀監測大氣中的PM2.5,並通過分析其粒度分布來研究其在大氣中的遷移和轉化過程,這讓我感覺科技離我們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並且在默默地守護著我們的健康。雖然有些專業術語我需要藉助其他資料來理解,但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科普性是很強的,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我們所處的環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從封麵到內頁的紙張質感,都透著一股嚴謹與專業。封麵上那種深邃的藍色,配閤著細膩的顆粒散射圖,瞬間就勾起瞭我對微觀世界的無限好奇。翻開書頁,那種略帶磨砂的觸感,讓我想起實驗室裏那些精密儀器的冰涼金屬,既有力量又不失細膩。文字的排版也相當考究,字間距、行距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疲憊。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插圖,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圖,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清晰地展示瞭各種顆粒粒度測量方法的原理和儀器結構,甚至連一些細微的操作步驟都通過圖示錶現得淋灕盡緻。有時候,一個精心繪製的示意圖,比冗長的文字描述更能直觀地理解技術精髓。書的章節過渡也很自然,從基礎理論的鋪墊,到各種主流測量技術的詳細介紹,再到實際應用場景的案例分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知識。我原本以為這種專業書籍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編寫風格卻充滿瞭啓發性,作者似乎非常理解讀者的需求,總能在關鍵點上給齣深入淺齣的解釋,讓人豁然開朗。即使是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該領域頂尖專傢但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也能從中獲得不少收獲。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對散粒體、粉體的各種粒徑測量方法都有介紹,不錯

評分

好書

評分

很有參考意義~~~~~~~~~~~~~

評分

好書

評分

很有參考意義~~~~~~~~~~~~~

評分

好書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對散粒體、粉體的各種粒徑測量方法都有介紹,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