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心理学史

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心理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觉敷,燕国材,杨鑫辉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历史
  • 心理学
  • 学术
  • 中国
  • 教育
  • 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183140
版次:2
商品编码:112897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心理学史》这部学术价值高的教材有必要进行修订,以便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其次,学术在发展,学科在成长,许多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需要补充。现在中国心理学史的学科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20年里,“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在不断扩展和深化,而且这种螺旋式上升发展,与学科教学从本科生设置课程到培养中国心理学史硕士生、博士生也是同步推进的”,因此,不少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亟待反映到教材之中。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章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章 墨子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章 老庄和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孟子的心理学思想
第五章 荀子的心理学思想
第六章 韩非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编 汉魏六朝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七章 《吕氏春秋》的心理学思想
第八章 《淮南子》的心理学思想
第九章 董仲舒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章 王充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一章 刘劭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二章 范缜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编 唐宋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三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四章 韩愈、李翱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五章 《关尹子》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六章 张载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七章 王安石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八章 程颢、程颐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九章 朱熹的心理学思想

第四编 明清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十章 王守仁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十一章 王廷相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十二章 李贽、方以智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十三章 王夫之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十四章 戴震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十五章 刘智、五清任的心理学思想

第五编 中国近、现、当代的心理学
第二十六章 中国近代心理学
第二十七章 中国现代心理学
第二十八章 中国当代心理学

结束语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心理学史:一部跨越千年的心灵探索之旅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其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与理解,早已融入了其深厚的哲学、医学、文学与艺术之中。本书《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心理学史》并非孤立地将“心理学”这一西方概念强加于中国古代,而是追溯并梳理了中国人理解自身心智、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脉络。它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如何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感知世界的思想史,一部跨越千年的心灵探索之旅。 本书的编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先贤们在没有现代心理学实验室和统一学科体系的情况下,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心灵的奥秘进行观察、思考和阐释的。我们将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开始,探寻中华文明早期先民们对生命、灵魂与情感的朴素认知,通过对古代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展现早期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与早期精神世界。《诗经》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歌唱,那些描绘离别、思念、忧愁、喜悦的诗篇,便是早期中国人民情感世界的生动写照,它们虽未经过系统化的理论构建,却蕴含着对人类情感丰富性的深刻洞察。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先秦时期,那个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本书将重点梳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中关于“心”、“性”、“情”、“意”、“志”等概念的论述。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仁”的强调,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对个体内心修养与情感和谐的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基于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和相互理解的深刻认识。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更是将人性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置于核心地位,他对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论述,构成了早期中国关于人格发展的初步思考。 而老子与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提供了另一种理解心灵的路径。他们强调“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家对“道”的体认,对“虚静”、“忘我”、“顺应自然”的推崇,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心理调适方法,它引导人们超越执念,达到一种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精神境界。庄子笔下的“逍遥游”,便是对摆脱束缚、实现心灵自由的极致描绘,其中对梦境、幻象的探讨,也触及了意识的非理性层面。 墨家虽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务实的态度著称,其“兼爱”、“非攻”等主张,也隐含着对人类情感连接和群体心理的考量。法家对人性“恶”的假设,以及对法制和权术的运用,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外在的规训来试图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这也间接反映了对人类动机和行为模式的某种认知。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帝国的建立,为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注入了新的维度。佛教关于“心”、“识”、“苦”、“空”、“无我”、“慈悲”等教义,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关于“六根”、“六尘”、“十八界”的分析,以及“缘起性空”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人理解意识的构成、感官的运作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提供了新的框架。禅宗的兴起,更将佛教的哲学思考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强调通过内省和顿悟来达成心灵的解脱,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心灵实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雅士们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对生命、个体意识和情感表达进行了更为自由和深刻的探索。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嵇康的《养生论》,阮籍的《达庄论》,王弼的《道德经注》,都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精神自由、生命意义以及个体价值的追寻。他们对“自然”、“本真”、“名教”的辩论,以及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叹,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心理状态。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空前繁荣,这些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中国人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的极致表达。唐诗中那些描绘壮丽山河、思乡之情、离别愁绪、宫廷悲欢的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描绘。例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写实,都展现了不同个体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心理特质。同时,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情志致病”的认识,进一步将心理因素与生理健康联系起来。中医理论中关于“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表明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情绪对人体影响的深刻认识,这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印证。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高峰,它在融合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对心性、道德、认知等问题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精细的探讨。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大家,构建了庞大的心学体系。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通过理性约束来规范情感,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而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则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个体的心灵本体和内在的道德自觉上,强调通过内省和实践来体悟真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触及了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和动机的某些议题。理学家们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也包含了对认知过程的探索。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中国心理学逐渐走向独立学科的建制化。然而,本书《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心理学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梳理这一建制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展现西方心理学如何与中国原有的文化土壤发生碰撞、融合与发展。我们关注早期将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们,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调适,如何运用和发展西方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民族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试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 本书还将探讨中国心理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例如在革命年代,心理学如何被赋予新的使命,如何为社会改造和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本书将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审视这些发展,并尝试从中梳理出中国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色。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中国心理学史”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 首先,中国心理学史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医学、文学等深刻交织的历史。它并非简单地继承和移植,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 其次,中国心理学史是多元化的、动态的历史。它经历了从古代的朴素认知到近现代的科学建制,从西方理论的引入到中国本土理论的构建,这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再者,中国心理学史是关于“中国人的心灵”的历史。它关注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关注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关注中国人在面对挑战与机遇时的心理调适与精神追求。 因此,《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心理学史》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心灵演进的史诗。它鼓励我们回望过去,理解当下,并启迪未来。通过对中国心理学史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在理解和探索人类心灵方面的宝贵智慧,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学科体系,以及为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本书的读者,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中国文化与心灵探索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都将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与丰富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明了,书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我是一名在读的心理学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所以我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尤其关注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心理学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初,中国本土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是如何与这些新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早期留学归来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思想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的?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介绍,例如他们是如何建立研究机构,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心理学人才,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学术困境和思想斗争。另外,我也想了解,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是如何影响心理学研究的走向,甚至是如何重塑学科的。这本书的厚度和标题,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梳理中国心理学发展脉络的力作,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

