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管系列》特色: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取案例,旨在配合《公共经济学》(王宏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使用和教学需要。
·新颖性——跟踪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把握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吸收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国内外公共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应用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中国实际进行案例挖掘,对新时期政府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探讨,并从多个角度和不同侧面来揭承公共经济理论。
内容简介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管系列》围绕市场与政府、公共产品、外部性、公共管制、公共支出、税收制度、政府宏观调控、公共选择、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精选了19个案例,旨在通过介绍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读者充分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同时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管系列》作为《公共经济学》的配套教材,与主教材相互配合,不仅分述了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而且在每章精心选取2~3个案例进行深入评析,并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供读者讨论。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管系列》适用于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硕士和MPA的教学,也适合对公共经济学有兴趣的各级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等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市场与政府
案例1“难产”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案例2 魏桥电改——破除电力垄断的导火索
第2章 公共产品
案例3 中国景区门票跨入“百元时代”——公益性景区价格上涨是否合理
案例4 打响新医改攻坚战发力“看病贵、看病难”
第3章 外部性
案例5 中国加速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案例6 药企排污屡禁不止,人与自然皆受殃及
第4章 公共管制
案例7 反垄断调查“发威”电信巨头“服软”
案例8 “问题食品”令人谈“食”色变
第5章 公共支出
案例9发 改委“加快”审批项目“稳增长”
案例10 “三公”经费公开之路
第6章 税收制度
案例11 拨开“过头税”的征收迷雾
案例12 个税起征点该不该调至1万元
第7章 政府宏观调控
案例13 新“国五条”出炉市场反应剧烈
案例14 4万亿投资推动中国经济克服金融危机
第8章 公共选择
案例15 民航行业反腐风暴席卷寻租黑洞曝光
案例16 竞选前派筹码当选后兑现钱
第9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案例17 “营改增”如何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
案例18 “跑部进钱”的罪魁祸首是谁
案例19 《预算法》的修订将致力于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
精彩书摘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即清洁发展机制(CDM)交易体系。同时,中国也积极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自己的碳交易项目,如自愿减排项目交易。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大力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
碳排放交易的CDM市场的发展
2004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了《CDM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10月对该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CDM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7年11月9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09年3月25日,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正式批准了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EC)经营实体的资质,CEC成为中国首批获得该资质的机构。2009年3月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税[2009]30号文件,明确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企业的相关所得税减免政策。
专业交易所的建立为碳交易提供了平台。自2008年以来,国内已有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2008年8月,北京、上海分别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9月,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在三家龙头产权交易机构的带动下,广州、大连、昆明、河北、武汉、杭州、安徽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相继成立。此外,厦门、贵州、深圳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也在筹备之中。另外,一些地区虽未设立专业的交易所,但也有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共批准了2685个CDM项目,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年减排温室气体约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注册项目年减排量的61%,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都居世界第一。但是在2009年,全球碳交易市场1440亿美元的总额中,欧盟便占了82%,约合1180亿美元。
中国碳排放自愿减排的发展
我国的企业也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展了自愿减排项目的交易。2009年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天平汽车保险以27.76万元的价格,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2009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启动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组织企业进行自发性的减排试点活动,其原则被确定为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这一行动又被分三个阶段操作:第一阶段是招募推广期;第二阶段是为期不超过一年的研究期;第三阶段是执行期。企业可以通过签署意向函的形式加入联合行动,与交易所共同研究设计确定包括治理、核证、市场宗旨、涉及的排放物、基准线、抵扣、减排安排等内容在内的文件。研究期结束,企业可自愿选择是否参加第三阶段。愿意参与的企业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愿碳减排协议书,按照协议规定承诺碳减排目标,并参与排放权交易。
2009年11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推出基于规范碳盘查的企业碳中和交易模式,并成功组织我国首笔交易。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由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BlueNext交易所发起建立的我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发布,其将为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提供能力建设并促进具有显著扶贫效果的农林行业减排项目的开发。云南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成为该标准的第一个项目,并于2011年3月成功地在交易所内实现了项目减排量的首笔交易。
2010年8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推出低碳家庭减碳交易模式,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与各家庭签署“家庭碳排放交易合同”,通过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同等价值的环保产品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参加活动的家庭换购碳减排量。2010年9月1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天津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全球低碳金融高层论坛在天津举行。论坛主办方通过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购买49吨碳减排量并予以注销,抵扣本次论坛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我国虽然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但却是交易市场上的小国,在碳定价等领域仍缺乏话语权。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仍不够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最靳进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2011年12月23日在上海表示,目前已启动了包括上海在内的七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探索。
解振华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指出,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除了继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还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实现节能减排”。
……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经管系列》图书简介(不含原书内容,约1500字) 宏观经济学:理解经济运行的脉络与政策调控的艺术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社会中,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分析经济现象的根源、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向,已成为每一个公民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必备素养。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我们不聚焦于公共经济学的具体案例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经济图景,深入剖析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等核心议题,并探讨政府与中央银行在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的基石——理解国民经济的测量与构成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国民经济核算的殿堂,学习如何量化和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体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构成要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以及GDP的局限性将被一一揭示。我们将探讨GDP增长率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反映经济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我们将深入研究影响GDP波动的关键因素。就业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我们将详细分析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以及失业率对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聚焦通货膨胀——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探讨其成因(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通胀),衡量方法(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它对居民购买力、企业成本和经济稳定的负面冲击。 第二部分:短期经济波动与政策应对——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与实践 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过热时,政府和中央银行往往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经济。本书将重点介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方面的核心理论。我们将详细讲解总需求(AD)与总供给(AS)模型,分析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如何通过这两大力量相互作用而决定。 在这个框架下,我们着重分析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效果。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平抑经济周期。我们将探讨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衰退中的作用,以及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削减政府支出)在抑制通货膨胀和控制财政赤字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例如挤出效应、时间滞后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重要工具,也将被深入探讨。中央银行如何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本书将详细介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其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我们将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在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在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中的重要性。同样,货币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如流动性陷阱和有效性问题,我们将一并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与挑战 短期经济波动固然重要,但长期的经济增长才是国家繁荣的根本。本书将跳出短期的政策干预,深入探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我们将分析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技术进步如何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我们将探讨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包括研发投入、创新环境、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例如储蓄率、投资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的效率。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良好的法治、产权保护、开放的市场经济以及有效的政府治理,都是吸引投资、鼓励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石。我们将分析这些制度性因素如何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经济增长也并非没有挑战。我们将讨论资源约束、环境可持续性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障碍。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是当前宏观经济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也将就此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开放经济下的挑战与机遇——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无法脱离世界经济的联系。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开放经济体的运作。我们将详细讲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如比较优势和贸易的收益,分析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随后,我们将聚焦国际金融。汇率的决定机制(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不同汇率制度(固定汇率、浮动汇率)的特点与优劣,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构成与分析,都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我们将探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如金融危机和贸易失衡。本书还将分析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在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总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学科,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与现实经济紧密相连。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宏观经济学学习体验,帮助读者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掌握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并认识到政策调控的复杂性与艺术性。通过对国民经济测量、短期波动与政策应对、长期增长驱动力以及开放经济体系的系统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并非对公共经济学案例的聚焦,而是着眼于宏观经济的全局性原理,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分析,引导读者领略经济学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