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学桂,张晓丽,胡清萍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实验
  • 无机化学
  • 分析化学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实验教学
  • 基础化学
  • 大学教材
  • 化学专业
  • 实验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02471
版次:2
商品编码:104340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新体系立体化系列教材的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是根据当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实际,为适应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而编写的实验教材。它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中与后续物理化学实验中重复的热力学、电化学和动力学部分的内容删去,同时将原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作了调整、更新,与之融合为一体。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选材较广,注重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种类型。编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全书共给出了36个总实验题目,包括70余个实验分项目,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目录

绪论1
一、学习基础化学实验(Ⅰ)的目的1
二、基础化学实验(Ⅰ)的学习方法1
1�� 课前充分预习1
2�� 课堂规范操作1
3�� 课后如实书写实验报告2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5
1�� 基础化学实验守则5
2�� 危险品的使用5
3�� 化学中毒和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6
4�� 一般伤害的救护6
5�� 灭火常识6
四、实验室的三废处理7
1�� 实验室的废气7
2�� 实验室的废渣7
3�� 实验室的废液8

第一篇基础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9
一、实验室用水的规格、制备及检验方法9
1�� 规格9
2�� 制备方法9
3�� 检验方法9
二、化学试剂9
1�� 化学试剂的分类9
2�� 化学试剂的取用、存放10
三、溶液及其配制11
1�� 非标准溶液11
2�� 标准物质11
3�� 标准溶液11
4�� 缓冲溶液12
四、常用气体的获得与纯化12
1�� 气体的制备12
2�� 气体的干燥与纯化13
3�� 气体的收集13
五、微型化学实验简介14
1�� 微型化学实验的概念14
2�� 微型化学实验的发展14
六、绿色化学简介15
1�甭躺�化学的概念15
2�� 绿色化学的发展15
3�� 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15
第二部分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17
一、一般仪器17
二、玻璃量器20
1�绷客埠土勘�20
2�币埔汗芎臀�量管21
3�钡味ü�22
4�比萘科�24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24
1�毕吹右�求和洗涤方法24
2�币瞧鞯母稍�25
四、溶解、结晶、固液分离26
1�惫烫宓娜芙�26
2�苯峋�26
3�惫桃悍掷爰俺恋淼南吹�26
五、重量分析操作28
1�狈椒ǚ掷�28
2�背恋碇亓糠ǖ牟僮�29
六、试纸的制备及使用31
1�笔灾降闹掷�31
2�笔灾降闹票�31
3�笔灾降氖褂梅椒�32
七、加热、灼烧、干燥用仪器32
1�奔尤扔靡瞧�32
2�备稍镉靡瞧�33
3�弊粕沼靡瞧�33
八、分析天平33
1�狈治鎏炱降姆掷嗉肮乖煸�理33
2�狈治鎏炱降闹柿亢图屏啃阅艿募於�34
3�彼�盘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的结构35
4�钡缱犹炱�36
第三部分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39
一、误差39
1�毕低澄蟛�39
2�迸既晃蟛�39
3�惫�失误差39
4�蔽蟛畹谋硎�40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40
1�弊既范�40
2�本�密度40
三、有效数字41
1�庇行�数字的概念41
2�笔�字的修约41
3�庇行�数字的运算规则41
四、实验数据及其表达方式42
1�笔�据的计算处理42
2�笔�据的列表处理42
3�笔�据的作图处理42