初翻这本书,一股学术的严谨气息扑面而来。我平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历史文献的阅读,我总会带着一种探索“根源”的心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中国心理学在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轨迹的描绘。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如何在这种变革中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如何吸纳和融合新的思想,同时又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需求,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看到不同时期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方法以及理论取向的变化。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中国本土形成并具有独特意义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我希望能得到充分的介绍。例如,在处理本土化的问题时,中国心理学家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创新,又是如何与国际接轨的。这本书的份量让我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能够让我在这方面获得一次系统的学习和提升。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这暗示着内容一定十分丰富。我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尤其对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学科发展脉络的著作情有独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追溯中国心理学最初的萌芽。那些先驱者是如何在那个年代,怀揣着怎样的理想,开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我特别想了解,在受到西方学术思想影响的同时,他们是如何尝试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的,这在中国心理学早期发展中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述,那些早期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机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们在当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为中国心理学培养了多少人才。这本书的标题以及厚度,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时间轴,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朴素而大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一定非常厚重。我平时涉猎的心理学领域比较广泛,但对于心理学史,我一直觉得是了解一门学科“前世今生”的重要窗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人物和事件,而是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重要的转型期。比如,从早期以哲学思辨为主,到引入实验方法,再到社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转变背后,都必然有其深刻的动因。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不同学派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又为何有的学派兴盛,有的学派式微。此外,我也想了解,中国心理学在与其他学科,比如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学术研究范式。这本书的体量让我感觉内容会非常详实,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中国心理学发展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我理解和从事心理学研究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一本厚重的书,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起来有沉甸甸的实在感。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内容本身的厚度所吸引,感觉里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虽然我个人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可能偏向于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但对于中国心理学的历史脉络,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从早期萌芽到逐渐成型,再到不同学派的兴衰更替,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心理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如何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他们的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我也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的。毕竟,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个人对一些早期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感兴趣,比如他们如何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研究的,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对中国心理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