第二篇基 本 实 验
第一部分操作训练46
实验一常用仪器的洗涤、干燥及非标准溶液的配制46
(一)常用仪器的洗涤与干燥47
(二)溶液的配制47
实验二称量练习48
(一)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48
(二)密度的测定50
实验三滴定操作52
(一)酸碱滴定操作练习53
(二)容量仪器的校准58
实验四氯化钠的提纯60
实验五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62
第二部分常数的测定65
实验六气体常数的测定65
实验七溶解度的测定67
实验八弱酸电离常数的测定69
(一)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pH法69
(二)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滴定曲线法71
(三)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电导率法73
实验九溶度积常数的测定75
(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75
(二)硫酸钙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离子交换法77
(三)硫酸钡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电导率法80
实验十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81
(一)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81
(二)乙二胺合银(Ⅰ)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测定——电位法84
第三部分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86
实验十一s区元素86
实验十二p区元素88
(一)卤族元素88
(二)氧、硫91
(三)碳、硅、硼、锡、铅、铝93
(四)氮族96
实验十三d区元素100
钛、钒、铬、锰、铁、钴、镍100
实验十四ds区元素104
第四部分定量分析107
实验十五酸碱滴定107
(一)有机酸(草酸)摩尔质量的测定107
(二)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108
实验十六配位滴定110
(一)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110
(二)铅、铋混合溶液的连续滴定112
(三)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114
(四)“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含量的测定116
实验十七氧化还原滴定117
(一)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117
(二)水样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118
(三)矿石中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120
(四)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直接碘量法122
(五)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间接碘量法123
实验十八沉淀滴定124
(一)自来水中氯的测定——莫尔法124
(二)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佛尔哈德法125
实验十九沉淀重量法——BaCl2·2H2O中钡的测定127
实验二十分光光度法128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128
(二)萃取光度法测定微量钒130

第三篇综 合 实 验
实验二十一碳酸钠的制备及含量测定(双指示剂法)133
实验二十二高锰酸钾的制备及纯度测定136
实验二十三铁化合物的制备及组成测定139
(一)硫酸亚铁铵的制备139
(二)草酸亚铁的制备及组成测定140
(三)KxFey(C2O4)z·wH2O的制备及组成测定141
实验二十四铜化合物的制备、组成分析及铜含量测定143
(一)五水硫酸铜的制备与提纯及微型碘量法测铜143
(二)二草酸合铜(Ⅱ)酸钾的制备及组成测定145
实验二十五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146
实验二十六镍配合物的制备、组成测定及物性分析149
实验二十七十二钨硅酸的制备、萃取分离及表征151
实验二十八硅酸盐水泥中硅、铁、铝、钙、镁含量的测定153
实验二十九植物、土壤中某些元素的鉴定156
实验三十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测定157
(一)复合肥中总氮含量测定(蒸馏法)157
(二)复合肥中有效磷含量测定(重量法)158
(三)复合肥中钾含量测定(重量法)160
实验三十一表面处理技术161

第四篇设 计 实 验
实验三十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166
(一)废干电池的回收与利用166
(二)从含铜废液中制备二水合氯化铜167
(三)从含碘废液中提取碘167
(四)从废版液中回收锌168
(五)由煤矸石及废铝箔制备硫酸铝168
(六)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五氧化二钒169
(七)从废定影液中制取单质银或硝酸银170
(八)由含锰废液制备碳酸锰170
(九)含铬(Ⅵ)废液的处理170
实验三十三蛋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171
实验三十四茶叶中微量元素的鉴定与定量测定171
实验三十五零排放制备聚铝172
实验三十六气体的制备和化学多喷泉实验173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75
附录二标准电极电位177
附录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178
附录四配离子的稳定常数179
附录五溶度积常数180
附录六物质的溶解性表181
附录七常用酸碱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密度(d2020)185
附录八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颜色186
附录九水的饱和蒸气压187
附录十水的密度188
附录十一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指示剂189
附录十二特殊试剂的配制191
附录十三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193
附录十四氢氧化物沉淀和溶解时所需的pH194
附录十五阳离子的硫化氢系统分组方案194
附录十六常用冷却方法及制冷剂195
附录十七pH计(酸度计)的使用196
附录十八分光光度计的使用199
附录十九常用缓冲溶液的组成及配制202
附录二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203
主要参考书目205
元素周期表
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指南(第2版)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我们力求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操作,帮助学习者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石。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实验——认识物质的构成与转化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反应的科学。本部分实验将带领您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揭示无机物质的内在规律。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 实验一: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与标定。 您将学习如何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所有溶液实验的基础。通过滴定操作,您将理解指示剂的作用以及滴定终点的判断,掌握标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这对后续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您将亲手操作天平、量筒、容量瓶等基本仪器,体会精确测量的意义。 实验二:摩尔质量的测定。 通过凝固点降低法或沸点升高法,您可以间接测定未知固体的摩尔质量。这个实验将让您深刻理解溶液依数性定律,并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并验证物质的摩尔质量,从而理解分子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酸碱与氧化还原: 实验三: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测定。 您将学习利用pH计或指示剂法测定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常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您将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掌握影响电离度的因素,并能解释为什么不同弱酸弱碱的酸碱性强度不同。 实验四: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学习如何根据需要配制具有特定pH值的缓冲溶液,并验证其缓冲性能。您将亲身体验缓冲溶液在酸碱变化时pH值为何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这对于理解生命体内的pH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实验五:氧化还原滴定。 本实验将涉及多种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如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等。您将学习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原理进行定量分析,掌握不同氧化还原体系的特点和应用。例如,通过高锰酸钾法测定草酸的含量,您将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平衡。 沉淀与络合: 实验六:溶解度积与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您将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观察不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过程,学习溶解度积的概念。例如,通过改变溶液中离子浓度,您可以控制碳酸钙的沉淀生成或溶解,理解沉淀的生成条件及沉淀的转化,这对于无机物分离有着重要意义。 实验七:络合物的生成与性质。 学习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例如,通过金属离子与络合剂的反应,您将观察到不同颜色的络合物,并学习利用络合物的稳定性进行分离和测定。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 实验八:碱金属、碱土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您将观察这些活泼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燃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等方面的典型反应,体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性质的关联。 实验九: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探索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以及卤化物离子的检验方法。通过对氯水、溴水、碘水的颜色和氧化性比较,以及卤化物沉淀的生成,您将加深对卤族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解。 实验十:硫、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学习硫化物、硫酸盐、磷化物、磷酸盐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例如,硫化氢的制备和检验,以及硫、磷的燃烧产物的性质,将帮助您认识这些重要非金属元素。 实验十一: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选取典型的过渡金属元素,如铁、铜、锰等,考察其离子的颜色、氧化还原性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配合物形成。通过观察不同价态铁离子的颜色变化,以及铜离子与氨水、氰化物等形成的络合物,您将领略过渡金属元素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第二部分:分析化学实验——揭示物质的组成与含量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并对其进行定量测定的科学。本部分实验将系统地介绍各种分析方法,培养您运用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滴定分析法: 实验十二:酸碱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您已经接触了酸碱滴定。本部分将更深入地介绍酸碱滴定的各种类型,如强酸强碱滴定、弱酸强碱滴定、弱碱强酸滴定等,并提供实际样品的测定,例如测定食醋中乙酸的含量。您将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样品的纯度。 实验十三: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 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理解,并进行实际应用。例如,通过高锰酸钾法测定生铁中铁的含量,或通过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这些实验将锻炼您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终点判断等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 实验十四:络合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 学习利用金属离子与络合剂的稳定络合物进行滴定。例如,EDTA作为一种常用的络合滴定剂,可以用于测定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您将了解络合滴定曲线的绘制,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和缓冲溶液。 实验十五:沉淀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 介绍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滴定的方法,如莫尔法、佛尔哈德法、范宁法等,常用于测定卤素离子的含量。通过测定氯化钠溶液中氯离子的含量,您将理解沉淀滴定法中“等当点”的判断及其特殊性。 仪器分析法初步: 实验十六: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 分光光度法是现代分析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您将学习比尔-朗伯定律,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有色物质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其浓度。例如,测定溶液中高锰酸钾或铜离子的浓度。本实验将使您初步掌握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理解光的吸收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实验十七:pH计的使用与pH的测定。 深入理解pH计的工作原理,并学会其正确的校准和使用方法。您将利用pH计精确测定各种溶液的pH值,并观察不同条件下pH值的变化,例如,稀释、加入酸碱等,从而更直观地理解酸碱平衡。 实验十八:电导率仪的使用与电导率的测定。 学习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并测定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您将理解溶液的电导率与其离子浓度、迁移率、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测定溶液的纯度或离子含量。 学习目标: 通过本教材的实验学习,您将能够: 1. 熟练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操作、溶液的加热与蒸馏、过滤与洗涤、沉淀的分离与干燥、气体的制备与收集等。 2. 理解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物质的量、浓度、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沉淀溶解平衡、配位理论等,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 3. 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并能独立完成常见物质的含量测定。 4. 初步了解和使用常用的仪器分析设备,如pH计、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等,并能运用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建立安全操作意识,熟悉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急救措施。 教材特色: 内容系统全面: 涵盖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项目,循序渐进,符合教学规律。 实验设计合理: 实验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操作步骤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每个实验都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紧密相连,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注重能力培养: 在实验操作的同时,强调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突出安全意识: 在实验操作规程中融入安全提示,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本书是高等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理想实验教材,同时也是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的一份宝贵参考。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能为您开启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涌现出无数关于大学化学实验的画面。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每一个实验都仿佛经过精心策划,从前期的理论铺垫,到中期的操作指导,再到后期的结果分析,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酸碱滴定”的实验,教材详细地讲解了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管的预洗和润洗、以及终点的判断方法,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记得当时在做实验的时候,因为对终点判断不够敏感,总是滴加过量,导致结果偏高,非常沮丧。反复阅读教材的相关章节,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才逐渐掌握了那个微妙的“变色点”。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为什么这么做”。对于那些“为什么”的解答,隐藏在那些冗长的理论阐述之中,需要读者花费一番心思去挖掘。虽然有时会觉得信息量过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但这种“啃硬骨头”式的学习过程,反而让我对化学分析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透彻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个疑问,即使是那些最基础的问题。

评分

拿到这本《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扎实的“身板”和清晰的版式设计,一股浓浓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书中的实验设计环环相扣,从基础的试剂制备到复杂的数据处理,层层递进,逻辑性非常强。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实验的背景介绍和原理讲解部分,虽然有时候内容会比较密集,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对整个实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实验步骤的描述也极为详尽,几乎达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量筒的使用,就因为忽略了视线平齐这个细节,导致读数不准,影响了整个实验的准确性。后来,我才意识到,正是教材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当然,这本书也不是没有挑战,对于那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比如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络合滴定的配位原理等等,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有时候甚至是需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记忆。但是,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对化学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奥秘。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治学大家,用它那不容置疑的知识体系,引导着我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奇妙。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一丝不苟的排版吸引住了,感觉满满的都是知识的重量。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严谨的学术气息,那些理论公式和实验步骤,看得我脑子里嗡嗡作响,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的大学时代。我记得我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个对化学一窍不通的小白,看到那些繁琐的实验操作和复杂的仪器名称,心里就打怵。尤其是那些关于滴定、分离、测定的原理,每次看都觉得云里雾里的,好像永远都抓不住核心。虽然教材很详细地介绍了每一步操作,但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才是最难的。有时候,明明按照书上的步骤一步步来,结果却跟预期的完全不一样,那种挫败感简直难以言喻。我经常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对着书本发呆,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是,每当成功完成一个实验,尤其是看到数据分析的结果和预期值比较接近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又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默的导师,虽然有时候会让我感到沮丧,但它也教会了我如何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实验,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一步步接近真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基础化学实验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里面包含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操作规程到复杂的实验设计,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它在“误差分析”部分的讲解,详细地列举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处理来减小误差的影响。我记得当时在做“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时,由于对光源的稳定性掌握不好,导致实验结果波动很大,后来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误差分析的部分,才逐渐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改进了操作。这本书的“挑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实验的原理涉及到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比如“配位化学”中的配位键的形成,以及“色谱分析”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作用机理。这些内容都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有时候甚至需要查阅其他的参考资料。但是,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对分析化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一丝不苟的工程师,用它精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着我去构建对化学世界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话不多,但字字珠玑,内容十分的扎实。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实验设计上的“实用性”。很多实验都紧密联系着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我觉得学习的化学知识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而不是纸上谈兵。我清晰地记得,在学习“沉淀滴定”的实验时,教材不仅仅介绍了原理,还举例说明了银盐的测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让我觉得,我所做的每一个烧杯、每一个滴定,都可能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这本书的“深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时候,我都会被一些深入的理论分析所吸引,比如关于“电化学分析”中电极电势的计算,以及如何根据能斯特方程来预测反应的走向。这些内容确实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才能完全理解,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对整个分析化学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的图示和表格也非常精炼,能够清晰地展现实验数据和原理,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它深厚的学识,引导着我去发现化学世界的深邃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